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智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作业本:第一章第1节 物质的变化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作业本:第一章第1节 物质的变化

来源:微智科技网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作业本:第一章第1节 物质的变化

上册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1节 物质的变化

一、物质变化类型

1.物理变化:________________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仅形状、状态、大小等发生变化,如水的三态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了________的变化。其实质是原子重新组合,生成了新的分子,如水的电解。

注意:(1)在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常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或颜色、气味改变等,可参照这些现象来判断有无化学变化发生,但要注意有些物理变化也常伴有发光(电灯)、放热(摩擦)、放出气体(开汽水瓶盖)、颜色变化(氧气变成液态氧)。

二、探究物质变化规律(即物质性质)的方法

方法:观察和实验→获得变化证据(颜色、温度、状态等变化以及是否有沉淀、气体等)→分析推测物质变化规律。

A组 基础训练

1.(重庆中考)以下家庭食品制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萝卜风干 B.凉水冻冰

1 / 7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作业本:第一章第1节 物质的变化

C.葡萄酿酒 D.辣椒剁碎

2.宣纸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其制作工艺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关于宣纸的传统制作工序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3.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有( ) A.气体生成 B.沉淀生成 C.新物质生成 D.颜色的改变 4.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氧气难溶于水 B.氦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C.碳酸氢铵不稳定,加热会分解 D.酒精易挥发

5.(泰安中考)“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思,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稻草造纸 B.使用火药 C.蚕丝织布 D.冶炼金属

6.(广州中考)下列事实中,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2 / 7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作业本:第一章第1节 物质的变化

A.普通玻璃属于易碎品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金刚石硬度大

D.盛有水和植物油的试管振荡得到乳状浑浊液体 7.(绍兴中考)下列利用空气某成分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可以供给呼吸 B.氮气可以制造化肥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

8.(威海中考)远到恒星、行星,近到树木、花草,物质世界一刻不停地发生着变化。下列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①烘烤食物 ②钢铁生锈 ③擦燃一根火柴

④干冰升华 ⑤瓷碗碎了 ⑥杜鹃开花 ⑦沙子变成了沙雕 ⑧化石燃料的形成 A.①②④⑥⑧ B.①②③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第9题图

9.如图所示的实验中,涉及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酒精挥发 B.酒精燃烧

3 / 7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作业本:第一章第1节 物质的变化

C.沸水汽化 D.水汽凝结

10.(临沂中考)下列变化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干冰升华 B.胆矾研碎 C.粮食酿酒 D.苹果榨汁

11.①“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冰由__________变为__________(填物质的状态),但构成冰和水的微粒都是______________。

②“电解水实验”中,水被分解成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它们的微粒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从宏观上分析:①和②的过程是否生成其他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微观上分析:①和②的过程变化前后微粒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说明,化学变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 自主提高

12.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纺纱织布 C.烧制瓷器 D.冶炼生铁

13.2017年11月18日,林芝市发生6.9级地震,在灾后的防疫工作中,可以用二氧化氯作消毒剂。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沸点11℃,凝固点-59℃,易溶于水,液态或气态的二氧化氯都不稳定,见光易分解,下列属于描述二氧化氯化学性质的是( )

A.见光易分解 B.刺激性气味 C.黄绿色 D.易溶于水

4 / 7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作业本:第一章第1节 物质的变化

14.通常状况下,①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②在101kPa,4℃时水的密度最大,约为1g·cm3,③在此压强下,将水加热到100℃就可以使其变成水蒸气,④在通电的

条件下,水能分解出氢气和氧气。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请回答下列问题:(填序号)

(1)水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 (2)水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 (3)上述叙述中的物理变化是________。

15.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一、都是化学变化;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集证据】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a.烧杯内壁出现________;b.手摸烧杯壁有________的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2)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蜡烛燃烧为________变化。 (3)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灯丝为银 白色固体 通电中 发出白光,手 摸灯泡感觉发烫 通电后 灯丝为银 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________变化。 【获得结论】猜想________(填“一”或“二”)正确。

5 / 7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作业本:第一章第1节 物质的变化

第16题图

16.把一小块银白色的金属钠投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可以看到钠块浮在水面上,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反应放出的热量使钠熔化成小球,甚至会使钠和生成的氢气都发生燃烧。如果在上述盛蒸馏水的烧杯中先注入一些煤油,再投入金属钠,可以看到金属钠悬浮在煤油和水的界面上(如图),同样与水发生剧烈的反应,但是不发生燃烧。

(1)在第二种情况下,钠也能和水反应,但不发生燃烧,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能说明钠有哪些性质?(两类性质至少各写两点)

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7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作业本:第一章第1节 物质的变化

【课堂笔记】

一、1.没有新物质 2.新的物质 (2)光 热 气体 沉淀 【课时训练】

1—5.CBCCC 6—10.BCBBC

11.①固态 液态 水分子 ②氢气 氧气 氢分子 氧分子 ①无新物质,②有新物质 ①无,②有 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组,形成了新的分子

12.B 13.A

14.(1)①② (2)④ (3)③

15.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1)a.水雾 b.发烫 (2)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水和二氧化碳 化学 (3)物理 二

16.(1)煤油隔绝了空气(或氧气) (2)有银白色光泽、常温下呈固态、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等 能与水反应、有可燃性、不能与煤油反应等

7 /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