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智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梅语文: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梅语文: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来源:微智科技网
第三单元 达标测试卷 七年级语文•下(R版)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1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6分)

①士别三日,__________________。(《孙权劝学》) ②__________________,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③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___。(赵师秀《约客》) ④__________________,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⑤雄兔脚扑朔,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⑥____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2)默写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分)

兰亭,轻扬着独特的青幽纯净,洇染着千年不竭的古朴雅致,带着当年王羲之吟风咏月留下的千年醉书,任我的思绪伫留其间。兰亭,你的恬静淡定,你的洒tuō飘逸,你的清纯空灵,不正是我一直在寻求的境界吗?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洇( )染 伫( )留 洒tuō( ) ..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____________”。(2分)

(3)文段中“古朴雅致”的“致”意思是( )(2分)

A.给予 B.集中 C.情趣 D.精密、精细 (4)把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2分)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问题。(4分)

(1) “她长得虎头虎脑,吓住了男人……她什么都和男人一样,连骂人也有男人

的爽快,有时更多一些花样。”这段文字出自__________的《骆驼祥子》,“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2分)

(2)《骆驼祥子》中祥子的“骆驼祥子”的外号是在什么时候起的?( )

(2分)

A.祥子卖了骆驼之后 B.祥子偷骆驼之前 C.祥子进城拉洋车之后 D.祥子买了第一辆车之后

4.某中学团委在七年级开展了“走进父母心灵”的主题活动。下面是活动中的

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12分) (1)请你为此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2分)

(2)乔军同学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但体育成绩突出,他很想参加校田径队,可是父

母不同意。假如你是体育委员,如何帮他与父母沟通呢?(3分)

(3)下面是关于此次活动的征文启事,请你根据要求进行修改。(4分)

【A】为了扩大活动内容,增进学生对父母的了解,经校团委研究决定,将在活动期间举办“走进父母心灵”的征文活动,请同学们积极投稿。【B】①并推荐获奖文章在校刊上发表,②而且将邀请获奖文章作者及家长参加“沟通心连心”座谈会,③团委将对征文进行评选。

【A】句词语搭配不当,可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B】句语序混乱,正确的语序是:____________。(只填序号) (4)你认为除开展征文活动外,还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3分)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20分)

一碗捞面条

①夕阳的余晖游走在城市中,呆板的大街上车来人往,我不喜欢城里的热闹。记忆中的家乡这时风是轻的,田野是静的,夕阳是害羞的。

②一下大巴车就接到母亲的电话,她惊喜地絮叨着,问我晚饭想吃什么。我说:“妈,我想吃您擀的捞面条。”

③门前小土坡在夜色下显得有些陌生而拘谨,似乎把我当成远方的客人。一进门就看到母亲正朝着门口快步走来,她打量着我一直笑,拉我进屋。

④“快坐下,坐车很难受吧?”母亲笑得像个得到心爱玩具的孩子。 ⑤“去洗洗手吧!一路上出汗多。”我刚要起身,母亲又赶忙示意我别动,对

我说,“我给你端来,你别起来。”

⑥母亲端来水,递给我毛巾,转身又小跑着到厨房去了。我知道母亲在给我做捞面。记得初中时有天上午放学,由于母亲忙农活做饭晚了,我一生气准备不吃饭就上学去。母亲也是这样让我坐着,转身小跑到厨房为我做捞面。

⑦洗好手,轻轻来到院子里,厨房门开着,我站在离厨房几米远的地方,一时怔住了……

⑧厨房里,夜色包围下加上腾空的水蒸气,白炽灯散发的昏黄光线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母亲正在擀面,擀面杖很粗大,她似乎要用很大的力气。在擀面杖的滚动下,崎岖粗糙的面团慢慢被【A】________(碾平 铺平),终于像一张纸一样。就像从小到大我走过的路,多少荆棘坑洼,都被母亲用双手【B】________(碾平 铺平)。

