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智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草案)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草案)

来源:微智科技网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草案)

使用范围“医学专业八年制”

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病理生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临床医学的一部分。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一般规律与机制,理解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病理生理学分为总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三个部分。总论主要介绍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普遍规律。基本病理过程主要讨论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是以系统为单位,介绍一些常见共同的病理过程。

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做到:

1.正确理解和掌握疾病的概念、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 2.熟悉、掌握人体患病时出现的功能与代谢的变化和基本机制。 3.通过PBL教学做到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强化综合分析能力培养。 4.通过自主设计实验的操作提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建立。

5.结合原版教科书学习,掌握部分专业英语词汇。

主要参考书

本大纲根据陈主初主编《病理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主要参考书:《病理生理学》8年制规划教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McPhee SJ,.《Pathophysiology of Disease》3th ed. 2000(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Kaufman CE, Mckee PA,. 《Essential of pathophysiology》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2

Guyton AC, Hall JE,.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10th ed.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company, 2000

- 1 -

教学内容和时数 内容 绪论、疾病的病因发病学 细胞增殖、分化异常与疾病 细胞凋亡异常与疾病 水、钠代谢紊乱 水肿 钾代谢紊乱 酸碱平衡紊乱 发热 应激 缺氧 缺血-再灌注损伤 休克(SIRS、MODS)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呼吸衰竭 心功能不全 肝功能不全 肾功能障碍 PBL 合计 理论课时数 2 2 2 3 2 4 自学 2 3 3 3.5 2.5 3 3.5 2.5 3 38 22 实验时数 4 4 10(设计性实验) 4 PBL 4 4 第一篇 总 论

(第一章 绪 论、第二章 疾病的病因发病学)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与内容 一、病理生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二、病理生理学的内容

第二节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 2 -

第二章 疾病的病因发病学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健康、疾病概念与含义。 第二节 疾病病因学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疾病发生的条件、诱发因素、危险因素。 第三节 疾病发病学 一、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损伤与抗损伤(推动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 2.因果交替(形成疾病的良性或恶性循环) 3.局部与整体 三、疾病的转归

康复、死亡(临床死亡过程的三期和脑死亡的概念和判断标准)。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病理生理学的性质

2.病理过程、健康、疾病、病因、条件、诱因、死亡和脑死亡的基本概念

3.疾病发生的条件和基本机制

4.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转归

二、熟悉:

1.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2.常见的致病因素和致病特性

第三章 细胞增殖、凋亡异常与疾病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细胞增殖及其紊乱

- 3 -

一、细胞周期的核心蛋白 1.CDKs家族 2.Cyclins

3.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物 二、细胞周期的和监测 1.细胞周期的启动(G1期) 2.细胞周期的运行和 三、 细胞周期异常与疾病 1.细胞周期监控机制受损 2.细胞周期驱动机制失控 第三节 细胞凋亡异常与疾病 一、细胞凋亡的概念 二、细胞凋亡及其 三、细胞凋亡异常和疾病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细胞增殖异常在疾病发病中的作用 2.细胞凋亡异常在疾病发病中的作用 二、熟悉:

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基本概念 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机制

第六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水、钠代谢紊乱》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正常水、电解质代谢 第二节 水、钠代谢紊乱 一、脱 水

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并出现一系列功能、代谢紊乱的病理过程。 1.低渗性脱水:概念、原因,及其发生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

- 4 -

2.等渗性脱水:概念、原因,及其发生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 3.高渗性脱水:概念、原因,及其发生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 二、水中毒

水中毒:概念,病因和发生机制,水中毒对机体的影响。 三、钠代谢紊乱 1.低钠血症 2.高钠血症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低渗性、高渗性、等渗性脱水的概念、原因、发生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

2.水中毒:概念,病因和发生机制 3.低钠血症和高钠血症的概念与分类 二、熟悉:

1.正常体液、电解质的组成及分布,以及水、钠代谢的规律和特点 2.体液平衡紊乱和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 3.水中毒对机体的影响 4.钠代谢紊乱的原因与机制

《水 肿》

[自学与PBL教学内容] 1.水肿的概念和分类 一、水肿的发病机制

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致组织间液增多 (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3)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4)淋巴回流受阻

