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科技发展模式
来源:微智科技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2年第2期 总第6期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No.2,2002 Gffnffral No.6 历史研究・ 美国高科技发展模式 宋 霞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昕,北京 100007) 摘要:美国的现代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次现代化中科 学技术发展模式是不同的。第二次现代化中高科技发展的模式是三位一体和军民二元?, 尤其是联邦在这一模式中起了关键的中介作用:包括:通过分工方式使联邦、州和地方政 府在鼓励高科技开发时执行不同的功能;制定全面而系统的高科技、工业和与之有关 的法律法规:直接介入研究和发展体系;通过战争契机发展军用技术并及时将其民用化等: 关键词:现代化;高科技;模式;美国; 中图分类号:K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60(2002)02—0139—05 一、两次现代化中的科学技术 上也有区别。第一次现代化(工业化)主要是企业 行为,而第二次现代化则在很大程度上是行 为,引导甚至介入高科技的发展,同时致力于 将科学技术产业化,以实现第二次现代化。 在美国的两次现代化中,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都是主要内容之一,因此有人说:“现代化最关键 的问题就是要首先解决科技现代化的问题。”科学 技术在美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一直占有极为重要的 地位。可以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从欧洲 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既包括经济、政 治、社会文化方面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 (物质和精神方面)。本文的现代化则是社会经济 意义上的。笔者认为,从这一角度来看,美国的现 代化进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the First Modernity)和第二次现代化(the Second Modernity)。¨ 前者是以发展工业经济为基础的经 典现代化,启动于1607年,到20世纪20年代基本 完成,主要标志是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 借鉴来并迅速将其商业化的如内燃机、化学和电 力等一般科学技术,是美国迅速走向并实现第一 次现代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 来发生的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 为主要内容的高科技,以科学技术产业一体 化、制度化、组织化、系统化为发展模式和机制,不 后者是以发展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现代化,主要 特征是实现后工业化、高科技化、知识化、信息化 (网络化)和服务化,是人们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 明基础上,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时代。美国的第 二次现代化启动于20世纪初,正式开始于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后,现在仍在进行之中。美国的两次 现代化不仅在内容上有所不同,而且在发展模式 仅使美国巩固了第一次现代化的成果,快速进入 第二次现代化进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导致 了美国在战后成为一个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后工业 收稿日期:2001—12—30 作者简介:宋霞(1971一),女,山东潍坊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13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社会=因此,在两次现代化中,科技的作用都是不 容忽视的:所不同的是,两次现代化中科学技术 本身的发展模式是不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 前,美国的科学发展大都是自发的,主要是科学家 的个人行为,处于“小科学”发展阶段,而技术则主 要是需求导向,靠市场的自然调节,很少介 1、什么是高科技 高科技是高新科学技术的缩写,相当于英文 的高技术(high technology):高技术是相对于“中 技术”(middle technology)和“低技术”(1ow tech. nology)而言的。任何时期都有特定的高技术:本 文的高科技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规模急剧 发展起来的尖端科学技术。