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文学的构成要素与历史困境
来源:微智科技网
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文学研究 左翼文学的构成要素与历史困境 张景兰 内容提要 左翼文学是五四新文学在20年代末及30年代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批 判性的文化品格和对抗性的政治立场、底层道德立场和大众政治想象、党派功利性与新兴意识 形态的建构自觉等构成了左翼文学的精神要素,其间又存在着相互排斥、矛盾的因素和逻辑。左 翼文学在后来的变异就是其内在矛盾所导致的历史必然。 关键词 左翼文学 构成要素批判性底层道德新兴意识形态 历史困境 张景兰,扬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淮海工学院文学院教授 222005 本文所谓左翼文学是指发生在20年代末到抗 战爆发前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文动,即所谓 批判性的精神品格和对抗性的政治立场 左翼文动包括1928开始的“文学论 “左翼十年”。 左翼文学是五四新文学在20年代末及3O年代 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左翼文动的主要 成员在文化和文学观念、理论与创作实践中又都清 晰地烙印着五四思想启蒙、个性主义乃至自由主义的 争”和3O年代左联的文动。众所周知,左联的主 要成员是大多有党员身份的创造社、太阳社成 员和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一批政治上亲左的作家。 1928年“文学论争”期间,创造社新老成员成仿 吾、冯乃超、李初梨等和太阳社成员钱杏邮、蒋光慈 精神特点,这就使得30年代左翼文学和“延安文学” 有着质的差异。那么,作为连接五四新文学和“延安 文学”、又与二者不同的中间环节,左翼文学创作和 等为了树立新的文学旗帜“文学”而把理论批判 的矛头首先指向五四文学的主要代表鲁迅、茅盾、郁 达夫等,这种理论批判既是这批参与政治实践的文 文学理论的特质与构成要素是什么?左翼文动 后来的变异与分化的逻辑脉络是什么?对于这个话 题的研究已有许多成果,但观点有很大的分歧,本文 化人对当时中国社会性质和任务的极左理解带 来的逻辑结果,又不无以激进批判的姿态来争夺文 坛话语权的动因。但在30年代初,论争几方联合结 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自己的阐释,并试图揭示左 翼文学构成要素之间内在的逻辑悖论与历史困境。 盟还是有某种坚实基础的。正如鲁迅所说:“这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左翼文学的样态及其流变研究”(08zwDO1 8)成果之一 一167— 左翼文学的构成要素与历史困境 文学的旺盛起来,在表面上和别国不同,并非由于革 体现为左翼文学群体对官方意识形态及其文化、文 命的高扬,而是因为的挫折;虽然其中也有些是 学现象的共同批判,也表现为对不同政治态度和文 旧文人解下指挥刀来重理笔墨的旧业,有些是几个 化、文学观念的群体的论战与批判,同时还有左翼文 青年被从实际工作排出,只好籍此谋生,但因为实在 学群体内部的理论斗争。左联自从其成立伊始,就因 具有社会的基础,所以在新份子里,是很有极坚实正 其政治上的批判性、对抗性而被污蔑、被围剿、被镇 确的人存在的。”l1l不管是从早在1926年鲁迅就有“与 压。面对来自各种势力的压迫,左联成员作出了强大 创造社联合起来,造一条战线,更向旧社会进攻”121的 的理论批判和回应,无论是当局所炮制的民 打算看,还是1927年下半年,创造社成员再次聚集 族主义文艺运动企图用民族意识来阻挡和压制左翼 上海,打算恢复早已停办的《创造周报》时希望与鲁 文动,还是“新月派”所谓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用 迅联合,并很快与鲁迅、蒋光慈等达成一致的情况 “人性”、“理性”等来反对和否定左翼文学关于阶级 看,左翼文学队伍的联合基础可以说由来已久。 