2.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致钠、水潴留 (1)GFR降低

(2)肾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增多

- 5 -

二、水肿的表现特征及对机体的影响 1.皮下水肿的表现特征 2.全身性水肿表现特征 3.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三、常见全身性水肿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水肿、积水、显性水肿、隐性水肿的概念 2.水肿的发生基本机制 二、熟悉:

1.皮下水肿的基本特点及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

2.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肝性水肿、肺水肿、脑水肿的特点和发生机制

3.了解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第三节 钾代谢紊乱》

[教学内容] 一、正常钾代谢 二、钾代谢紊乱 1.低钾血症 (1)原因和发生机制

钾摄入不足、失钾过多、钾向细胞内转移 (2)对机体的影响

对神经肌肉的影响、对心脏的影响、对酸碱平衡的影响、对血管的影响、对肾脏的影响、对其它方面的影响。

2.高钾血症 (1)原因和发生机制

摄入过多、肾排钾减少、细胞内钾释出至细胞外。 (2)对机体的影响

对神经肌肉兴奋性的影响、心脏的影响、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3.钾代谢紊乱的防治原则

- 6 -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低钾血症的概念、原因、发生机制以及对机体的影响 2.高钾血症的概念、原因、发生机制以及对机体的影响 二、熟悉:

1.正常钾代谢的规律和特点 2.钾代谢紊乱的防治原则

第七章 酸碱平衡紊乱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酸碱物质来源及稳态 一、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

酸性物质的来源、碱性物质的来源。 二、酸碱平衡调节机制

血液缓冲系统的缓冲作用、肺对酸碱平衡的调节、肾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第二节 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pH值、二氧化碳分压、标准碳酸氢盐(SB)和实际碳酸氢盐(AB)、缓冲硷(BB)、硷剩余(BE)、阴离子间隙(AG)。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一、代谢性酸中毒 1.原因和机制

AG增大型(正常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AG正常型(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2.代偿调节机制

缓冲体系的缓冲调节、肺的代偿调节、肾脏的代偿调节。 3.对机体的影响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对钾代谢的影响、酸碱平衡主要指标的改变。

二、呼吸性酸中毒 1.病因和机制

- 7 -

呼吸中枢抑制、神经病变、呼吸肌活动障、胸廓异常、气道阻塞、肺部疾病、CO2吸入过多。

2.代偿调节机制

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细胞内缓冲、肾脏代偿调节 3.对机体的影响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对电解质代谢的影响、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对电解质代谢的影响。

三、代谢性碱中毒 1.原因与机制

H+丢失过多、碱性物质输入过多、低钾血症、低氯血症。 2.代偿调节机制

血液缓冲系统的缓冲和细胞内外的离子交换、肺的代偿调节、肾脏的代偿调节。

3.对机体的影响

对神经肌肉的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组织缺氧、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低钾血症、酸碱平衡主要指标的改变。

四、呼吸性碱中毒 1.原因与机制 2.代偿调节机制 3.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一、双重性酸碱失衡 二、三重性酸碱失衡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概念

2.四种单纯型酸、碱中毒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代偿性和失代偿性酸、碱中毒的基本特点

4.单纯型酸、碱中毒的发生原因和机制;机体的代偿机制 5.不同类型酸、碱中毒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二、熟悉:

- 8 -

1.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2.机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

3.熟悉混合型酸、碱中毒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第八章 应 激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应激的概念。 二、应激原

第二节 应激的全身性反应 一、神经内分泌反应

1.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LC-NE)/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变化

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激活 3.其他激素反应 二、急性期反应 第三节 应激的细胞反应 一、热休克反应与热休克蛋白 二、内质网应激

第四节 应激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 一、代谢变化 二、功能变化

心血管系统的变化、消化系统的变化、免疫功能的变化、血液系统的变化、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泌尿生殖系统的变化。

第五节 应激与疾病 一、应激性溃疡 二、心身疾病

三、应激与心理、精神障碍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应激、应激原、急性期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热休克蛋白的概念

- 9 -

2.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与细胞反应 3.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 二、熟悉:

1.熟悉急性期反应,了解热休克蛋白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意义 2.应激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3.应激与心理、精神障碍

第九章 发 热

[自学内容]

第一节 发热的原因与机制 一、发热激活物 二、内生致热原 三、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 四、发热时体温上升的基本环节 第二节 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第三节 发热时机体功能与代谢变化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发热的概念、发热激活物的种类及其作用

