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自学考试资料推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文学概论(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2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四个要素构成的理论家是( ) A.亚里士多德 C.苏珊·朗格
B.艾布拉姆斯 D.英加登
2.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 A.萨丕尔 C.伊格尔顿
B.王力 D.索绪尔
3.最早直接提出“意境”概念的我国古代文论家是( ) A.王昌龄 C.司空图
B.皎然 D.刘禹锡
4.“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提出这一论断的文论家是( ) A.王昌龄 C.王国维
B.司空图 D.王夫之
5.提出“小说界”的文化家是( ) A.康有为 C.王国维
B.刘熙载 D.梁启超
6.从近代叙事观念来看,最重要的叙事作品样式是( ) A.小说 C.电影文学
B.戏剧 D.电视文学
7.“每一个直觉或表象同时也是表现。没有在表现中对象化了的东西就不是直觉或表象,就还只是感受和自然的事实。心灵只有借造作、赋形、表现才能直觉。”提出这一论断的文论家是( ) A.布洛克 C.科林伍德
B.克罗齐 D.卡西尔
8.在我国,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以气分清、浊二体的人是( )
1
…………………………………………………………精品自学考试资料推荐………………………………………………
A.曹操 C.曹植
B.曹丕 D.陈琳
9.在西方,最早把文学的风格分为“崇高的”、“平庸的”和“低下的”三种的人是(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安提西尼
10.创作须先“胸有成竹”。这种观点的最早提出者是( ) A.苏东坡 B.欧阳修 C.王安石
D.司马光
11.游戏说的最早提出者是( ) A.弗雷泽 B.斯宾塞 C.康德
D.肖伯纳 12.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是( ) A.摹仿说 B.游戏说 C.巫术说
D.劳动说
13.文学接受的对象是( ) A.文学文本 B.文学生产 C.文学流通
D.文学消费 14.文学消费生产着生产与(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购买者
D.学习者 15.以下著作论述到古代文论中的“虚静说”的是( ) A.《文心雕龙》 B.《典论·论文》 C.《文赋》
D.《六一诗话》
16.以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的人是( ) A.恩格斯 B.马克思 C.列宁
D.普列汉诺夫
17.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的西方文学主潮是( )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代主义
D.后现代主义
18.“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段话出自( A.《论语》 B.《老子》 c.《庄子》
D.《淮南子》
2
) …………………………………………………………精品自学考试资料推荐………………………………………………
19.西方历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的理论纲领和自觉的文学观念的文学思潮是( ) A.古典主义 C.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D.自然主义
20.以下属于自觉形成的文学流派是( ) A.山水诗派 C.新月派
B.江西诗派 D.豪放派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l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叙述视角有( ) A.第三人称叙述 C.第二人称叙述 E.意识流叙述
22.最常见的几种人物类型是( ) A.扁平人物 C.圆形人物 E.性格人物
23.西方的“三分法”把文学作品分成的三大类是( ) A.叙事作品 C.戏剧作品 E.电视作品
24.构成故事的几个主要成分是( ) A.人物 C.情景 E.行动
25.巫术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A.爱德华·泰勒 C.萨洛蒙·赖纳许 E.黑格尔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6.文学 27.文学形象
3
B.第一人称叙述
D.叙述视角和人称的变换
B.正面人物 D.典型人物
B.抒情作品 D.电影作品
B.事件 D.结构
B.弗雷泽 D.康德
…………………………………………………………精品自学考试资料推荐………………………………………………
28.内指性 29.艺术直觉 30.文学接受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31.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怎样? 32.简述文学意境的特征。 33.艺术灵感有何特征?
34.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区别何在?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2分,36小题10分,共22分) 35.结合某一人物形象分析文学的文化意义。 36.联系实际说明文学接受的主体条件。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