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候选人事迹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候选人事迹 108.郑律成(1918-1976)男,出生于朝鲜全罗南道光州,党员。
郑律成1933年春来到中国,在南京、上海等地从事抗日活动。全国抗战爆发后,先后进入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1938年8月被分配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任音乐指导。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党。在延安期间创作出许多重要作品,歌曲《延安颂》一经问世便迅速由延安传遍全国。1939年秋,和诗人公木创作了著名的《八路军进行曲》,同年冬由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大礼堂首次演出,获得成功。1940年夏,《八路军进行曲》刊登于《八路军军政杂志》,随即在八路军各和各抗日根据地广为流传,成为传唱极广的人民战歌。战争时期改为《中国人民进行曲》。1988年7月25日,发布命令,将其确定为《中国人民军歌》。1950年定居北京,加入中国籍。1950年12月,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创作组成员赴朝鲜前线,和其他同志合作谱写了《亲爱的亲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志愿军十赞》。此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歌舞团、乐团从事音乐创作。他深入工厂、农村、边防,谱写了大量的音乐作品。1976年12月7日在北京逝世。
109.恽代英(15-1931)男,汉族,原籍江苏省武进县,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党员。
恽代英学生时代积极参加活动,是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创办利群书社,后又创办共存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1921年加入中国党。1923年任上海大学教授。同年被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执委会候补委员、宣传部,创办和主编《中国青年》。1924年恽代英从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作。1925年参与领导五卅运动。1926年5月被党派到黄埔军校,任政治主任教官和党团干事,被蒋介石等认为是“黄埔四凶”之一。1927年1月到武汉,主持军事政治学校工作,任政治总教官。同蒋介石、汪精卫背叛的行径进行坚决斗争。7月,任前敌委员会委员,参与组织和发动南昌。12月参与领导广州,任广州苏维埃秘书长。1928年6月到上海任宣传部秘书长等职,曾主编机关刊物《红旗》。曾任第五届委员,第六届候补委员。1930年先后调任沪中、沪东区委。同年5月6日,在上海被当局逮捕。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始终坚贞不屈。1931年4月29日,英勇就义于南京,年仅36岁。
110.施 洋(18-1923)男,汉族,湖北省竹山县人,党员。
施洋1915年就读于湖北私立法政专门学校。1917年毕业后,他与武汉法学界人士组织法政学会,主张律师是保障,伸张公理的工具。五四运动爆发后,施洋以武汉律师公会副会长的名义,支持学生爱国行动,并深入学校,指导和推动学生的爱国斗争。1920年秋,施洋在武汉参加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参与创办工人夜校和工人子弟学校,宣传“劳工神圣”和社会主义。1921年10月,参加劳动组合部武汉分部工作,积极从事有计划的工人运动。1922年6月加入中国党。同年7月底参与组建武汉工团联合会,并被聘请为该会法律顾问。1923年2月4日,京汉铁路工人举行总罢工。施洋是罢工的领导者之一,积极组织武汉工人和学生进行反对军阀吴佩孚的示威。2月7
日晚,施洋被反动军警逮捕。在敌人的法庭上,他怒斥军阀工人运动的滔天罪行,以大无畏的气概压倒了敌人。2月15日凌晨,敌人将他押赴刑场。面对敌人黑洞洞的口,他大义凛然地说:“你们杀了一个施洋,还有千百个施洋~”敌人恼羞成怒,连呼开。施洋高呼:“劳工万岁~”第二响时,他仍然屹立,再呼“劳工万岁~”后英勇牺牲。
111.柯棣华(1910-1942)男,印度孟买人。柯棣是他的姓,到中国后为了表示在中国奋斗的决心,在姓后加了“华”字。党员。
柯棣华1936年医学院毕业。1937年,印度国大党决定派一支小型医疗队到中国去,正准备报考英国皇家医学会的柯棣华决定参加医疗队。1938年9月柯棣华等5人援华医疗队来到中国。1939年2月抵达延安,随后到八路军总院工作。同年秋,他们提出追随白求恩的足迹去前线,亲自批准。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并经历了线的战斗,他们到达了晋东南太行山区的八路军总部。1940年3月,柯棣华又进入晋察冀边区,随转战数千里,途中亲自参加了一次伏击日寇列车的战斗。百团大战期间,柯棣华到距火线仅一二里处设立救护所。1941年1月,他担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当时,面对日寇的频繁“扫荡”,柯棣华和同志们不得不一次次放弃建立起来的医院和学校,打着背包在山林中同日军游击周旋。1941年11月,柯棣华与卫生学校教员郭庆兰结婚。翌年,他们生育一子,军区聂荣臻司令员亲自为其取名为“印华”。1942年7月7日抗战五周年纪念日,柯棣华加入了中国党。1942年12月,柯棣华因突然发病,不幸逝世,年仅32岁。
112.段德昌(1904-1933)男,汉族,湖南省南县人,党员。