⑨母亲以前也这样擀面条,唯一变化的是她的双手,曾经白嫩光滑,如今却布满老茧。母亲突然抬头看到我了,急忙出来,问我是不是饿得受不住了。我慌忙之间连句完整的话也说不出,只摇摇头不再看她,回到屋里,坐下等着。不一会儿,母亲就端着一大碗捞面走进来。我起身要去接,她大叫:“你别动,碗很烫!”我便又坐下来。她把碗放在我面前,递给我筷子,催着我赶紧吃。母亲总是这样,吃饭时候总要催促我趁热吃。以前听到她催,心里总是一阵怨气,偏慢吞吞不紧不慢,任由她唠叨。今日……

⑩“别那么大口,小心烫着。”我点点头。“对对,放点醋,这样好吃,我去拿。”她回身去厨房拿来醋,给我往碗里倒。 “怎么样,淡不淡,再放点盐?”我摇摇头。“吃肉啊,那是我专门放面里的,快吃!”我夹起一块肉吃在嘴里,她这才算满足,站在一边看我吃。我没有劝母亲去吃饭,因为我知道,我没吃完,

她不肯去。

⑪一碗面吃完,汗水顺着脸颊淌下,这捞面滋味,一半在嘴里,香而纯,另一半在心里,有点酸楚。一小滴液体流进嘴里,涩涩的,咸咸的,不知道是汗,还是我眼角渗出的泪。

5.根据文意,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语填到【A】【B】横线处。(4分)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4分)

7.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8.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快坐下,坐车很难受吧?”母亲笑得像个得到心爱玩具的孩子。

9.最后一段体现了“我”复杂的内心感受。请结合语境,用第一人称写出“我”

当时的心理活动。(不少于30字)(4分)

[二](20分)

落在父亲生命中的雪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这是作家刘亮程在《寒风吹彻》里的一段话。父亲节来临之际,它催生了我潜藏的泪水,将我带进那久远的艰难岁月,也让我分外清晰地看到了那些落在父亲生命中的雪。

查出患心脏病和高血压时,父亲才三十出头,那时我刚上初中。那时候的秋天好像特别冷,9月一开学就需穿上夹衣了。我每周都要穿过四五里长的田间小路回家,带着一罐头瓶腌菜和五毛零花钱返校。

开学不久后的一个周末,我回到家,意外听到母亲边哭泣边说:“你这病要长期吃药,又不能负重,卖棉花的白条不晓得哪天能兑现,我看就让蓉儿去学裁缝吧。湾子里就她一个姑娘在读书了……” 父亲的声音干脆利落:“蓉儿聪明,是读书的料。这话以后不要再提。我这病一时半会儿也不会要命,咱们悠着点,日子能过得去的……”

我装作什么也没有听见,径去厢房找饭吃。只是后来在返校时,我拒绝接受父亲递过来的五毛钱。父亲没有勉强,他默默推出自行车,送我上学。

乡间土路,逼仄坑洼,一边是水沟,一边是田地。自行车买回家才半年,父亲车技不佳。我在车后座上摇晃,提心吊胆。 过谭湖段时,猛一阵颠簸,父亲和我连人带车翻到田里。我只是被稻草扎了一下,并无大碍。父亲却歪在车下,挣不起身子来。 在我的帮助下,父亲才重新站起来。他拍拍身上的泥土,有些尴尬地笑了笑,随即提出要我坐在车上,他继续推车行进。 我说学校快到了,你先回去吧。他没有坚持,叮嘱我好好念书,就调转车头。 余晖中,他摇晃在

自行车上的黑瘦的背影,显得那么单薄而苍凉。我不忍看第二眼,铆足劲儿朝学校奔跑。

回到学校,在书包的夹层里,我发现了被刻意藏着的五毛钱。每周的这五毛钱,是用来补充维生素的。 那时候,我们自己淘米,用铝盒煮饭吃。下饭的菜,就是从家里带来的酱萝卜、洋姜、霉干菜之类。条件好点儿的学生,可能会带些榨菜炒肉、干鱼什么的。父亲说光吃腌菜不行,要我打点青菜,补充维生素。 五分钱一个的青菜,我本来就舍不得买,这时更不会了。我的零用钱都花在了买纸笔和蜡烛上。晚自习下课后,教室就停电了。还想学习,就只能点蜡烛。一支蜡烛八分钱,能点两个晚上。

