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我们该做点什么
尊敬的各位老师、家长朋友:
晚上好!
非常感谢幼儿园的领导和老师们创造了这样的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有关教育孩子的话题。我感到非常的荣幸。我儿子和你们的一样,正上大班,今年6月份,孩子们就要完成三年快乐的幼儿园生活,要升入小学了。想到自己的孩子很快就要上小学了,我的心情和在场的各位家长们一样,激动、兴奋,还满怀着期待和憧憬,当然还夹杂着几分担忧。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呢?
一、什么是幼小衔接,如何做好心理上的衔接
首先,我们来看幼小衔接这个概念的含义。幼小衔接期是指由幼儿园大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此时期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正规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有个别家长可能存在一个认知上的误区:认为它只是指上小学之前从幼儿园过渡过来的这个时间段。其实不是的。不是说孩子上了小学,就完成幼小衔接了,而是这个时间段一直要延续到孩子上一年级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直到孩子完全适应了小学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如果处理不当,孩子入学后很可能出现厌学情绪、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拖拉、学习跟不上等问题。这对孩子日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所以,在这样重要的转折时期,我们要做好这个幼小衔接的工作。
那么,如何去做?是抓紧时间给孩子学拼音、学汉字、做算术,上各种幼小衔吗?不是的。这是我们要纠正的第二个认知上的误区。其实,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幼小
衔接最重要的、最首要的工作是要做好心理上的衔接,包括家长和孩子的。前几天我在网络上看到了这样一个讲座,她是华东师范大学的青少年教育专家,特聘资深心理咨询师陈默教授,讲座的题目叫《从幼儿家长到小学生家长》,就如何做好心理衔接这件事做了很精彩的讲解。我今天带过来了,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播放讲座视频:陈默《从幼儿家长到小学生家长》视频时间约21分钟)
好,我们再来梳理、巩固一下视频中讲到的几点。有这么几个理念,我们需要牢牢记住的。1.孩子的教育不是百米赛跑,而是一场马拉松。也就是说不要急于让孩子掌握多少文化知识,而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等。2.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他人的孩子进行比较,每个孩子的特点都不一样,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每个孩子都可爱,都是天使。3.孩子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每朵花的花期是不一样的,那么孩子成才的时间也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早,有的孩子晚。像世界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发明家爱迪生,小的时候也并没有表现出过人的天赋,所以,你要对孩子抱着坚定的信念,你若自信,花期自来。4.家长自身的心态要好,要克服无端的焦虑,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快快乐乐地上小学。
二、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接下来,我讲幼小衔接要关注的第二个重点就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其实几乎所有的孩子他们智力水平差别是不大的,那么优秀的孩子为什么优秀?关键就在于他们有良好的习惯。
幼儿时期和小学阶段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好的习惯让孩子终身受益,而一旦形成坏习惯,再改就比较困难了。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学后很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习惯养成,这是不对的。其实,在小学,特别是一年级,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比学习
知识更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他们将来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保证。我们老师入学第一学期,课堂上把很大一部分时间都用在孩子习惯的养成上。像我们学校,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周,就不学课本知识,专门对孩子进行入学教育,给孩子们讲课堂上怎么坐,怎么举手回答问题,课间怎么活动,怎样排队等等,我们把它编成儿歌、游戏的形式,慢慢地孩子们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要重视养成孩子各方面的好习惯。因为“小习惯 ,大影响”。有这么几个习惯的培养我觉得特别重要。听、说、看就是孩子的学习习惯;坐、立、行是孩子的行为习惯;吃、 睡、 穿是孩子的生活习惯。
今天在这,我着重和大家分享两个习惯的培养,一个是倾听的习惯,一个是阅读的习惯。
第一,倾听习惯的培养。
倾听是重要的学习能力。我们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会特意问孩子:刚才老师提了什么问题?刚才那位小朋友说了些什么?你有什么看法?其实老师就是引导孩子一是认真听老师讲,二是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但我们发现一年级的孩子喜欢参与、表达,却不会倾听。不会倾听,源于孩子不会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半个学期或者一个学期后,很明显地发现,有的孩子在学习上已经跟不上了,而这些孩子,课堂上都不会专心听讲。大家都知道,一年级的孩子,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靠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如果孩子每天都不会专心听讲,一节课一节课积累下来,少学的知识越来越多,慢慢的就沦为后进生,后进生就是这样形成的。“定能生慧,静纳百川”,这句古话是很有道理的。
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如果我们家长平时对孩子加以训练,也还是
有效果的。我给大家介绍几种提高孩子注意力的方法。
★方法一: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拼图,并逐渐增加拼图的难度。孩子在拼图时,很容易投入,不知不觉中,能坐定的时间就长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长了。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拼图时,要积极鼓励孩子将图拼完整,然后给予适当地表扬,让孩子体验一下成就感。
★方法二:家长和孩子一起做这样的游戏。如:在桌子上放4—5样玩具,让孩子看1—2分钟,然后请孩子把头扭过去,家长拿掉其中的一个玩具,再让孩子扭过头来,要求他说出桌子上的变化。游戏可以逐渐增加难度,玩具的数量逐渐增加一些,拿掉玩具后,再把剩下的玩具调换顺序,观察时间逐渐缩短。