2.内生致热原和中枢性发热介质生成、种类及其作用 3.发热机体的功能与代谢改变 二、熟悉:

1.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2.热限及其成因 3.热型及意义

4.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和处理原则

第十章 缺 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常用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1.氧分压

- 10 -

2.氧容量 3.氧含量 4.氧饱和度 5.动-静脉氧差 6.p50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生机制 一、低张性缺氧(乏氧性缺氧) 1.原因与发生机制, 2.血氧变化特点 3.皮肤粘膜颜色的变化 二、血液性缺氧 1.原因

贫血、CO、高铁血红蛋白、Hb与氧的亲和力异常增加。 2.血氧变化特点, 3.皮肤粘膜颜色的变化 三、循环性缺氧 1.原因

2.血氧变化特点 3.皮肤粘膜颜色的变化 四、组织性缺氧 1.原因

细胞中毒、线粒体损伤、呼吸酶合成障碍。 2.血氧变化特点 3.皮肤粘膜颜色的变化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功能和代谢变化 一、细胞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1.代偿性变化 2.细胞损伤

二、器官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1.呼吸系统的变化 (1)代偿性反应

- 11 -

(2)呼吸功能障碍 2.循环系统的变化 3.血液系统的变化 4.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第四节 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第五节 氧疗与氧中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不同缺氧类型的基本概念、发病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2.各型缺氧时血氧变化的特点与区别点 3.缺氧时机体的代偿适应与失代偿性变化 4.缺氧引起细胞损伤的原因和机制 二、熟悉:

1.常用的血氧指标及其意义和影响因素 2.缺氧时细胞的氧敏感调节与适应性变化 3.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4.氧中毒概念、发生原因和机制

第十一章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四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

二、DIC的病因和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1.病因

2.影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 (1)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2)严重的肝功能障碍 (3)血液的高凝状态 (4)微循环障碍

(5)机体纤溶系统功能状态

- 12 -

三、发病机制 1.凝血系统的激活 2.纤溶功能失调 四、主要临床表现 1.出血 2.休克

3.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 4.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五、分期和分型 1.分期

典型的急性DIC: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2.分型

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六、诊断和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DIC的基本概念 2.DIC发生、发展的机制

3.促进DIC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和机制 4.DIC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其产生基础 二、熟悉:

1.引起DIC的原发病和触发凝血系统活化的主要因素 2.急性DIC时的分期及其特点,DIC的分型 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防治原则

第十二章 缺血与再灌注损伤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一、自由基的作用 1.自由基的概念及分类

- 13 -

2.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 3.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作用 二、细胞内钙超载

1.细胞内钙超载的发生机制 2.钙超载引起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三、白细胞的作用 1.白细胞增加的机制 2.白细胞对组织损伤作用的机制 四、无复流现象 五、能量代谢障碍 六、细胞凋亡

第三节 主要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特点 第四节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

2.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中自由基的作用、钙超载的作用和白细胞的作用。

3.心肌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变化。 二、熟悉:

1.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条件 2.肺、肠和肾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3.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三章 休 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因与分类 1.病因 2.分类

第二节 发生发展机制

- 14 -

一、微循环机制

1.休克早期(缺血性缺氧期或微循环痉挛期) (1)微循环灌流的变化 (2)微循环障碍的机制 (3)微循环的代偿意义 (4)临床表现

2.休克期(淤血性缺氧期、可逆性失代偿期) (1)微循环及组织灌流改变 (2)微循环淤血的机制 (3)休克期属可逆性失代偿期 (4)临床表现

3.休克晚期(衰竭期 DIC期) (1)微循环灌流变化 (2)微循环改变的机制 (3)微循环改变的后果 (4)临床表现 二、细胞分子机制

第三节 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 一、物质代谢紊乱

二、水电介质与酸碱平衡紊乱 三、器官功能受损 1.急性肾功能衰竭 2.急性呼吸功能衰竭 3.心功能障碍 4.脑功能障碍 5.消化道和肝功能障碍 6.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第五节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与多器官功能障碍 一、SIRS 二、MODS

第六节 休克防治原则

- 15 -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休克的概念和发生的始动环节 2.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

3.休克的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 4.SIRS、MODS发生机制 二、熟悉:

