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某些诗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①学官
苏轼
门外东风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不应弹铗为无鱼。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
【注】①上党:今山西长治,北宋时与辽邦接近,地属边鄙。②不应弹铁为无鱼:战国齐“长铗归来乎,”③人冯谖为孟尝君食客,曾因自己不受重视,弹铗(宝剑)作歌道:食无鱼。鲁连书:鲁连即鲁仲连,战国齐人。《史记》载,齐将田单攻聊城,久攻不下,鲁仲连修书一封,用箭射入城中劝降,守城燕将见书后,哭泣三日后自杀。田单遂收复聊城,欲封赏鲁仲连,鲁不受而归隐。
1.本词最后一句“时平不用鲁连书”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琴歌 李颀①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②从此始。
注:①李颀,唐代诗人,此诗是诗人奉命出使清淮,在友人饯别宴会上听琴后所作。②云山,代之归隐。
2.“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三、阅读下面这首南北朝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行路难·其一
鲍照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③
②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
[注]
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注]柏梁:台名,公元前115年(汉武帝元鼎二年)建,在长安。铜雀:台名,曹操于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建,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柏梁台和铜雀台都是歌咏宴游的场所。
3.请简述诗歌最后两句的作用。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綦毋秘书弃官还江东
王维
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 念君拂衣去,四海将安穷。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 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和光鱼鸟际,澹尔蒹葭丛。 无庸客昭世,衰鬓日如蓬。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 微物纵可采,其谁为至公。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
4.诗中“秋天万里净”以下六句写想象中友人归隐后的生活情景,请分析这六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五、.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①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②,狐塞③接云中④。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①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他主张晋国与邻近少数民族联合,曾言“和戎有五利”,
后来戎狄亲附,魏绛也因消除边患而受金石之赏。②横代北:横亘在代州之北。③狐寒;飞狐塞的省称。塞,边界上的险要之处。④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 5、请分析“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在诗中的作用。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上包祭酒① 孟郊
岳岳冠盖彦,英英文字雄。 琼音独听时,尘韵固不同。 春云生纸上,秋涛起胸中。 时吟五君咏,再举七子风。 何幸松桂侣,见知勤苦功。 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
【注】①这首干谒诗是孟郊36岁时上呈包佶包祭酒的,希望得到包佶的赏识。②“冠盖”代指。
6.这首诗的末尾两句,对表达干谒之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宋)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7.“聚散匆匆”一句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八、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史 (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冑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①。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①《汉书•张汤传赞》云:“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珥:插。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
②
8.请简要分析“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四句有何作用。
参:
1.①承接上句“先生元是古之儒”,赞誉友人才识堪比名儒;又与上阕结句同用战国时期的典故,遥相照应,结构严谨。②妙用典故,以鲁仲连比友人,褒赞友人才学过人,“时平”有劝友人安心本职工作之意,“不用鲁连书”则含有对其缺乏机遇、不得重用的人生遭际的同情。③以典故作结,委婉含蓄、言简意丰、情真意切,为全词增添了古朴的韵味。 2.图景:描绘了一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深秋月色图。作用:以哀景反衬乐情,为下文写弹琴作了铺垫。
3.①内容上,写出了当年歌舞胜地,汉武帝时的柏梁台,魏武帝时的铜雀台,而今没有了清音绕梁,凸显“我”的歌声也是稍纵即逝的。②情感上,表现出作者对人生苦闷的感知与慰藉、想排解却又无法排解的心情。③结构上,是对上句“听我抵节行路吟”的补充说明。④形式上,宕开一笔,援引古人古事,更增添了诗歌摇曳不尽的韵味。
4.①“澄江”“清夜”“明月”“蒹葭”等意象,组成了一幅天地澄澈、人与自然浑然无际的画面,突出友人归乡后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②照应上文“有素风”,表现出友人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③为下文作者打算归耕为农做铺垫。
5、这两句诗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6.结尾两句说希望能借助黄鹤的翅膀飞上九天,翱翔万里。以暗喻的手法点明写诗的目的是希望得到包佶的赏识,进入仕途。
7.“聚散匆匆”内容上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结构上,聚散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8.①思想内容: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取松、苗两物象,一繁一稀,一低一高,两相对比,仅一寸的山上苗竟遮盖了涧底百尺苍松,借此隐喻因等级造成的不公。②章法结构:此四句以比兴起笔,引出后文对门阀制度导致选贤痼疾这一社会现实的议论。③表达效果:用语形象(比喻),表意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