按照高科技的内 容来划分,主要包括三大支柱六大群落:(1)以微 电子、智能计算机和网络为主导技术的信息技术, 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的发展越来越需要 组织和团体的合作,对资金、人员和设备的要求越 来越高,进入“大科学”发展阶段。而且科学、技术 和产业的发展,互相促进,互相渗透,逐渐成为一 体=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再是自发的或者是科学家 是高技术的前导;(2)以超导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 为标志的新材料技术,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性 技术,是支柱;(3)以核能和太阳能等自然能源技 个人的行为,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的行为,受政 斤亍的干预和控制。这就是美国高科技发展的最大 特征,即出现了一种独特的创新模式——“美国式 术为标志的新能源技术,是高技术发展的保障; (4)以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为标志的生物技术, 国家革新体系(American national system of inno— ration)”1 3llP 。 是发展潜力最大的技术;(5)精密制造技术,是高 新技术发展的基础;(6)海洋技术和空间技术。这 些尖端技术都有与之相应的理论基础,而且都产 这一体系的本质是:(1)科学研究、技术开发 和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并重;(2)、企业和大学 f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1 生了新的产业或者对传统产业进行高科技改造。 这是战后美国高科技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战后 美国占主导地位的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高科技 虽然有不同的发展领域,但它们之间相互依赖,彼 此渗透,有着内在的联系。笔者以为,了解什么是 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研究和开发复合型。这种 纵向和横向有机结合的模式,使美国的科技发展 体系比其他西方国家更成熟,更完善,更全面,也 更具平衡性?与之相比,日本偏重于技术开发而 高科技,对于我们理解美国高科技发展模式以及 在高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是大有裨益的。 2、美国高科技发展模式 忽略了基础科学理论的研究,而欧洲各国则注重 国家实验室研究,它们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 术开发之间通常出现脱节现象。历史证明,美国 在美国的第二次现代化中,高科技形成了系 统化和制度化了的独特发展模式,包括以下2个 方面: 式国家革新体系最终使美国的高科技成为第一位 的生产力(the leading productive force)。l5ll ∞’在 这一历史性的转变过程中,尽管企业、大学和其他 一(1)三位一体。即科学、技术、产业三位一体 和、企业、大学三位一体。这是高科技与一般 科技发展模式的根本区别。科学、技术、产业三位 一些机构也起了某些重要作用,但,尤其是联 邦作为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中介力 量,其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决定性的。中国 体指的是,“科学的技术化”——科学本身发展 的日益复杂性和科学领域的不可触摸性(如微观 正处在一个历史转折关头,即处在第一次现代化 与第二次现代化的交叠和融合发展之中,因此,如 何更好地学习发达国家发展高科技的经验,科学 地借鉴它们进行第二次现代化和发展高科技的模 式,尤其是研究第二次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不但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刻不容缓的。这是 一科学和宏观科学)使得科学研究只有依靠如黑箱 (black box)、计算机控制等技术手段来完成;_6 “技术的科学化”——技术的发明也越来越需要科 学理论的指导;以及科学技术的商品化,即将科学 技术作为赢利的产业。美国在其中起了中介 和导向作用。大学和企业之间有很好的科学技术 个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研究合作关系。大学是工业界和学术界信息和技 二、美国的高科技发展模式 术交流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国防(军用)和民用研 究之间联系的纽带。美国企业是最早在大学内部 14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设立新的计算机科学学科的 另外,企业还为大 学提供研究补助和免费计算机时间(computer time)(即免费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建立地区计算 机中心以及直接提供现金资助教育。