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下学期七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表述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注意: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选择题(共40分) 一、(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和蔼(ǎi) 炽痛(chì) 倜傥(tìdǎng) 弥漫(mí) 嗥呜(háo) ......B.执拗(ǎo) 骊歌(lí) 夹袄(ǎo) 骇人(gāi) 田垄(lǒng) .....C.污秽(suì) 花圃(pǔ) 哽住(gěng) 迸溅(bèng) 山巅(diān) .....D.磅礴(páng) 伫立(zhù) 沮丧(jǔ) 机杼(zhù) 督学(d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轻捷 脑髓 蝉蜕 人际罕至 一泻万里 B.相宜 确凿 肿胀 来势汹汹 不期而至 C.狂澜 婉转 嫌钱 浩浩荡荡 回环曲折 D.懊悔 崎岖 阻抑 亦复如是 度来度去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收拢)族为意,传一(全)乡秀才观之。(《伤仲永》) ..B.愿为(为此)市(到集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C.爷娘闻女来,出郭(外城)相扶将(扶持)。(《木兰诗》) ...
D.卒(最后)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者不至也。(《伤仲永》)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他一回到老家就感受到热烈的气氛和乡亲们一张张快乐的笑脸。 B.经过诗歌朗诵比赛,使人重拾古典文学之美,越发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C.《第三极地》之所以火爆的原因,在于这部纪录片美到极致的风景和独特的风俗人情。 D.我们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又要认真品评作者表达这种感悟所用的形式。
5.下列各句与原文书写一致的一项是( )(2分) A.犹豫的日子需要镇定: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要来临。
B.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C.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D.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 6.下列关于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并表达中华儿女向黄河学习的决心。
B.《爸爸的花儿落了》选自作家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文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这里有现实,有回忆,用现实引出回忆,其中很多回忆又与爸爸的话有直接联系,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这样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C.《最后一课》是德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表现法国沦陷区人民的悲痛与,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
D.《丑小鸭》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童话故事。作者以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言把丑小鸭的经历描写得令人关注和同情。“丑小鸭”已成为一个激励身处逆境的人们不断进取追求美好生活的文学典型形象。
二、(8分)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文字,完成7—10题。
①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②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③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④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⑤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⑥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⑦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7.这段文字共有七句话,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8.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特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个句式表明写作顺序是从概说全景到突出局部。
B.两个“不必说”的内容是略写,“单是”的内容是详写。 C.这个句式表明这段文字是按由近及远的顺序写的。 D.两个“不必说”是为“单是”作铺垫。
9.文中写景叙事井然有序,景物描写有静有动。其中第一个“不必说”的观察角度是( ) A.从高到低 B.由动到静 C.由静到动 D.从低到高
10.百草园是鲁迅儿时的乐园,下面对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原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在百草园中不但可以无拘无束,而且还可以免受家人的呵斥和打骂。
B.百草园有鲜艳的色彩,悦耳的声音和可爱的小动物,激起了鲁迅对生活的热爱。 C.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吸引儿童去观察发现、探索无穷无尽的自然科学知识。
D.园内景物优美有趣,可以听到神奇的传说,可以尽情地游玩,有许多东西引发儿童的好奇心,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6分)阅读《最后一课》节选文字,完成11—13题。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 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1. 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 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一时无从说起。 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最后—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浯不知从何说起。
12.“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忽然”在表达上的作用是( ) A.表现了人或事物出现的速度超常。 B.表现了人物内心里巨大的震动。
C.强调任务的惶惑和措手不及的感觉。 D.表示事情的发展出乎了大家的预料。 13.选文属于故事情节的哪一部分( ) A.结局 B.发展 C.高潮 D.高潮和结局 四、(8分)阅读《伤仲永》,完成14—17题。
伤仲永 【宋】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世隶耕 (隶:属于) .
B.父利其然也 (利:认为„„有利) .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D.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称赞) .
