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厄尔尼诺现象及危害在热带太平洋海区,一般情况下,由于受寒流的影响,东部地区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可是有的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增温,这种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综合性现象,当它发生时,赤道带大范围海区与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从而形成一系列的反常现象,如信风本来由东向西吹,可是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风向突然变为向东吹,使得本来位于太平洋西部的暖流位置向东移动,从而影响太平洋东岸海洋生态,如水温升高,大量鱼类死亡。还有一种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对应的拉尼娜现象。它是指东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异常偏低的现象,由此引起赤道中、东太平洋信风较常年偏强、云量减少、气温偏高,而赤道西太平洋则与之相反。拉尼娜发生时,我国夏季风会增强,北方降水增多,台风出现的次数也会增多。
二、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一)对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方面:合理人口迁移,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弥补了劳动力不足,促进了落后边远地区资源开发、社会经济条件提高以及综合环境的改善;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信息,促进经济发展与科技文化进步;大量农村人口涌人城市,积极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不利方面:不合理的人口迁移,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或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也会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加剧各种城市环境问题的程度。
(二)对迁出地的影响
有利方面: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迁出人口从地区外获得就业机会,增加了家庭收入,利于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利于家乡的建设。
不利影响:迁出的人口大多是身体素质或文化素质相对较好的年轻人,这对迁出地而言无疑是一种损失,一方面这种人口的外流易产生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是基础教育投入多,回报少,影响迁出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生物技术
在农业生物技术中,转基因动植物的研究与开发最为突出。1983年转基因植物问世,1986年被批准进入田间试验,根据美国农业部动植物检疫局(APHIS)的数据,截止1997年1月31日,美国已批准的转基因植物田间试验达2584例。近年来,抗除草剂的大豆、抗病毒病的甜椒、抗腐能力强、耐贮性高的番茄、具有高含量必须氨基酸的马铃薯等转基因植物开始进入市场,成为农业生物技术的第一批成果;转基因的瘦肉型猪、高产奶的奶牛和能从奶中提取药物的转基因羊等也将进入实用化阶段。未来农业的模式将是:农业工厂化,按人类要求高水平的控制环境因素,实现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生产,产生质量稳定、供应稳定、价格稳定、营养丰富的农业产品;安全的转基因动植物投放市场;具有营养保健、医疗功效的猎牛羊、蔬菜水果等转基因食品大批走向餐桌。
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在我国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国用花药培养、染色体工程等育种技术培养出才稻、小麦、油菜、橡胶等一批作物新品种、新品系、新种质。其中较突出的有京花3号、小偃1 o 7号小麦和中花1 o号水稻等新品种,具有优质高产、抗病、抗盐碱等特性,已经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我国转基因技术在家畜及鱼类育种上也初见成效,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世界上率先进行转基因鱼的研究'成功地)将人生长激素基因、鱼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育成的当代转基因鱼生长速度比对照组快’并从子代测得生长激素基因的表达,为转基因鱼的实用化打下基础。
四、海洋生物技术
随着海洋生物学的发展和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海洋生物技术兴起并成为一个新的研究开发领域。海洋生物技术的研究范围广泛,发展迅速。其中包括探索、开发和利用有价值海洋生物,优良养殖品种的培育和病害防治,海洋生物天然产物的利用,海洋特殊功能的阐明和利用,海洋生态系统的阐明和利用,海洋生物利用系统和辅助系统。海水养殖、海洋生物、天然产物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的生物技术是三大研究热点。
1996年,我国已将海洋生物技术列入863计划,主要方向是大规模发展海水养殖。并已初见成效。海水养殖总产量、海藻、贝类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对虾产量也曾一度居世界首位;裙带菜无性繁殖系、三倍体扇贝和牡蛎的培育,都已列入国家“攀登计划”,正在组织实施;山东省海藻养殖和海藻化工已成为世界上该领域第一大产地。此外我国在世界上首次研究成功了海带的单倍体育种技术、紫菜的体细胞育苗技术、对虾的三倍体与四倍体育苗技术、对虾精荚移植技术等;在海水鱼、贝类的三倍体育苗技术和鱼类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