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智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另辟蹊径,推陈出新——略谈作文中的创新

另辟蹊径,推陈出新——略谈作文中的创新

来源:微智科技网


另辟蹊径,推陈出新一一略谈作文中的创新

马晓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田付村中学054500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牛作文当中的种种问题,或是叙事没有新角 度,或是论述没有新观点,或是语言没有新创造,大多数是以改编为主,抄袭为 辅。因此在文章中自然就会形成千人一词、千人一面的现象,似乎只要越雷池一 步就会有灭顶之灾似的。所以,在作文中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 用自己独到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思考世界、用自己有別于他人的语 言说世界,从而形成一种创新的气氛,在创新中发展自己,在创新中完善自己, 己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语言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

创新,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只有具备了创新的能力, 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时代的需求。所以,作为语言教育工作者,就要在语 言教学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开展创新教育,充分地展现学牛个体的风采,在掌握基 础知识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另辟蹊径、推陈出新,在发现问题的角度上,在语言 的运用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其个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 培养创新的目的。

那么,在作文指导中如何培养学牛的创新能力呢?

首先,要在发现问题的角度上,引导学牛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牛活。

在作文时,学生普遍的反映是没有素材,不知道写什么。我认为这正是平时 观察不够、思考不够的原因。所以,在作文训练中,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牛观赏绿 浪如茵的麦FH,欣赏小河边自由的小鸟,观察集市上各种人物的言谈举止……回 到学校,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写作文,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 进步、在进步中发展。

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道:踏青中我看到了自由发展的小草,在春风中摇曳, 在阳光下成长,我猛然醒悟,这些小草不正是我们这些学生吗?那春风和阳光不 正是我们尊敬的老师吗?有人说老师是园丁、是工程师,可是,在自然界中,园 丁是用

自己的观点管理园林的,工程师是用自己的喜好去建造统一的建筑的,这 些称呼,真的适用于我们的教师吗?在吋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有棱 角的人才,教师要培养有棱角的学生来适应社会的需求,今天再用园丁和工程师 来比喻我们的老师,还恰当吗?

看到这些,我不禁为学生独辟蹊径的思考所震惊:这不就是i种敢于反传统 的创新吗?他们用他们独特的角度思考现实,用他们独特的笔墨来反映现实,这 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创新能力的反映吗?

其次,要在语言的运用上做到创新,运用创造性的比喻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比喻能给人以形象鲜明之感,比喻如果有创意,不拘泥于前人的形式,那么, 在表达上将会有更显著的效果。

因此,在平吋的训练中,我总是注重发现学生创造性的比喻,并鼓励他们,使他 们有一种成就感,进而增强创造的兴趣。

学生们懂得了氧和氢反应的结果后,在作文中写道:老师是氧,我们是氢, 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师生关系。这正如水的形成一样,二者同等重要,只有共同参 与,才会有可喜的学习成果。

还有同学写道:读书一一创造,犹如一个因果复句,读书是“因”,创造是 “果”。只有掌握好”因”,才能有好的“果”。

以上这两种比喻不落俗套,给人以新鲜的感觉,充分表现了学生们对生活的 思考,并在思考的过程中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再次,灵活地运用成语,有独特的创造性的运用,往往会起到推陈出新、豁 然开朗的作用。

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有数不清的语言瑰宝一一成语,这些极具概括力和生命 力的成语如果我们运用得当,常常会把一个微不足道的词语或句式变得异常新奇, 令人惊叹不已、冋味无穷。

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爸爸出差吋,为我带回来一顶棒球帽。那独特的 造型、鲜艳的色彩,在清一色的光头中,这顶棒球帽可算是“鹤立鸡群” 了,带 着它,着实让我得意了好一-阵。然而,到了中学吋期,同学们早就把全部的精力 投入到学

习上去了,遮阳帽什么的早就成了 “过眼云烟”。冋过头再看我曾经引 以为荣的棒球帽,倒有点“鸡立鹤群”的感觉。这位学生就是这样仅仅在成语中 平移了一个字,就使非常平常的一句话变成极具创造性的幽默的语言了。由此可 见,只要我们正确引导,以创新为指导思想,鼓励学生大胆作为,他们就会在掌 握知识的同时融会贯通,甚至化腐朽为神奇,创作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意境和句子 来。

另外,通过对古典诗词的灵活运用甚至是反用也是另辟蹊径、推陈出新的一 种妙招。

在学习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诗词佳句,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本身就极具生 动性、形象性,如果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稍作变动,就会形成意料之外、情理之 中的效果。

一位学生写《夏日有感》,就是这样灵活地加以变动,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 变化,反映了当今农民生活水平在党的富民之下得以提高的真实的现状「'锄 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名言看来早就不适合描摹我们农民的现状了。烈 日当头,哪里还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呢,他们也早就不“汗滴禾下土” 了, 而是坐在开着空调的宽敞明亮的楼房中,或唱着卡拉ok,或欣赏着自己喜爱的 电视节目,或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尽情谈笑呢!……这个千古传颂的名句,就 这样被一反用,轻轻的几笔,就真实地反映了当今农村和农民的变化,歌颂了党 的富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