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智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_论艺术形态学的学术追求及其品质

_论艺术形态学的学术追求及其品质

来源:微智科技网
24

审美视点

论艺术形态学的学术追求及其品质

文/朱云涛

面对当代艺术的诸多变异,传统的艺术形态学或已丧失了描述能力,其研究范式亟待转变。艺术形态学应当对作为人类一种活动形式和生存方式的艺术作整体性的考察,描述其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这种描述应当完整全面,形神兼备。艺术形态学研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所谓的纯然客观的知识,而且应当有着某种责任和担当,有着某种价值判断和理想追求。

一、艺术形态学研究范式的转变

面对当代艺术中诸多新形式,人们不禁要问:艺术可以是这样的吗?艺术的边界在哪里?这样的艺术有什么意义?人们对“什么是艺术”的问题再次表现出极大的困惑。在当今这个艺术高度自觉的时代,艺术的外延在拓展,新内涵被注入,观念在变异。当代艺术的一些形式,其面目已经令人难以辨认。这里涉及到一个最基本、最直接的问题,即艺术的面貌、特征问题,也就是艺术形态的问题。

20世纪,艺术形态学曾有过重要成果。莫・卡冈在《艺术形态学》中精细、深入、全面地描述了各个艺术门类、类别、种类、体裁、样式之间的关系,描述了由艺术门类等构成的艺术世界的系统结构及其演变规律。托马斯・门罗在其《走向科学的美学》等著作中,对艺术形态学的学科内涵作出分析和规定,特别是在形态学研究中提出了风格的问题。门罗认为,艺术形态学所确立的有关艺术形式及形式类别的经过验证的知识体系是有意义的,由此可以进一步研究每一种艺术如何在人类经验中发挥作用,也可以对人们的艺术鉴赏和创作发挥作用。

如果我们按照卡冈或者门罗的艺术形态学观念,似乎也可以对当代先锋派艺术的作品形态作一番描述,比如说,装置艺术是一种新的雕塑形式,行为艺术是戏剧的一个变种,或者说某某艺术是某几种艺术样式的重新组合,等等。然而,很显然,这种描述是极其勉强、不得要领的。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传统的艺术形态学已经丧失了描述能力,更缺乏解释能力。

艺术形态学有助于人们认知艺术因而具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是,近些年来,艺术形态学走向式微,这表明艺术形态学研究存在严重的问题,其研究范式亟待转变。检视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尽管门罗、卡冈等人的艺术形态观念仍然被许多人所

沿用,但当代人们对艺术形态的认识,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生许多变化。在我们日常表述以及理论表述中所用的“艺术形态”一词显然已经超出门罗或卡冈在艺术形态学中的规定。对艺术形态的内涵,当代已有人著文作出新的理解和界定,尝试进行自觉的理论阐释。邵百鸣、饶素华在《神性、人性和理性——略论艺术形态与时代精神》一文中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其精神性,从艺术和时代精神的相互关系中去确立划分艺术形态的标准是符合艺术本质的。按照艺术所包含的精神内容的不同,艺术形态可分为神性艺术、人性艺术和理性艺术。陈明在《对构建和规范艺术形态范畴的思考》一文中认为,从当代美学观念出发,构建和规范艺术形态范畴十分必要,它可使艺术和文化之间保持协同的关系,更好地发挥艺术的功能。相应地,作者提出了文化模式是构成艺术形态的条件因素,艺术构成是艺术形态区分的基本原则,艺术的文化心理功能是艺术评价的依据。作者强调,艺术形态范畴应包含人类文化大背景中的艺术发生和发展的规律、艺术形式的分类、艺术风格的演变、艺术的文化功能等决定艺术本质的因素。因而艺术形态概念应该是反映艺术的本质和其规律层次的概念。上述观点无疑是对以往艺术形态学的重要突破,在此基础上,需要我们对艺术形态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学科的学术追求及其品质作出进一步的探讨,以期对艺术形态学理论的新建构起到推进作用。

艺术观念影响艺术创造,因而影响艺术形态学的研究对象,而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关于形态的观念也在更新,这样,艺术形态学的研究范式必然要发生变化。

二、艺术形态学的学术追求

艺术形态学是对艺术这一存在的整体性的考察、感知和描

审美视点

25

述。艺术形态学研究应该在对象化的生活世界(即日常生活)中辨认艺术的身影,感知其气息,应该从整体上描述艺术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应该能够全面、完整地描述艺术的面貌和特征,描述艺术的历史变化。这种描述应该形神兼备,生气灌注,风骨可鉴,而且,这种描述应该涉及艺术的本质,并且具有相当的解释能力。

