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智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让幸福感来领路

让幸福感来领路

来源:微智科技网


让幸福感来领路

爱迪生认为:创造发明来源于一分灵感和九十九分的血汗。这“血汗”就是坚强的意志和性格,即非智力因素的一种体现。而教学实践也使我们看到,非智力因素对智力水平不同的各类学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对智力因素不太好的学生影响更为突出。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从小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品质。而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幸福感,不啻是一种较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好方法。 1 先指路,再走路——找到幸福的动机

在法国作家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中,贪玩的小弗朗士不喜欢学法语,尤其讨厌语法。但由于异族入侵,学校只准教德语了。爱国主义情感唤起了小弗朗士的求知欲望,当韩麦尔翻开书本讲解语法时,奇迹出现了——小弗朗士觉得韩麦尔先生讲的内容挺简单的。同一个小弗朗士,同样是语法,为什么学习效果前后判若两人呢?很显然,小弗朗士原先听不懂语法,并不是因为智力低下,而在于他缺乏学习的动力。在我们的班级中,这样的“小弗朗士”并不少。那么,怎么改变语文教学中学生厌学、效率低下的现象呢?我想,这得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来进行研究。 小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认同感几乎完全依赖老师和同伴的评价,他们往往将教师的赞扬和同学的钦佩,视之为一种精神上的幸福。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巧妙地向学生指出: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

就是为了获得这样的幸福。教师也应该及时地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良好的表现作出正确合理的评价,表扬和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自尊心。一旦在班级中形成了这样的态势,就要保持下去,以形成良性循环。

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里,我们经常通过朗读和作业的展示,读学生优秀的作文等方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获取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2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之所至是轻松、愉悦的幸福 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苦役,而当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他们必将积极主动地去亲近语文。对学生而言,通过自己兴味盎然的探索而获得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这无异是一件幸福的事。所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就是授予他们一把打开语文幸福之门的金钥匙。

依循语文学习的规律,我觉得应该从“培养阅读兴趣、增加语言交流机会、真实作文”这三个方面着手,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1 从培养阅读兴趣出发,把学生从“要我读书”的困境中解脱出来,转而成为主动的阅读者。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推荐或提供让学生感兴趣,能让学生引起心灵共鸣的阅读材料。上个学期,我为任教班级的学生推荐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学生读后,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纷纷

抒发自己对书中内容和人物的看法或见解。自此,班级里爱看书的孩子增多了,孩子们从倾心的阅读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成长和幸福。 2.2 培养口语表达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敢说愿说,从而更爱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话语权,使学生乐于开口,并组织多样的课堂活动,增加语言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兴趣。如教学了童话《小木偶的故事》,我所任教的班级进行了一次课本剧表演,学生们纷纷自备了道具登台表演。课文中的台词不够串联全剧,有的学生还自发改写或临时补充了台词,把小木偶的憨厚老实,小红狐的狡黠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次表演的过程,也向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揭示了这么一个道理:学生愿意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对语言理解、内化,并且表达出来,这对他们而言是一条走向成功之路,他们因此而感到幸福。

2.3 以真实为基础,请生活做导师,引领学生走一条快乐作文之路。小学生很容易将作文视为畏途。为了消除学生存在的对写作文的畏惧感,激发、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用笔说话,把自己亲身经历的、身边发生的有意义的事表达出来,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就怎么写。例如,第七册语文教材中,有一篇习作要求学生介绍一处“世界遗产”。对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来说,写“世界遗产”似乎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鉴于这种情况,我放低要求,让学生不写“世界遗产”,就在课堂上聊一聊“平湖遗产”,再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记下来,写成一篇作文。

因为命题贴近生活,学生思维较为活跃:有的说去乍浦南湾炮台,目睹古炮遭到破坏时的心痛;有的说去莫氏庄园参观时,被里面精美的建筑所倾倒;还有的学生则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介绍起了出自爷爷奶奶之口的当湖桥的历史……学生见解颇多稚嫩,但作文内容却丰富详实。有话可写,无拘无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也让他们感受到,习作时能自由表达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3 我有用,我快乐——铸就成就感,是最高质量的幸福 孔子在《礼记·中庸》中,把“笃行”作为“学”的最终阶段,说明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而《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和孔子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

就语文学习而言,“学以致用”可以对小学生作低要求的定位:把积累了的语言在学习中灵活运用起来。但要让学生进行高质有效的语文实践,则应该作高层次的要求:让语文走进生活,用语文来帮助自己或他人。

几年既教语文又当班主任的教育实践告诉我,班级生活“语文化”,让我们的学生积极地实践着语文能力。选举班委,学生自己撰写讲稿并上台讲演;和老师交流看法,与同学沟通思想;出板报,开班会等等,无一例外,都需要学生运用学到的语文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自己语文能力的信心。

社会生活“语文化”更给了学生机会,来自觉运用语文这个生

活的工具、人生的武器。当我们的学生能用一封书信冰释与好友之间的芥蒂,或者凭借着汉字驰骋在网络天地中,甚至用语文知识来帮助家人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想见,语文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一份自信,而是无比的自豪。而心理学证明,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同时又得到他人肯定时,他(她)就会产生最高质量的幸福感,并使自己的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有幸福的动机,再经历兴味盎然的过程,使得所学有所用,以达到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品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要加强对中小学生敬畏感和幸福感的培养 2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 3 《语文课程标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