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3卷第4期 2006年12月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皿D1叨嚏】NA皿o 琳AN瑚咖 叵矾 叵璐 0硼珈j哑 VOL.23 NO.4 Dec.2o06 谈艺超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广西龙州53240(})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以谢灵运为代表的晋宋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方式以厦他们的山水诗中 所表现出来尚真的审美追求与“山水+玄言”的结构模式等特点。探究道家思想对晋宋山水诗的影响 关键词:道家;晋宋:山水诗 中图分类号:I2o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X)8—696X(2nn6)04一f)052—03 Taoism Culture and Scenic Poems of the Song and Jin Dynasties Tan Yichao (Chincsc Department,Nanning Teachers College.Longzhou 532400,Guangxi,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nfluence ofTaoism thought on senicc poems ofthe Song&Jin Dynasties through studying the Song&Jin Dynastics’poets。ways of appreciating the beauty of hills and waters。which had Xie Lingyun as their representative"and through studying the flesh,lively,true feeling and the structural style of ”hills&waters+profound theory“that showcd in their scenic poems, Keywords:Taoism;the Song&Jin Dynasties;scenic poems 晋宋文学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是山水诗的勃 自身的形态使这个虚无的道变得形象丰富。一切自然不过 是道的外化,离开山水便难以使深奥的玄理具体化。所 以.为了悟道。不少魏晋名士还亲身体验道士的山林生 活。阮籍入山拜访道友,“登山临水,终日忘归”(<晋 书・阮籍传》)。嵇康拜道士孙登、王烈为师,在山中同 道士共同生活了三年。 兴。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宋初文咏、体有因 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这话指明了庄老与山水诗 的勃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却叉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只有 在庄老告退以后,山水诗才会勃兴。事实上,道家思想不 仅直接导致了晋宋山水诗的勃兴.甚至还造就晋宋山水诗 的主要特色。本文谨就此略论一二。 山水还有“适性”的作用。晋宋士人热衷予探寻那种 适合人的个性生存的理想境域,结果仍然找到了大自然的 道家认为,道是弥纶万物的宇南本源,是存在者的自 然存在状态,无名无形的道随时随地在有形有名的天地万 山水。这种追求,名日“适性”之求。当时许多士大夫的 确把终日清谈、纵情山水当作“自足”与“适性”的逍 遥,如湛方生就说: “风飘其芳。可以养性”;谢灵运明 确表示:“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 (《游名山志》),“顺从性情。敢率所乐”(<山居赋 物中显现出来.天地万物的生生灭灭时刻展露着道的消 息.故天地万物皆为体道而生,是道的外化。欲体悟道. 最好的办法就是到自然山水中去,遗弃尘累。澄怀观道。 庄子早就说过:“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 焉!”(<庄子・知北游》) 序》),“性情各有所便,山居是其宜也”(<山居赋》 自注)。“性”、“分”、“性分”。指的都是人的自然 在魏晋士人看来,山水不仅是自然之美的体现者,而 且还是道的体现者。于是。在他们的观念中,抽象的道逐 天性。道家其实也一直在追求人的自然天性的舒展。郭象 《庄子・逍遥游》注云:“物任其性。称其情,各得其 分。逍遥一也。”什么地方能使人“任其性”、“称其 情”、“得其分”而达到“逍遥”的最高精神享受呢?庄 子认为现实世界中是没有这种地方的。所以只好作超世的 渐与具体的山水融为一体。以山水为理窟。而抽象的道一 且化为具体的山水.其本身就具有了“形象”的美学特 征。故阮籍《达庄论》云:“山静而谷深者,自然之道 也”;宗炳作了更精炼的表述: “山水以形媚道”、“山 “逍遥游”。但晋宋诗人却在自然山水中发现了这种理想 的境域,从而解决了道家渴求已久的“适性”之求——作 水质而有趣灵”(《画山水序》)。这就是说,山水用它 收稿日期:2【lI 一1f卜25 作者简介:谴艺超(1971一)。男.壮族,广西扶绥县人,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 一5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道家思想与晋宋山水诗 ==二==:=__==========:=:—==!一 一 = === 作者\谈艺超 现实生活中的“逍遥游”。这种逍遥山水的快感,实际 I- 歌、江水、江枫、斫冰、积雪,然大抵多发天然,少规往 则,称性而出,达情务尽。钩深索隐,穷态极妍。”又 就是以虚静的方式对自然山水进行审美观照所获得的赏心 悦目、适性快意的美感。 既然山水能体道适性,欣赏山水也就可以悟道。这 样,山水就成了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客观外化。