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乡土中国》结构梳理
这本书的论题核心:村落。乡土中国是以村落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作者在第一章“乡土本色”中就指出其三个特色,即土地属性、人空关系固定、熟悉社会。这三个特征决定了乡土社会的其他属性 。
第二、三章“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实际上不是谈文字的问题,
而是分析“熟悉社会”的基本内涵。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是人、空关系,村落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无空间阻隔,无需文字;二是人、时关系,人具有记忆能力,凭此可以口口相传,直接准确,也无需文字。
然后,作者从三个角度来阐释乡土社会的基本内容。
角度一: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主要包括第四章“差序格局”、第五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第六章“家族”、第七章“男女有别”。
第四章“差序格局”是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探讨人与人的关系的,在这个“圈子”里,个人是圆心,以此为起点向外辐射状展开,书中用水波作比。这个圈子是单向性发展关系的结果。
这样的社会极为复杂,因为每个人都有若干圈子,如何来协调统筹这些圈子,我们拥有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统领,这就是第五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的内容。
第六章“家族”是从村落的团体组织角度分析人与人的关系,而第七章“男女有别”则是对这一团体的特征作出剖析。从整体上看,这几个章节由外而内,层层深入。
角度二:维护社会关系的原理。主要包括第八章“礼治秩序”、第九章“无
讼”、第十章“无为政治”、第十一章“长老统治”。
第八章 “礼治秩序”一章先总体上论述维护乡土社会安定的基本工具就
是“礼”, “礼”存在的前提是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的需要。
第九章“无讼”则从礼与法的对比中透视乡土社会传统礼法的特殊性。
第十章“无为政治”从“横暴权力”“同意权力”的实施条件出发,提出乡土社会不具备横暴权力所需要的经济要求,也不具备“同意权力”所需要社会分工前提,于是,乡土社会沦为“无为而治”的状态。
最后的第十一章“长老统治”则指出维护乡土社会的主要因素是教化。 这一部分则清晰地剖析了乡土社会得以稳定存在的原因。
角度三:乡土社会变迁的本质分析。乡土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
作者从第十二章“血缘与地缘”、第十三章“名实的分离”、第十四章“从欲望到需要”三个层面剖析了乡土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
“血缘与地缘”,指出依靠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乡土社会在慢慢地向适应商业化社会需要的地缘关系转变;
“名与实的分离”,则指出维护乡土社会稳定的长老统治因不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而被加以“注释”,而这个“注释”让长老统治徒有其名而不具其实。
最后从人的欲望与生存在从相洽“印合”状态将慢慢走向自觉的“需要”的规划的社会形态中去,乡土社会依靠欲望去生活的状态也要慢慢离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本书按照阐释核心概念、梳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特征、探讨维护社会关系的方法、指出乡土社会的变迁因素这样一个逻辑顺序展开的,逻辑结构非常严密。
1.作者把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概括“乡土性”特色。
2
“乡土性”有三方面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其二,不流动性。“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其三,熟人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2.阅读《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思考:乡土社会真的不需要文字吗?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作者认为,提倡文字下乡,首先要考虑语言和文字的基础。
语言是在具有相同经验或相似环境的群体所使用一种用声音表达的象征体系,目的是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
文字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时间和空间阻隔情况下,双方约定好代表意义的一种记号。
而中国乡土社会由于土地的不流动性,导致了人们的历世不移。大家都生活在一个相对定型的社会,彼此相互熟悉,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在这个社会中,语言是足够传情达意和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也就是说,在中国乡土社会,文字有时候是多余的。
中国乡土社会真的不需要文字吗?在不流动的中国乡土社会中,虽然世代地口耳相传、言传身教能够记录和传播大多数的知识和经验,但是每个人是不一样的,难免会出现认知偏差,并不能保证这种传播方式能够完整地记录和保存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经验。而文字的出现恰好能够弥补这些缺陷。
文字下乡不能等同于简单的文字普及。文字下乡,从字面意思理解即城里人将乡下人不了解的知识带到乡村之中,以期改变乡下人愚昧贫穷的状态。但是,文字下乡更多的在于提倡将先进的现代文明如农业技术、生产方式等等传播到乡村,促进乡村的发展。实质是提倡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学习。 3.请为《乡土中国》写一段推荐词
参考示例:(1)城市正在崛起,越来越多的乡村成为记忆,但乡土却无处不在。你看,中国人到了世界各地,依然有对土地的亲近;城市生活虽然让我们比邻若天涯,但乡土培育出来的熟人社会依然存在。我们向着阔大的世界走,精神却是永远依恋着乡土。 乡土,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乡土,是镌刻在骨子里的。 对于生活在乡村里的你来说,你熟悉很多习俗,但是否知悉其背后的文化?对那些文化是否只是一种“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陌生?对于在城市里长大的你来说,乡村是否很遥远?
《乡土中国》薄薄的一个册子,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会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读《乡土中国》是一次文化的寻根。
(2). 《乡土中国》探讨我们从哪里来,也思考我们往哪里去;它既透视中国传统社会,也探讨乡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回望2019年,我们对于很多热点话题的探讨,大都可以归结到乡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中来。契约精神的匮乏,人情与法治的纠缠,乡土与现代之间真空地带的存在……都需要我们再次审视。我们需要回归,也需要远行;需要坚守,也需要创新。《乡土中国》,不只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本指南册,一位活着的向导。当我们对中国社会的问题感到迷惑之时,你拿出它,总能找到一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