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智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世纪新教育新老师新要求新质量

新世纪新教育新老师新要求新质量

来源:微智科技网


新世纪新教育新老师新要求新质量

21世纪是教育高速高质发展的世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中,教师的角色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评价者,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这种角色的变化向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教师具有课程开发、整合、设计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所涉猎的内容比较广泛,这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为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执行的做法。

(2) 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是指于细微枝节中看出事物的本质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感知能力。

(3) 教师要有创意思考能力。教学创意思考能力是教师创造能力的一种具体表现。

(4) 教师要具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向博学或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2. 教师要具有信息技术素养,有科学、合理、有效地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的能力

(1)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

(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实施能力。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的教学评价能力。

(5)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辩证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工具使用习惯。

(6)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职业发展能力。

3. 教师应该具有反思能力

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自我作为认识的对象,把教学活动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自我监控能力,就是对专业自我的观察、判断、评价、设计的能力;二是教学监控能力,就是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和过程进行计划、安排、评价、反馈、调节的能力。教师的反思能力是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急剧变革,教育改革将更加频繁、广泛和深刻,教师将面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资源、模式、过程、手段与方法,因而要求教师不仅要自觉地在情感、意志上不断调适,而且要具备能够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对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要求更高,这是由其课程特点决定的。

4. 教师要有探究意识与解决问题能力

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感悟、有所启发、有所体验。

因此要求教师具备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对教学进行反思,以作出更优化、更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安排。以便较好地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落实和开展教学活动。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中,教师应从下列方面发展探究意识与解决问题能力:

(1) 深入思考运用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策略

在教学设计每一个环节上,通过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以及教学资源和媒体使用策略分析,重点思考如何运用媒体和资源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Intel未来教育培训中,对媒体和资源使用策略提出“基本问题—主要问题”的设计思路,值得广大教师借鉴。

(2) 深入思考情境式教学环节在教学中的运用

按照建构主义教学观构建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因此,教师要努力探究和设计如何通过巧妙的情境模拟、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学生问题探究和解决的意识。

(3) 仔细研究教学活动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信息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参与交流讨论中,对于学生来说,可获取的信息源要多得多。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准备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

5. 教师应该具有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主张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各个任务,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一起进行学习,

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共同完成某一任务例如(世界文化遗产之旅)或解决某一问题。在合作学习中,学习者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实现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并利用必要的共享学习资料,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意义建构获得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习者的创造性、自主性和互动性。有效合作学习应遵循下列原则:

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成员大致2~5名;

其任务是为小组而精心设计的;

存在正互赖性,即为了大家的成功,相互促进是必须的;

每个成员以个人身份为其学习和参与工作负责任;

为成员之间合作技巧的建立给予必要的关注,并指定相应的时间;

教师的角色从“讲坛上的圣人(sage on the stage)”变成“身边的指导者(the guide on the side)”。

6. 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中,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自主地探究问题,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因此,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要达到以下目标:

(1) 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虚拟学校、虚拟课堂的出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使学习空间变得无限了。教育信息化还为人们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培养目标。

(2)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

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

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3) 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学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

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

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

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7. 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借助信息技术综合评价每一位学生,促使学生的发展与教育的既定目标不断融合。

(1) 掌握电子档案袋、网络教学互动平台等信息技术使用方法,实行过程性评价。

(2) 利用信息技术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实现评价角度的多元化。

(3)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评和他评,强调参与互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总之,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整合过程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深层次地融合。这就要求老师做到以上七点。真正做到新世纪新教育新老师新要求新质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