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智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都江堰》教学设计

《都江堰》教学设计

来源:微智科技网
攀枝花技师学院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 覃丽丹 语文 16高焊2班、2016级高级汽车维修05班、授课班级 2016级中级汽车维修01班、2016级中级汽车维修02班、2016级中级汽车维修03班 授课地点 教学内容 训练任务 各班级相应教室 《都江堰》 理解都江堰的建筑特点,文中重要语句赏析,作者情感的理解 知识 1、了解作家作品及都江堰的有关知识,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 技能 1、理清作者思路,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 2、学习作者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来展示文本内容的表达技巧 3、通过诵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情感 领会并感受作家对都江堰特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情感体验,体会作家深邃的文化思索,和从文化视角对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的反思与审视。 主要教学方法 任务教学法 课型 理论课 授课时间 第7周(3节课) 教学 审批签字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领会并感受作家对都江堰特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情感体验,体会作家深邃的文教学难点 化思索,和从文化视角对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的反思与审视。 时间分配 (分钟) 教学步骤 教 学 设 计 引入 余秋雨的《行者无疆》介绍,使学生了解作者。 5分钟 第1页

攀枝花技师学院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阅读课文,完成课后字词,让学生概括各部分内容。 方式:学生自己先拟定小标题然后讨论交流。 明确 ①都江堰的价值 ②都江堰的水势 ③李冰父子的影响,作者对李冰父子的评价 文章第一部分以长城为参照系,表现作者对都江堰的独特感悟;第二部分绘神绘色地表现都江堰的壮丽图景;第三部分由堰及人,展现李冰父子的精神风采。三个部分层层推进,脉络清楚。第一、三部分写“虚”,以作者独特的主体感悟为中心;第二部分写“实”,以对客观景物的生动描绘为重点,“虚”与“实”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第一部分以“它,就是都江堰”收尾,自然过渡到第二段对都江堰自然风貌的描绘。第三段以“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画影的李冰”开头,通过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巧妙完成了文章结构由“景物”向“人物”的转移。文章结构流转自如,衔接自然。 研习文本 (1)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设疑:1、作者为什么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2、这部分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3、作者又从那些部分来进行对比的?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作者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把长城和都江堰进行了对比。从年代上,规模上,功用上,形象上,气质上,影响上和结果上进行了对比,它的价值要比长城大,所以作者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2)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 都江堰既是一项水利工程,灌溉了整个中华民族,那就让我们来感受下其水的魅力。 1、学生找出描写水流的语句。 2、设疑: A、作者是怎样写水的?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B、水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明确: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欲扬先抑和烘托的写作手法。 水的特点:狂野不羁,充满强悍的生命力同时又是驯顺的。 在游览都江堰之前,作者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在看到都江堰之后,作者对都江堰的评价是什么?作者的态度为什么第2页

实施步骤 30分钟 实施步骤 20分钟 攀枝花技师学院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会发生变化?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在游览都江堰前后,作者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游览前作者没有体会都江堰的价值,参观后作者对其高度赞美并深为陶醉。“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但游览之后,作者不仅对其“景”情有独钟,认为“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而且对其“神”无比崇敬,“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 (第三部分15段第3句)。这种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既深刻地表现了都江堰难以抗拒的无穷魅力,又使文章波澜起伏,可读性强。 (3)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岷江的水由狂野不羁变得驯顺,应归功于都江堰,而都江堰的建造者便是李冰父子。 文章的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明确】作者在第一、第二两个部分从虚实两个方面议论和描写了都江堰以后,文章推物及人,由对都江堰的关注自然推进到对工程建造者李冰形象的描写。作者通过对李冰“以使命为学校”、以实际为基点、质朴务实、无私奉献、“大智”“大巧”的形象和性格的描写,高度评价其“既具体又质朴”的政治实践是中国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并通过对“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的复杂命运的揭示,表现了作者对立足实际的真学问、真人格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对李冰的“伟大精魂”的褒扬和崇敬之情。更进一步说,堰由人造,人与堰在精神本质上是息息相通的。作者对都江堰的褒扬和对李冰精神的赞美在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都表现了作者对淳朴务实、含蓄内敛的美学境界和精神追求的肯定。 精美句子赏析 ①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第一部分③段第2句) 【提示】长城的美在于规模宏大,气势的宏伟,给人一种巨大的惊悸,但时过境迁,它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却直到今天依然在造福人类,给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滋润濡养了天府之国,永久性的灌溉了中华民族。所以说它的美具有长久性。 ②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第一部分⑤段第2句) 【提示】“灵动的生活”是指都江堰直到今天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将一直延续下去。将都江堰比喻为乡间母亲,显示了它不炫耀、无所求、默默地奉献的精神。这一比喻生动形象的地刻画出都江堰的本质特征:它像母亲一样滋润和濡养着中华民族。 ③第二部分最后一段,“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 (第二部分③第3页