直到现在,我都记得蜡烛那淡淡的熏香味,记得镜子里那黑黢黢的鼻孔,记得考了好名次后老师那高分贝的表扬声,记得同学们羡慕和嫉妒的眼神。 说到底,那时我更沉浸于小我的感受,并深以自己的刻苦努力为荣。当我朝着自己的目标坚定奋斗的时候,我看不到落在父亲身上的雪,那沉甸甸的雪。

又一个周末回家,见到一脸苦相的大舅正在堂屋里跟父亲说着什么,之后,父亲折回房里拿出一张条子交给他:“这是150块,你先对付一下。以后,不要再赌了……”

大舅走后,母亲嘟哝开来:“我们的日子都愁得没有法子,你倒是会做好人,给他钱,丢到无底洞里……” 父亲沉下脸来说:“你忍心看着你兄弟被别人下胳膊下腿吗?他求到我们这里了,总不能让他空着手回去。”

然而,父亲的不忍,终是将自己拖进了更深的冬天。那时候,除了田地的收入,我家再没有其他来钱的途径。家里意外支出的这150元钱,只能通过精打细算、节衣缩食来弥补了。

那一个秋冬,我们连红薯和甘蔗都没有吃足,更不用谈鸡蛋和面饼了。所有能换钱的东西,都被父亲打进了算盘。 红薯和甘蔗都被择优下了窖,留待正月里卖钱。芋环、慈姑各留了两碗,用来招待拜年的客人。花生就炒了一筛子,过年塞了一下牙缝。元宵节,我们甚至连蒸肉都没吃一片。就是这样,我还是听到父亲对母亲说:“我们只有90块钱了。”

记忆中,每年的元宵节晚上,父亲都要跟母亲交家底。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们姐弟每学期的学费就得二三十元,还有种子、农药、化肥,以及三亲六眷的红白礼金,都是逃不脱的开支。我不晓得父亲是怎么用这90元让全家渡过难关的。

有一点可以肯定,父亲没有向别人借钱。

父亲外表瘦弱,骨子里却硬气得很。他一生都没有向任何人借过一分钱。家里造了两栋房子,都是把材料和钱攒齐了才开工。对家庭事务,他长计划短安排,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后来,即使因病下了辞世的决心,他也是把自己的丧葬费用凑够了才离开。

父亲总是说:“节省要从坛子口开始。”意思是等一坛子米快吃完了,再节省就没有用了。所以,我们吃过麦米粥、杂粮焖饭、高粱粑子,但我们家的大米缸从未空过。我们穿过补丁缀补丁的衣裤,但我们在冬天从未挨过冻。

我们生命的每一抹暖阳、每一缕清光,其实都是父亲用孤独的雪擦亮的。现在,当我为了给儿子买房,而甘愿长年累月地躬耕匍匐(在格子里),每天忍受十几个小时的煎熬时,我总是想起父亲,想起他为我们所默默承受的苦,那些不曾诉说的累,那些悄悄化掉的冰……

父亲,一直都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独地过冬。落在他一生中的雪,今天,终

于被我看见。

10.文章开篇引用刘亮程《寒风吹彻》里的一段话,有什么作用?(4分)

11.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6分)

(1)“只是后来在返校时,我拒绝接受父亲递过来的五毛钱。”“我”为什么拒绝

接受父亲递过来的五毛钱?

(2)“父亲的不忍,终是将自己拖进了更深的冬天。”怎样理解 “更深的冬天”

的含义?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在文中回忆的两件事情。(4分)

13.文章结尾写道:“落在他一生中的雪,今天,终于被我看见。”联系全文,

说说“我”看见了什么。(6分)

[三](15分)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公亦以此自矜______________ (2)释担而立______________ ..(3)睨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笑而遣之______________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

(2)尔安敢轻吾射!