艺术是人类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生存方式,是人类生存的直观表达,是人类源于身体本能的一种基本的精神需要。人类需要一个精神世界,艺术是达成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人类趋向于共同理解,通过艺术,人类建立了共同的世界以安身立命。人类天然地存在于生活世界之中,同时也在不断地建构着生活世界。艺术是建构这个世界的基本方法之一。艺术是身心交融的精神事件。身体是艺术行为的始源和直接承担者,技术和物质媒介也是艺术行为的必要构成元素。艺术行为存在于具体的物质时空,更是存在于阶级、时代、民族等精神时空。艺术的展开要依赖包括身体在内的物质手段和技术、技巧。技术的发展改变着艺术的行为方式,它首先直接影响着身体的参与方式。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的艺术行为方式以及由此建立的艺术世界存在着差异,这是风格上的差异。

形态是事物的具体展开状态,对形态的描述是对形式与精神结合为一体的事物的整体的描述。艺术形态是艺术的具体展开,是艺术本身的面貌和状态,是艺术的特征。

艺术是精神性的,同时也是物质性的和技艺性的,精神借助于物质和技巧在行为过程中得以呈现,行为过程(包括外在的形体动作和内在的感受、体验)正是艺术的本体。只有在这种与自然、与他人、与自身的交流中,在对神秘未知的探求中,艺术才真正地展开,因而,艺术形态学研究的基本对象理应就是艺术的行为过程。

艺术形态学应该关注作为一个整体的艺术的形态。我们视艺术为一种感性的精神活动,把艺术作品和艺术行为如实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把各个门类的艺术也如实地结合为一个整体。艺术的精神内涵的完整呈现是一个行为过程,或者说一种活动,艺术品只是这一活动的手段或结果。艺术总是有一定的存在时空,会借助于一定的媒介以一定的方式呈现为一定的样态,有一定的特征,不同的时代、地域、民族、阶层,其特征会有不同。因而,存在时空、展开方式、风格特征就是艺术形态的基本结构和内涵。

我们需要重新确立艺术形态学研究的基本范畴,这些范畴的具体展开,以及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艺术形态学就是对作为本体的艺术行为的存在时空、展开方式和风格特征的概括和描述。存在时空是艺术行为发生的物质时空和精神时空;展开方式是艺术行为具体的呈现、传播和接受的形式;风格特征则是在某种时代精神氛围中艺术世界的整体面貌——这三者的整体结合构成艺术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们从具体的方位、

展开方式和风格特征三方面给具体的艺术存在以定位,从而成为艺术形态描述的基本范畴。

我们需要寻找引起艺术形态变化的内在和外在的影响因素,寻找艺术形态演变的机制。而且,我们需要回到现实,描述当代艺术的状况,分析其成因,对当代艺术形态作出评价,判断其得失,由此展望艺术的未来。与以往的艺术相比,当代艺术呈现出复杂、多变的面貌。对当代艺术现象作出描述并试图加以解释,从中获得一种理解和感悟,这样才能对艺术的未来发展有所期待,因为理想的人类生存方式是艺术化的方式。

新的艺术形态学研究如何展开?现代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一些新观念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艺术人类学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开阔的视野,现象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社会学为我们寻找形态演变的原因提供新的思路。

胡塞尔面对20世纪欧洲科学危机而提出的“面向事情本身”的现象学观念和方法,如今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内在视野。反对主客二分的整体思维,本质的生成性思维,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和本质直观的方法,海德格尔的生存现象学和艺术真理观,以及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对艺术形态学研究都有着直接的指引意义。艺术形态学应运用现象学的观念和方法,对艺术、艺术形态的概念作出新的基本的界定;借助于意向性理论界定艺术的范围;借助于本质直观理论确定艺术、艺术形态的内涵;借助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艺术真理观,辨清艺术本质与艺术形态的关系,艺术本质的生成性对艺术形态的变异性的决定性作用。

由中国学者郑元者、方李莉等倡导的中国特色的艺术人类学,其全景式的开阔视野、完全的艺术真理观对艺术形态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特色的艺术人类学强调艺术研究的全面性,它不再局限于原始的或小型社会的艺术现象,而是作全方位的审视。在时间维度上,纵贯古今;在地理空间上,遍及世界各地;在社会阶层上,精英与民众等同视之。艺术人类学注重行为研究,认为各种艺术形式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社会生活中展开着,从而发挥其功能的。我们不是一定要从所谓的本质角度把艺术界定为一种活动,而是只有把它如实地视为活动,才能真正全面地认识它、描述它。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真理就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活动中展开着,其形态也在变化着。

社会学理论的引入有助于我们寻找艺术形态形成和演变的原因。胡塞尔提出并界定又由后人加以发展的生活世界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主体间性理论,以及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等,对艺术形态学研究均有重要价值。我们将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考察影响艺术形态的外在和内在原因,探讨艺术形态演变的机制,从艺术形态的角度,对艺术发展作出新的思考。这里,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的精神信仰,时代的精神状况,生活世界的分化与殖民化,艺术的性质和社会地位的变化,