性的主张,以及“自由人”、“第三种人”对左翼文学理 不过,与20年代新文学社团大多以共同的文学 论的指责和批评,冯雪峰、瞿秋白、周扬、鲁迅等左联 观念、文学主张和创作方法等为基础不同,以“中国 主要成员都纷纷撰写大量文章,给以理论上的辩驳 左翼作家联盟”命名的文学队伍,其联合基础显然并 和政治上的批判,在理论批判与政治批判中表现出 非在于文学趣味、文学创作上的彼此欣赏,而是鲁迅 鲜明的批判性思维品格和强大的政治文化作战能 所说的“社会的基础”,确切地说是政治态度的一致, 力。在左翼群体内部,从“文学论争”中创造社、 是面对20年代末30年代初国内日趋恶劣的政治和 太阳社、鲁迅等的三方论战,到左联成立大会上鲁迅 文化环境所取的态度和立场的一致。那就是他们都 对于左联今后工作的带有反思与批评性的告诫,直 有运用文学手段介入与批判社会现实的愿望,都试 到左联后期“两个口号”的论争等等,这种批判性思 图通过文学活动与文学传播对、黑暗的当权者、 维品格显示出锐利的思想锋芒和强大的生长力。 压迫者以及侵略者进行反抗斗争,因此,批判性的精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论者认为,30年代以胡适、 神品格与对抗性的政治立场是左翼文动的首要 梁实秋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真正继承了五 精神内核。 四启蒙传统,而左翼文学则是对五四精神的断裂,左 这种批判性首先是对五四新文学的文化启蒙、 翼理论家自身也声称五四是资产阶级的启蒙,他们 文化批判传统的继承。对于五四精神的概括尽管有 要进行无产阶级的启蒙。但实际上,作为五四精神的 多种,但敢于质疑、批判一切传统的文化偶像、文学 批判性传统在左翼群体当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他们 观念和政治权威所彰显的批判精神是其根本要义。 与所谓自由主义者的区别在于,左翼群体不仅在文化 这种类似于康德所谓“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的启蒙 领域和政治领域持批判性立场(前者的理论同样呈 特征是现代思想文化和文学最可宝贵的精神传统。 现批判性特征),而且表现出比后者更为激进、更为 左翼文动从其成员的精神文化特征看,都鲜明 强烈的对抗性。如果说30年代的文学社团和文 地显示出对五四启蒙传统的延续:他们或者是五四 动无不呈现出政治化特点[41,那么对抗性政治立场则 新文化和新文学的主将,如鲁迅、郭沫若、茅盾、瞿秋 是左翼文学群体的标志性政治和文化特征。不管是由 白、成仿吾、冯雪峰等,或者是深受新文化大潮洗礼 重精神、重个人的文化思想迈向左翼政治立场的鲁 的五四“精神之子”,如柔石、丁玲、周扬、萧红、萧军 迅,还是深受五四新文化濡染的党派知识分子冯雪 等。尽管左联曾声称要“脱弃五四的衣衫”口】,但无论 峰、瞿秋白、周扬等,这种对抗性都是极其鲜明的。对 在文学理论还是文学创作上,30年代的“左翼文学” 抗性政治立场是左翼文艺阵营与同样持批判性政治 与“五四文学”并没有像其声称的那样真正断裂,赋 文化立场的“新月派”等知识分子群体的根本区别。 予文学以批判性、抗争性的政治文化功能正是五四 从文学创作实践看,鲁迅、茅盾、丁玲、柔石、萧 开创的现代性精神的继续与展开。 军、萧红、艾芜、沙汀、张天翼等左翼小说家的社会批 当然,左翼文学队伍的形成更是20年代末3O 判性作品代表了左翼文学的创作实绩,体现了左翼 年代中国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发展的时代产物,其 文学与五四文学深刻的精神联系。鲁迅30年代杂文 批判与对抗的内容、性质以及处境与五四时期不尽 中继续保持了其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的锋芒;茅盾 相同。从左翼文学理论上看,这种批判性文化精神既 的小说《子夜》、“农村三部曲”等在阶级分析的社会 ---——168---—— 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文学研究 科学框架中蕴涵着对封建守旧的文化观念的思想批 判;丁玲的小说即使努力转向以农民为主体的普罗 文学,仍时时守望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五四式个性 一治态度的批判性和对抗性立场的一致,那么,以左联 为核心、影响一大批文学青年的左翼文动还有 个重要的道德立场的一致,那就是对以工农为主 体的社会底层民众的道德关怀。