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智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变乡镇改革为县政改革

变乡镇改革为县政改革

来源:微智科技网


《中国城市化》杂志张德元专栏文章之一 变“乡镇改革”为“县政改革”

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 张德元

2005年,我在《乡镇改革究竟要改什么》一文的最后曾经提到,“乡镇改革不仅要改下面而且要改上面”,因为这个话题比较敏感,容易得罪人,所以当时就草草收场,没有深讲;2007年6月我在武汉参加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颁布二十周年的研讨会,会议期间,同行们又从村民自治讲到乡镇改革上来,观点颇多,五花八门;这使我觉得很有必要在这个话题上再多讲几句。

改革为什么总是改下面

只要稍微留心一下,我们就不难发现,中国许多改革总是先拿下面开刀,“自下而上,由农村而城市”是其显著特征,“大包干”、“税费改革”、“乡镇改革”、“村民自治”·都会给我们留下这种印象。为什么改革总是改下面呢?我想这可能有几方面的原因。其一,改革首先有个“谁改谁”的问题,即谁是改革的主导者,谁是被改者。中国的农村改革大多是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虽然也曾经出现过象“大包干”那样的农民自发创造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但不久也就转变为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了。这就很明白了,农村改革的主导权在“上面”,而乡镇、农民在“下面”,“上面”改“下面”就成了必然了。其二,改革有个风险问题。谁都不能保证改革一定是成功的,所以改革要遵循审慎原则,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来说,尤其应该如此。为了稳妥,中国改革总是先动下面,不敢先动上面。从改革策略上讲,这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其三,改革是个成本分摊和利益再分配的过程。改革是有成本的,也会触及一些被改革者的利益,所以无论是改革

第 1 页 共 5 页

者,还是被改革者,都希望在改革中承担最小的成本,而获取最大的利益。在这种博弈中,被改革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一旦沦为被改革者是“相当”痛苦的。毛就说过“不是请客吃饭”,谁都不愿意“革到自己头上”。这就不难理解,许多改革方案的初衷都是“先从下面开刀,然后自下而上”,可是下面“开了刀”了,却为什么怎么也“上不去”的原因了。其四,改革往往都有个“导火索”,即改革是有诱因的。一般情况下,有了“问题”才会想到改革,而如果仅仅从表象上看,“问题”往往是出在下面的,因为下面处于“前沿”,上面处于“后方”。这就使下面常常成为众矢之的,被认为是最需要改革的了。行政改革先拿乡镇开刀,这不能不是原因之一。

光改下面行不行

那么,不改上面,光改下面行不行呢?我看不行,对于行政改革来说,这样改尤其不行。其理由是:第一,整个国家的行政是一个有机整体。改了下面,不改上面,无论如何,上下都不会合拍,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不合拍就会产生或明或暗的摩擦,摩擦是有成本的,且摩擦成本是不可低估的。我在下面调研时就发现,一些经历了几次乡镇机构改革“洗礼”的乡镇对付上面的办法往往是,要么消极怠工,要么阳奉阴违。第二,行政改革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财政改革问题,是一个合理界定各级的财权与事权的问题。而财政改革所牵涉的不仅仅是哪一级,更不仅仅是乡镇。所以,光动乡镇,而不触及整个财政,谁当乡(镇)长都不好干。如果需要触及财政,那就不仅要改乡镇,而且要改上面,这是回避不了的问题。简单地讲,财政不改革,无论你把乡镇折腾多少次,都等于没有改革,因为财政是的心脏。第三,虽然乡镇处于行政的末梢,处于弱势地位,但它却是整个行政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经过几次乡镇机构改革,改来改去,问题并没有解决多少,却把下面的干部改寒了心,乡镇干部把这种改革称为“折腾式改革”。下面的干部看到自己被反复折腾,而上面的既得利益如故,他们会怎么想?如此下去,不动上面,把下面折腾多了,下面要么逐

