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朝燕行使者视野下的清代中国东北地区民众生活习俗
来源:微智科技网
第35卷第1期 东 疆学 刊 V01.35 No.1 2018年1月 Don ̄iang Journal Jan.2018 口“燕行录"研究 朝鲜朝燕行使者视野下的清代 中国东北地区民众生活习俗 王广义 ,张 宽2 [摘要]《燕行录》是朝鲜燕行使者在前往中国途中的见闻。作为特殊地域和区位的中国 东北,燕行使者高度重视这一地区,并在《燕行录》中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其中包括民众的生 产、生活活动及其习俗,体现了其地域性、多元性、流变性的特征,反映了这一时期东北社会 历史的变迁。 [关键词]《燕行录》;燕行使者;清代东北地区;生活习俗 [中图分类号]K2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007(2018)01—0027—07 [收稿日期]2017—10—06 【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近代以来东北地区人口与社会历史 资料整理研究(第49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东北抗联国外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与 研究》,项目编号:15ADJ005;吉林大学青年学术领袖培育计划项目,项目编号: 2015FRLX19;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培育项目《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东北抗战 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文化部中国节日志项目《吉林市北山庙会》。 [作者简介]1.王广义,男,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教 授,博士生导师,首尔大学奎章阎客座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东北史;2.张宽,女,吉 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生。(长春130012) 中国和朝鲜半岛历来关系密切,从地缘角度 众的生活状况和生活习俗,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 来说,两国一衣带水、山川相连。从中国元代到 古代东北的重要异域原始文献,弥补了东北本土 清末的近七百年间,高丽朝及其后的朝鲜朝更是 历史文献并不丰富的缺憾。 定期派遣使节出使中国,朝鲜使节回归之时都要 (一)东北民众的生产习俗 向国王报告出使情况,每次出使都有书状官专门 1,农业生产习俗。中国东北地区草原、山 负责记录出使时的见闻,从而形成了一批数量庞 地、平原三种不同类型的自然地理环境,相应地 大、内容丰富的“燕行录”文献。 形成了游牧、渔猎、农业经济文化区,产生了清代 一、《燕行录》对中国东北民俗的记述 东北各民族独特的游牧、渔猎、农耕生产习俗。 但由于燕行使者未经东北北部,不曾目睹渔猎生 在特定的燕行路线中,中国东北成为了他们 产习俗,他们仅对农业、畜牧业生产习俗有着较 最为频繁的必经之地。加之,“清人起自满洲” 为详细的介绍。东北有些地区五谷皆可种植, 的历史渊源以及中国东北的重要地理位置,朝鲜 “各谷中蜀黍尤盛,牟、麦、稷、粟、大小豆亦有 使者高度重视中国东北地区,也正因如此,《燕 之,而粟、豆多于牟麦或有大米”。[ ] 。’而在此 行录》中详细且大量地记录了清代东北地区民 时,我国东北农民还未掌握水田种稻之法,朝鲜 .27・ 使者姜时永“在路见辽左所经无一水田,故问 之,则以为关外水田有禁制”。[23(49)中国东北地 区的耕作方式多以一家一户为主。