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氮气系统使用钢瓶高纯氮为气源,经过滤器过滤进行净化,使之各项工艺指标达到相应要求。通过不锈钢管道、输送至101车间配液、精滤用气点,从精滤岗位处接口经硅胶管输送至灌装机。其主要功能为:
(1)用于精滤岗位增压过滤;
(2)用于配液过程、灌装岗位成品的充氮保护。 本氮气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a.整套系统设备配置先进,所有材质、设计、安装均符合GMP要求。 b.分配管路采用304及不锈钢阀门,避免了净化后气体产生二次污染。 c.气体经处理后,可保证气体达到GMP要求。 其氮气系统流程示意图如下:
P P 使用点 精滤 配制
氮 气 瓶 0.22 UM 过滤器 空的 缓冲 桶 可移动装置
二、验证对象
验证对象为101车间氮气系统。
三、验证目的
(1)检查并确认系统的材质符合GMP要求。
(2)检查并确认系统的管路安装以及处理过程符合GMP要求。
(3)调查并确认经该系统处理后其各项指标仍能符合相应要求。
四、验证方式
101车间氮气系统的验证方式为运行一段时间后的再验证。
五、验证组织
姓名 职务 验证小组组长 验证小组副组长 验证小组副组长 验证小组副组长 总工程师 组员 QA 操作人员 操作人员 车间工艺员 QC QC QC 职责 负责验证方案、验证报告的审核并组织实施 负责验证方案、验证报告的审核并组织实施 负责验证过程中本车间人员的安排 负责验证方案中检测方法的审核并对相关人员的安排 负责验证方案实施过程中时间的安排与协调 负责验证方案的批准实施、验证报告的批准及总结 负责验证方案、验证报告的起草,并负责验证的具体实施与监督 负责验证过程的监控、取样 负责洁净区内的操作,及相关记录 负责冻干机房内的操作,及相关记录 负责验证过程中工艺上的指导 负责验证过程中尘埃粒子数、浮游菌项目的检测并记录 负责验证过程中微生物限度的检测并记录 负责验证过程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并记录 六、验证计划安排
101车间氮气系统验证安排在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进行。
七、验证内容
7.1.1 确认氮气系统所用过滤器符合要求 设备 制造厂商 型号 滤芯 孔径 材质 实际安装 过滤器 7.1.2 氮气纯度的确认 标准:氮气纯度≥99.999% 检查结果:
检查人: 日期: 复核人: 日期: 7.2 氮气系统的性能确认
氮气系统的性能确认主要通过尘埃粒子数,细菌内毒素、无菌测试、浮游菌四个指标来考察氮气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及安全性。 7.2.1 尘埃粒子数检测 (1)合格标准
卫生级别 项 目 尘埃粒子 (个/m3) ≥ 0.5μm ≥ 5μm 一万级 ≤350000 ≤2000 一百级 ≤3500 0 (2)检测仪器
检测仪器 激光尘埃粒子计数器 (3)检测方法
打开各阀门,保持管路上压力在0.2Mpa上,把尘埃粒子计数器的采样口分别接入精滤、配制岗位使用点,其流程如下图:
编号 校正结果 有效期 P P 使用点 P 精滤 配制 使用点 氮 气 瓶 接入尘 埃粒子 0.22UM 计数器 过滤器 的管口 空的 缓冲 桶 空的 缓冲 桶 0 .22UM 接入尘
埃粒子 过滤器 计数器 的管口
可移动装置
可移动装置
按照TQC-1058《尘埃粒子监测标准操作程序》,采用激光粒子计数器,每个测试点测定3次,测试状态为静态。 (4)检测结果(见下表)
101车间氮气系统悬浮粒子监测记录
