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智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学习书法的粗浅感想和体会

我学习书法的粗浅感想和体会

来源:微智科技网


我学习书法的粗浅感想和体会是: 之袁州冬雪创作

一、以临为先

会写字不等于掌握了书法艺术,只有熟练地掌握了书法的技法和知识,才干从一般实用写字提高到以观赏为主的书法艺术创作高度.

我学习书法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在实践中体会到,学习书法首先是从临帖开端.既要临古人帖,拜古人为师,也要临现代人的帖.但是,为主的应临古帖、名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纵向取古,横向取今”.在这方面先贤和当代大师们都阐述得很清楚,我们只要连系自己的实际情况照着做就好了.例如,明朝倪苏门在《书》中说:“必须取古之大家一人为宗主,门庭一定,脚根牢把,旦夕沈酣其中,务使笔笔俏似,使人望之即知是此种嫡派.”启功大师在给书法高兴喜爱者的信中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也不知道是谁的话,因为他有理,就得听他的.这其实不是我自己谦逊,因为咱们如果共同学习一些古代高手,岂不更好.学现在人最容易象,但一象了,一辈子脱不掉,以后悔之晚矣.我常教一些最初入门的青少年,索兴把我的字让他临,只一有些‘得劲’了,立即停止.”又说:“写帖主要抓布局,布局对了,点划的姿态即使全都删除,人家也会说象某家、似某帖.”启功先生对临古、临今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临帖还有个“入帖”和“出帖”的问题.《小仓山房诗文集》中说:“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竞似古人,何处着我.”应该说,临帖只是学习书法的前提和方法,是过河的“桥”和“船”,一旦过了河,就得走自己的路,不克不及老停留在“桥”和“船”上.帖临的象了,即“入帖”了,怎样才干“出帖”呢?个人体会到,在“入帖”的基础上,多选几家名帖停止临习研究,取其长去其短,为我所用,通过不竭地实践和探索,渐渐形

成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这就是“出帖”了.

二、以勤为径

学习书法有“苦”、有“乐”,是苦中求乐.清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诗句,比较形象深刻地说出了勤学苦练的道理.书法家冯国语先生的名言“无情何必来斯世,有好终须累此身”,深刻地揭露了书法家的广博胸怀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力.他说:我练书法,颠末的是“五步炼狱”.龙跃天门,虎卧凤阙,神剑森列,无羁走马,皆以临为先.帖拜名师,不慕虚名,凝思锤造.此为一.心慕手追,别开蹊径,独创一格.此为二.广纳、博取、能容,天地为师,人人为师.此为三.知识、人品、涵养与之并辉.此为四.悟性为第五.何为悟性?“都道悟性为第一,我言悟性是忘机.疾风骤雨张长史,落花飞雪僧平平易近,得骨得髓承前训,古风古貌不随俗.顿悟原本勤中生,胸纳百川笔自逸.”可见,要想在书法艺术方面有所成就,不颠末勤学苦练,不颠末深钻细研和认真地体验醒悟是不成能的.但是,光靠“闷着头”苦练也是不成的,还有一个学练的方法、窍门问题.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说:字不是“练”好的,是“学”好的.学就是拿,拿就是学.要想着自己是“写字”的,而“字”写得最好的是王羲之、颜真卿这样的古人,如果不老诚恳实地向先贤们学习,不坚持到传统宝库中去拿宝,“字”是写欠好的.又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就学习书法来讲,“外财”就是向外人学习,向外人的优点学习,把外人的好东西都吸收甚至“抢”过来.不向外人学习,就不克不及丰富和造就自己.在“发外财”中,传统宝库里的外财最丰富,这个宝库对谁都是关闭大门的,就看你去不去拿,是拿一件还是许多件,是拿一次还是常常拿.人,不从他人那边拿来宝贝是富不了的!由此看来,只有把人的天赋和好学、善学的吃苦钻研精力连系起来,做到有才干而不浅尝辄止,以全身心的投入,废寝忘食的苦练,“退笔成山”的毅力,博学深思的悟性,才干在书法艺术方面才情火速,得心应手,刚柔相济,创作出气势恢弘,潇洒神飞,具有自己特点和风格的好作品来.

三、以情为基

对书法艺术的喜欢和高兴喜爱,是学好书法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一种好的书法碑本、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常常是百看不厌,百练不厌,爱不释手,看一次有一次的收获,练一次有一次的提高.这就是感情所系,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没有这种高兴喜爱和感情,是无法学好书法艺术的.

书法是表示情感的艺术.不但在学习和欣赏书法艺术中要倾注人们的情感,而且在书法创作中同样地表示出人们的强烈情感.元人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说:“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更无穷.”可见,情感因素在书法艺术中是非常重要的.

书乃心画,境由心造.书法家言恭达说:“功力和情性二者是相融通的,书法就是讲功力和情性.有很多老同志功底很好,但情性不成,写得很死、很板.功力是技法性的,情性是精力性的,这是两个分歧的层面.”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以心境平和、不激不厉的心态来停止书法创作.这就既要有功夫,掌握规矩法度;又须见情性,奔轶绝尘,蹈乎大方而不逾矩.所谓心手双畅,功情分身.使心之所想、情之所感、意之所托、笔之所动跃然纸上,完成挥洒才情、吐露气质、张扬个性和分散美感的生动过程.

四、以美为风

在学习书法的实践活动中,常遇到有些书法作品写得雅观大方、活泼生动,让人感觉很美,看起来很舒服,甚至有些字不认得,大家也感觉好看.有的作品写得古古怪怪的,看了就不舒服.对一幅书法作品的欣赏和评估有时存在分歧,甚至截然分歧的观点.这是欣赏者个人的高兴喜爱、水平和审美角度的差别.

学书法要不竭提高个人欣赏和评估书法作品的水平和才能.马克思在《一九四四年经济——哲学手稿》中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自己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清人叶横山说:“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生畏缩,无识则不克不及取舍,无力则不克不及自成一家.”可见提高欣赏和鉴赏水平,对于书法高兴喜爱者是需要的,对于从事书法艺术者更为重要.只有不竭学习和丰富个人对书法艺术的知识,不竭提高文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修养,才干提高我们的欣赏、鉴赏水平和创作才能.

要逐步确立个人书法的独特风格.书法艺术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变更而不竭发展前进的,每一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而风格是多样性的.这种多样性,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情态和气势美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书法家的思想感情、生活经历、审美趣味、基本功力和创作才干.只有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才干符合和知足欣赏者对艺术美的高兴喜爱和欣赏要求.因此,我们要在不竭学习和提高艺术功力和艺术修养的基础上,创始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门路来.

要在追求美的风格中不竭超出自我.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中,追求美的风格,也就是自己认为“怎么美就怎么写”.看一幅书法作品美不美,既要看每一个字的形体布局,也要看整幅作品中是否有变更,结体、点划不类似,肥瘦适当,肥而能秀,瘦而能腴,风姿潇洒,达情尽性,神采飞扬.由于每一个人高兴喜爱和审雅观的分歧,必定有各自分歧的观点、要求和追求.由此形成了各自分歧的艺术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就是超出他人,独树一帜.这是宝贵的.但如果就此结壳,认为风格一定,练到头了,这种现象是恐怖的.书法艺术是无止境的,学习书法艺术是长期学习追求、不懈奋斗的事,只有将整个身心倾注于书法艺术,不竭地超出他人、超出自我,才干从容地走进这一人类书法艺术的殿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