★方法三:带着问题听故事
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前,可以先向孩子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听,听完故事后让孩子回答问题。带着问题听故事,孩子会比较集中注意力,听故事会格外仔细。家长也可以给孩子买故事机,经常给孩子听,也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方法四:听指令做事
家长可以经常请孩子帮忙拿各类小东西,从一件到几件不等,请孩子一次性完成。比如:“请你帮我拿一个苹果、垃圾桶,还有纸巾。”还可以经常让孩子向其他长辈传话:“告诉你爸爸,下班回来的时候买一箱饮料”,等等,语句可以从简短的过渡到长一些的。
像这样的方法还有很多,都可以培养孩子做事专注的好习惯。
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家长在提高孩子注意力的时候,也要注意尽
量不要在孩子学习时打扰他们。帮助孩子获得自控能力,避免各种干扰。比如,尽量避免在孩子的书桌上放零食和玩具。避免跟孩子说话一再重复,与孩子谈事情,只说一遍,和孩子交流时,让孩子用眼睛看着你,都是培养他注意力的一种好方法。
第二,阅读的习惯的培养。
我个人觉得在启蒙教育上,智力启蒙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阅读。还有教育专家这样讲: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应该向人们传递生命的气息,那我们应该怎样去培养一个满满生命气息的孩子?这些都可以从阅读中来。”可见,阅读对于孩子的成长的重要性。那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喜欢读书,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呢?我和大家分享以下4句话:
读书要趁早
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越早开始效果越好。在犹太人家族,他们爱书如命。在每个犹太人家里,当孩子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在《圣经》上滴几滴蜂蜜,然后叫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意思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读书是一件甜蜜而快乐的事情,以此唤起孩子对书,对文字的兴趣。
我对儿子读书兴趣的培养,是从他1岁半左右的时候开始的。最初,我把各种图书、电读笔给他当玩具,两周岁开始每天坚持给孩子读绘本、画报上的故事。读了一年之后,我就发现孩子会自己阅读了,嫌我读得慢,更喜欢自己阅读了。后来在幼儿园阶段,我就买了很多的书给孩子看,让孩子开始阅读了。(有儿童百科全书,有漫画书《父与子》、《三毛流浪记》,有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丛书、大中华寻宝记系列……最多的就是绘本故事。)我没有正儿八经地教孩子一个一个去认字,很多字孩子是自己在语境中认识的。当然,孩子有时候会问我这什么字啊,什么意思啊?我们会教一下。
保证读书时间读书贵在坚持,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松一天紧一天读一天歇一天的。三天捕鱼,两天晒网的。如果每天都给孩子一段读书的时间,哪怕一天只有10 分钟,日积月累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营造读书氛围
读书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如果家长本身就有阅读习惯,言传身教,自然能给孩子良好的影响。还有就是多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等地方,这些地方浓厚的读书氛围就像气功的“气场”,孩子去的次数多了也就产生了“气场效应”。
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1.要想让孩子喜欢读书,也要让孩子感受到读书的快乐。要给予孩子鼓励,尤其在孩子向我们谈及读书的一些感受的时候,一定要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鼓励。当孩子向我们讲述自己阅读的快乐和收获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表现出和他一样的开心,分享孩子的读书成果,这会让孩子更有成就感,并对阅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2.多背古诗,积淀文化底蕴。中国古典诗词浓缩了我们母语的精华,以唐诗宋词为主的古典诗歌,以其特有的节奏感、韵律感,从古到今始终散发着迷人而高贵的气质。我们学校就组织人员为孩子们编写了《雅文日诵》,每个年级一册共六册,内容涵盖了传统经典文化,古诗、词、曲、论语、三字经、笠翁对韵、千古名句、成语故事等,在平时的教学中于以落实。孩子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阅读和背诵的东西,能真正刻进脑子里,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
3.我们作为父母,在培养孩子习惯时应注意什么呢?
1)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家长想让孩子做怎样的人,自己首先就要做怎样的人。比如:想让孩子喜欢读书,家长就要做个爱读书的人。家长希望孩子做事认真,自己就应该做事认真。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所以要慎言慎行。
2)用科学的方式教育孩子。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凡事要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孩子做事要教给孩子方法,不包办代替,也不放任不管。不要一味地指责埋怨,要指导帮助,信任鼓励。经常对您的孩子说:“你是最棒的。”“妈妈相信你能行!”比如写作业时,您对孩子说:“妈妈相信你一定会把字写得很漂亮”。
3) 要耐心等待。培养习惯要坚持要求,不能一天一个样(就像早起,不能今天要求6点,明天要求7点)。一个习惯的形成最少需要21天,所以家长要耐心等待。
4)不断强化。对于孩子来说,习惯的培养就是在老师、父母无数次肯定中得到强化。欣赏你的孩子,鼓励他,表扬他,这些都能强化他习惯的养成。良好的习惯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其实,习惯这个事情也容易,就是坚持,坚持,坚持就成了习惯,成了习惯,也就不觉得是坚持了。
孩子的个性,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不一样,别人的经验是无法完全复制,但“用心”可以复制,“坚持”可以复制!
最后,向大家推荐几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好爸爸胜过好老师》《陪孩子走过六年》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家长》,名校长陈钱林《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的事业是父亲》《家长改变一点,孩子受益一生》等。希望我们每位家长像蔡笑晚先生一样,把培养孩子作为自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心希望我们每位家长以平和的心态、有效的行动,与孩子一起为幼儿园画上一个圆圆的句号,为小学开启一扇充满阳光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