春耕的时候, “荷锄而出者,纷纷如云。一家之作耕夫三四十 人,耒用双犁,或牛马或驴骡散耕。一田为十余 犁锄,制不类,用长柄铁丁子平立削土而耘 之”。L3j(跖 ‘初不取深耕,仅破土皮而种谷,种后 以石作圆筒,大如石臼,用驴拽之,横拽、倒拽,土 平如场,盖取其破块云”。[ ](m” 关于中国东北农业生产中储藏、打谷、筛面、 弹絮、织作、舂米、榨油之法等,燕行使者都做了 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2.牧业生产习俗。燕行使者指出中国“北 方之富强以畜牧也,畜牧之蕃息,以土宜 也”。 J( 东北地区“俗习专尚畜牧,所乘者此 也,所吃者此也,所窄者此也”。_6 J(彻’因为生产 和生活的需要,东北地区几乎每家每户都会饲养 牲畜,“其大者马牛羊骡驴也,其小者豕,大若鸡 鹅鸭也,孳而蕃者,一户而千畜,善于扰者,一人 而百牧”。 5]( 卜 在畜牧方面,东北人民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最显著的特点是“牛不穿鼻,马不 衔口,而无奔逸难制之患,羊豕之为物,尤善奔 突,而一人驱数百头无穿耳络首之具,而惟人所 驱,绝无横奔者”;[ ] 舳’即使“两群相杂,若难辨 别”,而“平明二人出店门外,执仗路左,呼之数 声,则群豕各寻其主,来集帐底”。[7 朝鲜使 者见到此情形后,对中国的训畜之法表示惊赞: “盖其畜牧之法驯扰之术,非东人之比 也”。[8](240 (二)东北民众的生活习俗 衣、食、住、行、用构成了居民日常生活的主 要内容,居民的生活质量首先体现在这些方面。 1.服饰民俗 清代,白天子至庶民,衣服之制只有俭奢不 同,衣服设计、式样大致相同,正如金景善所载: “凡服色制度,自天子达于庶人,虽有奢俭之不 同,而其制则一,爵品高下,惟以帽顶补服别 之”。[9 3(269 ̄270)男子所穿衣服,从内至外共有四 件。外套名日“褂子”,衣“长至腰者,日马褂子, 亦开前衿,而具用纽扣”;其内日“袍子”,“服后 长割至尻,前作交衿,而右敛敛至胁,向内方割, 又斜至于底。自领下交衿处作纽至方割处,而止 后边中割者,则褂子亦然。故跨马之时不烦敛后 .28. 矣”;再其内称“大衫子”,大衫子长至腰处;最内 是“小衫子”,是贴身所穿之物,样式与大衫子相 同。l6 J( 大小衫之间有一个不满盈寸的小领, “使之出于上衣之外,而向下反贴围项一周”,即 所谓“孔雀领”。_6 J( ”此外,还有“风领”,是以毡 和缎制成,这种领只可露半张面,两腮和耳朵皆 可被护住,其目的是御寒。清代东北女子的上衣 亦是祷子,脚上都是穿“鞋子”,鞋底很高,大约 一寸左右。“女子皆被服猗罗涂粉安坐,而其夫 则衣服褴褛,面貌惫恶,初见者皆认以为奴,凡樵 揉耕种春织汲炊等事,皆男子为之,女子则罕出 门外,所业不过缝鞋绣履而已”。[1](298 鲫’ 下服名为“裤子”,其称呼与今无异。紧狭 裤上日套裤,比裤子略紧,“自膝下套至大腿,套 之上口作襟,栓之腰带,所以便于骑也。横子缝 不在上下而在四方,且用踪衲制,殊钝劣足腕以 上,则割布料斜缠至于膝,似是古所云倡之制 也。”[ ]‘ 。 清朝时期,“满汉皆着帽儿”,[m]‘。 ’东 北民众所戴帽子,缎帽、毡帽为冬天用,藤帽、草 帽为夏天所戴。“帽品,虽有奢俭之不同,其制 则自天子至庶人,泯然无异式。惟草帽便于夏畦 之蔽阳,犹存中华旧制也”。[11](268) 男子鞋子有三种:“水靴子”,以绸缎为料制 成,靴长至膝盖处,上炕时不需要脱,这种鞋子是 豪贵者所穿;“鞋子”,以布为原料制成,上炕时 必须脱掉;“瓜刺”,以皮为原料制成;后两者为 贫贱者所穿。此外,还有草鞋。汉女束足,“皆 弓足,故穿鞋如着屐”,满女不缠足故如男 鞋。[ ‘ ) 清朝时期,东北民众的发型改从满人,“男 子削两额发及脑后发,只留中,编发垂后,下端以 黑丝结之,前视如僧,后视如童母”。_l J(那 男子 对辫子很重视,“若私斗误拔人辫子者,与杀人 同罪”。_9](348)不同年龄段的人发型不同,“五十 以前削须,五十以后不削,一二岁儿亦不发削,而 只留两项发,结以红木绳”。_l 3_ ’满族女子多以 黑纱覆发,而汉族“女子不削而束发为髻,妆以 首饰,插彩花一二枝,夏秋间,贫者或插唐菊花之 类悬耳铛,指环则左右指各着一环,右腕或着锡 环。