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智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偏离-份额分析在县域主导产业选择中的应用

偏离-份额分析在县域主导产业选择中的应用

来源:微智科技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偏离-份额分析在县域主导产业选择中的应用

作者:罗酬剑 魏莹

来源:《今日财富》2011年第05期

【摘要】县域主导产业的培育是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选取乐山市中区为研究对象对其产业进行动态评价,得出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具有主导作用,进而对第二产业中的主要产业进行评价,得出这些产业的发展特征及趋势,针对这些结果,提出“十二五”期间该区域的产业发展基本策略。本文期望能对县域产业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可靠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偏离份额方法乐山市中区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85(2011)05-00-02

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全国2861个县所共同创造的经济总量已占到我国国民经济总量的56%以上。我国大约有10.8亿人口分布在县域范围内,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就业和收入状况[1]。

主导产业标志着一个区域的产业优势,是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较强技术进步潜力、在未来一段时期保持高速增长,且能促进经济高涨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2]。“以主导产业为中心、以优势产业为支撑、结合资源禀赋”是如今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积极调整县域产业结构,加快培育县域主导产业才可能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区域竞争力,实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县域主导产业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往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相关问题研究中有很多评价方法,但总体上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较少,少有的定量方法如功效系数法、模糊决策方法等,也大多只反映静态特征,基本没有涉及产业竞争力的动态评价。因此,在实践中很有必要引入一种能够同时反映产业部门的发展前景、结构基础和竞争力等重要特征的动态方法。本文将运用产业偏离-份额评价法,客观评价产业结构,找出区域主导产业并明确产业发展之路。 1SSM方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 缩写为SSM)是由美国学者

Dunn,Perloff,Lampard,Muth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80年代初Dunn集各家所长,总结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现今普遍采用的形式[3]。SSM方法在国外区域经济和产业分析评价中被广泛使用,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主要用于分析区域经济效率[4]。

SSM将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看做一个动态的过程[5],以区域所在的大区域或全国作为参考对象,将在[0,t]时段区域i第j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ij分解为Nij,Pij,Dij三个分量,用来分析区域经济的增长或衰退,评价产业结构优劣以及各产业竞争力的强弱,找出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作为该区域的主导产业,进而确定未来产业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6]。同时,i区域对于全国或所在区域的相对增长率为L=W*U,W,U分别为结果效果指数和区域竞争效果指数,0≤L≤1。若Gi越大,L大于1,则区域增长快于全国或所在区域。若Pi越大,W大于1,说明区域经济中增长快的产业部门比重大,区域总体经济结构比较好,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倘若Di较大,U大于1,则说明区域各产业部门总的增长势头大,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 2 研究地概况

本文选取乐山市中区为研究对象,运用SSM方法对其产业进行评价,试图找出其潜在的主导产业,为县域经济增长的制定提供依据。

自实施改革开放后,市中区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1999-2008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达10%以上。三次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2%、56.4%和41.4%,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3、8.0、5.8个百分点[7]。然而,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张过程中,市中区的经济发展、经济结构也出现一定问题:经济工作重点不明确、经济结构不优、区域优势产业不突出等问题逐渐显露。因此,对乐山市中区经济做一个细致深入的评价与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搞清楚了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劣方面,才能更有针对地经济,调整各产业结构。 3 市中区产业SSM分析 3.1 三次产业分析

运用SSM模型分析,将三次产业用GDP1、GDP2、GDP3分别表示,得出市中区产业结构总体特征,其计算结果如表1:

通过表1看出,仅在2004年市中区经济增长快于乐山市整体水平,其余年份增长速度略低于全市水平,但相差不大。从表中结果可知,其主要原因是产业部门竞争力下降引起的(只有U04=1.102>1)。2002年和2004年,产业结果效果指数W大于1,说明市中区增长快的产业比重较少,区域总体经济结构有待改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但第二产业始终处在领先地位;2004—2007年,区域竞争效果指数U大于1,说明市中区各产业的增长势头大,其中第二产业的竞争优势较为明显,第一和第三产业部门无法为区域总体竞争力提供支持,其总体竞争优势不够明显。当第二产业相对竞争力下降时,第三产业部门无法提供有效的竞争力支持,表明第二产业对整体竞争力的决定作用强,区域对第二产业的依赖性过大。 3.2 第二产业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占有明显优势,是市中区的主导产业。在市中区实施工业强区发展战略带动下,第二产业实质上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增加值由137248亿元,增加到540334亿元,10年增加了3.94倍,到2008年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已高达47.6%。“十一五”期间,市中区工业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的上升阶段,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45%左右,是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7]。这与所得出的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结论一致。

本文进一步选择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能源供应业、建筑业来分析,且分别标记为GDP21、GDP22和GDP23。计算结果如下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市中区第二产业总体上结构较为合理,具有一定的竞争力。除去2002年、2003年,区域经济增长均快于其他产业。02、03年增长速度略低的原因从表中可知主要是产业部门竞争力的下降引起(U02=0.908 4 结论及建议

本文利用偏离-份额方法,选择一个县域的产业进行分析,首先分析其三次产业的总体情况,通过第一步分析找出三次产业中的优势产业,进而对这个产业进行细分产业分析,找出各产业的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制定效应发展策略。分析结果显示,第二产业具有明显优势,其中制造业和能源供应业的发展前景最好、结构基础最硬、竞争力最强,建筑业有较大的提升发展空间。因此,继续坚持“工业强区”战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对全区工业发展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协调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结合市中区制造业近年来竞争力迅速提升,相对优势逐渐明显的现状,调整第二产业结构应该构建以制造业为支柱产业的主导产业集群,聚集企业优势,集中力量扶持制造产业发展;同时积极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市中区能源产业,进一步提升能源产业的竞争力;加大投入力度,给与用地、资金、技术、劳动力、人才等方面的支持,补强市中区建筑业这个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庆栋,常景铎.县域主导产业的生成分析[J].全国商情,2005(06),25-27. [2]周镇宏,胡日章.21 世纪中国海洋开发战略[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1`30.

[3]Andreas A.Andrikopoulos.A synthesis of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the shift-share model : A new regional modelling approach[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80,10(4):539-560. [4]徐玖平,胡知能,黄钢,刘英.循环经济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及实践[M].科技出版社,2008.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5]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陈巍.结合Shift-share方法的计量经济模型及其应用[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乐山市中区概况[OL].乐山市中区网.http://www.lsszq.gov.cn/. [8]统计数据[OL].乐山市统计局.http://www.lstjj.gov.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