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粉尘爆炸实验”的探究
来源:微智科技网
去 目打 ’的探究 对“粉 爆炸实验’-t- 口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初级中学丁荣兵 I、 【关键词】粉尘爆炸实验探究 初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o14)08A一 0089—02 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演 示实验,其中一些演示实验由于所处的环 境不同,实验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部分 实验极易失败。化学教师应做到勤思考, 结合自身的实际,敢于创新,改进演示实 验,确保在有限的条件下能显现出明显的 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下面以 第七单元《燃烧和灭火》中的“粉尘爆炸实 验”为例进行说明,其装置如下图所示: I u 该实验作为演示实验必须要具有可 视性,即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在整个实 验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教材中所用器 材为金属罐(此仪器不透明),如按此装 置进行实验,学生无法观察到粉尘燃烧 及发生爆炸的过程,且实验成功率不高。 基于上述情况笔者对此实验进行了探究 创新。 一、实验装置创新的设计思路 就地取材使装置易制作、易操作,现 象明显,易于观察。 二、装置制作过程 1.取材 一只透明的空饮料瓶(500m1)、一只 小漏斗、橡皮管、铁皮、蜡烛、鼓气球、502 胶水、火柴、刚经过暴晒的面粉、饮料吸 管等。 2.仪器的组装 (1)将大塑料瓶从距离瓶底大约 j 处剪去,分成上下两部分。 (2)在大塑料瓶塞上打孔,将小漏斗 插入瓶塞,用胶水将小漏斗末端与瓶盖 粘密,保持气密性良好。用饮料吸管将气 囊与小漏斗连接,便于向装置中鼓气。 (3)将铁皮折成阶梯状,蜡烛放在阶 梯上,再将整个装置悬挂在被剪去的塑 料瓶的上半部分中。 (4)将塑料瓶剪去的底部套在塑料瓶 的上半部分上。为了两部分能紧密地连 接在一起,可以进行如下处理:将塑料瓶 剪去的底部放在温度稍高的热水中短暂 烫一下(其目的使塑料瓶的底部比塑料 瓶的上半部分的直径略大,这样两部分 塑料瓶能紧密地套在一起),然后套在另 一部分上。 改进后的实 验装置如右图 所示: 3.实验探究 干燥的 过程 面粉粉末 (1)对所用 实验用品进行探究。 实验:将刚经过太阳暴晒过的干燥 面粉和未暴晒的面粉分别加入小漏斗 中,点燃蜡烛,鼓气。 现象:观察到刚暴晒过的干燥面 粉在装置中燃烧,大塑料瓶的底部被 高高的掀起,而未暴晒的面粉在装置 中未燃烧。 结论:用刚暴晒过的干燥面粉做实验 现象较明显。 (2)对火源量的多少进行探究。 0 实验:将刚暴晒过的干燥面粉加入小 漏斗中,在铁皮阶梯上分别放一支蜡烛、 两支蜡烛、三支蜡烛分别点燃,鼓气。 现象:都能观察到面粉在装置中燃 烧,大塑料瓶的底部被高高的掀起。 结论:火源量不在于多。 (3)对燃着的蜡烛在装置中放置时间 的长短进行探究。 实验:将蜡烛点燃放置在装置中一段 时间后鼓气和将蜡烛点燃放置在装置中 立即鼓气。 现象:立即鼓气的发生爆炸,放置 一段时间后再鼓气的面粉燃烧但不发 生爆炸。 结论:点燃的蜡烛在装置中不宜长时 间放置,要保证装置内有足够的氧气。 (4)对鼓入空气量的多少进行探究。 实验:将暴晒过的干燥面粉加入小漏 斗中,点燃蜡烛,分别向装置中鼓入少量 的空气和长时间鼓量的空气,或向 装置中鼓入氧气进行实验。 现象:鼓少量空气的发生爆炸,而鼓 量空气的蜡烛火焰熄灭。鼓入氧气 时发生爆炸。 结论:鼓入空气的量不宜过多,只要 能将粉尘扬起就行。 (5)对蜡烛火焰的高度进行探究。 实验:调节蜡烛在装置中所处的位 置,分别进行实验 现象:蜡烛火焰大约离瓶121 处现 j 象最明显。 结论:蜡烛在装置中的高度不宜过高 也不宜过低,过低火焰易熄灭,过高易烧 毁装置且现象不明显。 三、该创新实验的优点 1.操作方便、安全、可操作性强,再胆 有效滢透数学思想明思考 《异分母分数加减》教学片段比较及反思 口江苏省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一小学郎芸 【关键词】有效渗透教学思考 数学思想 少?(生答是争)谁来说说怎样进行分数 计算? 