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宁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文言文(40分) 1.(15分)默写
(1)秋风萧瑟, 。(《观沧海》) (2) ,阴阳割昏晓。(《望岳》)
(3)沉舟侧畔千帆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胡未灭, , 。(《诉衷情》) (5) ,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2.(4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何所营:做什么用
B.翩翩两骑:轻快洒脱的两位骑兵 C.驱将:赶着走
D.充炭直:抵充一车炭的价格
(2)作品描述了卖炭翁 的经过,揭露了 (两个字)的弊端,表达了诗人对 的深切同情。 3.(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第1页(共27页)
曰:“吾与汝毕力平险,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C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魅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愚公移山》选自《 》,作者是 (朝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对选文划线句翻译最正确的一项是 A.北山愚公九十多岁了,面对大山居住。
B.(二山挖平后可以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北岸,好吗? C.纷纷地表示赞同。
D.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3)多年前,有一场大学生电视辩论赛,辩论的题目是: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如果请你参与辩论,你持什么观点?理由是什么? 4.(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论“失” 钱大听
①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①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②基,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②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③古人之失;与今人居④,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见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矣!
(选自《潜研堂文集》)
第2页(共27页)
【注】①嗤(chī):讥笑。 ②赧(nǎn):羞愧脸红。 ③訾(zǐ):试毁 ④居:相处。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含义。
①辄欲易置之 ②局将半予思益苦 ..(2)对划线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我找自己的过失都来不及,又为何找空闲去议论别人的过失呢? B.我找自己的过失尚且都来不及,又何必去议论别人的过失呢? C.我找自己的过失尚且都来不及,又哪有空闲去议论别人的过失呢? D.我找自己的过失都来不及,又何必去议论别人的过失呢? (3)“予对局”之后的表现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4)对短文主旨,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贵有自知之明。 B.要经常反思,善始善终。 C.多求己过,少论人非。
D.不要妄自尊大、主观臆断、轻视别人。
二、现代文(40分)
5.(1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二十一世纪潜在的新能源﹣﹣可燃冰
①可燃冰一直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虽然多个国家努力研究,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大规模开采可燃冰尚不可行。2 017年5月18日,中国成功试采可燃冰,让世界看到了解决能源危机的希望。
②可燃冰是一种由天然气(主要是甲烷)和水组成的外形像冰的白色固体物质。由于它含有大量甲烷气体,可以直接燃烧,因而俗称可燃冰。可燃冰通常存在于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呈分散状、结核状、层状或块状产出,其颜色随分子结构的不同而有白色、淡黄色、琥珀色和暗褐色等多种。
③形成可燃冰,第一是低温,一般要求温度低于10℃;第二是高压,一般要求压力大于10兆帕;第三是地层中要有充足的天然气供给;第四是地层中要有充足的孔隙空间。
第3页(共27页)
④可燃冰有的分布在极地地区,即高纬度的永久冻土带或架上的永久冻土带,它们主要是在低温和较低压力条件下形成的。已发现的极地可燃冰主要分布于北极圈内,例如加拿大北部、阿拉斯加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的永久冻土带。另一种则广泛分布于海洋中的海底,主要蕴藏于边缘水深较大的坡、海山、边缘海深水盆地以及内陆海中。据透露,中国已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巨大的“可燃冰”带。由于海洋的面积大于永久冻土带面积,而且气源供给更为充分,因此海底可燃冰的资源总量大于极地可燃冰资源总量。 ⑤可燃冰里蕴藏丰富的甲烷。中国科学家从水深1.2千米的海底提取出样品,计算出1立方米的可燃冰等同于160立方米的气态天然气。汽车加100然气能够行驶300公里,而加入100升“可燃冰”理论上则可跑5万公里。显然,该技术完全可能使世界油气价格“崩溃”。全球可燃冰中蕴藏着大约280万亿到2800万亿立方米甲烷。这意味着,以目前的消费速度,可燃冰储量可以满足80至800年的全球天然气需求。
⑥然而,专家担心可燃冰产业化开采过程中,一旦造成可燃冰的分解,甲烷将会大量泄露,其危害将不可估量。因为甲烷可能造成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5倍。海底可燃冰的分解可能造成海底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同时,可燃冰分解引起的海底地质灾害还会导致海底生态环境恶化而殃及海洋生物。
⑦但我们并不会因此就远离这样一种新能源。科学家预计,大约用十年时间,人类有望解决好“可燃冰”的开采和清洁燃烧的技术问题,届时大量的“可燃冰”便能用于应付能源危机了。
(根据2017年5月25日《中国产经新闻报》等资料改编)
