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自制教具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
摘要: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好坏,还取决于是否做实验或实验能否成功,需要做的实验不做或实验不成功,不能观察到实验现象,也得不出实验结论,一味的空洞说教,学生难以得到感性认识,更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每一种科学现象都必须通过成功的实验来实现。课堂上需要的材料虽然很常见,实验室可用资源有限,科学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需要新的教具材料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
关键词: 自制教具 小学科学 应用
自制教具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动手做教具,这几年小学科学课越来越受到重视,实验教学条件有了极大的改观,各种各样设计精巧,制作精良的现代教学仪器,还有丰富的实验教学软件可供教师使用。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小学实验课使用的教具有时会跟不上教材的变化或根本就没有,在这种形势下,老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被很大程度的激发出来,创作欲望也被点燃,创作灵感也是层出不穷,为科学课增添了不少色彩。
一、近年来我县教育局每年都会举行教具制作比赛,鼓励一线教师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在比赛中寻找灵感,交流经验,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自制教具一般具有取材容易、经济实惠、可以大量利用现代生活产生的废弃物,且制作都比较简单、方便,有利于师生共同完成。自制教具取材容易,制作简单,损坏了可以再制作,这是商品仪器无法比拟的,它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制作“不倒翁”就是使用的最常见的鸡蛋壳。
(二)自制教具一般都是教师针对现有实验之不足而设计制作的,自制教具从设想开
始到动手设计、制作、试用,最后定型,都要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论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创造地设计出新教具,师生的能力和思维都得到极大的发展,从中可体验到创造的无穷乐趣。
(三)自制教具可以较好地填补现有教具的空白,易于突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实验效果更好。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常遇到现有的器材无法完成部分教材中规定的实验的的问题。为此,教师可鼓励学生利用实验或生活废料来自制教具和学具,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自制教具可缩短实验过程,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清晰地见到实验现象可结论。例如: “热胀冷缩”一课中,气体、液体的热胀冷缩变化比较明显,学生们较容易观察到,而固体的热胀冷缩往往就不明显。需要较长的时间,老师们一般采用“金属热胀球实验”,做这个实验要看到结果,约需一分钟,而如果用酒精加热金属棒的金属线胀演示实验。则需要十几分钟或更长的时间,这个实验因时间太长,既减小了实验的密度,同时因时间一长还会降低学生们的注意力。为缩短实验时间,我制作了带指针的金属线热胀演示器,这就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实验一次只需几秒钟,一分钟之内就可以重复多次,而且实验的效果还非常明显。做完此项实验后,金属球也被加热好,这时老师就给学生们演示金属球钻圈实验,这时金属球已经钻不过去了。说明金属球受热后体积已经胀大了。老师接着提出问题:“要想让球还能钻过铁圈怎么办?”学生们会说把球放到冷水里凉一会儿就行了。这时老师可以不把球放到冷水里,而是往球上浇一杯冷水,同样是受冷,因方法不同,效果也就有较大的差异,当冷水浇到金属球上时,学生们亲眼看到了球受冷缩小后穿过铁圈的全过程。这就更能激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提高学习研究的兴趣。
(五)自制教具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是学生知识获得巩固和运用的过程。课外小制作,能促使儿童在动手的过程中自觉地获取知识,并能通过再制作把知识加以巩固和运用。每
个科学现象都可以成为学生创作的依据,每个学生的灵感又不尽相同,因此,每个学生的作品都各具特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自制教具的意义如此之广,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应用呢?在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关心社会、热爱自然的科学素养,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目标。自制教具所取材料,都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或一些废弃物,对这些物体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具有变废为宝、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热爱自然、关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自然而然的感受到爱护环境就在身边。如何发挥自制教具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的作用。
(一)激趣——新课的导入
小学生的特点就是好奇、好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成功的起点。在教学中,利用自制教具适时适度地进行演示,有意识的创设好奇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新课。例如,在讲述“物体的浮沉”时,根据课程特点,我选择了大型饮料瓶、气球、金属体和棉线等制作了一个沉浮子演示器。新课开始,出示自制教具(学生惊讶:老师要干什么?)接着老师演示:一手托住瓶身并用力轻压,气球沉浮子下降,同时像玩魔术一样,另一只手加以指示,且口中念念有词:“上……下……”把学生带进一个神奇变幻的境界。顿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一起:老师真有这么大的本事?此时不失时机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物体的沉浮……。这样,利用自制教具创设好奇情景,因势利导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教学质量,将有极大的帮助。
(二)放大情景——更形象直观
演示实验主要是把要研究的现象展示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配合讲授或师生、生生讨论完成教学任务,它是一种最有效、最直观的教学手段。自制教具最大的一个优点是对其研究的情景现象起着放大、直观的作用。
(三)扩大视野——变演示实验、小实验为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有资料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乐于接受老师采用实验的方法上课,并且“也想做老师做的实验,但没有合适的器材,只好作罢。”可见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这需要的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四)补充实验课程资源
通过实验能再现人类探索的漫长历程,认识人类探索的途径、方法和结果。研究表明:小学生获取信息的过程常常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作为自然学科的探究更是如此。可是,在现今小学科学实验配备中,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教育理论的仪器设备并不多。新课程的综合性和生活化、整体化、情景化的特点为老师专研教材教法、潜心实验教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只有用心探索,悉心教研,制作更多、更精良、更实用的教具,以弥补现有教材和教具的不足,才能体现新教材、新课程的优势。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教具,让学生自己充当了一次老师的机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制教具的过程中也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首先是要弄懂教材内容,“消化”课本知识,方能想象出所要制作的教具的轮廓,设想出教具的雏形,然后才能进行具体的设计、试制;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陶冶爱科学、爱劳动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制作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身心也得到良好的陶冶。
【参考文献】:
1、《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 主编: 柳斌 中国物资出版社
2、《教学改革与发展全书》 主编: 周宏 高长海 中国物资出版社
3、《说课与新课改》主编:宋乐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