师总结:刚才大家说的异分母分数不 能直接相加,要变成同分母才能相加,这 就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 单位和了1的单位不同。此时教师让学生 斗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进行涂色并观察后交流,学生讨论后指 出: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涂了一份,又 涂了2份(这个2份就是 ),总共涂了3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A一 0090-02 【/ei-N ̄-】 【片段教学二】 师:现在来看这道算式 + ,我们 ) ) 份,就是孚。所以在计算这两个异分母分 q- 师:算式} 1,你发现和之前的分 数加法有什/z,不同?你怎么算? 生:之前的都是丌it_珥rrt相同,这个算式的 分母不同。分母不相同,不能直接相加。要把 数相加的算式时,可以先把 变成和} 二 q- 来折一折,看能得到多少。 学生操作后汇报:把一张纸平均分成5 相同的分数单位,也就是把 变成争,然 二 q- 份, 就足其中的—份, 就是其中的2份, ) 变成 , +}=÷。 师板书 + 1=}并追问:为什么要把 2 91,g ̄tZ、4….后再和}相加,得到}。此时教师总结并 提问:这种思想就叫单位统一思想。想一 合 柽就是3份,得到 卿}+ = 。 师:那为什么分子能直接相加?你发 现什么规律? 想,要计算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需要做 什么?我们还能用什么转化方法来计算 吗?学生讨论思考后认为,需要将两个分 数变成同分母的分数才能进行计算。并 提出将分数单位统一为小数单位,也可 请大家在学具上涂一涂,想一 生: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 这样就可以直接将分子相加。 想其中的道理。 生:我涂了一张纸的 ,再涂出另外 的 1,教师再出示算式争 1,说说和刚才 的算式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分子能直接 相加吗?为什么? 学生认为不能直接相加。因为 的 以进行计算,如可以将争 }转化成小数 来计算就是 1=0.5+0.25=075。教师 .涂色部分占这张纸的}。这说明分 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师追问:那 是多 肯定了学生的做法, (下转第98页) 小的学生都可以进行实验。 2.充分利用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 品进行创新实验,既廉价又环保。 3.通过此装置学生可以清晰地观察 到粉尘爆炸的全过程,让学生对爆炸发 生的条件有深刻的理解。 四、实验反思 很小且干燥,实验中所用的面粉的量不一 定要多,关键是面粉放置的位置要确保在 实验中能扬起,从而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 积;实验中所用蜡烛的数量不一定要多, 使用不当易发生爆炸,因为生活中很少碰 到可燃物在纯氧中燃烧。 总之,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 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一 种手段。因此,只有在实际教学中认真思考, 关键是放的位置要适当,确保实验中不易 被扬起的面粉盖灭;蜡烛在装置中点燃后 不能长时间放置,时间过长,则会消耗密 闭装置中的氧气,使实验失败;实验中不 并将实验改革创新,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进 行思考,设计出的实验才更适合于学生,才 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真 正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责编林剑) 该实验要求很高,在设计实验时要紧 扣爆炸发生的条件:①要有可燃物;②装 置要密闭;③要有火源;④要有充足的空 气或氧气。对于所用的可燃物颗粒必须 必将空气换成氧气,换成氧气虽然发生爆 炸,但改变了实验的原始条件,不能给学 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生活中可燃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