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与水资源环境(刘年东 建筑与土木工程 2014710029)
摘要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本文从自然辩证的角度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对水资源环境的保护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的建议。自然辩证法要求人类活动既不违背自然的发展规律,又可以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从而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自然辩证法 水 环境 可持续
0 引言[1]
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通过各个自然领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表现出来,是研究自然界和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规律,对自然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历史作出哲学概括。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然而,新技术所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全球水环境问题已经威胁着人类生存,如何处理水环境危机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即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自然资源开发的同时对环境进行保护,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1 当代自然辩证法
当代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
自然辩证法科学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而可以为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自然辩证法以现代全新的自然观作为思想基础内在地蕴涵了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它一方面要求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之间横向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则要求当代人与其子孙后代之间纵向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为我们当代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具体的思路,自然辩证法客观地阐明了科学技术的性质及其社会地位与作用,对我们正确认识当代反科技浪潮,制定积极稳妥的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它集中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在自然界和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它的原理和方法主要适用于自然领域和科学技术领域。学习和运用自然辩证法将有助于我们搞清科学和哲学的关系,从而更加清楚地认识科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加全面的观察思考问题,只有加深了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新的科学技术的挑战。
2 水环境资源问题[2]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计后果的发展工业,忽视环境污染,尤其是水污染非常严重。我国水环境面临着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等多方面压力。水体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破坏促使洪涝灾害频发。据199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目前我国七大水系、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等;湖泊以富营养化为特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和高猛酸盐指数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重金属。这些因素构成了水环境问题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等特征。
我国水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类主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工业发展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不仅单位产值污水排放量大,而且万元产值用水量各省区间差距悬殊。
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人类活动包括经济对于环境的改变,必将反过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人类本身。保护环境并非要环境恢复到完全天然的状态,而是要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改变,保持在环境可以承受的限度内。
3 水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3]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特定的关于“发展”的概念,是专指那种首先考虑生态代价、环境代价、既兼顾生态上的可持续性和人口、经济增长的需要,而且不给环境带来破坏的发展。其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量、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和最终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对水环境资源我们也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1、要推进水资源管理改革,构建全社会节水体系。进一步理顺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管理,统一管理、合理调度,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规范、调整和指导供水、用水、节水、治污和保护水资源的行为,全流域统筹兼顾,上中下游合理配置,最终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综合平衡。把保水、节水作为一项性措施来抓,树立惜水如金、惜水如命的意识,确立高效节水的现代灌溉农业用水战略和“节水优先、防污为本”的工业用水思路,压缩总耕地和沿沙区耕地面积,压缩粮食作物、高耗水作物,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环保农业和特色农业,严格新上高耗水项目,广泛推行节水型器具,实现工业用水高效清洁,大幅度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构建工业、农业、城乡居民生活节水,下游和上游节水,全流域、全社会节水的格局。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特定的关于“发展”的概念,是专指那种首先考虑生态代价、环境代价、既兼顾生态上的可持续性和人口、经济增长的需要,而且不给环境带来破坏的发展。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日光温室建设。在干旱缺水地区推广日光温室,变季节劳动为全年农忙,变粗放劳作为精准管理,变苦熬等待为依靠科技和市场勤劳致富,既节水、节能、保护生态,又延长作物生产时间,既调整结构,又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农民生产方式、生活状态、思想观念的性变革。要进一步从资金、、技术等多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大规模推广日光温室,发展反季节生产,在整合沙产业资源的基础上,在重点地区建立科技研发小组,形成科研与推广一体化的沙产业发展体系。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对沙区资源的人工培育、加工利用等重点技术组织研究攻关,研究适应沙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建设一批高科技、低能耗、高效益的沙产业示范项目。
3、提高科学技术,实现工业、企业的全方位节水。节水以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为重点,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逐步建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4、治理水污染。加大科学技术投入,提高污水处理水平和回收利用率,禁止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里面,防止水质性缺水。
5、实现南水北调是根本措施。它可以缩小南北方在降水量和径流量在地区和季节上的差异,配以各流域兴修的水利工程设施(如水库)可以最大限度的调蓄水资源的使用。
4 结论[4]
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任重道远,要改变目前资源环境的已经造成的问题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辛勤的工作。在处理水资源环境问题的时候,需要我们联系发展的看问题。大自然并不是按照简单的线性发展演变。现在所遭受的水环境问题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孤立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子共同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引发的。改造自然是建立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之上的。在我们还不具备先破坏后恢复其生态功能的能力时,尽量维持自然界已经发展出的现有的复杂的制衡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赵修渝.自然辩证法概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2] 钱勇.现代废水处理新技术[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3.
[3] 井文涌.采取有力措施,推进中国水环境保护:水工业与可持
续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4].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