未嫁女虽为髻有项路,或左右发作路,以红 木绳结之,编发垂下”。[】 ](。 。 头发的修饰能 反映女性的婚否,“女子嫁者上束之如髻,未嫁 者分而辫之”。[14](320) 服饰往往是辨别民族的标志,辽西朝阳县界 同。富裕人家把房屋建造成四合院,有正房、两 为满蒙汉杂居处,朝鲜使者行至此地时问御者: “满洲蒙古蛮子面目相似,衣帽一样,汝何以辨 之?”御者笑日:“祷口阔大,反祷口而倒垂之脐 腹全露者,蒙古也。”[15](357) 2.饮食习俗 清代东北地区,“朝夕之馈,或饭或粥,男女 围坐一桌而坐,各以小盅子分食,一器尽又添一 器,随量以止”。[1 ]( )‘‘寻常饭供,村家则不过 一侧厢房、门房,更富裕者则把房屋建成多重进深 的院落,而贫者多是三合院或只有正房的院落。 沈阳、山海关等大都市都是瓦屋,小村庄瓦草各 半,“自风城至周流河多草家,自周流河至山海 关多土屋,关内则多瓦家,而问有土屋,绝无草 家”o[21](38)土屋多是汉人所住,贫者因力获 得瓦或盖草,屋顶只能用盖土,且屋上无棵,十分 平坦,因为如果梁高而屋檐低,房顶上的土则会 流下来,所以土屋皆不设棵。若屋顶上长有杂 碟菜酱,而豪富者家盛设,亦不过炒猪肉熟锅 汤,大抵简约”o[16](628)有宾客时,主客围坐一桌, 不另设桌,每人面前各摆放一双筷子、一个空碟、 一个酒杯,用酒壶斟酒,随饮随斟。 “关内外炊饭率用小米、萄、黍,而萄、黍居 多,间有旱稻米”,["] 且面食多样,首先是饼, “饼饵多食甜甘,盖多以糖屑调和故也”,“色赤 而馅以西瓜仁,日赭馓;形圆而印花瓣,日黄糠 子;白而圆,日松饼;糁以芝麻,日苔色饼;蒸黄栗 作饼,切而啖之,日切糕……”;[ 。] ’其次是面, “日纥络;以猪肉和面,日粉汤;杂以葱蒜猪肉, 日馄饨汤”。[18]‘n 肉类,“食肉专尚猪羊驴,鸡 鹅次之,牛马则禁之甚严”,[9](獬’且“犹不食狗 肉”,[19](302)今天的满族仍有这一忌讳。而各种 蔬菜“无所不有,萝、菖、蔓菁、芹、藜、葵、葱、蒜、 红椒、韭、荠、黄瓜、冬瓜、茄子、芥子之属品,皆不 类”。_3 J( ’东北人常将蔬菜蘸酱生吃,酱为东北 百姓调味之物,“皆用大豆和麦为之”。["】( ’水 果有葡萄、林檎、山楂、香瓜、西瓜等。 因我国东北“饮食大抵尚油腻之饼,故吃后 必啜茶,葱蒜之属不绝口,故近之皆有荤 臭”。_6 J(盯”但是,在使者看来,“晓夜风雪,非此 不可御寒”。[11]( 由于天气寒冷,百姓常饮酒御寒。当时东北 酒类包括烧酒、清酒、黄酒等。“饮之之时,则虽 是海量,不用巨碗,必以小钟细呷”o[6](371)此外, 人们最喜爱的饮品即为茶,当时“无人不饮,无 时不饮”0[9](259)另外,东北民众嗜烟,“男女老少 无人至于三四岁儿无不吃焉,虽处女,佩南草小 囊,囊中必插短竹”。[加](驺 到了清朝后期,东北 吸食鸦片较为普遍,“鸦片烟自栅至燕,无人不 吃,而以烟台卧以吸之”o[123(384) 3.居住习俗 房屋建造只有奢俭不同,格局、布置大抵相 草,则“或有涂灰,而盖瓦于端者,大雨则犹未免 渗漏之患”o[21](39)燕行使者于高丽堡附近“始见 有谷草覆屋者”o[21](38)另外,成海应《燕中杂录》 还记录了东北北部的桦皮房。 东北的房屋方位“大抵皆南向”, ](n )‘‘屋 勿论间架多少,皆一字无曲折连络之制,而前面 为门,左右设窗,东西北三面皆筑墙,而北墙 当中设门,与南门直相通”,[23](72-73)正堂左右又 有门,门上挂有青布帘子,门内即是卧室,卧室中 有炕,炕设于窗下,“以砖筑之”。[24](501)炕有三 种形式,“或作左右炕(即南北炕——引者注), 或作一字炕,或作亡字炕”。【6 粥)‘‘作[字炕”者 皆为满族之家。烧火时只从一处即可,但整体上 却十分温暖。豪富之家,人们可以有单独的房 间;然贫困之家则“一室之内,男女共宿,则对炕 之问设一布幔而已,此外更无嫌避焉”。_6 J(344)无 论男女老少同居一室,每一部分,中间用布帐作 界,其目的除了取暖、节省开支以外,据说也可以 少闹闲话。 4.行旅习俗 中国东北地区地广人稀,村落、城镇间距离 较远,人们出外多靠马或车作为交通工具。“生 产,则勿论关内外,皆造车,百物皆用车输运,或 受雇或行商,皆靠于车”。