早在1926年5月1 精神与罗曼蒂克的自我表现;萧红的作品解剖那些 挣扎在“生死场”上的东北乡民的精神愚弱,更明显 地继承了鲁迅的国民性批判立场;张天翼的小说着 日郭沫若发表于《洪水》半月刊上的《文艺家的觉悟》 中就指出,中国没有纯粹的无产阶级文艺家,因此文 重于对各阶层的精神、道德弱点的讽刺……另一方 面,左翼文学作品在五四式国民精神批判和文化反 省的基础上,更增添了政治批判与反抗的时代因素: 艺家应该“觉悟”的方向,便是“代表”社会上“穷到绝 底”的大多数,去替他们或站在他们一面说话,“站在 第四阶级说话”,这其实正预示了3O年代左翼文学 运动的基本形态:在以工农为主体的社会底层民众 蒋光慈首创并被迅速复制的一批“+恋爱”模式 的小说,以对现实社会的性姿态,从个人苦难走 向阶级;茅盾、叶紫、丁玲等的农村题材小说正 既身处“绝底”的苦难又处于文化符号上的“沉默”、 “无名”的情形下,致力于改造社会的左翼知识分子 在道德立场和情感认同上无例外地指向“普罗”大众。 左翼文学界所表现的对底层民众的道德关怀既 是五四新文化所包含的人道主义、民粹主义的思想 情感的延续,又是2O、30年代在领导下的底层 民众现实斗争实践的召唤;既是由五四而来的文学 知识分子的道德热情的蓄积与皈依,也是3O年代深 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治学说的逻辑演 绎。底层道德立场因大众政治主体的话语传播而进 一面表现30年代农民由苦难到反抗的历程;萧红、萧 军的小说反映了在“九・一八”前后东北人民的苦难 生活和对侵略者的反抗斗争。鲁迅30年代的杂文不 仅继续保持了他的锐利、深刻的思想文化批判锋芒, 更增添了时政评论的篇幅,具有强大的政治批判力 量。如鲁迅在左联成立后的一系列杂文《中国无产阶 级文学和前驱的血》、《“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 和运命》、《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沉滓的泛 起》等,虽关涉文艺问题,但政治批判和政治效果远 远超越文艺领域;“三・一八”之后发表的《“友邦惊 诧”论》、《逃的辩护》、《中国人的生命圈》等则是直接 针对当局对外妥协投降、对内血腥的抨 击、批判与讽刺,政治立场和态度的表达是其主要诉 求。鲁迅对左翼青年作家作品的推重大多也着眼于 它们的批判性、反抗性的政治思想力量,如鲁迅在 《白莽作(孩儿塔)序》中评价殷夫的诗:“这是东方的 步走向道德实践乃至政治实践。 左联成立之初就设有文艺大众化研究会,于 1930年和1932年先后两次开展了关于文艺大众化 的大讨论,文学“必须要走向大众里面去”,“今后的 文学必须以‘属于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列 宁语)为原则”同成为左翼文学界的共识。为了贯彻大 众化的目标,左联理论家规定文学创作的题材要正 面反映底层大众的苦难和他们的斗争、实践,因 此生产了大量的大众主体的政治叙事作品;还从文 学创作的题材、内容推进到作家的生活经验、生活方 式上,要求文学不仅“为大众”而且要大众“化”。1932 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 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 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 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在《叶紫作(丰 年3月9日召开的左联秘书处扩大会议把实现文艺 大众化作为“目前最紧要的任务”。会议讨论通过的 收)序》中对叶紫小说的评价:“作者已经尽了当前的 任务,也是对于压迫者的答复:文学是战斗的!”旧 《关于左联理论指导机关杂志((文学))的决议》中指 出:在左联运动的现阶段,机关杂志须加强领导作 用,首先必须在理论上领导左联的转变——大众文 艺运动。决议提出为了实现大众化,要培养工农兵通 批判性和对抗性不仅作为左翼文学群体的一种 政治姿态,也已经成为他们的文化精神和思维品格, 成为30年代对权力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痼疾和不同 文化、文学观念的最强有力的批判者和争论者,集中 体现了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 品格和思想力量。 信员,组织工农兵的文艺研究会读书会,甚至“文学 者生活的大众化”嗍。