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智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谈偏正式复合词中名词词根的定语后置现象

谈偏正式复合词中名词词根的定语后置现象

来源:微智科技网


谈偏正式复合词中名词词根的定语后置现象

在现代汉语中,大多数偏正式复合词是前一词根修饰、后一词根的,但也有后一词根修饰、前一词根的现象,我们称其为偏正式复合词的定语后置现象。本文讨论了偏正式复合词中名词词根的定语后置结构,对这一现象作了细致的分析,并简要阐述了其成因。

标签:偏正式复合词 名词词根 定语后置

一、引言

关于定语后置的问题,已有的文章大多是在短语、句子的层面上论述的。本文将在词的内部即词根层面上讨论偏正式复合词的定语后置问题。丁邦新(2000)从四种方言的角度论证了汉语方言中不存在”中心语—修饰语”这一反常词序,但他所讲的修饰语只涉及形容词,并未涉及名词。也就是说,他只证明了汉语中不存在形容词作定语后置的词序,因此,并不能由此而推断汉语中没有名词词根作定语后置的词序。在由名词词根构成的偏正式复合词中,大多数都是修饰性名词词根前置的,本文则讨论修饰性名词词根后置的现象,即由后一个名词词根修饰前一个名词词根所构成的偏正式复合词的结构。本文认为汉语构词中名词作修饰语后置的现象是存在的,并分析了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最后指出这种定语后置只属于语用层面的移位,并没有改变词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关系。

二、偏正式复合词中名词词根定语后置现象的存在

在《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1997)中,编者在介绍复合词的分类时,指出偏正式复合词是“前一词根修饰、后一词根”的复合词,并举例如下:

人流 气功 冰箱 新潮 小说 (定中型)

密植 游击 腾飞 倾销 筛选 (状中型)

火红 葱绿 蜡黄 雪亮 笔直 (状中型)

从上面例词的分类来看,编者将“人流”归入偏正式复合词的定中型小类,这一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根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的解释,“人流”有两种词性,一是动词,为“人工流产的简称”;一是名词,为“像流水一样接连不断移动的人群”。如果将“人流”视为动词,那么作为“人工流产”简称的它应该和“密植”一样,属于状中型的偏正式复合词。①和同组的其他例词比较,黄廖本中属于定中型小类的“人流”应是名词,表示“像流水一样接连不断移动的人群”的意思,它是由两个名词词根构成的。从编者的观点来看,是前一词根修饰后一词根,即“人”修饰“流”,“人”为偏,“流”为正。拿“人流”和同组的“气功”“冰箱”“新潮”“小说”来比较,发现后四个词的语义中心都落在后一个词根上。

“人流”的语义中心也落在“流”上吗?它的语义中心是“流水”吗?显然不是,其语义中心应该落在“人”上,即指“人群”。我们可以用替换方法来验证“人”和“流”哪一个是语义中心。②例如,在“不尽的人流涌向广场”这个句子中,假如“流”是语义中心,保持中心词根“流”不变,“人流”可换为“电流”“水流”诸词,但这时的句义与原句义大不相同,所以“流”不是语义中心;假如“人”是语义中心,保持中心词根“人”不变,“人流”可换为“人潮”“人群”诸词,这时的句义与原句义基本相同。可以看出,在“人流”作名词时,“人”是语义中心,“流”是修饰语,“流”修饰“人”。我们认为,这里的“人流”仍然是偏正式复合词,但不是前偏后正,而是前正后偏③,这和“气功”“冰箱”“新潮”“小说”等前偏后正的定中型偏正式复合词并不一样,所以黄廖本将“人流”归入偏正式复合词的定中型小类的说法不很妥当。

像“人流”这样前正后偏的偏正式复合词还有很多。例如:

A组:人潮 人海 人山 人蛇

B组:电流 车流 客流 铁流

A组为“人X”,各个词都是以“人”为中心词根的前正后偏的偏正式复合词,这些词的语义中心都落在“人”上。以“人蛇”为例,“人蛇”是指“像蛇一样蜷缩于船的底舱的人,多指客”。由它的词义可以看出,“人蛇”是人而非蛇。B组为“X流”,各个词都是以“流”为修饰成分的前正后偏的偏正式复合词,这些词的语义中心都落在“X”上。以“车流”为例,“车流”是指“像河流一样连续不断的车辆”。由它的词义可以看出,“车流”是指车而非河流。通过以上的举例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A组词的出现说明以“人”前置作中心词根的前正后偏的偏正式复合词是存在的,B组词的出现说明以“流”后置作修饰词根的前正后偏的偏正式复合词也是存在的。由此可见,像“人流”这样的前正后偏的偏正式复合词的存在不是偶然现象。

像“人流”这样的前正后偏的偏正式复合词是否普遍存在于我们的语言当中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雪花”是我们常见的事物,如果是“雪”修饰“花”,“雪花”就可以扩展为“雪的花”,但“雪花”并不是一种花,而是“花形的雪”。类似的还有“油花”等。再如,“花生米”是我们常吃的食物,它也不是指“米”,而是“去了壳后的花生”。类似的还有“虾米”等。

三、偏正式复合词名词词根的定语后置现象的分类

偏正式复合词名词词根作定语后置的现象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比况类,修饰性的名词词根作为喻体描写前一个名词词根(本体)的状态;一种是类,即修饰性名词词根前一个名词词根的性质。

(一)比况类

这一类偏正式复合词中的两个名词词根——名1和名2,名1是本体,名2是喻体,它表示“像名2一样的名1”。例如:“人流”“人蛇”“人山”“车流”“雪花”“油

花”“石笋”“火舌”“豆腐脑”等。这些词的前一个名词词根都是本体,其语义中心都在前一个名词词根上,后一个名词词根是喻体,和前一个名词词根有形状或状态上的整体相似性,从而使整个词具有了鲜明的形象色彩。

