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主旨演讲:勇立潮头奋楫前行感受进博脉动
深入才能知晓,走到才能了解
进博会,让我“脚上有力”
一个向全世界敞开大门的巨大市场,一次展示全球高精尖、名优特产品的舞台,让我着实把“热度”这个词感受的真真切切。奔波在“四叶草”的记者,每个人都拥有着一双走不痛、磨不烂的脚。无论是穿梭在展台之间的文字记者,还是扛着沉重设备的摄影记者,正是这一双双的脚支撑起了第二届进博会的媒体工作。俗话说,好新闻是“跑”出来的。本次进博会,更让我深有体会。双脚不断向前,带来的是更多的新鲜事,带来的是对我国在世界上地位提升的更深层次的认知。
看到才能挖掘,辨别才会精彩
进博会,让我“两眼放光”
在进博会采访之初,我对选题有一定的规划,并对采访时出现的情况也作出种种预想,但是,无数的事前想像也无法与亲眼所见的场景相提并论。一组又一组的展示活动,一个又一个的外企故事,一场又一场的交易团签约,我眼中的场景只能用“精彩”形容。眼光要独特、视角要独到,读者想要看到进博会的何处,我就要做读者的眼睛,让他们如身临其境。在展会现场,记者的观察力和发现力是重中之重,同时要辨别什么是热点新闻,什么是读者可能关心的话题。只有有针对性的选择辨别,才能抓住要点,一针见血。
用脑才有新闻,多想才能突破
进博会,让我“脑力迸发”
除了脚和眼、跑和看,最忙碌的器官,应该属大脑了,不仅要思考如何采访,更要思考如何将采访到的素材成文。采访过程中如何让采访对象敞开心扉、写作过程中如何把被采访者真实的感情以文字呈现,这些都需要思考。在采访展商过程中,为了将展商的情绪带入读者的视线,我与他们聊起来参加进博会背后的故事以及参展的缘由,当他们把在中国多年来难忘的经历以及首届进博会满满的收获展示给我的时候,我便意识到“精华”来了。报道进博会就是不仅要讲出好故事,更要让读者知道这个故事为什么好,明白新闻背后的意义。
知识没有穷尽,落笔才能成文
进博会,让我“笔锋更锐”
作为文字记者,再多的素材都要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稿件。虽然现在的笔大部分都已经被键盘所代替,但是“笔杆子”的精神永远在我的脑海。本届进博会上,我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内容溢出”。进博会上,有太多的亮点、太多的事件值得记录,千字的文章还没写完就已经远超出篇幅,这让我对素材的取舍、落笔的尺度有了更深刻的把控,标题要突出问题、引人入胜,内容要主题鲜明、有温度品质。文字是一门艺术,而作为手握笔杆,书写文字的记者而言,更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打磨手中的文字。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记者对于这个目标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歇,即便是在如
今信息爆炸的社会,一篇好文章依然能沁人心脾。本届进博会上,我还看到了很多新媒体同仁的身影,作为文字记者,我也不断告诫自己不能停滞,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不负肩上的责任,不负伟大的时代。
在黄浦江畔,这盛会让全世界知道,中国的高质量对外开放给世界经济注入了昂扬向上的澎湃生命力。中国创办,世界共享,相信在第二届进博会后,会有更多海外品牌进入中国,从展品变为商品。作为记者,我也将继续严格要求自己,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为开放的中国注入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