[25](176)车分为多种,主 要有四种:太平车、大车、独轮车、翰林车等。燕 行使者韩弼教在《随槎录》中还介绍了灌田龙尾 车、脱谷转磨车、筛面车、双马轿、进贡车等形制。 “行旅乘车者,多乘马者;少步行;绝无而罕有乘 马者乘骡者,贱人也;步行者,贱而贫者也;有乘 短驴抱小儿而行者,女人也;骑者着黑缎靴子,步 者着青皮靴子,缎贵而皮贱也”。[26J(56) 东北某些地区,市肆繁忙,路上大小车络绎 不绝,车上所载的货物高大如山,大车需用七八 ・29・ 匹骡马,小车则用四五匹骡马,车数也是判定贫 富的标准。 5.日用器具 日用器具包括生产、生活用具。常用生活用 具为桌、椅、凳。椅分两种:一是“背可倚、旁可 握”;一是“有其后而无其旁”。两种式样的椅子 通用,无论贵贱。桌也有两种:一是可以放在炕 上使用的矮桌,饮食、题写皆可使用;一种是在炕 下使用的,可用来置放书、古玩等物,也可用来吃 饭写字等。同朝鲜习俗不同,中国东北“饮食皆 以箸,不以匙,然匙亦有之,以磁造,而柄短斗深, 用。以啜羹者也,箸用木造或牙造”,[ ] “炊饭 皆用釜,釜底平故易沸,鼎锅之属绝不见”,“编 柳为大瓮,以盛水、酱油、酒之属而不可渗 漏。”D7]<s8>此外,《燕行录》对东北人民生产器 具,如罗筛、斫刀、碓(舂米或其他谷物的农具)、 绵车(指木棉缆车,即为棉花去籽的农具)、皮箱 (经常在炕上摆放之)等都进行了详细介绍。 从人们的衣、食、住、用、行等方面来看,所用 器具和所使方法皆甚便捷,非常符合东北人们日 常生活的要求,许多器具至今仍在沿用。 (三)东北民众的人生礼仪民俗 人的一生从生到死的不同成长阶段,都有与 之相适应的生活仪礼。人生仪礼主要有:育礼风 俗、冠礼风俗、婚礼风俗、寿礼风俗和丧礼风俗 等。人生仪俗不仅是人生理变化的反映,也是社 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展现。燕行使者更多 记述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婚礼和葬礼习俗。 i.婚礼 清朝立国之初就有了满汉不通婚的规定。 “胡人嫁娶,禁其满汉互婚,满人则许娶汉女,而 汉人则禁娶满女,……欲令汉人渐化满俗之意 也”,[27](3o3)“岁久之后,渐与相通,今则婚嫁无 所择。而汉人尤以为羞,每对我人则讳其通 婚”。 ‘ ) 清代东北地区,男女婚姻多为包办婚姻,遵 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凡男女婚嫁必有媒婆 通两家之意而成其事。其稍欲如礼者,必行问 名、纳征等六礼”。[22 3<126)婚礼时,“娶妇之家,以 红帕悬于门楣,日夜鼓吹,三日不举乐之义至此 岁”。使者金景善在途中偶遇迎亲队伍,据他描 述:迎亲队伍最前面是“彩画纱灯六对,青红盖 各一对……”其后是“青屋轿”,四人抬轿,轿子 ・30・ 非常稳当,不摇不晃,而且装扮甚是华丽。再后 是一辆车,车上载有两个“老婆”,即“装婆乳媪 也”;二人“不费粉饰”,头发上插满花朵,耳朵上 戴有漂亮的饰品,又“玄衣黄裳”;再后又是一辆 车,载有三四名漂亮少女,她们的衣服皆是“黑 色祷,或朱或绿”,且都不系衣服;再后是数十人 骑马簇拥着新郎,新郎穿“九瓜蟒袍”,身骑白 马,手持金鞭;最后是数辆车,车上装满新娘的衣 物、大柜,日用杂物皆放在大柜中,大柜是锁着 的。由此可知,东北民众的迎亲队伍甚是庞大。 而嫁女娶妻之家“各具衣服妆物,富者不下千 金,虽至贫者,亦不下五六十金。其行李也,满人 则婿在其家,只送名帖于妇家,妇乘车至婿家行 交拜礼,妇仍宿于婿家;汉人则婿骑马亲往迎妇 而归,亦成礼于婿家,礼毕,妇还归本家,婿亦随 往留宿,即古亲迎礼也”o[9 3(364-365)据使者见闻, 东北娶妻所需的花费较多,家贫者或无力承担高 昂的费用,终生“不得娶”。即使已婚者男女的 社会地位也不平等,因东北地区男多女少,故 “男贱女贵,日用事后皆男子为之,妇人则都无 所事”。[22]‘ ’ 2.丧礼 从古至今,为逝者送终,是为重要仪式。 “丧礼,一遵家礼”。_9 J( 举办丧礼的人家,“以 白簟裹屋之上下内外,名恶室”o[19]<3o5)丧服由大 粗棉白布做成,“凡遭亲丧者,以白大布单衣加 着于本服之上;戴白巾,长三数尺”,“帽鞋亦用 白”。