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智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旅游资源的破坏与保护

旅游资源的破坏与保护

来源:微智科技网
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教案

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产生吸引力、有可能被用来规划开发成旅游者消费对象的各种事物的总和。旅游资源对人类有着极大的吸引力。那么,旅游资源是不是一成不变,一直静止的呢?不是的,旅游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耗,下面请看这几张图片,

作为一种资源,旅游资源除了人工可以栽培与繁殖的动植物外,基本上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将不再拥有。就像地面上的古建筑,总是有减无增,会一天比一天少下去。所以我们需要对它进行保护。但是我们的保护也是有针对性的,针对不同的原因,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对旅游的需求在日益增长.巨大的旅游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无疑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时对旅游资源也可能是一股无法估量的潜在破坏力。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因此旅游资源的保护关系到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十分被破坏,历史文化遗产是否世代继承和保存,同时也关系到旅游业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旅游资源的保护就成了关键问题.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保护旅游资源呢?旅游资源的保护要能对症下药,就需要寻求其被破坏的原因。造成旅游资源被破坏和损害的原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

1自然破坏: 旅游资源,无论自然形成的还是人工创造的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发展、变化都会影响旅游资源的变化,使之受到破坏,这就是旅游资源的自然破坏。

1)。天灾(地震、洪水、泥石流等) 由于湖南地区连日暴雨,古城沱江河水上涨,千年古镇湖南凤凰古城遭到超历史洪水冲刷,已半城被洪水淹没,12万人被转移.著名景点虹桥被大水淹到桥洞,而由湘籍国际知名书画家黄永玉亲自设计并全额捐款修建的“雪桥”也被淹。

1997年8月12日,夏威夷岛上最古老的瓦吼拉神庙,被基拉威火山喷出的熔岩全部淹没,一座七百年悠久历史的名胜古迹在瞬间毁于一旦.

2)。自然风化(风蚀、日晒雨淋、水浸等) 由于寒暑变化、风吹雨淋以及动植物原因,旅游资源在自然状况下也会发生缓慢的改变本身形态和性质的变化。埃及的基奥斯普大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近一千多年来风化产生的碎屑达5万立方米,即整个金字塔表层每年损耗约3毫米。我国的云冈、龙门、敦煌三大石窟无一例外地受到了这样的破坏。

3)。生物原因(某些鸟类、白蚁等)

鸽粪对建筑和雕像的分解作用远远大于工业废气

以上所说的这些衰败现象都是自然力作用造成的,难以控制因素 人类没有办法去阻止它的产生,只能通过一些科技手段去延缓或补救这种破坏,尽可能降低它的破坏程度。

除了自然破坏现象,旅游资源还存在着破坏力更强的人为破坏现象。

2人为破坏: 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是多方面的、严重的,大多超过自然风化的破坏,有的甚至是完全毁灭。

战争破坏:圆明园,被1860年英法等八国联军纵火烧毁

1

巴尔夏明神庙是帕尔米拉古城中保存最完好、最壮观的神庙。这座始建于公元17年的建筑是典型的阿拉伯叙利亚风格,建筑外有线条简洁高雅的廊柱,被炸毁前的遗存只是原先巨大建筑物的一小部分。从远古时代的自然神崇拜,到古罗马帝国的教文明,神庙因不同时期的文明而发生变化,不同时期、不同文明的遗迹却都被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是东西文明交融的奇妙产物。

建设性破坏 建设性破坏是指工农业生产、市镇建设导致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其破坏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工农业生产造成旅游资源的破坏

工业生产带来的“三废”污染对于旅游区的影响往往十分严重。在旅游区如果发展带污染性的工业,将会对旅游区造成空气和水体的污染。据统计,杭州西湖周围有一百根烟囱,年均降尘量400吨,西湖湖水水体常年呈黄绿色,水质混浊,透明度仅为0.5米.为此,杭州市投资2。32亿元进行西湖清淤工程,目前已收到初步成效。

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无计划的过度伐木、采石、取水对风景区旅游景观的破坏不仅严重,而且其造成的后果常常不可逆转. “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昝”的桂林漓江,也由于上游森林过度砍伐,蓄水功能下降,出现了86公里游览河段竟然仅能通航6公里的现象。

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不当造成的破坏

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规划不当也会造成旅游资源特色及景观的破坏.云南大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曾一度由于片面考虑古城石板地面不利旅游车行驶,将石板路改为柏油路,与古城风貌格格不入,破坏了古城的特色。以前曾有人主张学国外在天安门广场放养万只鸽子,后因考虑到鸽粪会影响故宫文物保护(鸽粪对建筑和雕像的分解作用远远大于工业废气)而未实行,实为北京文物保护的一大幸事。

旅游管理不善造成破坏

旅游区是为游客服务的,若管理不善,也会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具体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旅游活动加速石刻、雕塑、壁画古迹的损坏

