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2、数学思考: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欣赏到数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关键:
通过举例,比较运算的顺序和结果。 课堂实录:
一、设计情境,初步感知规律 1、课件出示:
- 1 -
本学期学校来了4位新教师,总务处需要为老师购买办公桌椅,了解到的价格情况:办公桌每张100元,椅子每把40元,请同学们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帮助总务处算一算,为新教师购买办公桌椅一共要多少钱? 2、学生列式计算汇报:
(100+40)×4 100×4+40×4 =140×4 =400+160 =560(元) =560(元)
3、表扬学生用两种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就可以用等号连接两个式子。” 二、探索新知
1、比赛(分男女两组)::
65×17+35×17 (65+35)×17 28×42+62×42 (28+62)×42 40×25+4×25 (40+4)×25
做后讨论,感到计算结果相同,但计算的简便有所不同。 2、两题中自己选择一题计算:
(62+38)×88 62×88+38×88 3、说说自己选择的理由。
【让学生经历两轮的竞赛,探讨取胜之法,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特征,初步形成乘法分配律应用的可逆性的表象。】 三、合作交流,揭示规律
- 2 -
1、观察前面五组题目,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发现。
生1:(A+B)×C=A×C+B×C 生2:(○+□)×△=○×△+□×△ 生3:(老+师)×邱=老×邱+师×邱 ……
2、提问:同学们肯定已经在这里找到了一个规律,可是,是不是所有的数学都适合这个规律呢?你能不能再举例证明自己的猜想呢? (1)学生自由举例。
(2)在学生所举例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乘法的意义上去理解算式。
(3)以98×21+2×21=(98+2)×21为例:
左边表示98个21加上2个21,一共100个21,左边也是100个21。等号两边的形式虽然不同,但所表示的意义是一样的。其他算式所表示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3、归纳:尝试用数学语言概括规律,再对照书本,规范语言,命名定律。
(1)填写 ( ___+___ )× ___ = ____× ____+____×____。 ___ ×( ___+___ ) = ____× ____+____×____。 (2)概括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 3 -
(3)用字母表示:(a+b)×c = a×c+b×c c×(a+b) = c×a+c×b 四、巩固练习,运用规律 1、怎样简便怎样算
(1)(8+92)×5 37×42+63×42
(2)101×45 18×16+17×16
(3)(100+40)×4 32×5+8×5 2、学生先观察,再交流方法。
生1:像第(1)组的题目,还是用乘法分配律比较简单。
生2:101×45这题,101接近100,我把101改写成(100+1),然后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就很简便,师生一起加以肯定。
生3:18×16+17×16这一题我觉得怎样算都不简便。 生4:我觉得这题运用乘法分配律,先求出18+17的和比较简便,因为这样只算两步,按照原来的运算顺序要算三步。
师:乘法分配律是通过改变原来算式的运算顺序,使计算方便,虽然18×16+17×16计算时没有出现整十整百数,但改变运算顺序后,计算比原来方便了。
- 4 -
生5:第(3)组的两道题目其实这样直接算也比较简便,不一定要用乘法分配律。
师:(赞赏地)说得好!在计算的时候要根据数字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不要盲目使用。
【比较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它能帮助学生形成辩证的思维观念,深刻理解知识内涵】 3、开放题
63×15+( )×( )=( + )×( ) 学生汇报。
教师从两个方面来定位:A是否符合乘法分配律;B是否能在计算上简便。 五、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新的运算定律?你会将它叙述一遍吗?它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