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 第二课时 1.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剥开”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目标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出示生字认读。 2﹒出示词语,认读词语。 端午节 粽子 竹叶 大米 真是 十分 红豆 总会 中间 鲜肉 带回去 知道 据说 纪念 二、精读感悟,了解端午粽。 1﹒齐读第1 自然段。 (1)从哪个词语看出端午节是一种习俗? 教 学 过 程 (2)练习朗读第1自然段,注意:“总会”“盼着”要重读,强调端午节煮粽子已经是一种习惯。 2﹒学习第2 自然段。 自由读第2 自然段。 (1)粽子是怎样做的?指名读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 颗红红的枣。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句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一找相关的事物(粽叶包着的,里面有糯米,中间有枣)。 ②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③作者介绍粽子的顺序是怎样的? 从“里面、中间”这几个方位的词,发现句子由外及里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2)外婆包的粽子好吃吗?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 (3)指导朗读第2 自然段:“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几个词读得重一些。后两句读出粽子的香甜。 3﹒学习第3 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 (2)除了红枣粽,还有什么粽子? (3)“我们在外婆家美美地吃了以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你看出外婆怎么样?(外婆的善良和无私) (4)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十分”重读,强调粽子好吃。“还会”重读,读出外婆的无私。 4.齐读最后一小节。人们为什么吃粽子?(板书:纪念屈原) 5﹒补充资料,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三、总结提高,巩固拓展 1﹒端午节吃粽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风俗。在我国,还有很多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 10 端午粽 板 书 设 计 做法 青青的箬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纪念屈原 花样 红枣粽 红豆粽 鲜肉粽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