16.文中点明主题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成语)的道

理。 (4分)

17.卖油翁和陈尧咨两人对待自己长处的态度截然不同。那么你呢?请分别谈谈

你如何看待自己及别人的长处。(3分)

三、写作(55分)

18.明月清风,荒漠戈壁,是自然的给予;成功快意,失落伤怀,是生活的给予;

点赞鼓励,吐槽鞭策,是他人的给予……我们在获得给予中一路走来,我们又将拿什么给予别人?请以“给予”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1.(1)①即更刮目相待 ②草树知春不久归

③闲敲棋子落灯花 ④故园东望路漫漫 ⑤雌兔眼迷离 ⑥独坐幽篁里

(2)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2.(1)yīn zhù 脱 (2)青幽纯净 清幽纯净 (3)C

(4)你的清纯空灵,正是我一直在寻求的境界。 3.(1)老舍 虎妞 (2)A

4.(1)示例一:搭建情感之桥,拉近心灵距离。 示例二:父母的心就如一片汪洋,

而子女便是汪洋中的一只小船。

点拨: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拟写宣传标语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具有宣传鼓动作用的话语。拟写标语要符合情境的要求,切合主题;表情达意要简洁准确,通俗易懂;一般使用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本题围绕“走进父母心灵”的主题拟写即可。

(2)示例:叔叔、阿姨,你们好!我是乔军的同学。乔军体育成绩突出,如果他参加了校田径队,不但可以发挥他的特长,让他找到自信,而且有利于增强他的体质,对他的学习也会有帮助。你们就答应他吧。 (3)扩大 丰富 ③①②

(4)示例:给父母写一封信;分享与父母之间的故事;举行一次演讲比赛;评选和谐家庭。

二、[一]5.【A】碾平 【B】铺平 6.看到“我”回家,母亲非常高兴,忙活着为“我”做捞面条,满意地看着“我”

吃完。

7.不能。回忆上学时母亲小跑着去为赌气的“我”做捞面条一事与现在情景相

似,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从未改变,表现了“我”内心的感动和对母亲的感激,更能突出文章主旨。

8.这句话运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心以及因“我”

回家而产生的欣喜之情。

9.示例:母亲,这碗热腾腾的面里有您深沉的爱,谢谢您无私的爱与付出,希

望您能保重自己的身体,我会好好孝敬您的。

点拨: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需紧密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发生的背景进行揣摩。本文最后一段写的是“我”吃完母亲做的捞面条感到既幸福又酸楚(感

动),写“我”不知是因为吃面太热流下汗水,还是因为感动而流下泪水。结合上文中母亲看到“我”回家的欣喜和忙着为“我”做面条,可知“我”此时对母亲充满感激。据此以第一人称写出“我”内心的感动和对母亲的感激即可。

[二]10.①开篇点明文章的标题《落在父亲生命中的雪》;②引出下文作者对往事

的回忆。

11.(1)因为家境贫穷,父亲生病又需要钱治病,“我”不想增加父亲的负担。

(2)生活陷入更加艰难、贫困的境地。

12.①父亲生病之后,依然供“我”上学,每个星期照样给“我”5毛钱补充维

生素;②父亲为了拿出150元帮助大舅渡过难关,自己节衣缩食,精打细算过日子。

13.①看见父亲慈祥无私的父爱;②看见父亲要强硬气的秉性;③看见父亲勤劳

节俭的美德;④看见父亲舍己为人的品质。(答出三点即可) [三]14.(1)夸耀。 (2)放下。

(3)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4)打发。

15.(1)(老汉)看见他射箭十支能中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2)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16.无他,但手熟尔 熟能生巧

17.示例:把自己的长处作为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

本;对别人的长处,应善于取长补短,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

三、18.思路点拨:从选材来看,“给予”贴近生活实际,可选范围非常广。可

以从熟悉的生活入手,写父母长辈、老师同学对自己的情意;可以关注自然,描写花草树木、山川风物带给自己的视觉和情感体验;可以放眼社会,写城市风貌、名胜古迹、文化艺术,等等。从立意角度来看,小到家庭、学校、书本、名人、诗词,大到悠远历史、和谐社会,都是表情达意的突破口。“给予”不仅可以写别人对“我”,“我”对别人的“给予”,还可以提升为传承和发扬,弘扬道德新风尚,传递社会正能量,将自己置身于社会营造的和谐氛围中,抒发强烈的自豪之感。 例文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