年级 八年级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三单元 单元(或主题)名称 1.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深入其中,总能让人流连忘返,引起无限的情思。古代诗文中有很多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 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美;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3. 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课时安排:8-9课时 第1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 课题 课型 《答谢中书书》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 教学内容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语言精练而生动。阅读本文要由景入情,去体验作者与自然相融恰的生命愉悦,领会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态趣。《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2. 学习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己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3. 学习目标确定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 4.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美;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5. 学习评价设计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环节一:(根据课堂教与学的程序安排) 教师活动1 学生活动1 学生活动 1明确:答是答复,回复的意思;谢中书指谢徵。因为谢徵曾任中书鸿胪,所以称为谢中书。2.走近作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后一个书,即书信,是一种实用性文体,多记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事陈情。本文是作者写给谢徵的回信。 1.结合注释理解题目。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3.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文中的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也表达了自己期望与古今往来的文人雅士比肩,反映出自己归隐山林,欣然自得的心境。下面我们将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走进作者的心灵。 活动意图说明:了解文章背景知识,作者信息等内容 环节二: 教师活动2 学生活动2 1.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1.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出2.老师范读 节奏,读出感情。 3.同学单独读 2.老师范读 4.一起齐读课文。 3.同学单独读 5.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和老师的提示理4.一起齐读课文。 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5.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和老师学生自读课文、译文,划出疑难,讨论交的提示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流。集体解疑。一个学生译文,大家订正。最学生自读课文、译文,划出疑难,后自由朗读。 讨论交流。集体解疑。一个学生译文, 大家订正。最后自由朗读。 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活动意图说明 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文章之美 环节三: 教的活动3 学的活动3 1.文中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山川之欣赏分析,体会文章内涵及特点。 美,古来共识) 1.文中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的?(一个“美” 字,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高度概括了山川景色的特点)。 2.再次朗读文章,体会作者是怎样2.再次朗读文章,体会作者是怎样描绘景物描绘景物的? 的? 请按照以下句式回答并做简要分请按照以下句式回答并做简要分析。 析。 观察角度:有_______,有_______; 观察角度:有_______,有 时间跨度:有_______,有_______; _______; 景物状态:有_______,有_______; 时间跨度:有_______,有 感官冲击:有_______,有_______。 _______; 明确: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 景物状态:有_______,有 早晨(晓雾将歇)黄昏(夕日欲颓) _______; 静景(高峰……具备)动景(晓雾…… 感官冲击:有_______,有竞跃) _______。 视觉(高峰入云)视觉(高峰入云) 4.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用自己3.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5.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 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3)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4)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色彩)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4.把“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改成“晓雾将散”“夕日欲坠”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原句的“歇”“颓”把晓雾和夕日拟人化了,表现作者对山川喜爱的情感。 5.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小结: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虽然只有寥寥六十八个字,但包罗四时,兼顾晨昏,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像一幅怡神悦情的山水画,让人欣赏不够,回味无穷。 活动意图说明 分析文章,深层把握,深入探究 7.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使用PPT应注意呈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 板书: 山水相映 山川 之 美 色彩缤纷 晨昏变化 8.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模仿以下句式来描绘景物。 本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9.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本文学习可结合智慧课堂学正宝一起投入学习,使信息化手段进入课堂。 10. 教学反思与改进 《答谢中书书》一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受益匪浅,有得有失。现总结如下,与大家共同分享和借鉴。 首先,谈谈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本节课的亮点主要是师生配合较好,尤其是学生们回答问题积极踊跃,热情高涨,从而使每一个教学环节完成得都很顺利。基本上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时间的使用上均在课前预设时间内完成了,使得本节课教学活动井然有序。教学气氛轻松愉快。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小组间交流较少,教师本身也稍有紧张,提问题时缺乏对问题深浅度的考虑。尤其是讲课中“找写景句子”的处理上,我认为没有必要小组内讨论,因为学生具有处理的能力。此外,教学中没有运用多媒体,也是本课不足之处。 关于教学机智方面,我认为自己做得还不错。首先表现在课题书写的随机应变上,原来的课题书写只想用白粉笔按常规书写,但在讲课之前,却又突生一念,将最后一字用彩色粉笔来书写,我认为这样做能让学生发现这两个“书”字的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学生们对“书”这种文体的印象;其次是将背诵这一环节在课上作了一个大胆的变动,利用洋思“先学后教”,而且收效颇好。 至于学生创新方面,我认为今后在课堂上应多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若能将最后的作业拿到课堂上来练的话,也许会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还能减轻学生负担。 讲完课后,我反复回味这节课,倘若让我再次进行此课的教学,我将弥补以上环节中的不足之处,如:运用多媒体展示山水风景画面,将朗诵配乐进行,并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上获得一种艺术上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