这就从作家的道德情感进一步 转向对道德实践的要求。 底层道德立场和大众政治想象 如果说左翼文学群体的结盟基础在于对现实政 文艺大众化的讨论与其说是左翼文学界关于文 学和文艺的观念主张的讨论,不如说是左翼知识分 子对大众的道德关怀和政治想象在文学领域的投 一169— 左翼文学的构成要素与历史困境 射。1930年8月4日左联执行委员会通过的《无产阶 级文动新的情势及我们的任务》中号召全体盟 员“到工厂到农村到战线到社会的地下层中去,那边 身份被轻视而政治身份被强化。1930年4月29日召 开的左联大会提出:“的文学家在这个高潮 到来的前夜,应该毫不迟疑地加入这艰苦的行动中 郁积着要爆发的感情,那边展开着迫切需要的 非人的苦痛生活,那边横亘着火山的动脉,那边埋藏 去,即使把文学家的工作地位抛去,也是不足惜的。”ll31 5月29日召开的大会要求全体盟员一致参加“五卅” 示威纪念,中华艺术大学护校委员会准备在“五卅” 当天自行启封被当局查封的中华艺术大学,要求左 着要点火的火药库”[91。在这不乏真诚而又狂热的文 学语言中,是左翼文学知识分子对底层生活苦难的 道德关怀和由他们点燃这些的“火药库”的浪漫 联全体成员一致参加行动。1930年8月4日左联执 想象,而其间存在的处于现实苦难的民众(生活经 验)与未来政治主体的民众(政治演绎)之间概念的 行委员会通过的《无产阶级文动新的情势及我 们的任务》更是强调:“‘左联’的组织原则不是作家 微妙差异是他们所未曾深究的。 尽管如此,底层道德关怀与大众政治想象正是 的同业组合组织,同时还有它一定的斗争纲领”,要 求作家过集体生活,批评“作品万能观念”㈣。1931年 11月左联执行委员会的决议再次强调:“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无疑地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动的干 部,是有一定而且一致的政治观点的行动斗争的团 体;而不是作家的自由组合。”}l5 j左翼文学群体的标志与力量所在,是30年代最具社 会动员力和道德召唤力的精神文化,也是其不同于 3O年代许多同样对现实状况不满的文学、政治团体 如“新月派”、“京派”、“海派”、“自由人”、“第三种人” 等的根本所在。正如鲁迅1932年l1月在北师大所 作的讲演《再论“第三种人”》中所说:“许多的资产阶 左联以文学组织的名义行政治和文化斗争之实 是其显著特征,同时还具有进行其所属政党的政治 和文化理论即意识形态的建构自觉。左联成立伊始 即设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理论目标就是 级,不当摇摆于高潮中,当与群众接近,要不怕衣裳 的沾污,不怕皮鞋的染土与群众接近,新兴艺术的前 途,无论如何,时代必然趋势,甚么方法也阻碍不住 的。”[1OI因此,当1936年周扬等人为了配合新形势下 党的政治策略需要而要解散左联、并提出“国防文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及批评理论”。1932年 3月9日秘书处扩大会议讨论通过的《关于左联理论 指导机关杂志((文学))的决议》明确指出,左联的理 论机关杂志“必须负起建立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文艺理论的任务”,“必须时时刻刻的检查各派文艺 理论和作品,严格的指出那反动的本质”,“必须负起 学”口号时,鲁迅则不能接受,他支持冯雪峰、胡风等 人提出的“民族战争文学”,还加上了“大众”的 字样成为“民族战争的大众文学”[111,可以说正体 现了鲁迅对左翼文学精神和文化立场的坚守。因为, 在鲁迅的思想世界中,以身处底层的“大众”为主体 和目的始终是左翼文学的精神标竿,无论是道德立 场还是政治立场,大众都是左翼文学精神的关键词。 这也正是左翼文学精神能超越1930年代的具体时 空,成为知识分子道德关怀、社会参与的永恒价值的 根本所在。 传达文艺斗争的国际路线(国际作家联盟的一 切决议及指示)于中国的一切文学者及普洛文 学者的责任。” 左联的文艺理论建设、理论批判和论 战显示了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把马克思主义的唯 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运用到文学理论、文学创作 和文学批评中,是对新兴阶级——无产阶级的 意识形态的阐释与建构,并通过这些文学活动乃至 政治活动实现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与反抗。 