如IBM从 1955年l0月起即制定了教育津贴计划 (educational allowance program)。 业界和自己的实验室的科学工作:” 。‘% ’ 1960年肯尼迪总统在“新边疆”中将科学技术发 展提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发展科学技术新边疆, 用科学技术来解决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等问 题;1989年布什总统在苏联解体后,将发展科学 技术的资源从军事领域转到经济领域,强调发展 (2)军民二元。在和经济发展的双 重目标下,美国的高科技遵循军民二元模式。只 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军用技术和民用技 经济领域高科技的重要性。 美国是通过如下方式扶持高科技发展 的: 术的侧重点不同。美国高科技发展的这一模式, 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 1980年代.主要开发国防导向的技术,同时通过 l、通过分工的方式,使联邦各部门及州 和地方都极力支持高科技的开发和商业化 联邦的主要是直接的,它在美国高 科技和经济发展中,不仅仅执行经纪人国家 (broker state) ll ’的角色,而更重要的是,它已成 裂变的方式实现军转民。联邦实验室和与联 邦签订了合同的大公司或大型非赢利性研究组织 承担了大部分研究工作。这一时期,美国的高科 为许多高科技项目和企业的创立者。州的高 科技则大多是间接的,非财政性的,它们是帮 技在世界上一直占绝对优势;1980年代以来,在 国际竞争压力,尤其是来自日本和欧洲的竞争压 力下,美国开始将高科技的重点转为民用技 术.并且全面开始了与企业和大学的合作。美国 从一开始即注重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之间的交流 助企业和技术专家、技术资源之间保持联系的中 介力量(broker role)。 美国联邦(主要是行政和立法部门)在军 用科技、民用科技、科学技术由军用转民用、前商 品化技术(pre—commercia1) 。。 开发以及科技 和转换,这是它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一直保持优势 的根本原因。而军用和民用技术研究者和工程师 之间缺乏交流和技术互换直接导致了战后英国计 商业化阶段都起着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 用。联邦的行政部门和立法部门都设有自己专门 的附属机构,用来研究和评估科学技术,或为 总统和国会的科学技术提供建议。如商业部 所属的技术局(The Technology Administration,即 TA)和它属下的三部门:技术办公室(the Of- irce of Technology Policy,即OTP)、国家标准技术 局(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1. 算机工业发展的缓慢和落后。 三、美国在高科技中的作用 如上文所述,所谓美国式的高科技发展模式, 是科学、技术、产业三位一体,、企业、大学三 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是形成这一模式的重要 中介力量和纽带。可以说,如果没有的参与, ogy,即NIST)和国家技术信息局(the National Technical Information Service,即NTIS),就是联邦 研究技术与经济增长问题的部门,致力于使 技术能最大限度地刺激经济增长。隶属于国会的 技术评估办公室(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1972年设立)和国会研究处(Congressional Re— 美国的高科技是无法发展起来的。因为高科技一 般都是尖端性的、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需要 大量资金、人员和昂贵的研究设施等,私营部门无 法也不愿意承担这样大规模的工业研究。因此在 某些情况下,国家对科技发展的扶持具有决定性 search Service)以及一些特别委员会,从20世纪 60年代末70年代初始,大规模雇佣从事科学技 术研究的工作人员。如众议院科学委员会 (House Science Committee)的工作人员从l975年 的约30人增加到1979年的90人。【】() ]P38)司法部 门则通过对科技和法律的审查以及对一些 作用,其历史功绩是不容忽视的。 美国高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都与美国 的有直接关系。1945年杜鲁门总统第一次以 的名义提出了开发科学技术资源以及科技发 展与美国争霸的关系。他说:“没有一个可以 充分地承担起各种责任,除非它极力支持大学、工 案例的判决支持高科技的发展,为高科技的进步 14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提供有利的法律环境。 美国的“第二层”I… :oo,——州和地方政 府,对高科技的在很大程度上受联邦的 制约:如l969年以后,在联邦资金不到位的 情况下,大多数州都停止了技术援助计划。但也 有一些州在支援技术发展方面贡献突出。