段德昌1925年6月加入中国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党。后到广州,先后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和政治讲习班学习。1926年6月毕业后,到国民军第8军1师政治部工作,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大失败后,在南县、华容、石首、等地进行活动。曾任县委,领导该县年关。曾介绍军湖南第5师1团团长彭德怀加入中国党。1928年6月起任鄂西特委委员,鄂西游击大队中队长、鄂西游击总队参谋长、红军师师长,率部在监利、沔阳交界地区创建游击根据地。1930年2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第1纵队司令,第2军团第6军副军长兼17师师长、第6军军长,鄂西苏维埃联县赤卫队总队长,参与创建与巩固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苏区。1931年4月任红3军(红2军团改编)第9师师长,指挥连战连捷,取得三官殿、沙岗等战斗的胜利,被湘鄂西苏区军民誉为“常胜将军”。同年秋,在军大规模“围剿”下,红3军被迫离开洪湖苏区。他率9师担负阻击、断后等艰巨任务,转战3500余公里,于12月下旬到达湘鄂边。1933年5月牺牲。
113.洪振海(1910-1941)男,汉族,山东省滕县人,党员。
洪振海自幼随父亲在枣庄路矿谋生,因生活所迫经常与火车打交道,练就了飞登火车的本领。1938年3月,枣庄被日军占领后,他与部分工友参加了党领导的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同年10月,回到枣庄火车站西侧的陈庄,建立了枣庄抗日情报站,任站长,为搜集情报。同年11月,他发动路矿工人建立了一支数十人的秘密抗日武装——枣庄铁道队。这支精悍的队伍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烽火岁月里不断发展壮大,到1940年上半年,枣庄铁道队已发展为上百人的抗日游击队,经上级批准,改名为八路军鲁南铁道大队(即铁道游击队),洪振海任大队长。在他的领导下,鲁南铁道大队在敌人严密控制
的铁路干线、枣庄矿区和微山湖区,紧紧依靠路矿工人和湖区群众,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活跃在千里铁道线上,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他们的英雄事迹多次在抗日根据地的《大众日报》和《鲁南时报》上刊登。1941年12月,数百名日伪军对鲁南铁道大队进行偷袭、“扫荡”,洪振海率部与敌人激战,不幸中弹,壮烈牺牲。鲁南军区政治部追认洪振海为中国党正式党员。
114.贺 昌(1906-1935)男,汉族,山西省离石县人,党员。
贺昌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7月转入中国党,同年夏入上海大学学习。先后在太原、安源、北平、天津、上海等地从事青年和工人运动。后参与组织发动上海工人3次武装,是江浙区委负责人之一。1927年,在五大上当选为委员。同年7月,被指定为前敌委员,8月参加南昌。后又参加广州的组织准备工作。1928年参与重建湖南,曾任湖南,选派干部,输送物资,支援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任南方局宣传部。1930年8月至12月任北方局,曾兼顺直。1930年9月在扩大的六届三中全会上补选为委员。1931年11月至1932年2月任兴国县委。1932年2月起任中华苏维埃共和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代主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1934年2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执委会委员。红军主力长征后,贺昌留在赣南坚持游击战争,任苏区分局委员、军区政治部主任。1935年3月在江西会昌与军作战中英勇牺牲。
115.贺 英(1886-1933)女,汉族,湖南省桑植县人。
1906年,贺英和丈夫组建起一支专与恶势力抗衡的地方武装。1916年,她支持贺龙杀死盘剥农民的桑植县大豪绅朱海珊,赶走贪赃枉法的知县陈慕功。1922年,丈夫被杀害后,她接过丈夫手中的,率领地方群众武装,抗官府、杀豪绅、打土匪、救穷人,开始了更加顽强的斗争。1928年春,贺龙、周逸群等受指派到湘鄂西组织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开辟根据地。贺英得信后,即刻将群众武装1000多人的队伍交给贺龙、周逸群等,从此,她参加了工农军的行列,并参加了桑植,为建立湘鄂西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同年10月,工农军在石门受挫,贺龙率部退到桑鹤边界休整,处境十分艰难。她自己几次负伤,但仍多方筹措,亲自带游击队,给工农军送棉花、棉布、银元和子弹。1929年10月,红军在庄耳坪战斗失利,她率游击队去战地作善后工作。1930年春,贺龙率红军主力东下洪湖,贺英率游击队留在湘鄂边根据地,配合红军主力,坚持游击战争。1932年反“围剿”后,军和地方武装四面包围根据地,贺英率部苦苦坚持。5月5日深夜,因叛徒告密,游击队驻地被包围,战斗中,贺英中弹壮烈牺牲。
116.赵一曼(1905-1936)女,汉族,四川省宜宾县人,党员。
赵一曼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夏加入中国党。同年11月,入武汉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7年9月,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次年回国,在宜昌、南昌和上海等地秘密开展党的工作。“九一八”事变后,被派往东北地区发动抗日斗争。先后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滨江省珠河县中心县委特派员、铁北区委,领导工人进行罢工运动,组织青年农民反日游击队与敌人进行斗争。1935年秋,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第2团政治委员。11月间,第2团被日伪军围困于一座山间。赵一曼为掩护突围,身负重伤,养伤期间被日军发现,战斗中再度负伤,昏迷被
俘。日军对她施以酷刑,用钢口,用烧红的烙铁烙皮肉,逼
其招供。她宁死不屈,严词痛斥日军侵略罪行。为了得到口供,日军将她送进医院监护治疗。在医院里,她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教育争取看护和看守人员。1936年6月28日,在看护和看守帮助下逃出医院。6月30日晨,被追敌再度抓捕,受到更加残酷的刑讯。1936年8月2日,在珠河被敌杀害。临刑前,她高呼“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党万岁~”视死如归,从容就义,年仅31岁。
