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研究
作者: 王爱武 王红红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3年第14期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 王爱武 王红红
摘 要:涉农高职教育中技能型(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应该是多元化,而自主实验和实训的方法,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是涉农高职院校为农业现代化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自主实验实训创新;学生主体性;培养途径
涉农高职教育中技能型(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应该是多元化的,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高职院校,都很重视技能型(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也符合当今科技创新的大环境,能给学生一个施展的平台是校方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加强自主实验﹑实训平台建设
首先,对技能型(高技能)创新人才的认定要有科学的依据,不论是高职教育的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成为技能型(高技能)创新人才。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是这领域的主力军,他们可以带动一大批学生团队,让学生经过校内的锻炼,等他们毕业时,从初级变为高级技工(师)都是有可能的。自主实验、实训平台推崇的是自主创新的精神,这样有利于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自己的个性和优势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我、培养创新精神。并且还打破了专业和系科界限,实现了文理渗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不仅给各种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而且能够刺激学生将关注点集中在职业技能和素质发展上,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还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知识交叉互补的团队,从而提高自己的组织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各种各样的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大学生有分工和协作,取长补短,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和分工协作能力,这些基本素质的培养本身就有利于大学生和社会需求接轨。学生的创新性与教育密不可分,通过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认识与实践的能动性,注重对学生主体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唤醒和培育,从而形成学生的创新人格。
二、营造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校内环境
通过创新性实验计划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校内环境。校内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学校为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提供的物质保障条件。主要指实验条件,它是创新性实验实施的前提条件。近年来,由于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验教学,对实验室建设投入越来越多,实验场地和设备完全能够满足创新性实验实施的基本要求。所以,学校应把重点放到实验室的制度创新、管理革新上来。这些革新应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为前提,如,延长实验的时间、进行人性化弹性管理、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验要求、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校的实验室之间实现资源共享等。软环境是指学校所营造的科学研究环境,做好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宣传发动工作,并在创新性实验开始前对学生进行充分的科学研究教育,包括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育,营造科学探索的文化氛围和良性的竞争环境,因为并不是每个项目都能入选为创新性实验项目,要通过项目间的公平竞争选出优秀的项目,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创新性实验计划开展中,学生自主性表现在:第一,参加计划的动机是自身激发的,是学生基于兴趣自己选择的结果,创新性实验计划采取自愿参与的方式,学生自主性首先表现为自己是否决定参与创新性实验计划。第二,创新性实验的题目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实验题目可以通过自己设计,或者选择某个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等途径来获得。第三,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指导教师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团队由学生自己组织。第四,实验步骤和方法由学生自己设计和安排。由此可见,学生作为实验实施主体,在创新性实验计划开展之时将面临着一系列自主性决定,包括:是否参加实验项目、实验题目的选择、指导教师和团队成员的选择、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器材的选择等等,这些选择是学生自主性的集中体现。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实践的平台,多所院校可联合共享资源,或互相交流传授,展开多元化科技展示和发展平台,甚至开展国内外的互访交流。
三、加大对技能型创新人才﹑学生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
专业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技能型(高技能)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要遵循创新性实验计划在开展过程中所强调的淡化结果、抛弃功利性、重视过程、放手让学生去做的指导思想。所以,在评价上应扭转忽视过程而注重结果评价的趋向。在评价指标的制定上,突出创新性实验计划中对学生主体性、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强调学生在实验实施过程中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取过程性评价,具体措施包括:一是专业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对项目的动态评估和阶段性检查,学校管理部门的跟踪评价,二是做好实验数据、实验日志等资料的记录和整理,这些数据资料将是过程评价的重要依据。
四、以涉农高职院校的校内外企业为突破,鼓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业,创建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与新模式
学校和教师应充分认识创新性实验计划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把它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学校探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优秀指导教师给予奖励。集中学校的优势力量,特别是鼓励学科带头人、教授等参与创新实验计划。另外,要注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计划项目,通过物质的和精神的奖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有潜力的学生创造更好的条件,鼓励其向更高目标迈进,吸收他们进入更高层次的研究团队。
切实发挥大学生主体性、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离不开其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性实验项目已成为撬动创新人才培养的全新途径。在实验计划实施中一定要给学生主体性的自由、宽松的时间、的空间、必要的条件、良性的竞争环境、充分的指导等,只有这样,创新性实验计划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真正发展。
在实施创新性实验计划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必须要有相关的保障机制,为实验的实施提供支持。一是成立专门的保障机构。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需要学校教务、财务、资产、团委、学生等多部门合作完成。为提高效率、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学校应该成立以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协调小组,明确分工,全方位、立体化为实验的实施提供保障和支持。二是成立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指导委员会。学生由于受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开阔的局限,在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过程中,指导委员会既要放手发挥学生主体性,又要给予充分的指导,为实验把握好方向。三是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实施细则,在这些管理制度中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学生自主性与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开展,要营造平等的学术氛围,学生与指导
教师之间及学生和学生之间在实验中处于平等地位,通过探讨协商达成共识来推动实验的实施。
总之,我们要探索加快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涉农高技能人才的新路径,必须思想,拓展视野,不断探寻并创建产学研紧密
结合、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实训的新机制与新模式,这是涉农高职院校为农业现代化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十二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JKGHAC-0146)
(责任编辑 吕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