(1)文章第②③④三段分别介绍了可燃冰的物理性质、 和 。第⑤段画线句主要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2)现阶段开采可燃冰的危害是 ①可能造成可燃冰分解,泄露大量甲烷。 ② ③
(3)文章第⑤段与第⑥段不能调换的理由是
第4页(共27页)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天然气(主要是甲烷)形成的像冰的固体物质就是可燃冰。 B.可燃冰大部分分布在极地地区,还有少部分分布在海洋中的海底。
C.全球可燃冰中蕴藏着大约280万亿到2800万亿立方米甲烷。这意味着,可燃冰储量可以满足80至800年的全球天然气需求。
D.科学家预计,大约用十年时间,人类有望解决好“可燃冰”的开采和清洁燃烧的技术问题。
6.(2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白雪的墓园(节选)
迟子建
①父亲去世的日子离除夕仅有一月之差。父亲没能挺过年,可我们必须要过这个年。母亲躺在她的屋子里,炕很暖和,但我知道她没有睡着。她还不到五十岁,全家最痛苦的莫过于她了,可她并不像其他失去丈夫的女人一样大放悲声。她很少哭,有时哭也是无声的,这种沉重的不愿外露的哀思,使我们害怕担忧。
②我站在火炉前茫然若失。我的心很空,眼前总是闪现出山上墓国的情景,现在那里是白雪的墓国。这时我突然听见母亲的房门响动的声音,接着我听见弟弟扔炉钩子的声音,他似乎是追着母亲出去了。他怕她想不开,我们都怕这样,所以母亲一出门总得有人装作无意地出去跟踪。我的心绞了一下,火苗旺盛得不住地舔着炉盖,使炉盖微微颤动,炉盖被烧红的面积越来越大了,好像炉子在不停地喝酒,渐渐地醉了似的。
③不一会儿,弟弟推门回来了,他神色有些喜悦,神秘地走过来对我说:“咱妈想过年了,她去仓房里收拾过年用的东西。”我如释重负。果然,母亲很快从门外走进来,她的一只手里提着袋面粉,另一只手里拿着一捆被冻得又白又直的生葱,她把它们放在锅台前,一副要大大忙年的姿态。
④母亲一旦活起来,我们也就跟着活起来了。母亲吩咐活儿的时候她的左眼里仍.然嵌着圆圆的一点红色,就像一颗红豆似的,那是父亲咽气时她的眼睛里突然生长出来的东西。我总觉得那是父亲的灵魂,父亲真会找地方。父亲的灵魂是红色的,我确信他如今qī xī在母亲的眼睛里。
第5页(共27页)
⑤再有两天就是年三十,我们要依照风俗去山上请父亲回家过年。一大早,母亲就起来忙着煎鱼、炒鸡丝和摊鸡蛋,她做这些都是上坟用的。我们将要出发的时候,母亲突然说:“让我也去吧。”母亲垂下手,征求我们的意见。姐姐说:“你别去了,我们去就行了。”“可我还一次也没去过呢,”母亲很有些委屈地说。“可你一去又得哭了。”姐姐直率地说。“我保证不哭。”母亲几乎是有些流露出女孩子气了,她飞快地摘掉围裙,冲进里屋去找围巾和手套。我们姐弟三人趁她还没出来就先溜出家门。我们像小偷一样飞速地沿着窄巷子东拐西拐地蹿上公路,很快就把母亲甩掉了。她不知道父亲墓园的确切位置,当她发现我们是故意摆脱她之后,就没有再追赶我们。
⑥初一的时候天忽然下起漫无边际的大雪。早晨我突然发现母亲不在房间里,她的房间收拾得十分干净。我的心沉了一下,就在我们打算去寻找时,母亲突然推门而入了。她一定是走了很远的路,她的身上落着许多雪,她围着一条黑色的头巾,脸色比较鲜润,目光又充满了活力。
⑦母亲摘下围巾,上上下下地拍打着身上的雪花,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她轻轻地告诉我们:“我看你爸爸去了。”“你找到地方了吗?”我们问地。“我一上山就找到了。”她垂下眼睑低声说,“我见到他的坟时心里跳得跟见到其它的坟不一样,我就知道那是你爸爸。”
⑧“他那里真好。”母亲有些迷醉地说,“有那么多树环绕着,他可真会找地方。春天时,那里不知怎么好看呢。”她说完又重新走回厨房,戴上围裙。 ⑨母亲掀开炉圈去看炉膛的火,这时我才惊讶地发现她的眼睛如此清澈逼人﹣﹣是因为那颗红豆已经消失了! (1)根据拼音写汉字 qī xī (2)第④段加点词“活”在文中的意思是 (3)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人物情感的理解,不妥当的一项是 A.父亲去世,母亲最为痛苦,她睡不着觉,恸哭无声,我们害怕担忧。 B.母亲克制住悲痛,收拾过年用的东西,我们如释重负。
C.母亲准备好祭品,想跟我们一起上山去看父亲,我们不愿意,嫌她累赘。
第6页(共27页)
D.母亲独自上山祭奠,回家后表现出欣慰和迷醉,我们深感惊讶。
(5)本文作者迟子建曾说“我有一个短篇小说叫《白雪的墓园》。有人读了,说我写得挺温暖,我说这篇小说其实多么凄切啊”。请从细节运用的角度举一个例子(可抄原文,也可以概述),分析“温暖”而“凄切”的具体表现。
【示例】如第①段“她很少哭,有时哭也是无声的,这种沉重的不愿外露的哀思,使我们害怕担忧。”这里写出了中年丧夫给母亲带来的巨大悲痛,哀伤之极欲哭无泪,可见其“凄切”,而“我们害怕担忧”,则体现了子女对母亲的心疼、体贴和关爱,一家人守望相助,足见其“温暖”。 举例: 分析: 。
三、综合运用(10分) 7.(10分)魅力汉语 (1)语句点断
一个雨天,一家旅店的主人想拒绝来客投宿,于是在大门口写了一幅字:“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目的是让客人知难而退。但过往的旅客一看,纷纷欣然入住。原来,主客双方对这个句子的停顿标点不同,对句义的理解也完全相反。请你分别为主人和客人标点:
①主人:下 雨 天 留 客 天 留 我 不 留 ②客人:下 雨 天 留 客 天 留 我 不 留 (2)语义理解
下面选项中,前后两句的划线部分意思不同的项是(多选题) A.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B.剩女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谁都看不上,∥二是谁都看不上。 C.某人单身的原因是:原来喜欢一个人。∥现在喜欢一个人。
D.地铁里一个女孩在给男朋友打电话:“我已经到中山公园了,你快出来往地铁口走。如果你到了,我还没到,你就等着吧。∥如果我到了,你还没到,你就等着吧。” (3)语序调整
第7页(共27页)
相传,清朝“中兴之臣”曾国藩率领湘军与太平天国作战,屡吃败仗。曾国藩如实上书朝廷,言及“屡战屡败”。但他的助手认为不妥,便改为“屡败屡战”。请你说说二者的差异: 屡战屡败: 屡败屡战: 。
四、写作(60分)
8.(60分)题目:我的世界还有你 要求:
(1)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2)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不得使用试卷中出现的材料。
第8页(共27页)
2018年上海宁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参与试题解析
一、文言文(40分) 1.(15分)默写
(1)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观沧海》) (2)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望岳》)
(3)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胡未灭, 鬓先秋 , 泪空流 。(《诉衷情》) (5)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分析】此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首先要背熟课文,理解句意,认真书写;对于理解性的题目,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理解题干材料及用意,理解以后认真填写。 【解答】答案:
