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智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创设问题情境 促进思维发展

创设问题情境 促进思维发展

来源:微智科技网
 数学论文 创设问题情境 促进思维发展

姓名:郑飞军

学校:丰城剑光中心小学

2008年8月26日

创设问题情境 促进思维发展

[内容摘要]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引人人胜的问题情境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掌握适当的时机,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充分感受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活思维、拓展思维、提升思维的有力武器。 [关键字]

问题情境 思维 学习能力

一、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开启思维闸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现象源于生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问题启动思维的程度越高。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元、角、分‛一课课始,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黑板上用红笔写着1、10、100这样三个数字) 师:哪个小朋友有办法把这三个数用等于符号连起来? (学生感到很好奇,并开始交流。)

生:老师,100最大,1最小,怎么可能相等呢? 生:对呀!老师,你是不是问错了?

师:老师有没有问错呢,待我们上完这节数学课,你们就知道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人民币的使用已经开始,但是100比10、1大,怎么能用等于符号连接起来呢,这是错误的,是不可思议的。联系生活的情境创设,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了学习的方向,也启迪了思维,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探究新知的学习活动中。

二、创设趣味问题情境,激活思维动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所产生的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而兴趣的来源是多方面的,除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感染外,符合学生心理的活动也是激发兴趣的关键。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就是给学生提供让问题意识萌芽的合适土壤,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有实用性、愉悦性的具体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新奇、兴趣和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如教学《圆的认识》,在课末用电脑动画显示:唐老鸭坐在一辆车轮是正方形的车子上颠簸,并设问:唐老鸭舒服吗?为什么?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提出车轮应做成圆形的。接着再用动画显示:唐老鸭坐

在一辆车轮是圆形但车轴不在圆心上颠簸,设问:车轮已改成圆形的,为什么唐老鸭还不舒服?学生依据刚刚所学的知识很容易想到:要使汽车不上下颠簸,必须使车轴至车轮的距离处处相等,因此车轴必须装在圆心处。最后再用动画显示:唐老鸭坐在经过学生改进后的汽车上‚嘎嘎‛直叫,教师语言配合:唐老鸭在谢谢我们大家呢!这个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笑声中巩固了所学知识,并体验到了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成功感。

三、创设错误问题情境,激活思维方法

当代科学家、哲学家波普尔曾经说过:‚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看似毫无道理的错误,但如果我们用心挖掘,有时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位教师在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 □□□□□

( )是( )的( )倍

题目刚刚一出来,学生就大喊:‚题目错啦!题目错啦!‛‚这题不好做!‛,‚是呀,那怎么办呢?谁来帮帮我呢?‛教师故意引导学生弄清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学生一听说要帮老师,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他们个个跃跃欲试,想出了各种办法。

方法1:在添上一个□

○○○ □□□□□■

(□)是(○)的(2)倍。 方法2:再添上2个○ ○○○●● □□□□□

(□)是(○)的(1)倍,(○)是(□)的(1)倍 方法3:去掉2个○ ○ □□□□□

(□)是(○)的(5)倍

方法4:不增加也不减少图形的个数 ○○○ □□□□□

(□)是(○)的(1)倍多2个或(□)是(○)的(2)倍少1个。

多么富有创意的方法,学生不仅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且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少画了一个□,却带来了如此精彩的讨论和如此丰富的答案。学生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彻底弄清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也得到了培养,这都源于教师精心创设了错误的问题情景,从而引发了学生表现的欲望,激发了数学思维,使平淡无奇的课堂变得更具有诱惑力。

四、创设开放问题情境,拓展思维空间

一位美国数学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差异在于,中国学生比较适应于特定问题情境解法的‘算法’学习,而美国学生则善于解决那种开放性的、含糊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并需更多创造性、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这种差异表现在学生身上,但其根源则在于东西方不同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上。开放性的问题是相对于那些条件明确、结论确定的封闭性问题而言的,开放性问题的灵活性可以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开放性问题情境的创设,选取开放性素材而创设的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积极自主地从多角度去发现、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鼓励学生善于多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一节‚统计图‛课上,有位教师首先提出:‚六一节‛快到了,我们班准备开一次联欢会要去买水果,不知道大家都喜欢吃什么水果,下面作一个调查,请每一位同学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纸做的水果图片中,选出你最喜欢的水果贴到黑板上。接着老师引导学生整理制作出‚各种水果‛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学生获得许多信息,并提出了许多问题:各种水果要买多少?为什么?喜欢吃这种水果比那种多,多多少?根据统计图信息我们应该怎么买水果?等等,有的问题连老师也没有想到。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设计这样灵活、多向、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从中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从机械模仿转为探索创造。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课堂就不再是学生简单的‚接受‛知识的地方,而成为学生质疑、问难、探索、交流的场所。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更重要的是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开展积极思考、深入探究,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 2、《让差错成为资源》,华应龙

3、《学生数学学习错误的认知归因》,李兰瑛,《中小学数学》,2007.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