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智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国内对日本文学的译介谈影响翻译的因素

从国内对日本文学的译介谈影响翻译的因素

来源:微智科技网
丈教赞 2009年7月号上旬刊 从国内对日本文学的译介谈影响翻译的因素 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波 210044) 日语系,江苏南京摘要: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文化交际活动 翻译过 程的进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文学翻译.社会环 境、政治因素、翻译动机和译者能力等都会对翻译活动的 展开和进行产生很大影响。本文从这几个方面就国内对 日本文学译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文学翻译日本文学影响 许钧教授在他的著作《翻译论》中对翻译给出了一个 全新的定义:“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 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过对这一定义的认识 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翻译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有关翻译 的认识不断加深。这个定义涉及与翻译活动密切相关的 诸多方面。在这简短的概括中既有语言技术层面的符号 转换即文字变换.又包括文学审美层面的意义再生。即翻 译的再创作,更涉及更深层次的文化交际,即翻译的社会 文化性,以及翻译活动进行的意义。 翻译活动是一项复杂的文化活动.其进行会受到诸 多因素的影响。参照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7S 面对影响翻译的因素进行探讨。即社会文化环境和政治 因素、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语言关系以及译者的个人能 力。在上个世纪我国的翻译文学史中,日本文学的翻译同 文学、英美文学、法国文学的翻译一样,占有特别重 要的地位。日本翻译文学对我国的文学发展产生了不小 的影响。当然,日本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在不同的时期呈现 了不同的特色,而影响翻译活动进行的几个因素从中也 可以得到很好的例证。 一、社会文化环境和政治因素 翻译活动作为一项交际活动,必然离不开一定的社 会文化环境。翻译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社会阶 段才出现的交流活动,一方面社会的发展需要翻译,另一 方面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着翻译的向前发展。随着人 类社会的不断演变,翻译也不断丰富完善。在不同的社会 发展阶段.人们对翻译的选择和需求也不尽相同。“五四” 前后既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又是中 国的日本文学翻译的一个转折点。从翻译选题上来看,之 前在中国对日本文学的译介中,“五四”之前的日本文学 译介具有浓厚的急功近利的色彩,大多数翻译家把文学 翻译看成是救国救民的一种手段,他们看重的不是文学 本身的价值,而是文学所具有的功用价值。在这种观念的 指导下.翻译选题的选择都是实用性优先。当时的启发国 民政治意识的日本政治小说被大量译介过来。其中具有 代表性的便是梁启超亲手翻译的柴四郎的《佳人奇遇 记》。之后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周作人为代表的一 些翻译家开始对日本文学作认真的研究,重视作品的文 学价值,并克服选题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翻译方法也有 了很大的转变。随之而来的是夏目漱石等文学大家的很 多优秀作品被译介过来。随着时代环境的推移,日本文学 的翻译也呈现了多元化、复杂化。大的社会文化环境对翻 译活动的进行有着巨大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差 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更为明显。在“”阶段,不只日本 文学,国内所有的翻译活动都几乎停滞,而在那样一个 环境中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的作品却被译介过来。 这不得不提影响翻译活动进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即政 治因素。 由于中日两国在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政治因素对翻 译的影响在日本文学的翻译上显得尤为明显。三岛由纪 夫的译介便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三岛由纪夫是日本近现 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家.是一个在生活上、文 学创作上都十分特异的作家。1970, ̄1z,他煽动日本自卫 队哗变未遂,便按预定计划当场剖腹自杀。