最主要 的是东部的三州地区(Tri—State Region,纽约、新 技产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如20世纪初到40年 代反对企业横向兼并(horizontal merger)的政 策,使许多大公司为了企业发展而寻求其他办法, 单一产品的企业开始寻求产品多样化,企业内部 研究和发展开始通过支持企业内部开发或将从外 部引进的新技术商业化来达到多样化。 还通过专利刺激企业扩大内部的研 究和发展。专利法与美国垄断一起成为刺激 泽西和康涅狄格州)和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地区。 l990年,三州地区的全部雇员中有7.8%的雇员 企业研究与发展的两大政治因素。因为专利法可 以使企业在不违反反垄断法的前提下保持市 场竞争力。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和通用电器公司 就是缘于专利过期后的激烈竞争压力才建立和扩 大内部研究实验室的。另外,税收也是刺激 公司研究与发展的因素之一。最典型的是里根总 从事科学和工程工作,超出了全国平均水平: “l993年,三州地区高技术就业占全国高技术制 造业和服务业就业的l2%”l (】P2 。另外,纽约州 和宾夕法尼亚州还分别成立了“科学技术基金会”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undation)和“技术援助 计划”(Technical Assistance Program:PENNTAP), 统于l98 1年签署的《研究与发展税收优惠法案》 (R&D Tax Credit),这一法案使公司对研究与发展 的投资增加到约l%到2%,税收刺激的R&D支 资助高科技的开发。加州是“技术之州”,有明确 的科技,如鼓励内部(in—house)和 外部(outside)的研究发展工作,设立科学技术办 出增加的数额与因此丧失的岁入之间的比率 大约是3/l0。¨ 引这些都有利于技术在经济领 域的应用和传播。 公室(1973年),鼓励发展教育尤其是技术教育, 设立如“四城市计划”等与地方机构间的联系 机制以及直接的金钱资助等。“加州每年拿出总 预算的l%(每年约l亿美元)用于研究和与之相 关的行为” 】(PIOI。 2、在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美 国推行了一系列科技、工业和与科 为了使科技创新制度化和法律化,制定 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开发和企业(尤其是中、小企 业)创新的法律法规,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系统的政 策体系。如《小企业法》(1953年)、《中小企业投资 法》(1958年)、《小企业创新发展法》、《加强小企 业研究发展法》、《技术创新法》、《专利 法》和l984年的《国家合作研究法》等 们更加有利于新技术的商业化。 技发展有关的法律法规。 联邦对高科技的是综合性的,宏观 的和全面的,它支持国家革新能力(nation’S inno. vative capacity)的方式主要表现在:制定有利于研 究和发展的税收,对生产设备进行投资,制定 在 高科技发展中,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是因为它 当然,美国扶持高科技发展最直接的还 是本身直接介入研究与发展(R&D)。 3、联邦通过干预甚至介入美国的研究和 发展体系,根本改变了这一体系的结构,充分体现 了科技产一体化的特征。 专利法,在管理经济和放松管制之间进行选择,制 定反垄断措施以及订货,为风险资本(venture capita1)的融资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法律环境 等方面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高科技与工业 密切结合起来,工业渐渐以发展高科技企业 为导向。如美国工业的研究与发展受联邦反 垄断(antitrust policy)的影响很大。这是美国 高科技发展区别于以前科技发展的一个特征,也 是它区别于欧洲各国高科技发展模式的特征。政 府不断调整反垄断,间接刺激美国工业内部 l9世纪末20世纪初,R&D首先在企业内部 产生,企业设立了内部工业研究实验室(in—house industrial research laboratory),承担了主要的研究 和发展任务,以技术开发为主。联邦对研究 和发展的参与有限,主要是资助农业技术,而且规 模较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50 年代以来,美国联邦通过大量的财政资助、与 大学或企业制定研究合同以及直接介入研究等方 的研究与发展,为传统产业的高科技化以及新科 14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式.对R&D进行大规模参与,根本改变了研究与 发展结构:研究与发展不再主要以技术开发为 发展经济领域高科技的重要性。 的大规模参与,使美国研究和发展制度 发生结构性变化,从而使美国的革新制度化。美 国、企业和大学在研究和发展中的角色也发 主,或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相脱节,而是基础研 究、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商业化并重。 