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一. [基础知识]
(一)易错难懂的字词:
1.易书写错误的字 (1) 谗诛 (注意与“馋嘴”的“馋”;“搀扶”的“搀”相区别) .(2) 殆尽 (注意与“饴”、“怡”、“贻”相区别) .
(3) 与嬴 (注意与“输赢”的“赢”;“羸弱”的“羸”相区别) .(4) 王翦 (注意与“剪刀”的“剪”相区别) .
(5) 摈秦 (注意与“傧”、“滨”、“缤”、“槟”、“殡”相区别) .(6) 范雎 (注意与“睢”、“雏”、“雉”相区别) .(7) 疆埸 (注意与“场”、“扬”、“惕”相区别) .
(8) 苏洵 (注意与“恂”,“询”、“殉”,“峋”、“荀”相区别) .(9) 苏辙 (注意与“撤”、“澈”、“辄”相区别) .2.易读错的字: (1) 赂秦 (lù) .(3) 暴霜露(pù) .(5) 洎牧 (jì) .(7) 餍足 (yàn) .(9) 为国者(wéi) .(11)摈秦 (bìn) .(13)殆尽 (dài) .
(2) 厥先祖父 (jué) .(4) 反间计 (jiàn) .(6) 率赂秦耶 (shuài,yé) ..(8) 荆棘 (jí) .(10)范雎 (jū) .
(12)疆埸 (yì) .(14)燕赵 (yān) .
3.词语释疑: (1)通假字
厌: 通\"餍\满足。 (2)古今异义 ①非兵不利:“兵”在这里是指“武器”,在现代汉语中,指“军人、士兵”。.②其实百倍:“其实”在这里是指“它实际上”,在现代汉语中,为副词, ..
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③刺客不行:“不行”在这里是指“不前去”,在现代汉语中,指“不可以”..或“不中用”。
④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在这里是指“旧事,前例“,在现代汉语中,..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 (3)重点词语解释 ①思厥先祖父:厥,这里相当于“其”,可释为“他”或“他们”。 .
②暴霜露:暴,这里释为“冒着”。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这里释为“亲附、交好。” .
④始速祸焉:始,这里释为“才”;速,这里释为“招致”,动词。 ..⑤洎牧以谗诛:洎,这里释为“及,等到”。 .⑥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殆,这里释为“将近,差不多”。 .⑦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天数、命运。理,与“数”同义。 ..⑧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使,假使。 ..⑨此言得之:得,适宜,得当。 .
⑩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如果;量,估计、判断。 ..⑾率赂秦耶:率,全部、一概。 .⑿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
(4)词类活用 ①秦以攻取之外:攻,攻战的方法,动词用作名词。 .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遇、有礼地对待,名词用作动词。 .③日削月割:日,每天;月,每月。均为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④李牧连却之:却,使……退,使动用法。 .(5)一词多义 ①始:
A.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起初)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 .
②为: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介词,被) .
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动词,成为) .C.为国者无使……所劫哉!(动词,治理) . ③以: 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介词,用) . B.洎牧以谗诛。(介词,因) . C.苟以天下之大。(介词,凭着) .
D.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连词,表顺接,才) . E.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连词,表顺接,来) . F.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连词,表结果,以致) .
(6) 文言句式 ① 判断句:
A.斯用兵之效也。—— 这就是用兵的功效。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这是 灭亡的原因。 ②固定结构: A.“以……为……”:至丹以荆卿为计。 ..