他的自杀意 图在于以此警醒日本国人,促使军国主义及其天皇制国 家的复活.当时在日本国内产生了很大震动.造成 了极其恶劣影响。三岛的自杀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日 本右翼势力和军国主义的抬头.迅速引起了中国国内的 警惕。期间,在当时的中国几乎所有的翻译活动都 处于停滞状态.而正是在那样一个年代里,人民文学出 版社却决定将三岛由纪夫的军国主义倾向最突出的《丰 饶之海》四部曲翻译出来,作为“内部参考”,“供批判 用”。1971-1973 ̄1z,《丰饶之海》四部曲陆续出版,内部发 行。但是从《丰饶之海》出版到1985年间的十几年间里, 三岛由纪夫作品的翻译在我国却完全停止。除去政治上 的因素.三岛由纪夫的作品本身有着很大的文学价值, 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但是在中国的译介 却经历了如此曲折的过程。即使在后来国内文学研究环 境改善,三岛的作品不断译介过来时,针对其作品的争 论也从没中断过。从三岛由纪夫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很清 楚地看到,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政治因素对翻译的影 响是多么深刻。 二、翻译动机与翻译观念 1.翻译动机影响翻译活动的进行。翻译的动机有很 多.政治的、文化的翻译动机等都会对翻译活动的进行产 生很大的影响。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纯粹是以利 润为目的的翻译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也日益显现出来,我 国对日本推理小说的翻译便能说明这一点。推理小说也 称侦探小说,是以犯罪案件和破案过程为题材的小说,日 本是当代世界推理小说创作最繁荣的国家。从战前的江 户川乱步、横沟正史开始,经过战后的松本清张、森村诚 一的努力.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赤川次郎等的崛起,日 本推理小说可谓人才济济。日本的许多推理作品也被译 介到国外.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广泛影响。我国从近代的林 47 ■一 法上都不属于同一语言系统,应该说有着很大的差异。如 果不能很好认识到这一点,在进行日汉互译时就难免会 纾翻译侦探小说开始,日本的大量推理小说都被译介过 来。其中森村诚一和松本清张的作品更是引起极大反响, 产生了很多版本的译作。除此之外,我国译介的日本推理 小说涉及五木宽之等数十个作家的作品,可见推理小说 在我国的译介范嗣之广和市场的需求量之大。其中,日本 推理小说的翻译出版,大部分选题基本上是健康的,译文 也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但由于推理小说的利润高,翻译的 数量大,不免泥沙俱下,有些译文粗制滥造,错误连篇,品 位低下,并且有很多译者和出版商翻译出版了一些具有 渲染色情、暴力的一些作品,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这种 出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更进一步说,在翻译日本 文学时有些词句的翻译更是显得重要,需要仔细推敲方 可。“翻译家李芒就曾经对有些人在翻译Et本文学时将 ‘物哀’、‘余情’蕴含很深意味的词原封不动的照搬提出 异议”。③在翻译活动中语言关系对翻译的影响的确是不 容忽视的.我们既要客观地分析和认知语言之间的相互 关系,更要深刻地理解翻译的再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更 好地达到翻译的目的,实现语言和语言之间更好地沟通 无规范的以单纯追逐利润为动机的翻译存在不少问题, 给整体上的翻译活动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2.翻译观念会影响翻译。所谓翻译观念即译者对翻 译的认识.它直接体现了译者对翻译活动的理解,也制约 着译者的价值取向及翻译方法。和歌是日本独特的诗歌 样式,在语言、格律上都具有强烈的日本民族特点,一直 是日本文学汉译中的难点。在我国就日本古典诗歌的汉 译理论与方法问题曾经展开过一场热烈的讨论。翻译家 李芒就曾对以往的和歌翻译情形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 自己的主张。他认为和歌汉译时一般宜采用中国唐诗宋 词一类的形式和遣词造句的方法,不应过于古奥,也要避 免译成现代汉语自由诗。而罗兴典则认为在不损害原诗 形象的前提下,汉译时可以适当增词,灵活变通。另外也 有很多这方面的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关于和歌汉译 问题的讨论历时很久,而且一直余音不绝,是中国的日本 文学译介史上少有的就日本文学某一体裁的翻译进行的 专门的讨论和争鸣。翻译方法上的不同主张说到底还是 翻译观念的不同,而这种翻译观念的碰撞对翻译实践的 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对翻译理论的建设也有很大的促 进作用。 当然.译者对翻译的理解和认识不是永远静止不变 的,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产生变化。也就是说翻译观是在 不断变化、发展的,翻译观的变化发展也推动着翻译事业 的发展。 