联邦对研究与发展的扶持,最直接的方 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联邦对研究和发展 问题的大规模资助(通过订货、与企业或其他研究 机构订立合同,内部R&D等),而且表现在 法是对研究和发展(R&D)进行财政资助,制定 法律法规和本身承担部分科研工作。战后政 府R&D支出的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国家对R&D 的投资占总R&D投资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二是 企业内部的研究和发展(in—house R&D)系统化、 组织化和制度化。与此同时,大学内部也开始发 展新的工程和应用科学。 联邦内部R&D预算占总预算的比重急剧增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对R&D的支出 占总支出的1/2到2/3。1 31 以1987年为例,美 国R&D支出约为1252亿,其中一半是私人部门 支出,一半是联邦的支出,而州和其他来源 大约只占总数的3%。…¨ 据国会的一个委员 会估计,“到1959年,美国电子业的研究与发展经 4、美国通过战争刺激高科技的发展,遵 循军民二元模式: 丹尼尔・贝尔曾说:“战争是技术发展的温 床。”I19】I P22 而战争是一种国家行为。一般认为,美 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整个冷战期间的高科技发 展都是军事导向的,但实际上,美国一直注重 技术的民用化,即使战争刺激下的高科技发展,也 是军民二元的。到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高科 技已基本转为民用导向。如上文所述,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到1980年代,美国一直通过军民二 元化,即通过国防(军用)技术(defense technology) 民用化或通过军用技术的裂变(spin—off)来发展高 科技。如国防部(DOD)的“VHSIC(very—high—speed integrated circuit)”计划,旨在生产更加快速的电 费中有85%是由联邦支付的” 。同时, 联邦本身也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如 1985年到1991年间,联邦雇佣的科学家人 数增加了16%,工程师人数增加了12%。_】引 ’ 1990年,全国从事科学和工程职业的雇员占总雇 员的6.9%。_】!】 ‘联邦是科学家和研究工 程师的最大雇主,是大学基础研究的最大资金提 供者,另外,联邦的700多家实验室雇佣了全 国将近1/6的科学家” ” 。州和地方 中的技术专家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1990年,全 国从事科学和工程职业的雇员占总雇员的 6.9%,而三州地区的全部雇员中有7.8%从事科 学和工程工作,“1993年,三州地区高技术就业占 子装置,它的目的虽然是军事应用,但同时也有很 重要的商业用途。而且联邦的一些从事科技 研究的部门也是军民两用的。如1939年以来最有 影响的科学研究发展局(OSRD: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既与军事领域有密切 联系,“同时也是一个民用机构,主要进行民用技 全国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就业的12%” 。 从此,R&D不再仅仅主要是工业行为,而是 术的研究”1 20 。另外,国家在研究与发展的开 、大学和企业的联合行为,在R&D的化 和商业化中,起着指导甚至决定性的作用,这 是高科技成为第一位的生产力的基础。第二次世 界大战和冷战期间,美国的R&D在很大程度上 与国防研究有关,同时也直接资助民用技术的研 究:到1989年,随着冷战的结束和经济全球化趋 势的加强,美国的R&D结构又重新得到调整,整 支中,也有相当可观的一部分是用于非国防部门 的,如在1960年国家对国防开支占总支出比例较 高的一年中,联邦对非国防部门的开支仍占 9%。但尽管如此,这一阶段高科技的商业化是缓 慢的。1980年以后,美国开始大规模采用大学—— ——工业合作(universitv/g0vernment/indus— try partnerships)的发展模式,商业化速度加快。 应该指出,军事技术在美国高科技的发展过 程中具有开拓性。美国的军事导向也产 生了积极的历史作用。在高科技发展的最关键阶 段,美国承担了几乎所有的高科技开发任 143 个美国研究和发展体系完全以民用技术,即发展 经济为主导?苏联解体后,为了适应新的国际形 势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克林顿总统将发展 科学技术的资源从军事领域转到经济领域,强调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务:“二战后的大部分时间里,联邦90%的 美国的技术变革[M].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98. 【4】弗朗西斯・w.拉欣,卡罗尔・甘兹・布朗.国家开发 R&D支出,都用于联邦的三个部门,即国防 部(DOD)、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原子能委员 会(AEC)”I zt i P223 :在致力于发展军事技术的时 期,联邦的军事订货对于美国高科技发展(包 括民用技术)是具有决定作用的,它在科学技术尤 其是高科技发展初期,有效地创造了一个固定的 高技术产业之国际比较【M】.