第 2 页 共 5 页

渐麻木了,要么逐渐和上面离心离德。失去下层支撑的政权会是怎样危险的政权?第四,现在,人们几乎达成共识,“问题”出在下面,“根子”往往是在上面。所以,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光改下面,不动上面,下面不仅感情上不能接受,也于事无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把下面折腾来折腾去又有什么意义呢?第五,“自下而上”的行政改革思路需要修正。或许有人要说,我们的经济改革不就是“自下而上,先农村后城市”,不是搞得还不错吗?行政改革不同于经济改革,经济改革所针对的对象是经济活动主体,经济活动主体是松散联系的“集合”,而行政改革所针对的对象是及其所属各个部门,是各级与各个部门纵横交错、紧密联系的一架“机器”。因此,套用经济改革的经验来搞行政改革是不可取的。实践已经证明,经济改革中常常奏效的“先试点,后推广”、“先下面,后上面”的办法在行政改革中收效不大。第六,光改下面,不改上面,会使上面的“改革权”受到质疑,引发下面的信仰危机。照这样的办法改革下去,下面必然会问,凭什么只改我们下面,不改你们上面?谁叫你改的?你的“改革权”从哪里来的?如此这般,下面就不会信任上面。事实上,当前下面基层干部存在悲观失望情绪的已经不在少数,这是非常值得上面认真对待的大问题。

行政改革的关键是县域突破

既然光改下面不行,是不是说行政改革就是要对整个行政进行一次性的“大手术”呢?我看这样也不行,这样干风险太大,对于我们这个大国来说,改革还是稳妥为好,要走渐进路线;一旦把国家搞乱了,对谁都没有好处。所以,问题的关键是要选取一个合适的突破口,然后推而广之。我的主张是,应该将乡镇改革上升为县乡联动的“县政改革”,行政改革的关键是县域突破。

首先,就改革的重要性来说,县政改革比乡镇改革更重要。中国的县制是所有行政层级中历史最悠久、最稳固的,自古就有“郡县治,天下安”之说。目前我国县域占全

第 3 页 共 5 页

国国土面积的93% ,人口的73%,GDP的56%。各县的县城具有城市之尾、乡村之首的区位特点,决定了城乡之间的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要借助它这个桥梁得以实现。作为承上启下的县(市)一级行政管理层次在一系列宏、微观方面的重大问题上,都具有相对较大的自主权,县(市)具有比较完备的管理职能,能统一调配各部门的力量,兼顾县(市)、乡(镇)、村三个层次,履行统筹、协调、组织、服务功能。县域的所有这些优势都是一个乡(镇)域不可比拟的。所以,理顺县域的政治经济关系比理顺乡(镇)域政治经济关系要重要得多,且由于乡(镇)在县下,理顺县域的政治经济关系也就是理顺了乡(镇)域政治经济关系,而反之则未必。可见,要讲行政改革,县政改革比乡镇改革重要得多。

其次,就改革的迫切性来说,县政改革比乡镇改革更迫切。人们之所以认为乡镇改革是非常迫切的事情,主要是看到了乡镇“问题”多,其实,只要深入了解一下,你就会发现,乡镇的许多“问题”是为了完成县的“任务”造成的,是县“逼”出来的;县级是相对完备的一级,有“生杀予夺”大权,而乡镇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光改乡(镇)不改县,问题是得不到解决的。就效能建设方面来讲,人们往往只责难乡镇“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等毛病,其实,你只要稍微走访一下,就会发现,相对来说,县级在这些方面的毛病一点也不比乡镇小,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且,由于县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它的这些毛病所带来的危害性也比乡镇大得多。所以说,县政改革要比乡镇改革更加迫切。

再次,就改革的可行性来说,县政改革比乡镇改革更可行。从反面来说,如前所言,如果不进行县政改革,单兵突进式的乡镇改革难以成功。从正面来说,如果进行县政改革,乡镇改革就有了更好的外部环境,乡镇改革更容易成功;把县政改革和乡镇改革配套起来,又能减少摩擦,化解许多矛盾。就统筹协调能力来说,县比乡镇大得多,可调配的资源更多,因此,改革的手段、措施及余地也比乡镇大得多。就战略性来说,由于

第 4 页 共 5 页

县级地位特殊,一方面,县政改革搞好了,天下也就“太平”了;另一方面,县政改革搞好了,县级以上的改革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就改革的安全性来说,县政改革比乡镇改革更安全。改革是有风险的,改革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许多矛盾,矛盾处理得不好,就会危及改革的安全。毫无疑问,县级化解矛盾的能力比乡镇强,化解矛盾的手段也比乡镇多,缓冲矛盾的余地也比乡镇大。所以说,县政改革的安全性应该比乡镇改革的安全性更高。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所主张的县政改革是“县乡联动”的改革,至于“县乡联动”的内容、原则、方式和途径等问题,待得便时另文再议。

[作者简介] 张德元(1963年2月——),男,汉族,安徽省舒城县人,198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曾在中学、中专学校、专科学校、本科院校任教。现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主要从事三农问题研究。已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研究课题10余项。

[通讯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路3号安徽大学经济学院(230039)。

第 5 页 共 5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