1.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2.休克各期的临床表现

3.了解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五章 心血管功能障碍(心力衰竭)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功能不全 一、病因、诱因和分类 1.病因 2.诱因 3.分类

二、机体的适应性反应 1.心脏本身的代偿

2.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代偿性激活 3.心脏以外的代偿 三、心泵功能降低的机制 1.心肌收缩性减弱 (1)心肌细胞数量减少 (2)心肌能量利用障碍 (3)心肌兴奋-收缩偶联障碍 (4)心肌重构的失代偿 2.心室舒张功能异常 (1)钙离子复位迟缓

- 16 -

(2)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 (3)心室舒张势能减少 (4)心室顺应性下降 3.心室各部舒缩活动不协调性 四、心泵功能障碍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1.肺循环淤血 (1)呼吸困难 (2)肺水肿 2.体循环淤血 3.心输出量减少 五、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心力衰竭的概念、心衰发生的原因和诱因

2.心衰发病过程中心脏代偿和心外代偿的环节、机制及其意义 3.心力衰竭发生的基本机制 4.心衰时肺脏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 1.心力衰竭的分类

2.心力衰竭时心肌改建的失代偿的原因和机制 3.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4.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六章 肺病理生理(呼吸衰竭)

[自学与PBL教学内容] 第二节 呼吸衰竭 一、呼吸衰竭的概念

二、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四、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代谢、功能变化 五、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 17 -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呼吸功能不全、呼吸衰竭、Ⅰ型和Ⅱ型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概念

2.呼吸衰竭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及其血气变化的特点和机制 3.呼吸衰竭对酸碱平衡与电解质平衡的影响 4.肺性脑病和肺原性心脏病的概念、发生机制 二、熟悉: 1.呼吸衰竭的分类

2.单纯性肺通气降低、弥散障碍、肺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时血气变化的特点和机制

3.呼吸衰竭对CNS和循环系统功能影响的机制 4.呼吸衰竭时对呼吸系统的变化及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第十八章 肝脏病理生理(肝功能衰竭)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一、病因

二、发展过程和分类 1.发展过程 2.分类

急性肝功能衰竭、慢性肝功能衰竭。 第四节 肝性脑病

一、肝性脑病的概念、分类与分期 1.临床表现 2.分类

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1.氨中毒学说 2.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3.氨基酸失平衡学说

- 18 -

4.GABA学说 5.神经毒物协同学说 三、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 1.常见的诱因及其作用 2.诱因作用的基本机制 四、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 第三节 肝肾综合征 1.发病机制

2.对肝功能衰竭的影响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肝性脑病的概念和发病机制 2.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二、熟悉:

1.肝功能衰竭的概念和病因学 2.肝肾综合征的概念与机制

第十九章 肾脏功能障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肾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

2.肾功能衰竭分类、主要表现及其发生机制 第二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一、病因与分类 1.肾前性急性肾衰 2.肾后性急性肾衰 3.肾性急性肾衰 二、发病机制 1.肾血流动力学异常

肾血流量急剧减少、肾内血流重分布。 2.肾小管损伤

- 19 -

形态学变化、功能受损。 三、临床过程与功能、代谢变化

急性肾小管坏死可分为少尿型急性肾衰与非少尿型急性肾衰。 1.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 (1)少尿期 (2)多尿期 (3)恢复期

2.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 第三节 慢性肾功能不全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健存肾单位进行性减少、肾小管-间质损害、矫枉失衡学。 三、发病过程 四、功能代谢变化 1.泌尿功能障碍 2.氮质血症

3.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水钠代谢障碍;钾代谢障碍;钙、磷代谢障碍;代谢性酸中毒。 4.肾性高血压

5.肾性贫血与出血倾向 6.肾性骨营养不良 第四节 尿毒症 一、功能代谢变化 二、发病机制

三、慢性肾功能不全与尿毒症的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急性肾衰的概念和以原因的分类,不同原因引起的急性肾衰的特征 2.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主要病因和急性肾衰的发病机制

3.急性肾小管坏死所致急性肾衰的主要机能代谢变化和临床表现,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的概念

- 20 -

4.慢性肾衰的发展过程、发病机制及机能代谢变化 二、熟悉:

1.肾功能衰竭概念、分类

2.尿毒症的概念和了解尿毒症功能代谢变化、发病机制 3.急性肾衰、慢性肾衰与尿毒症的防治原则

- 2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