(1)洪波涌起(重点字:涌) (2)造化钟神秀(重点字:钟) (3)病树前头万木春(重点字:病) (4)鬓先秋,泪空流(重点字:鬓) (5)先天下之忧而忧(重点字:忧)
【点评】回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书写,避免出现错别字,在日常学习中应注意理解辨析识记,要记忆准确,默写正确。同时还要格外注意难写、易混易错的字,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2.(4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第9页(共27页)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何所营:做什么用
B.翩翩两骑:轻快洒脱的两位骑兵 C.驱将:赶着走
D.充炭直:抵充一车炭的价格
(2)作品描述了卖炭翁 辛勤劳动所得终被掠夺一空 的经过,揭露了 宫市 (两个字)的弊端,表达了诗人对 劳动人民 的深切同情。
【分析】《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解答】(1)本题是对诗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要结合诗句的意思来理解词语。翩翩两骑:得意忘形的骑着马的两个太监,不是轻快洒脱的两位骑兵。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解答时需要根据句意理解诗歌的表面意思以及作者借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全诗主要写了一个卖炭翁辛苦劳动所得的千余斤炭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③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答案: (1)B
(2)辛勤劳动所得终被掠夺一空、宫市、劳动人民。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
第10页(共27页)
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3.(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C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魅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愚公移山》选自《 《列子•汤问》 》,作者是 战国 (朝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对选文划线句翻译最正确的一项是 D A.北山愚公九十多岁了,面对大山居住。
B.(二山挖平后可以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北岸,好吗? C.纷纷地表示赞同。
D.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3)多年前,有一场大学生电视辩论赛,辩论的题目是: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
第11页(共27页)
该搬家?如果请你参与辩论,你持什么观点?理由是什么? 【分析】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本内容。本言语选自《列子•汤问》,保存了很多的神话故事和寓言,本文是一则寓言。主要通过愚公和家人以及智叟的语言和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的正误判断。选择时,要忠注意翻译是否遵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还要注意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及句子翻译。
A.有误,句中“且”的意思是将近,“九十多岁”的翻译有误; B.有误,句中“汉阴”指的是汉水的南岸; C.有误,此句应该理解为“纷纷赞成他” D.正确。 故选:D。
(3)此题考查学生对某种现象发表看法,要注意先表明观点,然后阐释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回答该题,先要说明观点,再陈述理由,理由要充分自然,不能牵强附会。同意移山的观点,可从弘扬愚公精神角度回答,同意愚公搬家,可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角度回答。 答案:
(1)《列子•汤问》战国
第12页(共27页)
(2)D (3)
示例一:愚公应该移山。因为“移山”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愚公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进步发展。
示例二:愚公应该搬家。因为“搬家”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准确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自然不属于人,而人属于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相互和谐的存在。 【点评】重点词解释: 1.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2.许
杂然相许(赞成)
时人莫许之(答应,承认,同意) 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承认,同意) 高可二黍许(大约的数量) 曳物许许声(hǔ拟声词)
4.(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论“失” 钱大听
①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①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②基,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②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③古人之失;与今人居④,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见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
第13页(共27页)
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矣!