(二)类

这类偏正式复合词中的两个名词词根——名1和名2,名2是名1所具有的性质,即名2在性质上修饰、名1。例如“饼干”“豆腐干(儿)”“银圆”“地球”“冰棍”“冰棒”等。这些词的语义中心都在前一个名词词根上,后一个名词词根从性质上对前一个名词词根进行和界定。类与比况类不同,比况类是比喻构词,强调后一个名词词根和前一个名词词根的整体相似性;类的后一个名词词根和前一个名词词根则没有整体相似性,后一个名词词根本身就是整个词所具有的性质。以“冰棍”为例,整个词表示“棍状的冰”,“棍”从形状上了“冰”的性质,但“冰”和“棍”之间没有整体相似性。

四、偏正式复合词中名词词根定语后置现象的产生原因

(一)历时原因

在上古汉语中,偏正式复合词中定语后置的现象时常出现。例如,《左传》中的名篇《晋楚城濮之战》,篇名中的“城濮”就是由名词词根作定语后置的偏正式复合词。再如,《淮南子》中的名篇《女娲补天》,篇名中的“女娲”也是由名词词根作定语后置的偏正式复合词。孟蓬生(1993)称这一类词为“大名冠小名”,并将搜集到的古汉语中的这些词细分为七类。这就说明在上古汉语中,这类由名词词根作定语后置的偏正式复合词并不罕见,那么这一语法现象就极有可能影响到现代汉语中词的构成方式,从而产生偏正式复合词名词词根定语后置的现象。

(二)共时原因

丁邦新(2000)从四个方言的角度论证了现代汉语方言中不存在所谓“名—形”这一反常词序,并举例说明。他认为方言词汇“鸡公”“鸡婆”“虾公”“牛婆”中的“公”“婆”都是“本身带有性别意义的名词”,而非“表示性别的形容词”,这恰好说明了现代汉语方言词汇中确实存在着名词词根作定语后置的现象。在方言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汉语普通话受到了方言词汇的影响,“鸡公”等方言词汇的存在也可以作为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这一语言现象的方言佐证。

(三)认知原因

范晓(2001)认为“词序”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词序”是指“语法结构中的语素、词、短语、分句的排序”,即“单位序”或“词语的排序”。这里所讲的名词词根的排序则可以认为是“单位序”,或者叫做词根(语素)的排序。我们知道,词或句子的末尾一般是人们注意的焦点。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说话人传递信息总是倾向于由已知、稳定的旧信息到未知、多变的新信息,表现在语言的线性序列上就是越靠近词或句子的末尾,信息量越大,信息内容越新。大多数情况

下,人们为了强调事物的概念,就会用前一词根修饰后一词根。后一词根是该词表达的语义中心,同时也是该词的语用焦点,是整个词的新信息所在。这时,前一词根只起修饰作用,其修饰作用并未得到突显。这种情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前偏后正的偏正式复合词。但有时人们为了突显事物的情状,就需要把描写事物情状、起修饰作用的词根放在新信息的位置上,实现焦点化。这样,前后两个词根就产生了移位,从而形成前正后偏的偏正式复合词。在前正后偏的偏正式复合词中,前一词根是整个词所表达的语义中心,后一词根对其加以修饰,实现焦点化并且成为该词的语用焦点,是整个词的新信息所在。这时,后一词根的修饰作用得到了突显。不管是前一种情况还是后一种情况,它们都是由旧信息到新信息,都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换句话说,这两种情况都是人们的认知心理在语言单位序列上的反映。所不同的是,在前偏后正的偏正式复合词中,词语的语义中心和语用焦点重合于后一词根;在前正后偏的偏正式复合词中,词语的语义中心和语用焦点相分离,其中前一词根是该词的语义中心,后一词根是该词的语用焦点。

五、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中确实存在偏正式复合词名词词根定语后置的现象。邵敬敏(1987)认为,改变句子成分的语序而并不改变其原句式的语法结构关系以及深层语义关系,只是改变了某些语用风格色彩,这种移位,是属于语用层面的。对于前正后偏的偏正式复合词,从其语法结构的层面分析,这两个名词词根之间仍然是表修饰的偏正关系;从语义层面上说,两个名词词根之间存在着被描写对象和描写情状之间的语义联系;因而偏正式复合词中名词词根作定语后置的移位现象不是属于语法、语义层面的,而是属于语用层面的,是为了让表修饰的词根更加突显。

注释:

①这时的“人流”是由形容词词根和动词词根构成,是状中型的偏正式复合词,其中的“人”是“人工的、人为的、非自然的”意思,修饰动词“流产”。

②对于偏正式复合词来说,中心词根用来表示概念的作用是主要的,修饰性词根对中心词根只起修饰作用,假如中心词根确定,即使修饰性词根有所变化,整个词所表示的概念还是基本确定的。

③这里所说的“前正后偏”就是定语后置,而且定语“流”移位到中心词根“人”后,并没有改变原来两个词根之间的偏正关系的语法结构,也没有改变原来两个词根之间的修饰语与被修饰成分的语义联系。

参考文献:

[1]丁邦新.论汉语方言中“中心语—修饰语”的反常词序问题[J].方言,2000,(3).

[2]范晓.关于汉语的语序问题(一)[J].汉语学习,2001,(5).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刘兰民.汉语比喻造词法刍议[J].汉语学习,2001,(4).

[5]孟蓬生.上古汉语的大名冠小名语序[J].中国语文,1993,(4).

[6]邵敬敏.从语序的三个平面看定语的移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7,(4).

(刘继磊,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