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智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试题1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试题1

来源:微智科技网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课程期末试卷

提示: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

材料分析说明题

1、以下是关于对待思想的态度的材料。 材料l

“凡是毛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摘自《人民日报》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1977—02—07 材料2

有些同志说,我们只拥护“正确的思想”,而不拥护“错误的思想”,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

——摘自《文选》第二卷 材料3

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摘自《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对待思想的一种态度。 答: 材料1是对思想采取教条主义态度,认为凡是讲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肯实事求是地承认晚年犯了错误,并且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两个凡是\"的观点就是想原封不动地把晚年的错误思想坚持下去。

(2)根据材料2,指出对待思想的另一种态度。

答: 材料2是因为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思想对中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认为思想只是一个人的思想是不正确的。思想是中国党人在长期的、艰苦卓绝而又百折不挠的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本人也犯过错误,尤其是晚年犯过严重错误,但犯错误的原因恰恰在于他违背了思想。因此,所谓“错误的思想”,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3)指出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是什么。

答: 述两种错误倾向都是没有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思想,同晚后的错误加以区别,而这种区别是十分必要的。

(4)根据材料3,指出对待思想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答:对思想的正确态度应当是:一要恢复、继承和坚持思想,把那些正确的东西恢复起来,加以贯彻执行;二要纠正晚后的错误,从反面吸取教训;三

第 1 页 共 6 页

是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思想。理论就是发展了的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是马克思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下面是一组关于中国民主问题的有关材料。 材料1

“立三同志既然对于中国经济性质有了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当然无从来正确的认识中国的动力。他始终把富农看成小资产阶级,以为富农可以,也可以反;他把小资产阶级看成整个的阶层,他不知道小资产阶级这一阶层中包括有剥削他人劳动的‘上层’和不剥削他人劳动或受人剥削的‘下层’,上层小资产阶级在武汉时代后已转入反动的营垒,现在有作用的只是小资产阶级的下层,他不了解资产阶级的大中阶层及一切资产阶级的改良派别„„都各是反动营垒的一翼,而且把他们看成是站在与反之间的所谓‘第三派’或‘中间营垒’。他把学生看成整个的范畴,认为学生是‘城市贫民’,不看见学生中的阶级分化过程,认为现在还有‘夺取整个学生群众’到营垒来的可能。„„他不能正确了解中国现在阶级的主要动力是:工人阶级、雇农和贫农,中农是巩固的同盟者,加上城乡的广大半无产阶级成份和小资产阶级的下层。”

——摘自陈绍禹:《为更加布尔什维克而斗争》 材料2 陈独秀说:“中国的经济现状,军阀阶级与资产阶级显然分开,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分化尚未截然分离的程度。”

“中国最大多数的工人,还没有自己阶级的政治斗争之需要与可能,而且连一般的政治斗争之需要甚至连自己阶级的经济斗争之需要都不曾感觉的工人(如后工业工人),也并不是少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民的意义,就是对外要求民族之经济的政治的,对内要求一般国民在政治上的自由。这种一般国民之政治自由,如集会结社罢工的自由,正是中国工人阶级目前至急的需要。”

——摘自陈独秀:《中国国民与社会各阶级》 材料3

“将来事业完全成功时,社会阶级分化究竟至何种程度,那时对于的性质究竟如何解释,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现在也没求其知道的必要;可是观察过去及现在的运动,确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而且我们也应该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因此,我们以为应该明白觉悟负了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民主的使命,这在运动中,不可有拒绝资产阶级之左倾的观念,„„我们也知道中国资产阶级势力的微弱,尚不足克服封建军阀及国际帝国主义,所以使党易于采用右倾的妥协”、“无产阶级也明明知道此种民主的成功诚然是资产阶级的胜利,然而幼稚的无产阶级目前只有在此胜利之奋斗中才有获得若干自由及扩大自己能力之机会,所以和的资产阶级合作,也是中国无产阶级目前必由之路”、“总括起来说:在每个运动中,浪漫的‘左’倾观念和妥协的右倾观念都能妨碍的进行;中国目前的使命及进行的正轨应该是:统帅的资产阶级,联合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

——摘自陈独秀:《资产阶级的和的资产阶级》 材料4

“中国现时确实还是处在资产阶级民权的阶段。中国彻底的民权主义的纲领,包括对外推翻帝国主义,求得彻底的民族;对内肃清买办阶级在城市的势力,完成土地,消灭乡村的封建关系,推翻军阀。必定要经过这样的民权主义,方能造成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真正基础”。

——摘自:《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25日)

第 2 页 共 6 页

材料5

“中国的现时阶段依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的,这是十分明显的。”“的动力,基本上依然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现在则可能增加一个民族资产阶级。”“的转变,那是将来的事。在将来,民主主义的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的。”

——摘自:《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12月) 材料6

“中国的历史特点是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而其第一步现在已不是一般的民主主义,而是中国式的、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摘自:《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请回答:

(1)材料1中陈绍禹关于中国民主的动力的阶级分析是否正确?