(选自《潜研堂文集》)
【注】①嗤(chī):讥笑。 ②赧(nǎn):羞愧脸红。 ③訾(zǐ):试毁 ④居:相处。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含义。
①辄欲易置之 更换 ②局将半予思益苦 更加 ..(2)对划线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C
A.我找自己的过失都来不及,又为何找空闲去议论别人的过失呢? B.我找自己的过失尚且都来不及,又何必去议论别人的过失呢? C.我找自己的过失尚且都来不及,又哪有空闲去议论别人的过失呢? D.我找自己的过失都来不及,又何必去议论别人的过失呢?
(3)“予对局”之后的表现是 我非常羞愧脸红,说不出一句话来 (用自己的话回答)
(4)对短文主旨,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人贵有自知之明。 B.要经常反思,善始善终。 C.多求己过,少论人非。
D.不要妄自尊大、主观臆断、轻视别人。 【分析】参考译文:
我在朋友家里看一棋。一位客人屡次输掉,我讥笑他计算失误,总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认为他赶不上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经取得主动的形势。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加艰苦,而客人却轻松余。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很惭愧,不能说出一句话。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着看而已。
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的书,常常非议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来就不可能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
第14页(共27页)
心平气和地估计一下,自己真的没有一点失误吗?自己能够认识别人的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误,自己能够指出别人的小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误,自己检查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时间,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 棋艺的高低,是有标准的,一着的失误,人们都看得见,即使想回护以前的错误也是隐瞒不了的。事理方面的问题,人人都赞成自己认为正确的,人人反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现在世间没有孔子那样圣人,谁能断定真正的正确与错误?那么别人的失误未必不是有所得,自己没有失误未必不是大失误,但是人们彼此互相讥笑,没有停止的时候,简直连看棋的人都不如了。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就想要更换一下棋子。易,更换。
②句意为: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加艰苦。益,更加。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词语:求,找。且,尚且。暇,空闲。句意为:我找自己的过失尚且都来不及,又哪有空闲去议论别人的过失呢?故选C。
(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一段中的“予赧②基,不能出一言”,翻译后可作答。
(4)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理解掌握。细读全文,然后正确翻译后可分析作答。本文并没有得出善始善终的结论。故选B。 答案:
(1)①更换②更加 (2)C
(3)我非常羞愧脸红,说不出一句话来 (4)B
【点评】文言语句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补”五法: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例如,有时候句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
第15页(共27页)
等情况;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 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5、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
二、现代文(40分)
5.(1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二十一世纪潜在的新能源﹣﹣可燃冰
