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智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鉴赏古诗词的语言》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

来源:微智科技网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掌握分析诗歌语言的技巧。

2、掌握诗词“炼字”题的解答技巧。 教学过程:

总说:

理解诗歌的语言,是读懂诗歌的前提;鉴赏诗歌的语言,则又是诗歌解读的深化。尤其是,诗歌的语言,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着特定的含义,如比喻义、隐含义、暗示义等,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艺术效果。 一、分析“诗眼”要立足于情感主旨 古人作诗,喜设诗眼,善设诗眼。“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所谓“诗眼”是诗中运用的意旨最开拓、表现力最强的字词或句子,是读者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是“诗眼”;李白的《行路难》,“行路难”是“诗眼”;的《沁园春•长沙》,“谁主沉浮”是“诗眼”。从高考命题形式来看,有的让先找出“诗眼”然后分析,有的是指出“诗眼”要求分析。寻找和断定诗眼,要注意词语或语句的以下特征:一是统摄全篇的情调,二是深化诗句的意境,三是集中体现作者感情。分析“诗眼”要着眼全篇,结合诗歌的内容,看怎样强化诗歌的情调氛围,如何体现诗歌的思想主旨。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该诗借对景物的描写,渲染了幽寂清冷的氛围,“愁”是该诗的“诗眼”,一个“愁”字点醒全篇,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体现出诗人的内心情感。 二、推究“炼字”要注重表意效果

唐代诗人卢延让有句名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分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深刻的表意效果。对古诗“炼字”的考查,命题形式一般是要求从某句中找出“最生动传神的字”,然后分析其运用之妙,或指出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让分析好在哪里。

推究“炼字”的妙用,不可把所分析之字孤立谈论,要放在诗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或语句的表意来分析。解释该字的意义,放入语句中描述景象,关键是点出该字在开拓意境、创设氛围或表达情感方面的效果。

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分析“惜”字和“爱”字的妙处,可回答为:诗人以一个“惜”字和“爱”字赋予泉眼、树荫以人的感情;泉眼爱惜,树荫爱恋,富有情趣。 三、解答诗句要关注遣词造句

古人总是在打造亮词丽句方面颇费工夫,所以留给我们许多经典的名句,成为高考试题常见的考查点。从命题形式看,多是指出某个被后人称道的句子,要求分析其妙处,有时让找出诗中意蕴深厚的句子加以品析。解读关键语句,包括诗句的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要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尤其是注意诗句中精当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的运用,另外还要注意诗句的语法现象以及修辞手法等。一般的形式是解读诗句的内涵,结合诗词内容分析,指出诗句在创设意境、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或是蕴含着怎样的理趣。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颈联被前人评价“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妙处何在?可回答为:妙处在于,“日”、“春”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前面加以强调,并用“生”、“入”使之拟人化,无意说理中,蕴含着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残夜,将驱尽

1

黑暗;江春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四、概括特色要抓住关键词语

不同类的诗歌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色。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的隐晦朦胧、温庭筠的绮丽香艳等。

命题形式为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或指出诗歌的语言特色要求评析。这类试题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抓住关键词语品味整首诗呈现出的语言特点。 用来答题的词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质朴自然 形象生动 清新淡雅 华丽典雅 委婉蕴藉 雄健浑厚 飘逸洒脱 沉郁顿挫 婉约凄切 幽默诙谐等)但不能简单孤立地用这样的词语来回答。一般为用一两个词点明语言特色,用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还可以指出表现感情、主旨的作用。

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首诗的语言特色清新自然,口语化。儿化音“黄莺儿”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后两句用质朴的语言表明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思念丈夫的美梦。该诗非常自然地表现出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练习: 【考点分析】

古诗词中词语的使用,考查形式有多种。不过无论是找出句中的诗眼,还是分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还是比较不同词语的差异,究其实质,都是对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使用及其表达效果的考查,都可归属于“炼字类”。 【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他字比较优劣。 【答题步骤】

1、 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语境意义,指出其所运用的手法; 2、 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诗句中描述景象;

3、 点明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高考真题】2009广东题

月 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 ①瞿唐:瞿唐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乩后,杜甫曾闲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德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答案:①“万里”极言空间之寥廓,烘托了诗人望月怀远的思绪之绵长。