博尔特:西景出版 社,1986. 【5lJ_哈贝马斯.走向一个合理的社会——学生反抗运动、 科学和政治【M1.波士顿:烽火出版社,1970. 【61宋霞.哈贝马斯科技理论探讨【J1.世界历史,2001 (2):29. 市场,有助于高技术的及时商业化。这对于高科 技中的半导体和微电子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重 要:如美国和军方在战争中不但大力支持科 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而且还是最新技术产品的主 【7lJ.L小佩尼克.美国的科学政治学:1939年到现在【M】. 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72. f8】里查德・宾厄姆.美国的工业模式:从汉密尔顿到 HDTV【M】.M.E.夏普出版社,1998. 【9】哈罗德・布朗,约翰・阿姆斯特朗.在民用技术 领域的作用:建立一个新的联盟【M】.华盛顿:国家学院 出版社,1992. 要订购者:“从1950年代末期到1970年代初期, 几乎有一半的半导体研究和发展的成果和产品由 国防部收购” 高科技中具有开拓性的两项重 要科技突破——原子弹制造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 术——都是出于战争的需要,都首先是军用科 技: 3] 丹尼尔・贝尔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 【10】加里・布林纳.科学、技术和政治学:国会分析 『M】.博尔特:西景出版社,1992. 【11】尤根・施曼德,罗伯特・威尔逊.高技术时代的发展 :地区和州的作用【M】.伦敦:昂温海曼出版公司. 【121苏珊・雷蒙德.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过去的教训 和未来的使命『M】.纽约:纽约科学院,1996. 【13】罗纳德・里根,厄尔・戴维斯.加利福尼亚州科学技 术的发展计划【R】.第一卷,概况,加利福尼亚州科学 技术办公室,1974. 原子弹是“科学和战争融为一体的最终标志”_】9] 。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使高科技理论和技术成果 应用到实际当中,使得科学和技术开始一体化 由此可见军事技术在美国高科技发展中的重要 性,但如果没有联邦“军事技术民用化”的政 策,即二元的发展战略,美国的高科技也无法在世 界处于领先地位。苏联就是一个很好的反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在高科技 发展模式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了不可忽 视的作用。由于美国高科技发展模式是灵活的、 有机的,因此,也执行了双重标准——事实上 【l41向新边疆进军——先进技术中的国际竞争:美国决策 【M】.华盛顿:国家学院出版社,1984. 【15】埃德温・曼斯菲尔德.革新、技术和经济:埃德温・ 曼斯菲尔德论文选集【c】.奥尔德肖特:爱德华・埃尔 加出版公司,1995. 【l6】中国科学院.高技术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科学 院,2000、 的(de facto)和法理上的(de iure)标准。 ¨ ’ 可以在没有法律或先例的情况下,执行既成 事实的,如在计算机产品和程序的标准方 面:这使得美国可以灵活处理有关高科技发 展的应急问题,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在高科技迅 猛发展,“时间就是效率”的时代,美国的这一 决策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参考文献: 【1】【德]乌尔里克・贝克.第二次现代化丛书【M】.坎布 里奇:波利特出版社,1990. 【2】洪朝辉.社会经济变迁的主题——美国现代化进程新 论【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17】肯尼思・弗拉姆.开创计算机业:、工业和高技 术【M1.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出版社,1988. 【18】科学与工程指标【s】.国家科学委员会,1993. 【l9】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 一项探索【M1.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20】诺曼・卡普兰.科学与社会.兰德・麦克纳利出版 公司,1965. 【21】内森・罗森堡.关于技术的整体观点【M】.剑桥:剑 桥大学出版社,1976. 【22】约翰・林维尔,莱斯特・霍根.电子的国际和经 济动力【J】.科学,1977—3—18,第1108页. 【23】何顺果.人类文明的历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0. 【3】戴维・莫厄里,内森・罗森堡.革新的道路:20世纪 144 责任编辑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