三、语言关系及译者能力 语言关系影响翻译是一个看似表面性的话题。“从理 论上讲,世界各种语言都具有同等的表达力,我们也可以 说世界上的各种语言也都具有同等的翻译能力”。②但是. 实践活动中语言关系对翻译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语 言与语言之间的差异带给翻译的障碍也是有目共睹。在 理论上,语言越相近翻译的可能性就越大,特别是在同一 个文化圈的语言之间的互译,翻译活动中所遇到的障碍 会相对较少。但是,通过对很多翻译实践的观察我们发 现,语言越相近,译者越容易倾向于采用逐字逐句翻译的 方法,而这种方法一旦成为习惯型的主流翻译方法.就会 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导致译者直接克隆原作结构甚至 句序,原作精神在译作中的再现也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在这个问题上,日语和汉语的关系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 点。日语中大量使用古代从中国传人的汉字。汉字作为中 日两国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工具,有着悠久的历史。 而且,汉字的传人也为日本人创造现在的日文假名提供 了客观条件。于是过去我们常听到中国和日本是“同文同 种”的说法。从表面上看似乎有道理:两国人民都属于黄 种人,都使用同一种汉字。可是认真观察两种语言不难发 现,中国人民的语言和日本人民的语言在句子结构和文 和交流。 在整个翻译活动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无疑是最 为活跃的因素.对翻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前几年的 译著畅销书排行榜中,我们会经常看到一部日本当代小 说,即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著 名作家,其作品的品位很高,具有不错的可读性。《挪威的 森林》便是其代表作之一。1989ff-,村上春树的该部小说 在我国由林少华译出,开始了我国村上翻译的开端,并 引起了很大反响。在国内村上春树的主要译者是林少华。 村上春树的作品原文使用的语言十分多元化。在翻译时 有很大难度.而且其作品风格的传达更是困难。村上春 村的小说中蕴含着各种复杂微妙的情绪,翻译家必须具 备很强的文学感受力才能抓住它,把它传达出来。林少 华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王向远对此曾经这样评价:“林 少华的译文.体现了在现代汉语上的良好修养及译者 的文学悟性,准确到位地再现了原文独特的风格,可以 说村上春树在我国的影响。很大程度依赖于林少华译文 的精彩。” 塞是一个很高的评价,是对译者能力的很大 肯定。 与《挪威的森林》一书的翻译相比,日本古典长篇巨 著《源氏物语》的翻译更能说明译者具有的能力。《源氏物 语》不但是日本首屈一指的名著,而且被公认为是世界上 最早的完整统一的长篇小说。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我 国的日本文学翻译和研究家们就屡屡提到该作品.但由 于该著作卷帙浩繁,文字艰深.翻译难度很大,一直无人 开译。直到最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将此书列入翻译出版计 划,此书的翻译才正式纳入日程.1961年丰子恺接受了这 个翻译任务。后来.丰子恺之子在谈到此事时说过这样一 段话:“我在整理译稿时,还有一个体会:由父亲来译这部 作品,确实是非常合适的。因为紫式部这位女作家博学多 才,书中所写往往涉及音乐、美术、书法、佛教等各个方 面,而父亲恰好也对这些方面感兴趣。例如书中有一节专 写绘画,译者对此自然是内行:书中经常评论音乐.我父 亲对音乐向来偏爱;书中还论及书法之道,父亲在这方面 也不是外行;书中大量谈到佛教,有许多佛教名称和佛教 典故,而父亲恰好又是个与佛有缘的人。”⑤翻译能力不单 纯语言能力,更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丰子恺之子的 这一段话可以说是对译者能力影响翻译这一问题一个很 好的论证。 从1961年8月到1965年9月,丰子恺用了四年多的时 间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的翻译。但接着到来的“”使 该译著的出版耽搁下来,以致丰子恺在生前都未能看到 此译著的问世。在七十年代,在我国,林文月女士也 开始了对该巨著的翻译,1978 ̄底全书译完,并于1979年 出版单行本。丰子恺早于林文月数年译完了该著作,但由 夫放赘料2009-q-7 ̄]号上旬刊 浅析汉语“意 合"、英语“形合"比 较与翻译 李 静 (中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英语的“形合”与汉语的“意合”是这两种语 对于汉语和英语,也许最重要的语言区别是汉语“意合 言的一个重要区别。本文通过比较汉、英两种文化的不同 (parataxis)”与英语“形合(hypotaxis)”的不同(转引自邵 哲学思维特征,结合实例分析了汉语“意合”、英语“形合” 志洪《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2003:52)。 的语言特征,提出了在汉译英时应该更注重使用形合策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的陈述方式是“民族 略,在英译汉时要注意使用意合手段 精神的外部体现”,所以,语言模式与思维模式相关。