马克思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 党派功利性与新兴意识形态的建构机能 “左联”既是政治亲左的文学家组成的群众性社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 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 的精神力量。” 然而,意识形态又具有双重功能,并 非仅仅为统治阶级所掌握,特别是社会矛盾激化、思 想发生巨大变革时期,“它或者为这个社会辩护,或 者批判这个社会,成为为维持、改造或摧毁这个社会 团,又是以党派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政党性质的 组织。左翼作家不仅是一种文学、文化身份,还是一 种与权力当局对抗、斗争的政治身份,成为在文 化领域争取和领导斗争的重要阵地。左联成立 大会上就明确提出行动总纲领,实际上是政治目标: “我们文动的目的在求新兴阶级的。”[19随着 左联活动的开展,党团组织的性质越来越突出,文学 而采取行动的依据。”【l引可以说,30年代以左联为核 心的左翼作家和理论家在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中以 ---——170---—— 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文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阶级论、唯物史观作为改造、摧毁现存政 权的强大意识形态武器,树立了以无产阶级(大众) 一场暴露黑暗之风是左翼文学发展的必然逻辑,而 对暴露黑暗的文学观念与创作实践的思想与政治清 理也就在所难免,“批判的武器”最终为“武器的批 作为(先进)阶级、未来社会的主体和主人的意 识形态,指称当局代表封建地主、资产阶级和帝国主 义的利益,并自觉地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文化和意 判”所代替。 同时,在左翼文学理论中,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 的关系同样有着逻辑悖论:作为现存政治文化的批 判者、无产阶级的代言人左翼文学知识分子和作为 先进阶级、未来的历史主体的底层民众(普罗大众) 之间的微妙滑动随着政治想象转为政治实践,必然 带来知识分子两难的困境。在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的 思想图谱中,既存在把自己置放在底层——先 进——主体的逻辑链条中,又微妙地潜藏着知识分 子——主体的深层逻辑。早在1928年2月创造社倡 识形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具有广泛的文化影响力 和社会动员力。左翼文学知识分子不仅是现行社会 强权、异族侵略者和旧的文化遗骸的解剖者、批判 者,更是新兴意识形态的建构者和新的宏大历史谱 系的叙述者。 逻辑悖论与历史困境 如果说以上所述的左翼文学的构成要素大体成 立,那么,其内部的矛盾与紧张关系就不难分辨。首 先是批判性思维品格与意识形态统一性的悖论。正 如社会学家所分析的那样:唯物史观的基本论点在 于,思想、价值和制度的变化是依赖于生活的物质基 导文学时期,在成仿吾的《从文学到文 学》中是这样表述的:“以明了的意识努力你的工作, 驱逐资产阶级的‘意德沃罗基’在大众中的流毒与影 响,获得大众,不断地给他们以勇气,维持他们的自 信!莫忘记了,你是站在全战线的一个分野!以真挚 的热诚描写在战场所闻见的,农工大众的激烈的悲 础、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发生的,当一种新的经济结构 取代旧的经济结构时,传统的价值与制度就会“自然 地”灭亡。这样的论点“已经含蓄地挑战了新文化运 动所认为的通过大众启蒙可以达到社会变革的信 念。如果传统社会的灭亡最终取决于经济的变革,那 么一个新社会的创生同样要等待物质条件的变化, 并不能如新文化运动的自由主义者所表明的那样, 愤,英勇的行为与胜利的欢喜!这样,你可以保障最 后的胜利;你将建立殊勋,你将不愧为一个战士。” (《创造月刊》第1卷第9期)其中在为农工大众的道 德热情与政治想象中不无知识分子的主体(拯救者) 的姿态。