[24](505)“初丧时,举家哀哭,如礼邻里,亦来 哭,哭声震天”o[9 3(367)丧礼过程中,会伴有“风 乐”“吹竹弹弦”“击钟诵经”,称之为“娱尸”,送 殡队伍中有魂车、丧车。丧车“大几如两间屋 子,以五色彩缎为帷帐,杂尽云物鸟兽,或烂银或 结五色丝为纽,风动帐翻异香”,[9]( 丧车 两辕之间有六七根横杠,“杠之大可两握,担者 各以扁担套索于横杠而舁,其两头一杠,每十数 人铭旋,长三丈余,有跗有机亦架以双辕,舁者数 十人”。[16 3<628>魂车于丧车之后,“青黑红盖及朱 捧芭蕉扇各一双,幢幡五六对”,“两队喇嘛唢呐 方响,锣鼓备焉”,亡者内眷随行。“柩车上必置 一雄鸡,谓之魂鸡”,_9 J( 其作用是“客死者,旅 魂飘扬,无可依,泊而闻鸡鸣,则随来云”。[19](305) 满人的习俗多是火葬。尸体火化之后入棺, 埋入土中,“聚土为小堆”。_9 J(拍”“棺制腰大头 尖,天地板及傍板之头,皆出两和之外,望之殆若 小船,棺材无松木,外染用髹色”, j(掀 ‘或画花 草,或以金字题上日:灵寿堂”。_9 J( ”墓分三种: 一朝鲜族民众会跳农乐舞、祭祖,但其他民族并无 此俗。但是《燕行录》中并未提到这些,更无详 细描述。 是以土制成,此种墓上尖下圆;二是以砖长筑 2.精神信仰 成,形状与窑相似,属华制;三是以砖制成,方形, 高数尺。富豪之葬“筑土掩棺,不盖莎草,用白 灰涂之,状若墩始,环以粉墙……”,贫者“路左 田间露棺居多,或移置于空寺”。|l ‘埘’另外一种 为。“人死后置棺路傍,待其肌肉腐尽,烧 清朝时期,中国各个地区民众精神信仰主要 表现为崇鬼尚佛,东北民众的精神信仰也是如 此。“凡村堡,必先建关庙,其规制奢俭,视村堡 大小”,[1 ‘ )‘‘家家炕内龛中坐一小金佛,或坐 关帝,或挂画像,亦列坐香炉烛台等,或以金银纸 作花样,累累连贯,左右挂之”。 7_【4 几乎每个 骨纳瓶而埋之,作筑其上,乃清法而令,皇帝令用 华制,不得烧埋云”。[6](删’从上述燕行使者的描 述可知,东北人民婚礼和葬礼的礼节繁琐、过程 复杂。其实不仅是东北,就全国范围而言,繁文 缛节也甚是常见。究其根本,大致是与我国的历 史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村庄都会有佛舍或庙堂,“至如塔院,则无处无 之,甚至于路傍所谓城隍堂,皆坐佛像,香火不 绝”,甚至“行道之人皆拥小佛,寝室之中亦供关 像”。[1]( ’据燕行使者记载,在辽阳、沈阳、山海 关等处,寺庙最为常见。 (四)东北民众的岁时民俗与精神信 仰 就选择信仰对象而言,中国东北民众的精神 信仰具有现实性。东北民众根据自身需要,敬奉 相应的神灵,如“娘娘者,主生产之神也;药王, 如神农扁鹊,古之医药之祖也;文昌星君,主天下 文事,士子所崇奉,以求利达者”。_9 J( ∞’所敬奉 清朝时期,东北的岁时节Et比较多,其活动 亦丰富多彩,民间节El习俗传承基本保持不变。 1.岁时民俗 据燕行使者记载,东北人民的节日甚多,主 要有春节、元宵节、添仓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 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腊八、小年, 的神灵主要是佛、关公、文昌星君、药王等。就信 仰内容而言,中国东北民众的精神信仰具有兼容 性。兼容性是指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 所供奉的神灵,一种或几种,并不拘泥于某一个 神灵,甚至呈现一种混杂的形态,如1832年燕行 使者金景善在《燕辕直指・栅门关庙记》中记述 不同的节Et有不同的民俗。朝鲜使者李商凤以 大量篇幅描述了中国的年前年后的节日活动和 习俗。“正月元朝联放爆竹,陈设香案,易新服, 祀天地百神及祖先后毕,幼年拜尊长毕,亲友贺 年,旬日乃止,举家食煮饽饽一天;自一Et至十 l,以阴晴卜六畜人谷果菜之丰耗;E是月之十四 Et为上灯,十五Et为正灯上元节,十六日为残灯, 道:“屋凡五,皆有神像。