②“夜久”极言时间之久远,烘托了诗人因忧虑时局动荡、国事艰难以及思念亲人而老泪纵横、夜不成寐的感人形象。

解题技巧:

2

以下几类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关注动词 在鉴赏诗歌时,一要重点关照动词。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动词,一是一般动词,二是活用动词,即由其他词性的词活用过来的动词。 1、 一般动词:品味下列加引号的字在诗歌中的作用 【例1】陶潜:悠然“见”南山 (联系修饰语”悠然”考虑)

答: “见”,看见,在此属无意识行为,描写出作者采摘菊花时,不经意间看到了远处的南山;表现出作者自然而然的悠闲及心中的恬适情怀。 【例2】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 (体会意境)

答:“弄”字,捣弄、舞动之意;运用拟人手法,使人联想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描绘出一幅影随花动的和谐画面。

【例3】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 (感受情趣)

答: “闹”字,摇荡、旺盛意;运用拟人手法,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

【例4】王昌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由物及人思考)

答: “怨”字,埋怨、怨恨意;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5】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由景及情考虑)

答:“溅”、“惊”二字,运用拟人手法,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活用动词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活用为动词来写景抒情,丰富意蕴,强化情感。这些词,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最典型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这里是将“绿”作动词来用,从视角带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自然想到春天的生机和万紫千红的形象。 鉴赏下列黑体字的作用

【例1】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答: “老”,意使成长、成熟;“肥”,使肥大;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既写出了其形态,又见出其动态。

【例2】常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原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评析】: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意境尤其静净。

一个悦字,既是鸟悦,也是诗人见到青山欢鸟后的那种愉悦心情的写照. 一个空字, 是说潭水涤除了尘世的杂念,使人心空明。表现了诗人向往山林的一种遁世情怀。 (二)关注修饰词 1、形容词

诗歌中的修饰词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鉴赏下列黑体字的作用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答: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寂,人心之孤苦。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

答: 潜、细二字,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确切。

副词: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参: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第三句一个“忽”字,突出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例4】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晴景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把原诗中的“飞来”改为“纷纷”,你认为哪一个词语更符合原诗内容?请谈谈原因。

答案:纷纷,多、急、乱意;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2、数词

数量词: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早梅》

(补充)据传,齐己以诗求教于郑谷,郑谷将“数”改为“一”,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请分析郑谷将“数”改为“一”的好处。

答:“一枝”比“数枝”更能突出梅花先于百花开的特点,更能突出诗题中的“早”字。

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例2】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答: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表现了朋友相会之乐。

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 “十年灯”,表现了一对老友分离时间之长和思念情感之深,写情真挚,十分感人。 (三)关注叠词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表颜色的词:

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

4

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伤别离的情愫尽在 “醉红”中。 【典型例题】

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2006福建卷)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参】 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答题指津】

①理解词语在诗中的含义 ;②体会该字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③分析传达的感情;④在表述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如“深刻”“含蓄” “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等。 【检测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 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 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 ①诗中的“春”字有什么作用?“又”有什么含意?

答案:在整首诗中,“春”字贯串始终。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往不在。“又”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也流露了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悦。 ②“吹”和“逐”妙在何处?

答案:一“吹”一“逐”,都很富表现力。既表现了春的温馨多情,也表现了梦的缠绵怅惘。形的乡梦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形象化了。 ③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答案:清新自然。

2.读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回答问题。 问:“暗”、“惊”、“寻”、“没”四字妙在何处?

答案:这个“暗”字既透露了朦胧的夜色,又渲染出一片黑乎乎的森林;“惊”字不只是风吹草动,而且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寻”字说明昨晚夜射是误会;“没”字把将军射艺高超,臂力惊人的形象描绘出来了。

3、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

5

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4、(08佛山质检)读下宋诗,答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开头两句中的“送”“动”用语巧妙,请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答:萧萧梧叶飘落,本不会有声响,飒飒秋风送爽,本是时令使然,但用 “送”“动”二字,就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诗人触景生情,移情于景,让客观景象染上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抒发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情。 总结:

语言的表达效果:为形象服务,为意境服务,为主题服务。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