117.赵世炎(1901-1927)男,汉族,四川省酉阳县(今重庆市)人,党员。
赵世炎1919年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少年学会,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旅法中国党早期组织。1922年6月,与周恩来等人创建旅欧中国少年党(后称中国主义青年团),任执委会。同年秋任旅欧总支部委员和法国组。1923年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主义大学学习,任旅莫支部委员。1924年回国,任北方局成员、北方区执委会宣传部、江浙区委组织、上海总工会委员长等职,参与领导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四一二”反政变后,赵世炎领导广大上海工人群众继续坚持斗争。面对严重的白色恐怖,他临危不惧,坚持斗争。1927年7月2日,因叛徒出卖,赵世炎在上海不幸被捕。面对凶残的敌人,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就是要流血的,要改造社会就必须付出代价”,“要就会有牺牲~”“志士不辞牺牲,种子已经布满大江南北,一定会茁壮成长起来,党最后必将取得胜利~”表现了党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7月19日,赵世炎高呼着“中国党万岁~”英勇就义,年仅26岁。
118.赵尚志(1908-1942)男,汉族,辽宁省朝阳县人,党员。
赵尚志1925年夏加入中国党,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党员之一。同年冬受党派遣南下广州进入黄埔军校第4期学习。蒋介石制造反苏的中山舰事件后,1926年5月,赵尚志毅然退出黄埔军校,按照党的指示,回到哈尔滨参加建立党组织和从事反帝反军阀的活动。曾两次被捕入狱,始终坚贞不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被任命为满洲常委、。1933年10月领导创建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任队长。随着的发展壮大,1934年6月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与李兆麟等创建了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35年1月任东北人民军第3军军长。1936年1月任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同年8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军长。后任北满临时执委会、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副总指挥。面对日伪军的疯狂“讨伐”、“清剿”,赵尚志率领抗联进行了英勇无比的艰苦战斗,远征松嫩平原,爬冰卧雪,餐风宿露,作战百余次,打破了敌人一次次重兵“讨伐”和“清剿”。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被俘,他宁死不屈,壮烈牺牲。
119.赵博生(17-1933)男,汉族,河北省黄骅县人,党员。
赵博生1917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先后在皖系、直系、奉系中任职。1924年冬转入冯玉祥的西北军,参加过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期间受党人刘伯坚等的影响,倾向。1931年任军第26路军参谋长。“九一八”事变后,他坚决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同时,与在第26路军中的特别支部取得联系。同年10月,批准赵博生为中国党党员。12月14日,在蒋介石准备清除26路军中的党员的危急时刻,赵博生和季振同、董振堂等率部1.7万多名官兵在
宁都。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他先后任红5军团13军军长、军团参谋长、军团副总指挥,率部参加赣州、漳州和南雄水口等战役战斗。他指挥果断,屡建战功。1933年初,军集中4个师的兵力分两路向江西资溪、金溪、南城苏区进犯,赵博生奉命率领红5军团3个团据守长员庙一带山脉,配合主力在黄狮渡一带消灭敌人。他指挥连续打退数倍于己之敌的疯狂进攻,坚守住了阵地,出色地完成了钳制任务。1月8日与敌人展开激烈的肉搏战,赵博生在与敌人相距只有百余米的地方指挥,不幸壮烈牺牲。
120.赵登禹(18-1937)男,汉族,山东省菏泽县人,中国党员。
赵登禹1914年加入冯玉祥的,由士兵晋升为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旅长、师长等职。1926年参加北伐。“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抵抗日本。1933年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后任第132师师长。1933年第29军长城抗战时,奉命率部增援喜峰口、潘家口,与敌激战,取得胜利,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抗日军民的士气。全面抗战爆发后,7月下旬,日寇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分别向北平、天津以及邻近各战略要地大举进攻。担任132师师长的赵登禹,率部守卫北京城外的南苑。日军出动40余架飞机轮番轰炸阵地,并有3000人的机械化从地面发动猛烈攻击。132师将士在赵登禹的率领下,不畏强敌,奋勇抵抗。日军将中国切成数段,分割包围。孤军作战,在敌人炮火和飞机的狂轰滥炸下,损失惨重。赵登禹率部誓死坚守阵地,拼死抗击。7月28日,在奉命向北平撤退途中,遭致日军伏击,他指挥与日军激战,身负重伤仍指挥作战,壮烈殉国。1937年7月31日南京国民发布命令,追授赵登禹为陆军上将。抗战胜利后,北平市将北沟沿改名为赵登禹路,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