第一安四五鬼像;第二 安一座女像,主者谓以碧霞元君,即泰山神之女 也,左右各安女像,乃其侍女云;第三安关帝像, 扁日‘万古一人’;第四安一座黑面神像,扁日 ‘龙王宫’;第五又安关帝像,桌前排四神像,外 门两旁各立赤兔马……扁(匾)日‘富国裕民’, 外扁(匾)日‘财神庙’。以关帝而称财神,大不 可也。或日财神者,比干也”。 9儿瑚 凡三Et,街市庙观皆张灯施彩,居民走桥游城,名 散百病;乡间搭秋千、架紫草把灯为戏;下旬五 日,啖饼揩,谓之填仓,满地布灰圈;二月二日,俗 名龙抬头,各家食饼揩,自门外至家堂布灰于地, 谓之引龙;三月清明节,各家牲醴、扫墓、填坟土、 挂纸钱、插 ̄pl'l窗以避虫蝎;十二月八日,煮各种 米豆,和以枣栗谓之粥,名腊八粥;二十三日,扫 舍送口于除El,贴门神、扫神龛,插芝麻秸,放爆 竹,燎松柏叶、祀祖先、接灶神毕,幼拜岁,举觞为 长者寿,围炉聚饮竟夕不睡日守岁”o[17](94-95) 其实,由于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甚多,因此民 众所过节Et、所取节俗并不相同,在不同的节日 二、《燕行录》中所反映的东北民俗特 ,●'、 占 。 生活习俗是在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历史 发展阶段、生活生产方式等综合因素的交互作用 下产生的,同时也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斗争中 所创造的,是文化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在朝 鲜燕行使者大量的记述中,中国东北民众,在其 ・所表现的民俗信仰也不完全相同,如中秋节时, 31・ 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下,形成了自己独具 特色的生活习俗。其特点主要有: (一)地域性。相比较其他地区而言,东 北的寒冷气候及其物产造就了东北人特有的习 俗文化,尤其是衣食住行用等生活习俗和农耕、 畜牧等生产习俗受到的影响较大。东北的房屋 方位多为南向或东南向,面阳,房屋大多为草房、 土房,要暖于瓦房、砖房。另外,东北人有睡火炕 的习惯,衣服有多层,食多油脂,好饮酒以御寒。 (二)多元性。东北地区民族众多,土客 杂处,习俗多种多样,甚至存在杂糅状态。如满 汉之间存在很多不同。再如,在燕行使者看到中 国东北地区“关庙必供佛,佛寺必供关帝,关佛 一体尊奉,曾无分别”o[9](250) 在相关的记述中,燕行使者很注意中朝风俗 的比较,很注意满汉之间的不同,关内外的区别。 这种中朝比较涉及各个方面,比如关于中国的耕 地法,俞彦述提到:“既不深耕以其土广之,故粪 佃亦不能如我国之多,而及秋,百谷之茂盛非我 国之比。以蜀黍干见之,则其茂,实可知盖是土 沃之致”,f1](278)因此,尽管东北地区的耕种之法 不如朝鲜,但秋收之时亦可获得丰收。 (三)流变性。清廷为了保证“满洲根 本”,实行了“旗民有别”的,如“旗民不杂 居”“旗民不交产”“旗民不同刑”“旗民不通婚” 等。在生活习俗方面,清朝初期着意强化了满族 特点,如男人发式上,难发留辫。但随着时间的 流逝以及各民族间交流的加强,满族的生活习俗 发生了变化,逐渐出现“汉化”特点,体现了民族 之间的交融与同化。如“盛京即我国根本兴起 之地,关系至重且要。乾隆八年(1743年),联亲 谒祖陵,巡查地方时见之,则满州辈风俗形容尚 自仅可”,乾隆十九年(1754年)再次东巡,“盛 京及军丁等骑射及马上技艺具是儿戏,清语 又最生疏,渐人于汉俗,而清人古道一切抛弃 者”。[2。】( 在婚姻习俗上,“立国之初,满汉 不相通婚嫁,岁月浸久,渐与相通,今则婚嫁无所 择”,_4 J(103)“满人火葬,汉人则否,而近来亦愿火 葬”。[ ]( ’ 三、《燕行录》的民俗学价值和意义 最近十余年来,中国学术界掀起了一股新的 学术热潮,主要是南京大学张伯伟所提倡的“异 .32. 域之眼”和复旦大学葛兆光所倡导的“从周边看 中国”。前者重文学,后者重史学,二者研究异 曲同工,研究对象依然还是中国本身研究,研究 资料还是域外汉籍,但视角皆由西方转向东亚。 这是新世纪的新学术取向,引发了学术关注。 