①可燃冰一直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虽然多个国家努力研究,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大规模开采可燃冰尚不可行。2 017年5月18日,中国成功试采可燃冰,让世界看到了解决能源危机的希望。
②可燃冰是一种由天然气(主要是甲烷)和水组成的外形像冰的白色固体物质。由于它含有大量甲烷气体,可以直接燃烧,因而俗称可燃冰。可燃冰通常存在于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呈分散状、结核状、层状或块状产出,其颜色随分子结构的不同而有白色、淡黄色、琥珀色和暗褐色等多种。
③形成可燃冰,第一是低温,一般要求温度低于10℃;第二是高压,一般要求压力大于10兆帕;第三是地层中要有充足的天然气供给;第四是地层中要有充足的孔隙空间。
④可燃冰有的分布在极地地区,即高纬度的永久冻土带或架上的永久冻土带,它们主要是在低温和较低压力条件下形成的。已发现的极地可燃冰主要分布于北极圈内,例如加拿大北部、阿拉斯加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的永久冻土带。另一种则广泛分布于海洋中的海底,主要蕴藏于边缘水深较大的坡、海山、边缘海深水盆地以及内陆海中。据透露,中国已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巨大的“可燃冰”带。由于海洋的面积大于永久冻土带面积,而且气源供给更为充分,因此海底可燃冰的资源总量大于极地可燃冰资源总量。 ⑤可燃冰里蕴藏丰富的甲烷。中国科学家从水深1.2千米的海底提取出样品,计算出1立方米的可燃冰等同于160立方米的气态天然气。汽车加100然
第16页(共27页)
气能够行驶300公里,而加入100升“可燃冰”理论上则可跑5万公里。显然,该技术完全可能使世界油气价格“崩溃”。全球可燃冰中蕴藏着大约280万亿到2800万亿立方米甲烷。这意味着,以目前的消费速度,可燃冰储量可以满足80至800年的全球天然气需求。
⑥然而,专家担心可燃冰产业化开采过程中,一旦造成可燃冰的分解,甲烷将会大量泄露,其危害将不可估量。因为甲烷可能造成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5倍。海底可燃冰的分解可能造成海底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同时,可燃冰分解引起的海底地质灾害还会导致海底生态环境恶化而殃及海洋生物。
⑦但我们并不会因此就远离这样一种新能源。科学家预计,大约用十年时间,人类有望解决好“可燃冰”的开采和清洁燃烧的技术问题,届时大量的“可燃冰”便能用于应付能源危机了。
(根据2017年5月25日《中国产经新闻报》等资料改编)
(1)文章第②③④三段分别介绍了可燃冰的物理性质、 形成条件 和 分布地区 。第⑤段画线句主要采用了 打比较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突出说明了开采可燃冰的巨大价值。 (2)现阶段开采可燃冰的危害是 ①可能造成可燃冰分解,泄露大量甲烷。
② 可能造成海底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③ 可能引起海底地质灾害导致海底生态环境恶化而殃及海洋生物
(3)文章第⑤段与第⑥段不能调换的理由是 第⑤段是紧承第④段介绍可燃冰的储量和价值,说明了开采可燃冰的“利”,第⑥段开头用“然而”一转,介绍现阶段开采可能造成的“弊”。文章是按照由利到弊(先利后弊)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的所以不能调换。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由天然气(主要是甲烷)形成的像冰的固体物质就是可燃冰。 B.可燃冰大部分分布在极地地区,还有少部分分布在海洋中的海底。
C.全球可燃冰中蕴藏着大约280万亿到2800万亿立方米甲烷。这意味着,可燃冰储量可以满足80至800年的全球天然气需求。
第17页(共27页)
D.科学家预计,大约用十年时间,人类有望解决好“可燃冰”的开采和清洁燃烧的技术问题。
【分析】这篇文章以逻辑顺序为我们介绍了一种新型的能源﹣﹣可燃冰。文章第一段,交代可燃冰的潜在价值,以及中国试采可燃冰的成功;接着第二至六段,分别介绍了可燃冰的物理性质、形成条件、分布地区、价值和储量、产业化开采可能带来的危害;最后第七段,展望可燃冰的应用前景。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细读文本可知,第三段介绍了可燃冰的形成条件,第四段介绍了可燃冰的分布地区。第五段划线句把可燃冰与汽油做了对比,这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地介绍了可燃冰的巨大价值。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六段中的“海底可燃冰的分解可能造成海底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和“可燃冰分解引起的海底地质灾害还会导致海底生态环境恶化而殃及海洋生物“可提炼作答。
(3)本题考查说明文的内部顺序。此类题目答案一般是不能调换。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有其内部顺序,二是与前文或后文的某一部分有一一对应的关系。细读第五段和第六段可知,第五段讲的是开采可燃冰的好处,紧承第四段。第六段介绍的是开采可燃冰的害处,这两段是按由利到弊的逻辑顺序排列的,所以不能调换。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