15.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 B.金溪民/方仲永 C.父/利其然也 D.传一乡/秀才观之
16.下面对“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B.明道年间,我从父亲那里回家,于是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C.明道年间,我随死了的父亲回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D.明道年间,我从死了的父亲那里回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1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叙写“神童”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而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揭示了后天教育对于人的成才的重要性。
B.全文叙事简约,如第二段中一“闻”一“见”一“问”,寥寥数语,即交代了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的几个阶段。
C.善用对比,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全文主要通过“材人”与“众人”的对比,突出了“不受之人”的严重后果。
D.作者在叙事中流露出对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哀伤和惋惜,进而借事说理,提出了对世人的告诫与警醒。
五、(6分)阅读《未选择的路》,完成18—20题。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8.下列对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条路”既实指自然界的道路,又象征两条不同的人生之路。
B.“荒草萋萋”“幽寂”“很少”,说明这条路并不平坦,而是充满了挑战与艰辛。 C.“伫立”写出了说明人生的选择的遗憾、惆怅、失望。 D.“改日再见”的愿望充分表达出对另一条路的留恋之情。 19.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节着力描写选择前的两条路。
B.第二节诗人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没有选择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因为他知道,领悟的那条路是平淡的,没有挑战性的。
C.最后一节,重点写未选择的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并且带有一丝惆怅。 D.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路,开始艰难跋涉,他一点也不后悔,毫不踌躇。 20.下列古诗句中,与这首诗的诗意、主题、情感等毫无关联的一项是( ) A.待暖还须去,门前有路岐。(虚中《夜坐》)
B.万里岐路多,一身天地窄。(鲍溶《见张为<主客图>》 ) C.青山旧路在,白首醉还乡。(徐凝《别白公》)
D.万里边城远,千山行路难。(张祜《琴曲歌辞·昭君怨二首》)
第二卷 表述题 (共80分) 六、(10分,每小题2分)
根据提示或要求填空,完成21—25题。
21.《木兰诗》中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通过环境描写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诗句是: , 。(2分)
22.王维的《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营造出一种优美、高雅的意境并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的诗句是 , 。(2分)
23.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 ;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24.【重温经典】几年来,我们阅读了不少经典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总有一些人物、情节、场景等留在我们心底,挥之不去。
以下是课本里的经典文学作品名称,请你任意选择一篇,就你最难忘的内容或主题,仿照示例,拟写一句话,并写出相应的作品名称。(2分) 作品:《背影》《最后一课》
示例一:一片笑声,尽现世态炎凉。(《孔乙己》) 示例二:特殊言行,预示悲剧结局。(《孔乙己》) 示例三:一封家书,勾起发财梦想。(《我的叔叔于勒》) 示例四:仓皇逃避,尽现世态炎凉。(《我的叔叔于勒》)
拟写: , 。(《 》)
25.【探究材料】为了激励同学们积极面对未来,老师出示了两则材料,让大家探究。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2分)
材料一:“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路遥《平凡的世界》
材料二: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从投身写作,到第一篇小说《解密》出版,他整整奋斗了16年。仅在前后创作10年的过程中,他遭遇17次退稿,120多万字的初稿被删去百万多字。但他仍初心不改,积极争取和奋斗,笔耕不辍,直至小说发表。 探究结果: 七、(12分)阅读下列文章,完成26—28题。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⑤
④
①
②
③
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2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征求不已 .(2)惟欲清净 .(3)遂致灭亡 .
(4)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27.翻译下列句子。(6分)
(1)百姓不堪,遂致灭亡。(2分)
(2)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2分)
(3)百姓何得不安乐乎?(2分)
28.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2分)
八、(16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9—32题。
给狗留个位置
张建忠
开学没几周,一位老师生病住院了。老校长找我商量让我接那位教师的语文课及班主任工作,我爽快地答应了。老校长很高兴,亲自把我送到教室。
老校长把我介绍一番后走了,我便接着上课。 一会儿,一声报告,门口探进一个小脑袋。
“请进!”我和蔼地说。一个虎头虎脑、矮个子、浑身脏兮兮的男孩儿溜到了座位上,班里哄堂大笑。
我这时才看清楚,有一只小狗摇着尾巴紧跟着颠颠进来了。我问是谁带来的,没有人理会。我试着轰走小狗,可是小狗对我龇牙咧嘴汪汪叫。我窘极了,于是试着环视一下教室,希望有同学出来解围,可是大家都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我给自己找个台阶说:“请同学下次不要再把小狗带进教室。我们继续上课。”
小狗也摇着尾巴来到那位迟到的男孩的座位旁,昂着脑袋望着小主人。
我在上面讲得津津有味,可这些孩子们却在底下逗引小狗。小狗一会儿跑到这位同学的桌旁,一会儿又溜到那位的桌底下。男生笑嘻嘻的,胆小的女生一惊一乍的,班里乱了起来。
我生气了,指着那位男孩呼呼地说:“你看你,把狗带进班里,弄得大家还怎么听课?”“我又没带它来,是它自己跑来的。”男孩低着头,小声辩解。“那这次就算了,下次千万别带进班里来。”我语气缓和多了。“嗯„„知道了。”男孩嗫嚅着。下课了,我很扫兴地走了。
接连几天,我上课时再没有学生把小狗带进班里了。
一天,我在上课,上次的那位男生连报告都没打直接溜进教室急忙把门关上。 我一愣,正待说话。门动了一下,“别报告了,直接进来得了!”我一语双关。门又动了一下,“叫你进来,你怎么不进来呢?”我气呼呼打开门。吓了一跳,那条小狗大模大样地摇着尾巴颠颠地进来了。
那个男孩窜过去就去撵小狗,可小狗在同学们的座位底下钻来钻去,就是不出去。缓过神的我气得跑到男孩跟前,指着他说:“你„„你是存心捣蛋,我找校长去!”我气呼呼地走了。
不一会,我把老校长叫来了。老校长往门口一站,班里突然安静了下来。那个男孩也回到座位上低着头,小狗伸着舌头喘着气趴在他的脚旁。老校长径直走到小狗跟前,朝小狗一脚踢去,小狗哀哀狂叫,夹着尾巴往同学们的座位底下躲。男孩起先是一震,接着咬着牙,噙着泪,一言不发。
老校长又拎着板凳做出砸的样子硬是把小狗赶出了教室。老校长批评了那个男孩,说他不该把狗带到班里影响老师上课。接着,又恨铁不成钢地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说他们不尊重教师,说我是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来给他们义务上课的,他们不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孩子们都似懂非懂地点着头。
老校长颤巍巍地走了,那个男孩趴在位置上抽泣„„以后,我再上课时,没有发现那个男孩。难道是因为上次小狗的事吗?我有些愧疚。于是,我决定到男孩家家访,让他尽快来上课„„
第二天,那男孩来到了班里,我把他的位置调得比别的孩子宽敞了许多,那条小狗静静地趴在他的脚旁。老校长巡视时,看到了小狗,气冲冲地闯进来。我拦住了老校长,老校长睁大了眼睛看着我。
“这个留守孩子太可怜了,唯一陪伴他的竟然是这条小狗„„”我哽咽了。老校长动情地握着我的手说:“上次打小狗,我也不忍心,只是怕影响你上课。你能这样做,我很高
兴,还有什么比给小狗留个位置更体现人性化教育呢?” (《中学语文教学》2014.9)
29.阅读文中画线的文字,写出“我一语双关”中双关的两层意思。(4分)
30.下面是两处对小男孩的描写,请品味加点文字。(4分) ①“嗯„„知道了。”男孩嗫嚅着。 ..