《燕行录》时跨中国元代到清末的近七百年 间,以中国东北和华北为记录重点,内容包含着 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物产、文化、风俗习惯、对 外关系等方面的大量资料,对研究先清东北史、 中朝关系史,甚或是研究元明清史,都具有重要 的资料价值,可以弥补中国文献缺乏记载或语焉 不详的内容。就习俗而言,满族男子发式与古代 汉人全部束发不同,与蒙古族左右分编两辫的发 式也不同。头顶四周剃掉的头发除父母丧及国 丧外不准养长,应随时剃除,而且对抢掠和归降 的其他民族的男子也要求剃发。唯独朝鲜半岛 民众能够幸免,朴趾源在《热河日记》中说明了 其中的原因,“清之初起,俘获汉人必随得随剃。 而丁丑之盟独不令东人开剃,盖亦有由。世传清 人多劝汗清太宗令剃我国,汗默然不应,密谓诸 贝勒日:‘朝鲜素号礼义,爱其发甚于其头。今 若强拂其情,则军还之后必相反复,不如因其俗 以礼仪拘之。彼若反习专俗便于骑射,非吾之 利。’遂止。”这是中国清朝文献中所未曾记录 的。另外朝鲜半岛自身受儒家所倡导的华夷观、 宗藩观念影响,“我国之于皇明有再造之恩,衣 冠文物至今不变,春秋大义愈久未忘”。 o_ 如 清顺治十年,始定辽东招垦条例,但所记文献并 不多,但燕行使者李海澈记录了“辽阳以东人居 甚罕,故募人有以关内百姓百户移居辽阳以东者 为县令”。[31]‘蛳’ 《燕行录》不仅可以使我们发掘新的异域史 料,也为我们发现新问题,提供新视角,通过“他 者”来认识“自我”,形成了“会通”研究。《燕行 录》中记载了大量我国清代东北人民的生活状 况,并进行了中朝之间的比较,甚至受传统的华 夷观的影响,视清为边鄙胡人,对东北一些满族 习俗进行贬损。如服饰,“东国(朝鲜——笔者 注)则女顺而男不顺,中国则男顺而女不顺。盖 以中国男子皆剃发胡服,女子则终不解裹足,亦 不用胡服。我国女子环发大足,男子终不剃发, 尚袭华制而言也”。[32 3㈣3. 总之,《燕行录》以异国使者的眼光来观察 中国社会,一方面弥补了中国民俗文献的缺失, 另一方面也可以和中国民俗文献相互参考印证, 从“他者”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清代社会和 中朝关系史的重要史料。 参考文献: [1][韩]俞彦述:《燕京杂识》,[韩]林基中编:《燕 [16]未详:《蓟程录》,[韩]林基中,[日]夫马进编: 《燕行录全集:日本所藏编》(卷3),首尔:东国大学校韩 国文学研究所,2001年。 [17][韩]李商凤:《北辕录》,复旦大学文史研究 院,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大东文化研究院合编: 《韩国汉文燕行文献选编》(第16册),上海:复旦大学出 版社,2011年。 行录全集》(卷39),首尔: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 年。 [18][韩]赵凤夏:《燕蓟纪略》,[韩]林基中,[日] 夫马进编:《燕行录全集:日本所藏编》(卷2),首尔:韩 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年。 [19][韩]金正中:《燕行录》,[韩]林基中编:《燕行 [2][韩]姜时永:《耪轩续录》,[韩]林基中编:《燕 行录全集》(卷79),首尔: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 年。 [3]未详:《赴燕日记》,[韩]林基中编:《燕行录全 集》(卷85),首尔: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年。 [4][韩]李承五:《观华志》,[韩]林基中编:《燕行 录丛刊增补版》,首尔: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13年。 [5][韩]权复仁:《天游稿燕行诗》,[韩]林基中编: 《燕行录全集》(卷94),首尔: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 2001年。 [6][韩]李宜万:《入沈记》,[韩]林基中编:《燕行 录全集》卷30,首尔: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年。 [7][韩]黄口口:《燕行日记》,[韩]林基中,[日] 夫马进编:《燕行录全集:日本所藏编》(卷2),首尔:东 国大学校韩国文学研究所,2001年。 [8][韩]成祜会:《茗山燕诗录》,[韩]林基中编: 《燕行录全集》(卷69),首尔: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 2001年。 [9][韩]金景善:《燕辕直指》,[韩]林基中编:《燕 行录全集》(卷72),首尔: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 年。 [10】[韩]李遇骏:《梦游燕行录》,[韩]林基中编: 《燕行录全集》(卷77),首尔: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 2001年。 [11][韩]洪大容:《湛轩燕记》,[韩]林基中编:《燕 行录全集》(卷49),首尔: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 年。 [12][韩]柳厚祚:《燕行日记》,[韩]林基中编:《燕 行录全集》(卷75),首尔: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 年。 [13][韩]寅睦:《燕行日记》,[韩]林基中编:《燕行 录丛刊增补版》,2013年。 I [14][韩]韩弼教:《随槎录》,成均馆大学编:《燕行 录选集稿遗》(中卷),首尔:东亚学术院大东文化研究 院,2008年。 [15][韩]柳得恭:《热河纪行诗注》,《燕行录续集》 (卷12o),首尔:尚书院,2008年。 录全集》(卷75),首尔: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 年。 [20][韩]李启朝:《燕行日记》,《燕行录续集》(卷 140),首尔:尚书院,2008年。 [21][韩]李绅:《燕行纪事》,[韩]林基中编:《燕行 录全集》(卷53),首尔: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 年。 [22]未详:《燕行杂录》,[韩]林基中:《燕行录丛刊 增补版》,2013年。 [23][韩]李敬离:《燕行录》,《燕行录续集》(卷 123),首尔:尚书院,2008年。 [24][韩]南一祜:《燕记》,[韩]林基中,[日]夫马 进编:《燕行录全集:日本所藏编》(卷3),首尔:韩国东 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年。 [25][韩]吴道一:《丙寅燕行日乘》,[韩]林基中 编:《燕行录全集》(卷29),首尔: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 部,2001年。 [26][韩]金植渊:《燕槎日录》,《燕行录续集》(卷 142),首尔:尚书院,2008年。 [27][韩]李时恒:《燕行见闻录》,《燕行录续集》 (卷114),首尔:尚书院,2008年。 [28][韩]俞拓基:《知守斋燕行录》,[韩]林基中 编:《燕行录全集》(卷38),首尔: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 部,2001年。 [29][韩]李鼎受:《游燕录》,《燕行录续集》(卷 124),首尔:尚书院,2008年。 [30][韩]姜纬:《北游日记》,《燕行录续集》(卷 144),首尔:尚书院,2008年。 [31][韩]李海澈:《庆尚道漆谷石田村李进士海澈 燕行录》,《燕行录续集》(卷108),首尔:尚书院,2008 年。 [32][韩]李押:《燕行纪事》(上),《燕行录选集》 (下卷),首尔:成均馆大学出版社,1962年。 [责任编辑张克军]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