1930年3月1日郭沫若发表于《大众文艺》 可以单独通过教育的手段来达到” 。因此,左翼文学 运动中所体现的批判性精神品格,作为30年代对抗 强权政治和文化统治下的道德和政治姿态,体现出 一第2卷第3期上的《新兴大众文艺的认识》则要求左 翼作家“去教导大众,老实不客气的去教导大众,教 导他怎样去履行未来社会的主人的使命”㈣。陶晶孙 说:“文艺大众化的本意不是找寻大众的趣味为能 事。还要把他们所受的压迫和榨取来讨究,大众所受 种知识分子主体的自由选择和现代性品格,然而, 左翼文学精神所包含的作为启蒙、改造社会手段的 批判性文学、文化立场与其负载的建构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之间是存在着某种裂隙和悖论的。马克思 主义意识形态不仅是对新兴的无产阶级政治及其未 来的乌托邦式描述,而且其阶级斗争理论必将在政 治实践中冲击和排斥一切非无产阶级包括知识分 的骗诈来暴露。”『2 郎伯奇说得更干脆:“中国目下所 要求的大众文学是真正的启蒙文学。” 这些对大众 文艺的表述中包含着明显的知识分子主体和主导话 语逻辑,有着“为大众”的道德热情与“化大众”的潜 意识。此二者的悖论背后,则渗透着个人依附强大力 量并借此“擢升”自己的深层心理冲动。所以,鲁迅敏 锐地抓住成仿吾“获得大众”、“保障最后的胜利”等 话语背后的潜在逻辑,追问:“倘若难于‘保障最后的 胜利’,你去不去呢?”㈤这样的逻辑追问是倡导者所 未曾预料的。在鲁迅的思想图景中,无论是在30年 代大众尚处于被压迫的最底层,还是未来社会大众 子。随着中国现代政党政治的变化,一旦这种新兴意 识形态和党派力量成为排他性的政治主体,左翼文 学所体现的知识分子批判性品格就面临着新的政治 困境。3O年代在左翼文学想象中作为未来政治主体 的底层大众,一旦落实到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必然暴 露出文学想象和意识形态演绎中的先进阶级与现实 经验中的精神贫弱、人性驳杂的落差,这些根本上秉 承着五四启蒙和批判思想的知识分子同样要举起批 判的文学武器,所以4O年代初发生在延安文艺界的 成为创造历史的主人,知识分子与大众都应该是平 等的,所以他在左联成立大会上特别提醒大家:“以 为诗人或文学家高于一切人,他底工作比一切工作 一171— 左翼文学的构成要素与历史困境 都高贵,也是不正确的观念……不待说,知识阶级有 学文化团体,与延安《讲话》以后、共和国前期政治高 知识阶级的事要做,不应特别看轻,然而劳动阶级决 度统一下对文化和文学的强力规约下的文学现象, 无特别例外地优待诗人或文学家的义务。”[24q934年 不可同日而语。左翼文学精神中表现出的批判性的 鲁迅在《门外文谈》中再次提到“觉悟的智识者”应当 思维品格、对政治强权及其意识形态的抗争性态度、 既“不看轻自己,以为是大家的戏子,也不看轻别人, 为底层大众的道德和政治立场,将超越具体的历史 当作自己的喽罗”[251。然而,这种知识分子的历史主体 时空,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话语和知识分子与大众的二元政治主体话语最终却 被历史统一进无产阶级专政的一元政治话语体系和 注释 政治实践中,而这也早已存在于左翼文学理论内部 [1】鲁迅:(--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鲁迅全集》第4卷, 逻辑之中。就在1932年夏展开的这次大众化讨论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8—289页。 中,瞿秋白就发表《“我们”是谁?》一文,文中批评了 【2]鲁迅:《两地书》(六九),《鲁迅全集》第1l卷,第504页。 那种把知识分子和大众作为二元主体的观点:“这个 【3]瞿秋白:《请脱弃“五四”衣衫》,见苏汶编:《文艺自由论 ‘我们’是在大众之外的。他根本不感觉到这个‘我 辩集》,[上海]现代书局1933年版,第305页。 [4】参见朱晓进:《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 们’只是大众之中的一部分。这样,所以他就不能认 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识自己的错误,不能‘消灭“知识阶级’的身份。”【 【5】【6】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鲁迅全集》第6卷,第484 认为真正的大众化是消灭知识阶级身份而同化于无 页,第214页。 