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记录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记录主持人——别永花:
这是一节特色鲜明,风格突出的一节课,朴实而细腻,扎实而有深度,具有浓郁的数学味的一节好课。当然也有不足之处,请大家针对本节课优点与不足加以评价。
樊妍玲:能利用教材上呈现的情境图引出本节内容,然后通过数方格,切割拼成长方形的操作探究活动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秦洪高:本节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有利于教师及时、准确了解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原认知状态。
秦建国:问题情境创设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特征,因为他们更喜欢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宋全军:教师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拉平行四边形框架,切割拼成长方形,给出底与高的数据,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结合图形说出算式的意义……让学生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去探究,去思考,去体验,使数学学习从“文本学习”变成“体验学习”。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数学模型(概括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释应用的数学学习过程。
刘桂梅:教师营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乐于学习提供有利条件。
牟善红:教师一开始就将学生求平行四边形的几种不同算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充分阐述各自的想法,让不同的思想与认识在交流中发生碰撞,教师不
急于给出自己的意见与结论,而是让学生观察、操作、说算理中去发现、探究、纠正、对比、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秦青:教师创设了许多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丰富、具体、鲜明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探究。如做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让学生能动手拉一拉,“周长没变,面积变了”变得具体、形象,使学生摸得着,
看得见,纠正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邻边的错误方法,正确的方法也呼之欲出、水到渠成了。
李晓红:课件出示“面积相等”而“底与高不同”的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对比,让学生鲜明、深刻理解有些数学概念顺着说是对的,反过来说就不一定正确这个朴素的道理。
张守玲:在方格纸上画“底是4厘米,高是3厘米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在画、对比的过程中建立鲜明、具体的表象,“平行四边形可以通过切割拼成等底等高的长方形”这些设计都独具匠心,指导润物无声。
匡红红:“反对是要有理由的”,暗示、鼓动学生大胆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行啊,掌声请她上来”,“看到平行四边形,想到了长方形,你真了不起”等等,热情、鼓励的语言与亲和的态度,激发着学生的学习欲望,所以学生能放得开,精彩不断。
葛尧年:课的结尾,教师留给学生思考,“你能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一样的梯形吗?”留给学生探究的课题,余音绕梁。
王薇:大家说了那么多成功之处,我说点要商榷的地方。有些语言不够精确、严密。如:“这两个平行四边形怎么算?”
王玉:在推导、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教师还过多、过长时间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要用切割拼成长方形来计算。
马彦霞:教师还是比较多的将自己预设呈现给学生,而不是将学生的作品,想法展现出来,让学生更多的去品味自己的、真实的成果。
张继合:各位同人对本节课提出了自己的真实看法,我表示衷心的感谢。我讲发扬优点,努力弥补不足,争取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