实施步骤 40分钟 攀枝花技师学院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段第7句)这“吃够了苦头”与“出尽了风头”怎样理解?{第二部分写水的段落需要学生反复阅读,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 【明确】这里的水本来是充满野性的,它“飞奔着”“裁割着”“直窜出去”,它“恼怒”,它“咆哮”,所以这里的水充满一种壮丽雄浑的美,可谓“出尽了风头”;但是这样的水流受到都江堰的制约,只能“乖乖地转身改向”“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水显现出更壮丽的驯顺,也可谓“吃尽了苦头”。 ④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既具体又质朴。(第三部分③段第2句) 【提示】政治走向,在这里指与政治理想相关联的实施政治的方案。一种是一些官场丑类的政治走向,他们或无所事事,无所专政,根本无视百姓的疾苦,或互相倾轧,玩弄权谋,不惜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另一种是李冰的政治走向,即拥有利民富民的胸怀与责任感,认定在旱涝成为百姓最大祸患时,治水就是最大的政治,政治家就应该成为水利家。显然持第一种政治走向,随之而来的是死气浊味乃至腥风血雨;而正是基于第二种政治走向,都江堰才得以矗立在四川大地上。 ⑤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第三部分⑤段) 【提示】从表面看,李冰显示的只是水利方面的才能,但是当治水成为政治家的首要任务时,政治家对水利工程的倾力投注就成了一种晴明的政治,政治家在水利工程上的实绩就成了他的第一政绩。因此,当李冰出于利民富民的考虑而要求自己成为水利家的时候,它确实是向世界宣告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⑥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第三部分⑥段) 【提示】这种政治辩论,就是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的辩论,就是两种政治纲领的辩论;李冰手中的长锸说:政治要做事儿,既具体又质朴,就是要像长锸这样为百姓消灾,给百姓濡养;金杖玉玺和铁戟钢锤则在为权势、征战和辩解。他失败了,因为千年政治是站在另一边,他终又胜利了,因为在今天的中国,长锸象征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利民富民的政治路线和政治家的政治品质,不但为世人首肯,而且与当代社会学政治发展的基本思想相通,与当代社会所要求的人格品质相融,从而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⑦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第三部分⑧段第2句) 【提示】其一,因为他的这点学问是水利界的重要成果,说“水汽淋漓”显得形象生动。其二,是为了与厚厚的典籍“风干松脆”对举。这里的典籍,是另一种政治纲领的代名词,它们貌似堂皇威严,却早已腐朽不堪,失却了活力;第4页