“翻 关键词:汉英互译“意合”“形合”比较翻译 译过程是语际转换过程”(方梦之,1997:7)。汉英互译过 程中要充分了解两种语言背后的哲学思维模式的差异。 汉英互译涉及两套不同的语言系统。在两种语言的 一、汉、英思维比较 转换过程中,汉英语言对比的系统性研究可以为翻译提 1.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的差异 供重要的依据。近年来学者们通过语言对比研究翻译比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思维上的整体观.如“天人合一”. 较常见,总结出了汉语是“意合”语言而英语是“形合”语 对语言的表现法影响极深。而西方哲学具有崇尚个体思 言。刘宓庆在他的《新编汉英对比翻译 ̄(2006)中从微观 维的传统。在语言方面,汉语善于综合,短于分析,这与英 方面分析了汉英词、语、句、段等层次的异同.又从宏观方 语刚好相反。比如,汉语说“车来了”,其中“车”可指公共 面对汉英表现法和思维方式进行了比较,细致地分析了 汽车(bus)、面包车(minibus),还可指卡车(1orry)、出租车 汉语“意合”与英语“形合”的哲学思维基础及在语言上的 (taxi),等等。汉语中“车”的统称观念、概念化程度更高, 反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翻译对策和参照规范。杨自俭在 而英语强调对客观具体事物的认识.因而@ ̄-truck,van. 《小议汉语几类句子的英译》(转引自《翻译新论))2006: 1orry,tripper,coach,car等不同的“车”(陈宏薇,1998:21)。 217—226)中,比较、分析了汉语中的几类特殊句子如流水 由此可知汉语具有“意合”特征。 句、主题句、连动句、意合句和英语中的掉尾句(periodic 2.悟性与理性的差异。 sentence)、松散句loose sentence)及较复杂的主从复句, 中国传统思维也非常重视悟性,人们称之为“直觉思 说明了两种语言的结构差异,并指明了汉语哲学思维的 维”或“感性思维”。汉语重直觉、感性的突出特点是汉语 特征是“‘汉民族讲究天人合一’,重视整体抽象,注重心 的模糊性和重意合的特点。模糊性表现为汉语词性模糊、 理时空,特别强调时间顺序原则,注意空间移动;而英民 语义模糊、句法成分模糊及单复句定界模糊,这使得汉语 族强调‘人物分立’,重视形式论证,把整体分解,注重天 语法呈隐含性;西方哲学重逻辑思维,重理性,反映在语 然时空,尤其重视空间天然真实性”。尤金・奈达也指出, 言形式上则是重形合,语法呈显性。 于“”,出版反而晚了林文月译本两三年。由于当时两 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岸无法沟通,两人分头翻译,互不知晓。对此,林文月女士 也曾经这样说过:“未能参考丰译,诚然遗憾.却也足以激 注释: 励自我奋勉。设若我当初知悉前辈大家已先完成此矩著 ①许均.翻译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75. 之译事,也许竟会踌躇不敢提笔;而即使提笔翻译,有可 ( 许均.翻译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244. 供参考之另一译本在手边,遇有困难,大概不会不产生依 ③许均.翻译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252. 赖之心 然则,我的译文必然会受到丰译之影响无疑。于 ( 王向远.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北京:北 今思之,反倒庆幸蒙昧中摸索前行,至少建立了属于自我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77. 的译风”。⑥ ( 王向远.《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_一译介与研究 四、结语 史述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172. 除了社会环境、翻译动机、译者能力等一些因素外, ⑥王向远.《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卜译介与研究 影响翻译的因素还有很多。随着社会的发展,翻译本身, 史述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177. 以及人们对翻译的认识和需求都在不断变化着。而在这 样一种社会背景下,一些优秀的作品必然会被反复译介, 参考文献: 在新的背景下进行再学习、再认识。在当今社会,政治、社 [1]许均.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会环境、意识形态等条件基本允许,译者也具有了相当的 [2]王向远.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M].北 翻译能力的情况下,当我们重新翻译前人译过的作品时,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该怎样保证自己的风格呢?文中林文月女士的一段话令 [3]王向远.《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卜译介与研究 人深思。这显然也已经成为了如今影响翻译活动进行的 史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