A.有误,根据第二段中的“可燃冰是一种由天然气(主要是甲烷)和水组成的外形像冰的白色固体物质。“可知本项有误。
B.有误,根据第四段中的“因此海底可燃冰的资源总量大于极地可燃冰资源总量“可知本项表述有误。
C.有误,根据第五段中的“全球可燃冰中蕴藏着大约280万亿到2800万亿立方米甲烷。这意味着,以目前的消费速度,可燃冰储量可以满足80至800年的全球天然气需求。 “可知本项表述过于绝对。 D.正确。 故选:D 答案:
第18页(共27页)
(1)形成条件和分布地区(分布情况)。作比较,突出说明了开采可燃冰的巨大价值。
(2)②可能造成海底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③可能引起海底地质灾害导致海底生态环境恶化而殃及海洋生物。
(3)第⑤段是紧承第④段介绍可燃冰的储量和价值,说明了开采可燃冰的“利”,第⑥段开头用“然而”一转,介绍现阶段开采可能造成的“弊”。文章是按照由利到弊(先利后弊)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的所以不能调换。 (4)D
【点评】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就是运用比喻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6.(2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白雪的墓园(节选)
迟子建
第19页(共27页)
①父亲去世的日子离除夕仅有一月之差。父亲没能挺过年,可我们必须要过这个年。母亲躺在她的屋子里,炕很暖和,但我知道她没有睡着。她还不到五十岁,全家最痛苦的莫过于她了,可她并不像其他失去丈夫的女人一样大放悲声。她很少哭,有时哭也是无声的,这种沉重的不愿外露的哀思,使我们害怕担忧。
②我站在火炉前茫然若失。我的心很空,眼前总是闪现出山上墓国的情景,现在那里是白雪的墓国。这时我突然听见母亲的房门响动的声音,接着我听见弟弟扔炉钩子的声音,他似乎是追着母亲出去了。他怕她想不开,我们都怕这样,所以母亲一出门总得有人装作无意地出去跟踪。我的心绞了一下,火苗旺盛得不住地舔着炉盖,使炉盖微微颤动,炉盖被烧红的面积越来越大了,好像炉子在不停地喝酒,渐渐地醉了似的。
③不一会儿,弟弟推门回来了,他神色有些喜悦,神秘地走过来对我说:“咱妈想过年了,她去仓房里收拾过年用的东西。”我如释重负。果然,母亲很快从门外走进来,她的一只手里提着袋面粉,另一只手里拿着一捆被冻得又白又直的生葱,她把它们放在锅台前,一副要大大忙年的姿态。
④母亲一旦活起来,我们也就跟着活起来了。母亲吩咐活儿的时候她的左眼里仍.然嵌着圆圆的一点红色,就像一颗红豆似的,那是父亲咽气时她的眼睛里突然生长出来的东西。我总觉得那是父亲的灵魂,父亲真会找地方。父亲的灵魂是红色的,我确信他如今qī xī在母亲的眼睛里。
⑤再有两天就是年三十,我们要依照风俗去山上请父亲回家过年。一大早,母亲就起来忙着煎鱼、炒鸡丝和摊鸡蛋,她做这些都是上坟用的。我们将要出发的时候,母亲突然说:“让我也去吧。”母亲垂下手,征求我们的意见。姐姐说:“你别去了,我们去就行了。”“可我还一次也没去过呢,”母亲很有些委屈地说。“可你一去又得哭了。”姐姐直率地说。“我保证不哭。”母亲几乎是有些流露出女孩子气了,她飞快地摘掉围裙,冲进里屋去找围巾和手套。我们姐弟三人趁她还没出来就先溜出家门。我们像小偷一样飞速地沿着窄巷子东拐西拐地蹿上公路,很快就把母亲甩掉了。她不知道父亲墓园的确切位置,当她发现我们是故意摆脱她之后,就没有再追赶我们。
⑥初一的时候天忽然下起漫无边际的大雪。早晨我突然发现母亲不在房间里,她
第20页(共27页)
的房间收拾得十分干净。我的心沉了一下,就在我们打算去寻找时,母亲突然推门而入了。她一定是走了很远的路,她的身上落着许多雪,她围着一条黑色的头巾,脸色比较鲜润,目光又充满了活力。
⑦母亲摘下围巾,上上下下地拍打着身上的雪花,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她轻轻地告诉我们:“我看你爸爸去了。”“你找到地方了吗?”我们问地。“我一上山就找到了。”她垂下眼睑低声说,“我见到他的坟时心里跳得跟见到其它的坟不一样,我就知道那是你爸爸。”
⑧“他那里真好。”母亲有些迷醉地说,“有那么多树环绕着,他可真会找地方。春天时,那里不知怎么好看呢。”她说完又重新走回厨房,戴上围裙。 ⑨母亲掀开炉圈去看炉膛的火,这时我才惊讶地发现她的眼睛如此清澈逼人﹣﹣是因为那颗红豆已经消失了! (1)根据拼音写汉字 qī xī 栖息 (2)第④段加点词“活”在文中的意思是 母亲开始准备过年的东西,试着从失去丈夫的哀痛中走出来,恢复正常的生活 (3)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人物情感的理解,不妥当的一项是 C
A.父亲去世,母亲最为痛苦,她睡不着觉,恸哭无声,我们害怕担忧。 B.母亲克制住悲痛,收拾过年用的东西,我们如释重负。
C.母亲准备好祭品,想跟我们一起上山去看父亲,我们不愿意,嫌她累赘。 D.母亲独自上山祭奠,回家后表现出欣慰和迷醉,我们深感惊讶。
(5)本文作者迟子建曾说“我有一个短篇小说叫《白雪的墓园》。有人读了,说我写得挺温暖,我说这篇小说其实多么凄切啊”。请从细节运用的角度举一个例子(可抄原文,也可以概述),分析“温暖”而“凄切”的具体表现。