介词“以”与后面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为”的状语。
B.“为……所……”: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表示被动,“为”是介词,“所”是结构助词,“之”无意义,起调节音节 的作用。
③互文:“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解释为:胜败存亡的命运。“胜负”、“存亡”合译为“胜败存亡”;“数”、 “理”合译为“命运”。 (二)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人(今四川省眉山县),北宋著名散文家。相传他27岁才发愤读书,精通经书,下笔顷刻数千言。受到翰林学士欧阳修、宰相韩琦的举荐,宋仁宗授以秘书省校书郎的职务。参加修纂礼书,编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不久去世。后人称他为“老苏”,与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并均列入“唐宋家”。苏洵善作政论,文章议论锋利,明快酣畅,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
苏洵著有《嘉祐集》十五卷,本文选自其中的《权书》。《权书》中有十篇,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文章。本文是第八篇,原题为《六国》。
2.写作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前朝藩镇割据,军人乱政,因而实行集权制度,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于对武将防范过重,大大削弱了战斗力,在与契丹、西夏的百年征战中败多胜少,加之政治上的,北宋外交极度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宋朝每年要向契丹、西夏纳银和绢数十万计。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敌国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后患。苏洵正是针对这一现实撰写了本文。
(三) 文体常识:
论:属于说理辨析类的一种文体。它与现在的议论文在实质上无多大差别。在提出观点时必须考虑到各方面的意见和情况,并周密地加以论证,语言要准确鲜明。
二.[学习指导]
1.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围绕中心论点又设置了几个分论点来论证? 答: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围绕中心论点设置了两个分论点: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问:六国中 “赂秦”的有哪几个国家?另外几个不赂秦的国家的灭亡与“赂秦”有何关系?
答:以地赂秦的是韩、魏、楚三国。齐、燕、赵三国虽不赂秦,但终也相继灭亡,作者认为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尤其是燕、赵两国“义不赂秦”,敢于用兵抗秦,终因“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这样就把六国灭亡的原因集中到“赂秦”这一点上来了。
3.问:“赂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带来怎样的危害? 答:赂秦的根本原因在于:“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赂秦的结果是使自己的国力极大削损,并且大大助长了秦国的侵略野心,正如作者所论述的“诸侯之地有
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理固宜然。”
4.问:“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唯一原因吗?本文反复强调六国灭亡“弊在赂秦”,作者的实际用意是什么?
答:不是。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泰国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
本文属于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并总结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务必改变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这样就将历史与现实巧妙地联系在一起,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深刻的政治见解。
5.问:本文从哪些方面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作者首先将六国中的赂秦者与秦国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以此说明赂秦之害,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
作者还通过赂秦诸国的祖先创业的艰难与子孙割地的轻易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相对比;“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对比,说明赂秦乞和适得其反,只能助长秦的侵略野心,造成“”的下场。
作者还将六国中“赂秦”者与不赂秦者相对比,指出不赂者反而后亡,说明用兵抗秦的正确性。
最后作者将六国与北宋相对比,以此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走六国赂秦而亡的老路。
本文通过以上大量对比论证增强了中心论点的鲜明性与深刻性。
6.问:本文除大量运用对比论证外,还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答:(1) 例证法。如:以燕、赵两国义不赂秦而后亡为例,说明用武抗秦的正确性与必要性。
(2) 引证法。如第二段中引用古文语:“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3) 假设论证。如:假定六国若不赂秦“并力西向”则不至于灭亡。
三.[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意正确的一组( ) A.暴霜露(bào) 殆尽(dài) 如弃草芥(jiè) ...B.胜负之数(shù) 疆埸(yì) 思厥先祖父(jué) ...C.弊在赂秦(lù) 为国者(wèi) 小则获邑(yì) ...
D.洎牧以谗诛(jì) 率赂秦耶(shuài) 不得下咽(yàn) ...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故曰弊在赂秦也(弊病) 始速祸焉(加快) 或未易量(估计) ...B.率赂秦耶(全部)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并力西向(并且) ...C.李牧连却之(推辞) 强弱胜负已判矣(断定) 斯用兵之效也(这) ...
D.理固宜然(应该) 诸侯之大患(担心)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原因)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③存亡之理 ..④可谓智力孤危 ..
⑤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
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⑧至于,理固宜然 ..
A.③④⑥ B. ①⑤⑦ C. ③⑥⑧ D.②③⑤
4.分别比较下列每组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得:①然后得一夕安寝 .
②此言得之 .
