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幼儿个体差异的教学思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 能
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 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幼儿间存在着个性、智力、能 力上的差异, 要使每个幼儿通过学习后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 发展与提高,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思考幼儿的现有认知水平, 针对同一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因材施教, 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真正促进每个孩 子在自身水平上的发展。
一、个体作业单练习案例分析
以数学 10以内自然数学习为例,为了巩固学生对 9 以内数 量的认识, 能将 9 以内的等量具体物图片、 图像表征和抽象数字 做对应,笔者直接选择了教材上的一张现成的作业单(图一)让 孩子操作。学生操作完后,笔者仔细看了一下他们的操作结果, 惊奇发现有许多孩子都做错了。以陈同学(在班上属中等水平) 小朋友为例:只有一组(图一)连得对的(六只西瓜、六个圆点 与数字 6相连),其余都是错的。 于是笔者就把图一分解成图二、 图三,让陈同学重新练习。
现象一:陈同学拿着作业纸(图二),直接把六只西瓜与六 个圆点连上。师:你为什么这么连?陈:一看就知道。师:还有 哪个你能一看就知道?陈:草莓、橘子、香蕉。接着看到图三, 陈同学愣
了。师:还有谁没找到好朋友,数一数,好吗?陈同学 快速地数完圆点,并完成连接。
陈同学不用数就能帮助西瓜、草莓、橘子、香蕉这四种实物 图形与同等数量的圆点相连,通过观察排列顺序进行集合比较。 而对排列顺序不一样的图形、圆点,在教师的提醒下,运用点数 的方法,快速点数并正确连接,数数能力较强。
现象二:幼儿拿着作业单(图三),笔者先让她把数字认了 一下,她说得又对又快, 把圆点与数字连起来时, 5 个圆点和 6 个 圆点不需要数就直接与数字连上,对 7个圆点、 8个圆点、 9个 圆点分别点数了一下,也能很快地与数字相连。
学生对 5 个圆点、6 个圆点不需点数, 可以直接与数字连接, 能估测点卡数群的数量, 表明已具备一定的估测数群能力, 但目 测数群的能力不是很强,对较多数量的圆点还是运用了点数方 法。教师每点一个数字,幼儿都能很快读出来,可见其对数字符 号比较熟悉。
现象三: 把图一这张作业单让陈同学重新练习一遍时, 陈同 学拿着作业单,不需教师任何提醒,能够快速且完全正确完成。
学生在练习图二、图三的基础上,对图一的内容、形式已经 很熟悉,不需教师的任何提醒,都能顺利正确完成,说明前两轮 的训练对他已有很大帮助。
二、作业单个体差异设计策略
1. 创造性使用教材。 为了丰富幼儿的数学操作材料, 许多幼 儿园都为幼儿订了一本可操作的作业单。 笔者工作的幼儿园使用 的
是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 (《我 的数学》),内容主要是根据某一教学目标设计几张便于幼儿操 作、形式较好、有代表性的作业单。如果教师只是满足于让幼儿 操作现有的一些作业单, 那幼儿的学习就缺少一种系统性、 具体 性。教师必须学会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借鉴教材上的 形式,根据年龄特点、幼儿的不同水平、教学内容设计一套较完 整的、系统的、可操作的作业单。
2. 科学设计作业单。 幼儿的发展是有个体差异的。 教师应该 正确观察、 评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现状, 为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 提供不同难度的数学活动材料,开发每一个幼儿的“最近发展 区”,以满足每一个幼儿的需要。 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到幼儿的兴 趣和需要, 关注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已有发展水平, 更需要关注到 活动内容和材料本身的系统性,即数学知识结构本身的逻辑性、 层次性。因此,材料的投放应当是有序而递进的,有组织而系统 的。如:在数学活动区,教师投放不同颜色、粗细和点子数量的 塑料瓶、塑料管和花片,让幼儿自由挑选进行“插花”,以促进 幼儿分类、对应、匹配、数、量等相关概念的发展。这样一套材 料本身是有序而递进的, 也是能够体现对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个 别差异,并促进他们有效学习的。通过孩子们的操作可以看到, 低水平幼儿会从颜色入手, 将同样颜色的花片插入同样颜色的管 子和瓶子中;中等水平的幼儿在考虑颜色的同时也会关注到管
子、瓶子的粗细与花片中花心口粗细的相配; 高水平幼儿不仅会 根据颜色、粗细的特征进行匹配“插花”, 还能根据花瓶上的点 子数量来插相应数量的花。 这样一套内容材料的安排, 也为参与 活动的每个幼儿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教师只有仔细观察不同水平孩子的操作过程, 才能真正了解 他们的发展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和 要求,
找到更好的针对性指导方法,促进幼儿的进步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