“我看青 山多妩媚,青山看我应如此”。晋宋名士是以玄学的意 味、澄明的胸怀来观照山水并从中悟道,在他们眼中,自 然山水内蕴着道的灵性,幻化出美的光彩。这种虚静观照 山水的方式,其实就是一种审美方式,主体通过在山水中 静观悟道,与道冥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审美极致。 这样的一种审美观照方式从理论上使观赏山水与悟道 融为一体,从而在东晋中叶使兰亭诗人有可能将清丽的山 水引入玄肓诗的灰色殿堂。之后,玄言成分逐步减少,山 水描写成分日渐增多,到了谢灵运手里,山水诗尽管仍然 残存着玄言的痕迹。但从总体I-看,已经取得了艺术地位 的。由此可以断言,晋宋时期道家思想的活跃无疑是 直接导致晋宋山水诗勃兴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景夕群物清。对玩成可熹”(谢灵运《初往新安桐 庐口》),既然欣赏山水能体道适性,所以晋宋山水诗对 自然美景进行了亲切愉悦的描绘。如,谢万的诗: “青萝 《敖陶孙评诗》言“谢康乐诗,如东海扬帆,风日流 丽。”这些评论都很精辟地道出了谢诗的审美追求。钟嵘 《诗品》则将谢诗与颜诗做了比较: “谢诗如芙蓉出水, 颜诗如错彩镂金。”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更明确的说 “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段,从这个 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就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 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初发美蓉’比之于‘错彩镂 金’是一种更高的境界。”谢诗着重于表现山水的天然与 清丽。就其审美趣味发生的哲学意蕴来看,它与老庄哲学 对山水诗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老庄着意于人与自然的和 谐统一,强调人与自然合一而非对抗。这一审美视角,对 于中国古代文学在表现自然时重和谐而轻对抗,重柔性美 而轻刚性美的取向之影响是深远的。朱光潜在比较中西方 诗时说: “西方诗偏于刚.而中诗偏于柔,西方诗人所爱 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风暴雨、是峭崖荒谷,是日景,中 国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明溪疏柳,是微风细雨,是湖光 山色,是月景……西方诗的柔和中国诗的刚都不是它们的 本色特长。”…联系魏晋六朝时期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 纷异世相,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诗风之柔正契合了中国文 翳岫,修竹冠岑。谷流清响,条鼓鸣音”(《兰亭 诗》);孙绰的诗: “莺语吟修竹,游鳞戏澜涛”(《兰 人士大夫在封建政治暴力下的软弱心态。他们无力对 抗官场的险恶,而他们自身那特有的人格意志、道德与审 美又难以在归隐中消磨。因此,自然山水成了一种具有与 社会政治对抗意义的完美理想,发掘山水之美成了他们逆 亭诗》);谢混的诗: “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 (《游西池诗》);谢灵运的诗:“云日相辉映,空水共 澄鲜”(《登江中孤屿》)、“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 向求证的心理补偿。这种审美心理需求造就了古代文学表 现自然柔性美的美学风格。 禽 (《登池上楼》)等,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声、光、 色组成的清新世界。读这样的诗.我们仿佛看见诗人徜徉 于山水之间.从山峙水流、月落日出、春花秋实等自然律 动中,“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 继谢灵运之后,诗人鲍照也是以“巧言切状”著称 的。他留下的3o首山水诗.在南朝山水诗人中,数量仅次 于谢灵运和谢胱。从元嘉到永明,山水诗的创作在不断发 展变化,谢灵运那种兼容玄理玄趣的山水诗逐渐过渡到抒 情色彩较浓的山水诗,鲍照的创作正体现了这个过渡阶段 的特征。他虽不以山水诗闻名.风格也和谢灵运不尽相 同,但描写山水有自己的特色,读他的诗.就会发觉他善 于作多层次的描写.善于捕捉山水景物在阴晴、晨昏、寒 暑中的细微变化,山水在他笔下不但是立体的、形象的. 游》)。悠然体悟万物化育之自然、生死盛衰之必然、人 生乐天之本然。 真,是晋宋山水诗人表现自然的审美核心。《庄子 ・大宗师》:“真者,不假于物而自然也。”老子亦云: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道德经》)真,指自然而 不失其本性,它既包含了脱落世故、超然物外的审美主体 的本色精神,就文学创作而言是指作者对于审美客体依据 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表现。《诗品》曾以“尚巧似”概括 而且是多姿多彩地跃动着的。如《望孤石》诗把江南的冬 日景致描绘得明丽多姿。写寒峰雪景和暖谷春意错叠交 映,组成了奇妙而绚丽的两卷。鲍照尤其能“状难写之 景”。他能把那些人迹罕至、幽峭奇绝的山水胜境的原始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征.说他能“寓目辄书.内无乏 思,外无遗物”。为了如实地揭示大自然蕴藏的无穷无尽 的生机妙趣,他总是以探险家的气概和诗人的热情,亲临 险峰幽谷,以先得山水胜境为快,并力求将自己感悟到的 山水美景真实地传达给读者。窥情风景,钻貌草木。真实 准确地描画出自然山水的形貌,是谢灵运山水诗的基本美 美以震撼人心的独特风貌展示在读者面前。 山水诗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与真情投入。使自然成了 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在世俗人生中无法体 察到的。