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智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启《静者居记》注释、翻译及赏析

高启《静者居记》注释、翻译及赏析

来源:微智科技网
高启《静者居》注释、翻译及赏析

原文:

静 者 居 记

(明)高启

浔阳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予记之,久辞而未获也。

一日,与客往候之,入其室,竹树翳深,庭户虚寂,落然无嚣声。客顾而叹曰:“美哉居乎!使张君不勤动于外、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②,非是居乎?”

予谓客曰:“子何言之戾耶?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长林之下,干戈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其居静矣,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之忧每拂乎虑,虽夷然而行,块然而坐,颠倒攫攘③,无异奔骛于埃壒④者,子谓其果静乎?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其居非静矣。而抱廉退之节,慎出处之谊,虽逐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视世之挥霍变态⑤倏往而倏来者,若云烟之过目,漠然不足以动之,子谓其果非静者乎?盖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是居之静无与于人,人之静亦无待于居也。虽然,亦有待其居而静者矣,然非此之谓也。《传》⑥曰:‘居天下之广居。’广居,仁也。自克己以复之,主敬⑦以守之,至于安重而不迁,渊靓而莫测,则其体静矣,故曰‘仁者静’。张君之志,盖在于是,而假以名其室,子岂未之思乎?”

客未有以应。张君起而谢曰:“若居仁而静者,虽非愚所及,则愿学之焉。子之言备

1

矣,岂不足记吾居哉?请书之。”

顾予欲静而未能者,姑书以识之,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

注释:

①浔阳,江西省九江市的古称,因古时流经此处的长江一段被称为浔阳江,而县治在长江之北,即浔水之阳而得名。

②静者:深得清静之道、超然恬静的人。多指隐士、僧侣和道徒。

③攫攘:攫取,掠夺。

④埃壒:āiài,尘土,引申为尘世。

⑤变态:社会事态的千变万化。

⑥《传》:“传”是一种古书的体裁,即对经典的解释。《左传》是解释《春秋》的,所以古人引《左传》有时就用“传曰”二字。推而广之,引《公羊》、《谷梁》也可以用“传曰”。引《论语》、《孝经》也有用“传曰”的。汉时只有五经,五经之外的儒家典籍可以称为“传”。因此,此处的《传》只是笼统的称是儒家经典的传书,并未指明是哪本书。

⑦主敬:中国宋代理学家程颐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以敬作为修养方法,初见于《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和《周易·文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此处“敬”为谨慎的意思。程颐据此发挥为内心涵养功夫。

2

作者简介: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

翻译:

浔阳的张来仪先生,用“静者居”这三个字来为他所居住的住宅起名字,曾经嘱托我为他的住宅写一篇文章来纪念,因我推辞了很久他也没有得到。

有一天,我和客人前去看望他,进入他的住处,丛丛绿竹、浓浓树荫相互遮蔽,使整个院落看上去很幽深,庭院中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喧嚣的声响,很是清静。客人环顾四周而赞叹说:“住在这里实在是太美了啊!假如张先生不是辛勤的在外活动、有以自娱自乐的方式而成为一个超然恬静的人的想法,住在这样的住宅中不是正好吗?”

我对客人说:“先生说话为什么那么偏激呢?现在有一个人住在空荡荡的山谷中,栖息于茂密的森林之内,世间相互争斗的声音传不到这里来,人间车马的踪迹也到不了这里,他是住在了虚静的环境中。然而他的心里如果不能忘记功名利禄的念头,处境困窘生活艰难的忧愁常常干扰着他的思想,那么即使他能平静镇定地行走,安然平和地端坐,内心里也会翻江倒海,争抢掠夺,跟为了追逐名利奔跑于尘世之中没有什么两样,先生认为这样的人果真是心静的人吗?还有一种人,游走于都市之内,居住在集贸闹市之中,邻居有歌舞呼喊等喧闹之声,门口有登门造访,请托求见等各种杂事,心中对各种事务的应酬回答感到厌倦,身体对于迎来送往感到劳累,他的居住环境一点也不安静。却能抱着谦虚退让

3

的品格,谨慎地对待该主动去做还是该退让避开等各方面的事情,虽然忙碌地杂处于人群之中,但进取时不急躁疏忽,看待世间人们的挥霍无度、世间各种变化无常的情态、以及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人们,都像是过眼烟云一样,态度淡然地对待它们,这些事情完全不足以使他动心,先生认为这样的人果真不是心静的人吗?清静与否关键在于居所内住着什么样的人,而不在于人住在什么样的居所。人能够心静,那么没有在什么样居所不能让他安静。这样说来,居所的安静不会给到人什么,人的安静也不会依赖于居所。虽然这样,也有依靠自己居住的环境而保持心静的人,但不是说的这种情况。《传》书上说:‘大丈夫就应该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这里所说的‘最宽广的住宅’就是‘仁’。居住者自己克制自己,以使自己做的每件事都归于‘仁’,通过以恭敬谨慎的态度修养自己的身心来守护着‘仁’,至于安于自己的故土而不愿意迁居,像鱼一样总觉得自己生活的水潭美好而认为它深不可测,则是说他的身体处于静的状态,所以说‘懂得“仁”的人才能心静’。张先生的志向应该是在‘仁’这个方面,因而想借此以为他的居所命名,先生难道没有想到这一层吗?”

客人无法应答。张先生站起身来道谢说:“就像你所说的内心有‘仁’才能心静的人,虽然不是我所能赶得上的,但我愿意向他学习。先生说的话真是太完备了,难道还不足以为我的住宅写一篇记吗?请写下来吧。”

考虑到我本人想做到心静却还没有做到,姑且写下来并且记住它,等待以后跟从张先生一同追求心静。

赏析:

“静”可以说是所有中国文人的心愿。为了追求静,许多人远离尘嚣,遁隐山林,归隐田园,以此来使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但我们从另一个方面来分析,为什么要远离尘世呢?

4

不正是自己缺乏定力,或定力不足吗?如果内心有足够的定力,即使处在黄金堆里,也会心如止水,波澜不惊。因而本文说,真正的静,并不在于环境,而在于自己的内心修为。只有放弃对名利的追逐,才能使自己的心真正静下来。如果内心放不下对名利的艳羡之情,即便躲在天涯海角,内心也会翻江倒海,难以平静。

或许有人会问,彻底放弃名利是不是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使整个社会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其实不是这样,文中所说的心静,是不以追逐名利为目的,并不是不要名利。文中提到的“游于邑都,宅于市里”的人就是这样,他们忙碌于迎来送往,匆匆于应酬答谢,但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名利,相反能将名利看得如过眼烟云。他们所进的是自己的职分,所完成的是自己的担当,他们以此为光荣,为幸福。这样的人,身体虽然不静,但内心平静,永远不会因个人得失而心神焦虑。他们为社会为他人做了很多,而个人的所得可能很多,也可能不多,但他们并不因此而感到欣喜或痛苦,因为他们关注的不是自己的得失,而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文中说,君子应该“居天下之广居”,而这个“广居”就是“仁”,说的具体一点,就是充满对周围人的爱,肩负起为周围人造福的责任,为了周围人的幸福,去努力奋斗。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到心静,如果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的利害得失,是自己的升官发财,又怎么能指望他有仁爱思想呢?

修养身心,剔除私心,才能心静如水,才能身心健康,最后才能造福于民。这是古人早已证明过得道理啊。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