产阶级大众,而历史的轨迹正如瞿秋白所希望的,也 【7]《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新任务——九三一年十 是左翼文学理论内部这种悖论的展开,“知识阶级” 一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执行委员会的决议》,《文学导报)1931年 最终消失在一元化政治实践中。至于到了抗日民族 第8期。 统一战线势在必行的1936年,继续高张文学的“大 【8J【9l【l2】【l3Ⅱ14】【15】【l6】马良春、张大明编:《三十年代左翼 文艺资料选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92页,第 众”旗帜而又始终坚持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的 152页,第132页,第140页,第153—154页,第184页,第192 鲁迅,最终在徐懋庸代表左联党组提出的“一个组 页。 织,一种主张,一个口号”,“国防文学”对“民族 [1O]阎晶明:《鲁迅演讲集》,[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年版, 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大张旗鼓的挞伐下,与左联党派 第149页。 成员走向决裂,就不仅仅是一个宗派主义的问题,而 【l1]朱正:《一个人的呐喊》,(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 是左翼内部党派文化与知识分子文化的裂隙发展的 年版,第346页。 必然。 [17]《马恩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 52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左翼文学的构成要素表 『18]C法]莫利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一政治学要素》,杨 祖功、王大东译,HE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 述为:批判性的精神品格和对抗性的政治立场、底层 [19][美]德里克:《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 道德立场和大众政治想象、党派功利性和新兴意识 起源,1919—1937),翁贺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形态的建构自觉,这三方面又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 第27页。 矛盾的因素和逻辑;在中国特定的政治历史环境中, [2O】【2l】【22】【26]《文动史料选》第二册,[上海]教育出版 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化启蒙观与马克思主义唯 社1979年版,第632页,第633页,第638页,第151页。 物史观的潜在矛盾,五四文学的知识分子个性、批判 f23]鲁迅:《三闲集・醉眼中的朦胧》,《鲁迅全集》第4卷,第 性传统与新兴意识形态所要求的集团性、统一性之 6l页。 间的矛盾,知识分子话语与大众政治话语之间的悖 [24]鲁迅:《二心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鲁迅全 论,左翼文学在后来的变异、消解自有其历史脉络和 集》第4卷,第228页。 [25]鲁迅:《门外文谈・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第 内在逻辑。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文学和文化群体是 97页。 在3O年代严酷的政治环境下,一大批致力于社会改 造和民族进步的优秀知识分子为了追求美好的政治 [责任编辑:平啸] 理想、实现文学的社会使命而自由选择和组织的文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