《宋书・谢灵运传》载谢灵运“出为永嘉太守, 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 学特征。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谢灵运诗风时缇 调: “详谢诗格调,深得三百篇旨趣,取泽于离骚、九 邀,遍历诸县,动愈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 ”正是 53— 一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道家思想与晋宋山水诗 :==:=====:==:=====: == :=== ====一= 作者、谈艺超 廓明朗的心境下观照自然。通过静观默照,“寓目理自 陈”,诗人觉得所看到的一切景物都自己显示出玄理。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二句。说明他悟道的哲理是 老庄的齐物思想。领悟了这一哲理后,他感到万物虽不相 这种对社会政治功利主义的“心远”与对世俗生活的“不 复关怀”,才能使诗人彻底摆脱外在事物的束缚,置全身 心于自然之中.在主体自身纯静而自由的境界中.对自然 美的内质有敏锐的发现.这才是真的命意。在陶渊明诗 中,荒墟草屋、乡村田园、桑麻豆苗、榆柳桃李及乡村民 间淳朴和谐的气氛构成了最平凡又最真切的自然景致。陈 绎曾《诗谱》评陶诗云: “陶渊明心存忠义,心处闲逸, 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几于十九首矣。”李光地《榕树诗 选叙例》中亦评日: “六代华巧极矣,然所谓真气流行, 无有也……惟陶靖节隐居求志,身中清,废中权,故其辞 虽隐约微婉,而真气自不可掩。”陶诗将山水田园中触动 心扉的情景事意融为一体。以真为主线贯穿其中,再现了 人与自然的精神本色与真实风貌。 山水诗人创作时遵循的这种“真”的核心与道家所倡 言的“道法自然”是一贯的。老庄认为,在“天下无道” 时,个体生命要得到充分的保障与发展.就必须摒弃带有 功利欲望的目的追求. “把人世一切得失置之度外.道家 从自然的永恒性和无限性以及它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 同,但只要与我的心境契合,便全都清新可人。全诗由山 水到哲理的叙述.展示了从山水中悟理的认识和审美过 程。 谢灵运继承早期山水诗人的创作路数,依然是山水与 玄言并存,所不同的是山水描写的比重逐渐加大,并真正 写出了山水本来的澄鲜之美,而且“景”与“理”的关系 处理得日趋和谐。在他的山水诗中,常见“闷”、 “赏”、 “悟”三个字。“闷”是指郁结于心的忧闷; “赏”指游赏山水获得的美感享受; “悟”则是通过游赏 山水实现主观心灵与“道”的沟通。这里悟道与赏景都以 山水为现实依据.山水是人们悟道的中介,它是人们遗弃 尘累物欲,进而实现与道合一的桥梁。《世说新语・文 学》载阮孚读郭璞诗“林无静树,川无停流”后说:“泓 峥萧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所谓 “神超形越”,就是指超脱尘世之累。飞升到与道合一的 天然合理的统一中去追求人类生活的理想,主张法自然。 过一种纯任自然,不为功利得失而苦心劳神的生活。摆脱 外物对人的奴役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山水诗人的 物我泯然的高妙境界。其中,既有文学的审美愉悦,亦有 与道相通的哲学体悟。我们看到,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 这种创作心境与真实介入并感受自然的方式,为文学创作 题材的转型提供了契机。使山水诗最终得以摆脱玄言的影 响而日益完善并走向成熟。 追求解脱的主体,通过观察自然山水等纷纭现象, 从而领悟人生哲理,达到与道合一的畅神境界。这一认识 绝少纯粹的写景。大多是先写景后说理,或者说先具体后 抽象.一般都能做到理由景生。即从眼前的自然景观中引 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学体悟。如《登江中孤屿》一诗,前 八句写他偶然发现江心孤屿的过程以及此景特有的澄鲜之 美,后六句则是据此悟出的道理。道理是从前八句的实景 描写中引发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谢灵运山水诗在大 多数情况下,景与理是能和谐统一的。 程序内化为晋宋山水诗的艺术结构,使其很容易形成先描 写山水.后阐释玄理的模式。 这一模式的始创者是东晋中期的兰亭诗人。东晋穆帝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壬羲之、谢安、孙 绰、支遁等41位名士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这些名 士大都是当时的文坛精英,他们面对春光美景.饮酒赋 尽管我们都知道道家思想对文学有极其深广的影响。 但不同阶段的文学所受的影响又各不相同。就晋宋山水诗 而言.如上所论。不仅其兴起的过程与道家思想的影响有 直接关系.甚至其表现出的尚真的审美追求及“山水描写 +玄肓”的结构模式等特点.都生动的折射出了道家思想 诗。其时正值玄言诗风盛行之际,所以他们的相当一部分 诗还是阐释玄理之作,但其中也有许多诗在解说玄理的同 时引入了对1 水的描绘。最典型的是王羲之的一首《兰亭 诗》: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瞰 绿水滨。寥朗无崖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 的色彩。这是我们在研究晋宋山水诗的时候应该特别予以 留意的。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三春启群品”,意 思是春天到来.万物复苏。 “寄畅在所因”是要把畅神的 旨趣寄托在欣赏山水美景中。“仰望”、 “俯瞰”二句, 描写了观览山水的过程。 “窑朗无崖观”,则是在一种寥 【2】朱光潜中西方诗在情趣上的比较卟中国比较文学。1994+(4) (责任编辑:罗显克责任校对:黄慧英) 一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