(1)暴:①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②暴秦之欲无厌 .(2)理:①至于,理固宜然 . ②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3)始: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②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
A.“理、暴、得”不同,“始”相同
B.“理、始”相同,“得、暴”不同 C.“理、得、始”不同,“暴”相同 D.“始、暴、理”不同,“得”相同 5.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 (1)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
A.秦国送给得越多,秦国侵犯六国越厉害。 B.送给秦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C.六国送给秦国越多,秦国受到的侵犯也就越厉害。 D.秦国送给六国越多,六国受到的侵犯也越厉害。
(2)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A.真可悲啊!有这样的局势,却为了秦人积下的威势胁近,一天天地
割让,而趋于灭亡。
B.真悲观啊!有如此的形势,却被秦国的一贯暴力所挟制,一天天地
割让,而趋于灭亡。
C.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威势所胁迫,一天天地
割让(土地),而趋于灭亡。
D.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因为秦国的暴力威胁,一天天地割让(土
地),而趋于灭亡。
6.选出下列对课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论》的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在借此批评北宋统治者贿 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
B.作者对赂秦的“韩、魏、楚”三国持否定批判的态度;对“燕、赵” 义不赂秦,最后战败而亡,持赞赏和惋惜的态度。
C.本文运用了大量对比论证,尤其突出了六国与秦国生产力发展水平 的对比,指出了六国灭亡的必然性。
D.作者指出赂秦的根本原因是“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也为“讽今” 作了准备。
7.下列加点词全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④川泽纡其骇瞩 .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⑥吾从而师之 . ⑦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⑧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 ⑨君将哀而生之乎 .
A.①②④⑦⑨ B.①③⑤⑥⑨ C.②③④⑦⑧ D.②④⑤⑦⑧
8.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 A.日削月割,以趋于方亡 . B.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 C.沛公军霸上 .
D.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9.下列加点的词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 .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二)填空题:
1.苏洵字 ,号 是 朝著名 家。本文选自他所 著《 》。《 》包括 篇文章,都是评论 和 的。苏洵的儿子 、 也以文学著名,后人并称他们为 ,并 均列入 家。
2.文章指出赂秦的根本原因是“ ”作者语重心长地 劝谏北宋王朝不要“ ”,积极谋求“ ”。 3.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即“_______________”。两个分论点,一是“_______________”,一是“________________”。
4.燕赵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分析:
1.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②赂秦而力亏,破灭 之道也。③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④曰:不赂者以赂者丧。⑤盖失强 . 援,不能独完。⑥故曰弊在赂秦也。 .
2.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 .. 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视 .
秦也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sàn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
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
弱,而取夷灭。 (李桢《六国论》)
(1) 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 .
②不能独完。 ( ) .③未可专以罪秦。 ( ) ..④未有能愈于秦国也。( ) .⑤视秦也无异也。( ) .⑥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 ) ..
⑦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 ) .
(2) 1段文字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③④ ① ⑤ A.①② B. ④
⑤⑥ ②③ ⑥
② ②③ C.① ⑥ D.① ⑥ ③④⑤ ④⑤ (3) 李桢认为六国与秦国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试如下简析: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4)苏洵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各是什么?提出来的方式有何不同? 答:
(四)课外阅读:
太宗始嗣位,思有以贴服内外者。一日辇下市肆有丐者不得乞,因倚门大骂。主人逊谢,久不得解。众方拥观,忽一人跃出,以刀刺丐死,且遗其刀而去。会日已暮,追捕莫获。翌日奏闻,太宗大怒,谓仍五代乱习,乃敢中都白昼杀人。即严索捕,期在必得。有司惧罪,久之,迹其事,乃主人不胜其忿而杀之耳。狱
具,太宗曰:“卿能用心若是。虽然,更为一复,毋枉焉,且携其刀来。”不数日,尹再登,时以狱词,并刀上。太宗问:“审乎?”曰:“审矣。”于是顾小内侍:“取吾鞘来。”小内侍唯命,即奉刀内鞘中。因拂袖而起,入曰:“如此宁不妄杀人!”
1.对“辇下”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京城
B. 皇帝的车停放之处 C.天子脚下
D.各种车辆停放之处
2.下列哪一句中的“会”与本文“会日已暮”中的“会”意义相同( ) A.会当凌绝顶 .
B.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C.会天大雨,道不通 .D.适逢其会 .