洁净级别 监测人 洁净度级别 标准规定 100级 10000级 100000级 ≥0.5um 采样次数 A1采样点粒子浓度 (粒/2.83L) A1采样点平均粒子浓度(粒/2.83L) A1采样点平均粒子浓度(粒/m3) 采样次数 A2采样点粒子浓度 (粒/2.83L) A2采样点平均粒子浓度(粒/2.83L) A2采样点平均粒子浓度(粒/m3) 平均值的均值M (粒/ m3) 标准误差SE (粒/ m3) t值 置信上限UCL (粒/ m3) 监测日期 3 3 6.31 采样次数 A1采样点粒子浓度 (粒/2.83L) A1采样点平均粒子浓度(粒/2.83L) A1采样点平均粒子浓度(粒/m3) 采样次数 A2采样点粒子浓度 (粒/2.83L) A2采样点平均粒子浓度(粒/2.83L) A2采样点平均粒子浓度(粒/m3) 平均值的均值M (粒/ m3) 标准误差SE (粒/ m3) t值 置信上限UCL (粒/ m3) 结 论 复核人 ≥0.5um粒子数 (粒/m3) ≤3500 ≤350000 ≤ ≥5um 3 3 6.31 ≥5um粒子数 (粒/m3) 0 ≤2000 ≤20000 备注:A1→配制点通氮气,A2→精滤点通氮气 7.2.2 细菌内毒素检测 (1)检测方法
取3具塞磨口锥形瓶,在瓶外用①②③加以区分,在3瓶内均注入一定量的经检测合格的注射用水,①号瓶通入配液使用点处的氮气,②号瓶通入精滤点处的氮气,各通5分钟,③号瓶做空白对照。取样结束后由质量控制部按TQC-1047《细菌内毒素检查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检测。(采用0.25EU的鲎试剂)
取样人: (2)合格标准
测试结果为阴性 (3)检测结果
试管号 ① ② ③ 结论:
检测人: 日期: 复核人: 日期: 7.2.3 无菌测试 (1)检测方法
取3个具塞磨口锥形瓶,在瓶外用①②③加以区分,每个瓶子内均注入一定量的无菌生理盐水,①号瓶通入配液使用点处的氮气,②号瓶通入精滤点处的氮气,各通5分钟,③号瓶做空白对照。取样结束后由质量控制部按TQC-1049《无菌检查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测试。
取样人: (2)合格标准
阳性(+) 阴性(-) 测试结果为阴性 (3)检测结果
试管号 ① ② ③ 结论:
检测人: 日期: 复核人: 日期: 7.2.4 浮游菌测试
使用一软管,两头分别连接氮气使用点和适当大小的玻璃漏斗,将玻璃漏斗罩在浮游菌采样器上,再将氮气流量调节至和浮游菌采样器的采样量相同,然后取样并由质量控制部按TQC-1056《浮游菌监测标准操作程序》测定浮游菌数。 检测结果(见下表)
阳性(+) 阴性(-) 101车间氮气系统的浮游菌监测记录
培养基名称 控制标准 (CFU/ m) 10000级 百级采样量 一万级采样量 ≤2 -3 100级 培养时间 年 月 日 ~ 年 月 日 ≤1 各点菌落数检测结果(CFU/m3) 配制使用 点经过滤 配制使用点 未经过滤 精滤使用点 经过滤 精滤使用点 未经过滤 氮气瓶出口处 经过滤 结论 测试时间 测试人 完成时间 复核人 备注:经过滤的采样点按百级标准检测,未经过滤的采样点按一万级标准检测
八、偏差与变更处理
验证过程中出现偏差时向验证小组组长报告,并提出纠偏措施经审核批准后执行,出现偏差不进行纠偏,对验证结果有严重影响的应取消验证结果,重新验证。验证过程中如需要变更验证方案,按《验证管理规程》执行。
九、再验证周期
验证小组拟定再验证周期报验证领导小组审批。
十、验证结论及评价
验证小组根据验证情况,对技术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必要时画出走势分布图,做出总体评定。
十一、最终批准
根据验证小组得出结论及评价,由总工程师审定批准,准予设备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