攀枝花技师学院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而李冰的学问,渗透着利民富民的不休思想,造就了都江堰的辉煌,当然“水气淋漓”。 ⑧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第三部分⑩段) 【提示】大愚大拙是说李冰极不擅长无所专功或蝇营狗苟的为官之道,而只是具有田间老农的思维;大智大巧是说政治家正是由于具有了田间老农的思维,才具备了可贵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才有了民本思想,从而能够清晰而透彻地关照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 ⑨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第三部分⑩段第2句) 【提示】田间老农的思维,是李冰治理都江水的出发点:人活着,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要想达到治理的目的,就必须使人民富足。他的治理就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落实到实实在在具体的工作上,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智慧的。 ⑩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第三部分13段末句) 【提示】都江堰矗立着李冰的精魂,营造着一种为民造福的浩荡氛围。在这种强大精神的投射下,李冰雕像置于水中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甚至不应或不该有其他选择,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李冰的心愿,才不悖李冰的精神。在官僚权贵们死后也要荣华富贵这种层层相因的腐朽观念的衬托下,李冰死后的归宿的确令人耳目一新。我们应当感谢那位汉代水官,是他将李冰的生命延续了,是他将李冰的利民富民的精神表现到了极致。这样都江堰不但流泻着驯顺的江水去丰富物质世界,所展现的精神世界,也是朴实清新独特高格的。 11第三部分第十四段说“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怎样理解这句话?{讨论时应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诘问是在对李冰的评价之后生发出来的,应结合对李冰的认识来回答这个问题。} 【明确】李冰活着时是一个实干家,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指挥人民建起了都江堰;他死后,都江堰仍然滋养后人。他还留下了经典的水利工程理论,被后世奉为圭臬。他的雕像还被用来测量水位,镇于江心,造福后人。作者用这些对李冰的评价,实际上是警戒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应该像李冰一样生前死后都造福一方。 12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第三部分末段第3句) 【提示】李冰通过轰鸣的都江水传达的遗言是:政治家应当完全抛弃一己私利,尽心尽意地去为百姓谋福利,中国历史上有这样杰出的人物,这样璀璨的精神,当然值得骄傲,当然应当产生某种乐观。另一方面,作者相信这个遗言会长留人间,李冰的精魂不会消散,继承其精魂者会代代繁衍,这当然是更加值得乐观的。 第5页

攀枝花技师学院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写作分析赏析 你觉得余秋雨写散文在构思和表达方面有什么特色? 【提示】余秋雨写散文,善于从有限的景物和事件中挖掘出深广的历史积淀、文化内涵。其文化散文常常以山水风景为“出发点”,以文化思考为“归结点”,即通过对景物和事件的速写式描绘,表达作者对社会、历史、文化、人生、宇宙的独特思考,表现了作者强大的主体性、主观性,以及对客观景物、事件的“观照”和“审读”能力。《都江堰》以个性思考开始,以主体感悟结束,处处显示出作者对隐含在水利工程都江堰和历史人物李冰形象后面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深刻挖掘的明显动机,即使文章对都江堰壮丽图景进行生动描绘的第二部分,也充分表现出作者对“有我之境”的偏爱。 语言品味 余秋雨散文的语言优美,极富于个性特色。 一、作者力避熟语,追求自出机杼的个性化语言。如“野山荒漠”“颓壁残垣”“濡养”“卑处一隅”“心魄俱夺”“阴气森森”“惹人注目”“浚理”“邈远”“游观”“判然不同”“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股股叠叠”等词语,或改造熟语,或创造新词,体现了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匠心,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另外,“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硬扎扎的水坝一座”等体现了作者对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的艺术匠心,“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被岁月的淤泥掩埋”“以使命为学校”等语言表述则形象幽默,富含哲理,给人启发。 二、作者对“四字词语”的偏爱和运用。除了上面所列举的诸多“四字词语”之外,如“渐觉滋润”“愈显清朗”“地震前兆”“海啸将临”“山崩即至”“急于趋附”“陡然一惊”“急流浩荡”“大地震颤”、“有所执持”“无所专攻”“金杖玉玺”“铁戟钢锤”“镇于江间,测量水位”等“四字词语”在文章中联翩而至,使文章读来很有气势。 三、新奇、贴切的比喻手法的使用。文章多次使用了比喻手法。以“乡间母亲”比喻都江堰,以“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比喻“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的都江堰水流,以“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的连串喻体比喻都江堰的“骚动”和“声音”,以“金杖玉玺”“铁戟钢锤”比喻权势等,这些比喻手法的使用都使得文章生动形象。 实施步骤 15分钟 教学步骤 教 学 设 计 时间分配 (分钟) 课堂评价与总结 全文三个部分的写作联系,虚实结合,层层推进。 作者对李冰父子的评价。 文章的语言特色(游记散文),余秋雨散文的语言优美,极富于个性特色。 3分钟 第6页

攀枝花技师学院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作业 课后练习题 课后小结与体会

第7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