3.对下列各句中“因”字意义和用法进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因倚门大骂 ②因击沛公于坐 ③蒙帮业,因遗策 ④因拂袖而起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②③相同,①④不同 C.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D.③④相同,①②不同
4.选出对文中下列词语或语句解释有误的一项( ) A.狱具:案子已经判决 B.迹其事:推究这件事缘由 C.内鞘中:放进刀鞘中 D.审矣:审问过了 5.把“卿能用心若是,虽是,更为一复”译为现代汉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你能用心办事像这样。虽然如此,还应给我一个答复。 B.你能像这样用心办事很好。虽然如此,还应做一次复审。 C.你能用心办事像这样。即使如此,也还应做一个答复给我。 D.你能像这样用心办事很好。即使如此,还是再给我复审一遍。 6.对本文内容综合分析,哪一项最合理( )
A.是太宗派人杀死乞丐,又限期破案,目的在于显示自己善于玩弄权术,以使臣下服帖。
B.是主人不胜其忿杀死乞丐,太宗命令尹一审再审,目的在于显示自己对案件的认真和慎重,以此树威信于臣民。
C.是太宗派人杀死乞丐,又限破案,目的在于显示自己惩治恶人而又不乱杀无辜。
D.是主人不胜其忿杀死乞丐,太宗用此案警示臣子审判案情注意物证。
四.[自我反馈]
(一) 选择题:
1.B(A项“暴”读pù ,C项“为”读wéi,D项“咽”读yān) 2.D(A项“速”应译为“招致”,B项“并”应译为“合”,C项“却” 应译为“使……退却。”)
3.C(②祖父,古义为“祖辈和父辈”,④智力,古义为“智谋和力量, ⑤兵,古义为“武器”,⑦故事,古义为“旧事、前例。”)
4.A(“始”均译为“起初、开始”;“得”在①句中译为“得到”,②句 中译为“适当”;“暴”在①句中译为“暴露、冒着”,②句中译为“残暴”;“理” 在①句中译为“道理”,②句中译为“统治”。) 5.(1) B (2)C
6.C (本文没有分析生产力发展问题) 7.A (③“鉴”意动用法“以……为鉴”,⑤“耻”意动用法,“以……为耻”,⑥“师”意动用法,“以……为师”,⑧“事”用作动词“侍奉”) 8.C (“军”名词用作动词,译作“驻军”) 9.B (此项“以”是连词,表顺接,译为“才”,其他三项,均用为介词,A项译作“因”C项、D项译作“用”)
(二) 填空题:
1.明允,老泉,宋,散文。《嘉祐集·权书》,《权书》,十,政治,历史。 苏轼,苏辙,三苏,唐宋家。
2.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不赂而胜之。
3.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4.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三) 阅读分析:
(1)①因为 ②保全 ③归罪于秦 ④胜过 ⑤比 ⑥假使 ⑦能够 (2)C
(3)相同之处:六国皆欲为秦所为。 不同之处:秦得天助而六国未得。 (4)苏洵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李桢认为:六国自弱,“而取夷 灭”。
苏洵是用开门见山的方式提出的,李桢则用篇末归纳总结的方式提出的。
(四)课外阅读:
1.A (“辇”是皇帝尘的车,这里“辇下”代指京城。B项D项与文意不沾边;C项与A项实指相同,但多了层严的语气,没有必要)
2.C (例句中“会”是恰逢、适逢的意思,与C项相同。A项“会”为“一定”、“必然”的意思;B项“会”为“聚会”;D项“会”为“时机”) 3.C (①④中的“因”都是“于是”,“就”的意思;②“因”讲成“趁机”;③“因”是“因袭”,“沿袭”之意。)
4.D (A项“狱具”中“具”是完备的意思;B项“迹”是动词,推究、考察的意思;C项“内”通“纳”;D项错误,“审”有清楚,明白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讲成“弄明白”,“审矣”即“弄明白了”。) 5.D (“虽然”应译为“即使如此”,“更为一复”中“为”是介词,“给”、“替”,省略宾语“之”即“我”,“复”是“复审”,所以正确答案是D项)
6.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