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数学课教学中
设计生活情境的做法与体会
◇周晶
数学对各项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助力。而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今后整个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基础概念,让他们形成一个最基础的数学思维观念,同时初步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本文主要围绕小学数学课堂中设计生活情景浅议了几点做法和体会。
小学数学对刚刚接触数学的小学生来讲,还需要有一个过渡的时间。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的真正用途,老师们可以通过设立情境的教学方式,将课本知识充分联系实际生活情况,从而巧妙地设计一些生活情境,使学生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情境,深刻理解晦涩难懂的数学概念。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深刻。
一、将日常生活中有趣的事物设立为情境案例
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心理、生理还都处于一个发展阶段,因此对外界的事物都比较有新鲜感。大多数孩子都比较好动而且好奇心都比较强,遇到什么新鲜的东西,他们都想去摸摸碰碰。好动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就看你怎么利用孩子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如果老师能够巧妙地借助学生的这种探索精神,那么对数学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为了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老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中一些特别的事物设计为课堂数学教学的情境案例,从而吸引学生深入讨论这个问题,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整个数学课堂更具趣味性。比如,我们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课本中《认
识方向》一节课时,由于孩子们年纪比较
小,所以初期对方向并没有太多了解和认识。老师们可以以我们每天都见到的太阳为例,告诉他们太阳在整个一天中的运行方向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的,让他们对东、西方向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另外,对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让他们通过在阳光下插筷子或者树枝的方法,更加精确地了解方向位置。
二、在设计生活情境时加入游戏元素
对孩子们来说,没有什么比做游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了,将游戏化的元素融入课堂情境教学中,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策略。游戏元素作为一个教学的先导内容,可以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得到一些经验,然后由老师将这些经验理性升华,总结出一般性的数学知识。通过游戏化的情境教学,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情境中,对数学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比如,我们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统计与可能性》这节课时,可以借助摸球游戏帮助孩子们理解可能性这个概念。我们可以设置5个白球、2个红球以及3个黄球,然后将它们放入一个箱子中,让学习小组中的学生代表出来摸球,每人摸三次,然后放回去,分别记下自己三次摸到的球都是什么颜色的。学生代表摸完球后,先让他们在小组内部讨论以下问题: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比较大?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小?有没有可能摸到黑色的球?等这几个问题讨论得差不多了,老师再根据讨论的情况,引出“可能性”这一概念,并教
会学生如何列一个简单的统计表格。
三、把实践操作融入情境教学除了以上谈到的两个方面的内容,
老师在进行情境教学的时候,还可以结合实践操作进行。实践操作对数学的学习非常有帮助,比如,我们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节课时,老师可以借助七巧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上课前每人准备一副七巧板,在课堂上老师介绍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梯形的相关概念后,让孩子们利用七巧板摆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梯形的形状,使他们在拼装图形的过程中体会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梯形的图形特征,加深他们对这三个图形的认识。这样的课堂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能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思维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实践活动的设置打破了传统教学下“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能够在实践操作中主动获取知识、体会知识,让整个课堂充满探索、思考的气氛,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未知世界充满着好奇,但同时由于阅历匮乏,思维空间存在局限性,所以有很多数学知识不容易理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生活情境,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能够将理论知识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让小学生获取知识。小学生数学课堂中设计的情境,既要立足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也要融入一定的趣味,让小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在生活中汲取营养。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应该向趣味课堂、情境教育转型。
【作者单位:句容市天王中心小学江苏】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