古代丰富多彩的石刻、雕塑、壁画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尽管在自然条件下也要经历风化作用使其衰竭,但其风化较为缓慢。旅游开发后,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大量游客不断涌入,加速了自然风化的速度,导致古迹的损坏.我国的敦煌莫高窟由于游人数量过多,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过度暴露于光线中,使许多壁画出现变色剥落现象,受到的损坏已极为严重.为此我们必须通过控制来访游客数量以及对古迹作适当仿古重修来维护旅游区的旅游资源。

游客本身的破坏 旅游业逐渐发展,一些著名风景名胜区游客增多,游客的踩踏使地面因磨损而失去原有的特色。故宫许多大殿前和内部的路面、地面,因游客密度较大而严重磨损.要发展旅游业,这种破坏是很难避免的,补救措施只能通过定期的补修才能实现。颐和园蜿蜒700多米的长廊路面的砖,因踩踏每隔几年要更换一次。

(3) 游客素质低,直接破坏旅游资源

最典型的莫过于有些人在景点上刻上“某某到此一游”的刻痕,有些游客乱扔果皮纸屑,也给旅游区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2

(4)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生态环境的污染

如游客行、游需要的交通设施所排出的废气、废油污染了大气和水体,满足游客生活必须的食宿条件会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排入环境.

三、旅游资源的保护对策 减缓旅游资源自然风化的对策 减少人为破坏旅游资源的对策

 1、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订旅游资源的发展规划

国家旅游局明确指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做的开发和保护并举,对于那些不可再生的资源,应以保护为主,在不破坏资源的情况下,有限度的,科学的开发和利用。 根据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规范保护程序,建立和健全保护机构,促使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健康有序的进行。

2、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鉴于旅游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破坏,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森林法》、《文物保》、《野生动植物保》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3、核定景区承载量,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为了顺利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必须加强对旅游景区承载量的核定,根据每个景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并做好旅游指导工作,使游客的不规律的活动,变为比较易于控制的行动,以缓和旅游人群对旅游热点的冲击。

 4、培养旅游资源保护的专门人才

我国目前缺乏这种专门人才,现有的景区管理人员大部分是由其他行业转来或由当地居民和农民充当,缺乏保护意识和保护知识,造成许多旅游景区不同程度出现破坏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1)必须对在职人员进行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的培训;2)积极培养景区专业保护人才。  5、加强对公众旅游资源保护意识的宣传工作

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会降低风景区的旅游价值。因此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景区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景区的重点文物和着名景物,可增设钢网护罩加以妥善保护,既使游客能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又确保重点文物和景物不受损坏。 6、抓住时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我国有许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时适地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

3

已破坏旅游资源的恢复对策  “修旧如旧”原则

在培修一些因自然风化或人为破坏而破损、变色的历史建筑时,可采取原材料、原构件,或在必要时用现代构件进行加固,但必须以保持原貌为准则,切忌因“翻新\"而失去“古”的特色。2001年4月2日开始的“乐山大佛美容工程”既达到了培修的目的,又最大程度的保持了原样,可以说是培修复新历史建筑的成功之作。

仿古重修

历史上一些著名建筑物,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已在地面上消失,但具有很高的文化和旅游价值。为了满足人们旅游的需要,可进行重修,重现古建筑的风貌.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武昌黄鹤楼的仿古重修保持了原有的塔式阁楼造型风格和江、山、楼三位一体的意境,是古建筑重建中较为成功的一例。

案例分析 庞贝古城坍塌 总结:

有的人把旅游资源强调为一种可以永续利用的资源,认为旅游资源供旅游者就地享用,却不可能占为己有,更无法随身带走。游客买到的只是经历,带走的是感觉,旅游资源却安然不动.这种想法是很片面的,旅游资源的可永续利用的特点,有着种种条件加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加以说明,例如石灰岩溶洞,即使游客高度文明,自觉维护洞穴环境,但若不控制洞穴容量,让过多游客涌入,则会改变洞穴小气候,加速洞穴化学沉积物的风化与破坏。

开发旅游资源与保护旅游资源,在追求的目标方面是矛盾的。在某种意义上,开发本身就意味着破坏,这是个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当然,提倡保护旅游资源并不是说对旅游资源不予以开发。在自然力的作用下,旅游资源也会受到破坏,如果因为顾忌开发会导致破坏而不去利用所拥有的旅游资源,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浪费\"。我们所主张的是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虽然开发与保护是有一定矛盾的,但如果能正确规划、科学安排,两者是有可能达到完满的统一的。合理的开发就是最好的保护。我们既不能脱离国家和地方现有条件、水平和需要,离开经济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单纯强调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更不能以牺牲旅游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我们所要追求的旅游业发展是一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