【示例】如第①段“她很少哭,有时哭也是无声的,这种沉重的不愿外露的哀思,使我们害怕担忧。”这里写出了中年丧夫给母亲带来的巨大悲痛,哀伤之极欲哭无泪,可见其“凄切”,而“我们害怕担忧”,则体现了子女对母亲的心疼、体贴和关爱,一家人守望相助,足见其“温暖”。
举例: 母亲吩咐活儿的时候她的左眼里仍然嵌着圆圆的一点红色,就像一颗红
第21页(共27页)
豆似的,那是父亲咽气时她的眼睛里突然生长出来的东西
分析: 生离死别是人生难以逾越的坎,通过对母亲眼里的红豆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父母之间感情真挚生死相依。红豆的出现到消失体现了爱的绵长爱的坚韧。至亲至爱的人离我们而去,是“凄切”的,但刻骨铭心的思念和美好的回忆,总能给人以“温暖”和活下去的勇气。 。
【分析】父亲在离春节还有两天的时候去世,妈妈心里充满了哀思。我们很担心她。但母亲终于挺了过来,开始为了过年忙活。她想和我们一起去父亲的墓园,我们担心她伤心而没有让她去,没想到在初一的早上,母亲独自找到父亲的墓地。全文表现了母亲对父亲深厚的感情和她的坚强。 【解答】(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这个词语写作栖息。
(2)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作答时,需正确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内在含义即可。活的本义是生命存在的状态,联系上下文语境可知,这里的活是指母亲从父亲去世的悲痛中走了出来,开始忙着过年,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作答时,需先明确所用手法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绞写写出我对母亲的担忧和心疼。炉盖的颤动就如同我内心的颤动。“醉了“把炉子人格化,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我内心的学生的对母亲的担忧之深。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 .“可你一去又得哭了。”姐姐直率地说。“ A.正确。 B.正确。
C.有误,根据姐姐说的话“可你一去又得哭了“,可知我们是担心的过于悲伤,并不是累她累赘。 D.正确。 故选:C
(5)本题考查赏析细节描写。本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本题时,从文本当中找出细节描写,然后分析其中体现出来的伤痛与温暖。比如母亲眼中出现的那粒红豆,比如母亲
第22页(共27页)
忙活着准备过年的吃食的情景,这些细节都是“温暖”而“凄切”的具体表现。任选其一分析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答案: (1)栖息
(2)母亲开始准备过年的东西,试着从失去丈夫的哀痛中走出来,恢复正常的生活。
(3)“绞”字写出“我”对母亲的担忧和心疼;“炉盖微微颤动”仿佛是“我”内心的颤动;“炉子在不停地喝酒,渐渐地醉了似的”则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内心沉重的愁绪越来越浓厚。 (4)C (5)例一:
第④段“母亲吩咐活儿的时候她的左眼里仍然嵌着圆圆的一点红色,就像一颗红豆似的,那是父亲咽气时她的眼睛里突然生长出来的东西。”
第⑨段“母亲掀开炉圈去看炉膛的火,这时我才惊讶地发现她的眼睛如此清澈逼人﹣﹣是因为那颗红豆已经消失了!”(或概括为“关于母亲左眼里‘红豆’的描写。”)
分析:生离死别是人生难以逾越的坎,通过对母亲眼里的红豆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父母之间感情真挚生死相依。红豆的出现到消失体现了爱的绵长爱的坚韧。至亲至爱的人离我们而去,是“凄切”的,但刻骨铭心的思念和美好的回忆,总能给人以“温暖”和活下去的勇气。 例二:
第③段“母亲很快从门外走进来,她的一只手里提着袋面粉,另一只手里簟着一捆被冻得又白又直的生葱,她把它们放在锅台前,一副要大大忙年的姿态。” 分析:这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母亲硬是把所有的悲伤和痛苦全都咽了下去,挺起精神准备过年。因为她知道,虽然丈夫离她而去了,但她还得活着,孩子们还得活着。所以她必须咽泪装欢地在孩子们面前表现出一种平静,一种坚韧,然后才能带着孩子们好好地生活下去。
【点评】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
第23页(共27页)
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
三、综合运用(10分) 7.(10分)魅力汉语 (1)语句点断
一个雨天,一家旅店的主人想拒绝来客投宿,于是在大门口写了一幅字:“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目的是让客人知难而退。但过往的旅客一看,纷纷欣然入住。原来,主客双方对这个句子的停顿标点不同,对句义的理解也完全相反。请你分别为主人和客人标点:
①主人:下 雨 天 留 客 天 留 我 不 留 ②客人:下 雨 天 留 客 天 留 我 不 留 (2)语义理解