26

审美视点

艺术的自觉,人类的身体、技能,由人类发明又外在于人类的技术,艺术传达的媒介等,都是必然被涉及的因素。

当然,这里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如果我们将哲学、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艺术形态学研究,这种交叉研究还是形态学吗?会不会导致学科的僭越或者混杂?其核心是什么?我们的基本定位是,这种形态学研究是一种状态和特征研究。

权力对知识的控制与变形,政治权威直接左右知识的话语形式,这是权力从外部对知识的政治控制;另一种形式是来自知识的内在要求和动因,它强调知识对社会现实问题的介入和作用。若以此来审视艺术形态学研究,其情形也理当如此。

再者,学术的性和自足性一度成为某种理想的学术理念和追求,然而,当学术逐渐自足,并在新的学院下成为学人的文化资本之后,知识在相当程度上就开始远离社会实践,远离芸芸众生,转而成为装点门面和炫耀才学的摆设,成

三、艺术形态学的学术品质

门罗和卡冈的形态学观念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是极其明显的。一方面,以经验、实证为基础的科学美学,或以系统方法为基础的系统美学,都是科学思维方法的结果。现代的科学观念已经广泛渗透到人文领域,改变了人文研究的观念和方法,向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看齐几乎是一种共同的追求。这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对人文研究对象特性的忽视,从而影响了研究成果的价值。另一方面,艺术学和美学普遍存在以作品为中心进行研究的倾向,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与作品相关的艺术行为活动,因而不能勾画出艺术展开的完整过程。艺术形态学若只注重作品形式、类型的研究,势必会将完整的艺术加以肢解、分割,由此获得的认识显然是不全面的,它难以全面描述艺术的历史形态特征及其变化,难以从整体上描述当代艺术的剧变,更不能对此作出解释。

再者,当代社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文化转型,诸多新的现实问题严峻地摆在人们面前。旧有的知识范式和研究理路显得捉襟见肘,要回应复杂的现实问题就必须寻求新的研究范式。这种研究范式要求研究者超越现有学科边界进行跨学科的整合,因为当今世界出现的许多新的社会文化问题,决不可能在某一个确定学科范围内得以解决,超越具体学科成为必然的要求。艺术形态研究也要不拘学科界限之一格,超越种种边界的,进入广阔的理论层面。只有这样,才能为人们解释当代艺术转型的诸多复杂的问题提供可能性。因而,艺术形态学研究必然是一种人文性的综合研究。

在上述框架下的艺术形态研究是一种特征描述,同时也在寻求一种解释。从形态学的角度,我们注重具体形态的描述,也注重形态演变的原因分析,似乎不宜对各种形态在价值上作出评价,或以某种标准作出苛求。然而,从理想的角度,即艺术促进人类诗意生存的角度,我们又希望艺术能达到比较好的存在状态,从而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对当代艺术而言,尤其如此。艺术形态学研究之所以在价值取向上作出这种调整,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

福柯关于话语形成的理论表明,权力必然和知识相伴相生并相互作用,离开权力,知识就失去其功能。知识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与政治相关联,不存在任何纯然客观或价值中立的知识。知识和政治通常呈现为两种形态:一种是福柯所说的

为获取名利的象征资本。今天,高度化的大学教育系统,行政化的科研管理机制,不可通约的学科体系,功利化的研究取向,正在使学术趋于商品化和经院化。那种曾经很是强烈的社会现实关怀在知识探求中逐渐淡化,参与且干预现实的知识功能被淡忘。于是,寻找一种能够直接参与并干预现实的知识路径便成为当下的急迫要求。新的研究范式必须彰显出强烈的现实关怀和社会批判的品质,同时必须抛弃学科自立,追求互释和融通。

若我们回到现实,审视现实的人生状态,我们看到,商品逻辑贯彻于生活的各个层面,金钱成为衡量人的存在价值的最重要的标杆。红尘滚滚,物欲横流,工作休闲,饮食男女,享受主义盛行。人类没有信仰以支撑,没有彼岸以期盼,生活诗意不再,诸神隐退,人类也似乎无意于未来可能性之探索,娱乐至死。文化工业将艺术覆盖于生活的表层,生活表层的美化,不再触及灵魂。就此境况而言,艺术形态学的描述就需要带有探究的意味,这种探究既包括“艺术何以如此”,又包括“艺术应该如何”。因而,艺术形态学所追求的,就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所谓的纯然客观的知识,而是有着某种责任和担当,有着某种价值判断和理想追求。

参考文献:

[1]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M].石天曙,滕守尧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2]莫・卡冈.艺术形态学[M].凌继尧,金亚娜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3]周宪.文化研究:为何并如何[J].文艺研究,2007(06)

[4]邵百鸣,饶素华.神性、人性和理性——略论艺术形态与时代精神[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4(06)

[5]陈明.对构建和规范艺术形态范畴的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艺术形态学理论体系的新建构》(10YJA760086)阶段性研究成果,本项目获得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

作者简介:朱云涛,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

编辑:豫 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