②男孩起先是一震,接着咬着牙,噙着泪,一言不发。 ............
31.“你„„你是存心捣蛋,我找校长去!”这句话中的省略号和感叹号有什么作用?(4分)
32.根据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说说结尾处“人性化的教育”指的是什么?(4分)
九、(2分)书写。
33.请将下面一句话,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在田字格内。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十、(40分)34.作文。
人的成长需要丰富的物质养料,更需要丰厚的精神养料。物质养料强健我们的体格,精神养料强大我们的灵魂——失败让我们坚强,批评让我们成熟,艰难让我们上进,感动让我们珍惜,阳光让我们温暖„„
请寻找成长中那些曾给你精神滋养的东西,以“ 也是一种养料”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不得套作抄袭;
④文中不能出现与自己有关的真实姓名、地名、校名。
2015——2016下学期七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答题纸 第Ⅰ卷 选择题(共40分) 请将各题的正确选项填入下面对应的方格内。 题号 选项 题号 选项
第二卷 表述题 (共80分)
1 11 2 12 3 13 4 14 5 15 6 16 7 17 8 18 9 19 10 20
六、(10分,每小题2分)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七、(12分)阅读下列文章,完成26—28题。 2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已 (2)惟 ..(3)遂 (4)何得 ...27.翻译下列句子。(6分)
(1)百姓不堪,遂致灭亡。(2分)
(2)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2分)
(3)百姓何得不安乐乎?(2分)
28.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2分)
八、(16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9—32题。
29. 30.①“嗯„„知道了。”男孩嗫嚅着。 ..
②男孩起先是一震,接着咬着牙,噙着泪,一言不发。 ............
31. 32. 九、(2分)书写。
33.请将下面一句话,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在田字格内。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十、(40分)34.作文。(请附作文稿纸2页)
【参】
1.D 2.B 3.C 4.D 5.D 6.C 7.B 8.C 9.D 10.A 11.D 12.B 13.D
14.D(称:相当,相符合。) 15.D 16.A 17.C(主要通过“材人”与“众人”的对比错误。) 18.C 19.D 20.C
21.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22.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23.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24.【重温经典】示例:两个大字,彰显爱国力量。(《最后一课》) 庄重仪表,尽显国在心中。(《最后一课》) 下课钟响,不弃美丽法语。(《最后一课》) 一个背影,凝聚父爱力量。(《背影》) 两过铁道,尽显爱子情深。(《背影》) 四处泪光,终悟深沉父爱。(《背影》)
(句式相仿,内容紧扣作品即可,2分)
25.【探究材料】探究结果:人生(生活、工作)需要争取和奋斗。(只有争取和奋斗,才能活得更有价值和意义。)
26.(1)停止 (2)只 (3)最终,终于;或:于是,就(4)怎么能够 27.(1)老百姓不能忍受,于是(或最终;终于)导致了灭亡。 (2)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 (3)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28.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参考译文】
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内心仍旧不满足,不停地向民间索取美女及珍玩,并且东讨西伐,用尽兵力随意发动战争,老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勤恳不息,只是希望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玩,使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起徭役,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那么枝繁叶茂。帝王能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玩,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29.一是指叫门外的人直接进来,二是暗指那位男生连报告都没打直接溜进教室。
30.(1)“嗫嚅”指小男孩在老师面前想说“可是如果小狗自己要来呢”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情景。
(2)神态描写。写出了小男孩面对老校长踢小狗的行为感到震惊、不理解,对小狗心疼的思想感情。也为下文写小男孩的意外离校埋下了伏笔。
31.省略号的作用是表语言中断。感叹号的作用是表示感情强烈的句子末了的停顿。两处标点都表明了“我”对小男孩把小狗带进教室后了扰乱了课堂秩序后的气愤心情。
32.应该善待留守儿童,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更要关心他们的感情世界。也要善待动物,因为动物是我们的伙伴。 33.略。 34.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