下面选项中,前后两句的划线部分意思不同的项是(多选题) ABCD A.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B.剩女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谁都看不上,∥二是谁都看不上。 C.某人单身的原因是:原来喜欢一个人。∥现在喜欢一个人。
D.地铁里一个女孩在给男朋友打电话:“我已经到中山公园了,你快出来往地铁口走。如果你到了,我还没到,你就等着吧。∥如果我到了,你还没到,你就等着吧。” (3)语序调整
相传,清朝“中兴之臣”曾国藩率领湘军与太平天国作战,屡吃败仗。曾国藩如实上书朝廷,言及“屡战屡败”。但他的助手认为不妥,便改为“屡败屡战”。请你说说二者的差异:
屡战屡败: 打了很多场仗,都败了。
屡败屡战: 虽然吃了败仗,但却从来没有气馁,一直在战斗 。
第24页(共27页)
【分析】第一题考查标点的使用。第二题和第三题考查语义赏析。
【解答】(1)本题考查标点的使用。由题意可知,主人要表达的意思是天下雨了,即使天留你,我也不会留你。而客人要表达的意思是下雨天就是留客天,你一定要留我。运用适当的标点符号表达出各自的意思即可。 (2)本题考查赏析句义。 A.尽量多穿/尽量少穿
B.当初年轻的时候看不上任何人/哪个人都看不上剩女 C.心里喜欢一个人,别人都不喜欢/现在只要是一个人就喜欢 D.你在那等着我到/你等着我惩罚你 故选:ABCD
(3)本题考查句义赏析。屡战屡败的意思打了很多场仗,结果都输了。暴露出自身的不足。而屡败屡战的意思是虽然打了败仗,但从来没有气馁过,表现了自身的顽强。 答案:
(1)①主人:下 雨,天 留 客。天 留,我 不 留。 ②客人:下 雨 天,留 客 天。 留 我 不?留! (2)ABCD
(3)打了很多场仗,都败了。
虽然吃了败仗,但从来没有气馁过,一直在战斗。
【点评】综合读写即给出一段材料(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大家熟悉的),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皆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思考和创新能力。
四、写作(60分)
8.(60分)题目:我的世界还有你 要求:
(1)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2)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不得使用试卷中出现的材料。
第25页(共27页)
【分析】【审题立意】题目简单,容易理解,选择对自己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个人,一件事,可以选择自己的亲人,老师,朋友,甚至是一个陌生人,叙事完整,能用抒情或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影响和意义即可。
【思路点拨】应创作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写身边的人,记身边的事,这就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但写出深度却殊为不易。
【文体选择】记叙文最为适合,当然也可创作叙事散文,但散文要求写作功义较高,一般学生不要轻易尝试。
【细节描写】写人记事,细节描写不可忽略,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轻轻的话语,一处细微的心理活动,都能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情感。 【解答】【示例】
我的世界还有你
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那是个富饶的世界,承载了我们许多梦想,希望,还有重要的人。
今天的天,好似比昨日阴沉了些,灰蒙蒙的。但这并影响我愉悦的心情,甩开我心中那影约的不安,大步跨进教室。
中午,教室里一片热闹,大家嘻嘻哈哈,一切都很正常。不知是谁说了一声:“校长来了”!班里顿时落针可闻。回头,只见一片阴影。校长,谢老师,还有一位陌生的女老师站在门口,挡住了阳光。谢老师的眼里似乎流露出不舍,我心里的不安越来越强。“从今天开始,谢老师调到别的地方,以后,由任老师来叫你们数学。”校长的声音不大,但内容却如雷贯耳。班里顿时沉寂了几秒钟,我脑子也是嗡嗡作响,影影约约,我听到了几道不舍的哭声。 校长走后,一道声音突兀但小声的响起:“我看见了,谢老师也哭了。”我一愣,谢老师他,也是舍不得我们的吧。
年轻的女老师留了下来,她看起来十分年轻,按校长的说法,她和我们之间没有代沟,比较好交流。她教得很好,但是,她永远不是谢老师。那个胖胖的,可爱的,亲和的谢老师,那个,像长不大的孩子一样的谢老师。
未来,属于我的世界里将会装下更多人。但是,我始终不会忘记你。庆幸,我的世界里有你!你是我们永远的谢老师!我们永远爱你!
【点评】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人对自己产生影响,除了亲人,也
第26页(共27页)
就是老师了。老师为我们授业解惑,关心我们的生活。本文作者以充满真情的笔触表现了对谢老师的感激与怀念。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暗示了谢老师的离开,渲染了凝重的气氛。
第27页(共27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