答:陈绍禹认为中国民主的动力只有工农和下层小资产阶级,其他的一切阶级和阶层都已转入反动的营垒,而决没有站在和反之间的“第三派”或“中间营垒”的存在。同时他未能把大资产阶级同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区分开来,把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并列为中国革 命的对象。这是一种典型的“左”倾错误的观点,其结果是在指导中国的实际过程中容易犯“左”倾冒险主义和盲动主义的错误。

(2)结合材料2、3分析陈独秀在中国领导阶级问题上的错误。

答:在材料2中,陈独秀认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尚未截然分离、对立,中国的工人阶级觉悟还没有上升为自为的无产阶级意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民的意义是“对外要求民族之经济的政治的,对内要求一般国民在政治上的自由。这种一般国民之政治自由,如集会结社罢工的自由。”中国应由资产 阶级掌握政权。在材料3中,陈独秀没有认识到和五四运动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已经进入到新民主主义时期,无视国内外历史条件的变化,仍然用旧民主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中国的民族民主,认为中国的民族民主应由资产阶级来领导,其前途是“资产阶级的胜利”,从而在实际的过程中放弃 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最终导致了他的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

(3)结合材料3分析材料4和5中关于中国民主的动力和性质的观点。 答:在材料4和5中,认为,“中国现时确实还处在资产阶级民权的阶段”,“中国的现阶段依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中国的民族民主的动力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的。新民主主义是新式的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其前途是社会主义。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人民的根本任务是要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推翻封建地主官僚资本的统治,走上民主发展的道路。因此,中国的新民主主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

(4)结合材料3分析材料5和6中关于中国发展阶段的观点。

答:在材料6中,从分析中国的社会性质出发,认为中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民主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

第 3 页 共 6 页

3、《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联系实际,分析说明为什么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答:a.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20 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带动了整个世界和各国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动,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和人类生活状况,现代生产力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更加提高,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各国之间的互相开放、互相依存程度更加增强。据此,在 1984 年就指出: \"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 互相开放,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需要,也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从当代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在近几十年中空前提高,国际分工有了长足发展,许多产品都是国际分工合作的产物;从科学技术的研究、运用和发展来看,国际合作成果与互惠步伐加快,动用世界范围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通力合作,共同攻关,日益明显;从市场经济发展方向来看,开放化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统一的国内市场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市场;在当代,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都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中国的对外开放,就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 展和国际形势发展科学观察和概括的结果。

b.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早在 1984 年 10 月,明确地指出: \"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 他强调指出: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对外开放,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和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选择。

第一,实行对外开放,是科学总结我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结果。我国历史上经济社会长期停滞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 第二,实行对外开放,是追随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选择。在当代,世界最新通讯技术的运用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变革,使各种交往手段越来越现代化,国际经济生活的时空大大缩短,使国际交往互惠更加便利;资源、劳力、技术、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普遍纳入经济生活国际化的洪流之中,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的社会化、国际化、一体化普遍要求各国打开国门,采取更加开放的。世界市场的扩大,要求各国实行开放,既发展自己,也推动全世界的发展。

第三,实行对外开放,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推进传统产业,赶上世界新技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如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经验不足、生产效益不佳等困难。这些困难如果得不到克服,已经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就有流产的危险。而要尽快妥善地解决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实行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实行对外开放,是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往来、资金融通和技术转移的规模日益扩大,新技术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只有把自身经济发展同对外经济技术交往活动的扩展密切联系起来,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 对外开放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引进来是为了走出去。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更直接地投身国际市场竞争,更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与经济合作,以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走出去不仅到境外融资。而且要到境外投资,即发展具有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搞经营,推动企业走向世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我们要利用两种资源(国内资源、国际资源),打开两个市场,学会两套本领(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这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推动科技进步,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以及抵制贸易保护主义都有重要意义。 《建议》指出,“十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将进入新的阶段,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不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第 4 页 共 6 页

4、材料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摘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材料2:

韩国队历史性地打入了四强,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认为,韩国队进入四强主要依靠裁判的帮助;一种认为,韩国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主要还是 靠自身的实力。这种时候,有个人的声音我们可以听听,„„他就是青岛颐中队主帅李章洙。26日,记者在青岛颐中队俱乐部里采访了这位典型的韩国人。

„„ 记者:韩国队本次世界杯中体现出的顽强的意志品质及韩国强大的球迷拉拉队都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这种民族自尊心和求胜欲望从您身上也能体现出来,您曾说过输球会难受得吃不下饭,对这种现象,您如何理解?

李章洙:这并不是韩国民族精神的首次体现,很早以前就有过这方面的例子。1999年韩国经济危机时,韩国的家庭妇女们就纷纷捐出自己的金银首饰。„„这是韩国民族精神的体现。对于我们而言,这没有什么特别的,而是很自然应该去做的事情。„„

(摘自徐燕华:《李章洙为韩国队感到骄傲:民族精神使我们创造奇迹》,载《体坛周报》,2002-06-27)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 什么是民族精神?

答: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的魂。 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种种考验面前沉沦和屈服,反而在百折不挠的奋斗中奋起。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2) 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答: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华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支撑和动力,是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灵魂。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一个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①“以热爱祖国为荣”——爱国主义精神 ②“以服务人民为荣”——服务人民的精神 ③“以崇尚科学为荣”——科学与学习精神 ④“以辛勤劳动为荣”——勤劳勇敢精神 ⑤“以团结互助为荣”——团结与集体精神 ⑥“以诚实守信为荣”——诚信精神 ⑦“以遵纪守法为荣”——法治精神 ⑧“以艰苦奋斗为荣”——艰苦奋斗精神

第 5 页 共 6 页

(3)在目前,弘扬民族精神具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答: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集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加紧一各种手段和方式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面对这种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的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提交截止日期:2013年12月27日

注:请将文档保存类型设为“word 97-2003 文档”。 雷同卷按0分处理!

第 6 页 共 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