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教案
第 一 章 经济学导论
教学目的
1.(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要求)1.知识要求:了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熟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2(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能够分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别实证性和规范性的问题。
3(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具备学习经济学的兴趣。掌握学习要点规定的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包括:资源稀缺性、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2.教学难点:1、资源稀缺性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教学方法 ; 1、讲授 2、案例 3、讨论
课时; 3课时
教学内容
第 一 章 经济学导论
第一节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定义 第三节 资源配置和经济 第四节 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第五节 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
(主要知识点和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节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
要学习经济学的理由很多,我们选择比较重要的几点; 可以举很多各方面的例子
一、学习经济学是进一步发展、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要求我们学好经济学。 三、学习经济学是专业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 四、学习经济学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 五、学习经济学有助于我们培养新的思维方式。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定义
一、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基本经济问题
1
以下几个问题是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必须要面临的问题。 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效益问题。 2.如何生产?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效率问题。 3.为谁生产?这个问题实质是社会公平问题。
以上三个是我们所称的资源配置的基本问题。接着它又引出另外三个重要的问题 4.全社会的资源充分利用与否——社会资源充分就业问题?是否存在一些闲置未用的被浪费的资源。
5.货币购买力与储蓄不变还是下降?这是通货膨胀问题。
6.生产能力增长还是不变?是经济增长问题,在长期内,产品与劳务的生产能力是否增长了。这些问题的实质是资源使用的问题。
这里总共六个问题中,前三个问题是微观经济问题——针对资源有效率配置,后三个问题是宏观经济问题——针对资源充分使用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在不同时期都是存在的,只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解决的方式不同(计划方式或市场方式)。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由基本经济问题决定,经济学家认为什么是基本经济问题,就必然将其作为研究和解决的对象。基本问题的产生源于资源稀缺。
二、需要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稀缺性
人类存在就有需要,但满足人的需要所需的资源却是有限的,这里提出了资源稀缺的范畴。
导入案例
水,一个沉重的话题。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300吨,为全球人均拥有量的1/4。城市贫水状况更为严峻: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380座城市缺水,128座城市严重缺水,每年城市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由此损失的工业产值达2300亿元。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水资源的缺口也越来越大。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城市年缺水量将达200亿立方米。几乎全世界所有主要城市在进入21世纪时都将面临水危机。
素有\"东方水都\"之称的上海,三面临水,头上还顶着\"一盆\"太湖水,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近些年由于苏州河和黄浦江一些河段受污染,导致该城市水厂取水口\"节节败退\"。每到枯水季节,太湖流入黄浦江的水减少,加上受潮水顶托,黄浦江下游的污水和东海咸潮上溯,造成向江浙两省\"借水\"吃的窘境。
问题1:空气、水、食物、钻石任你选择你最喜欢哪样?
分析:据说,人如果3分钟不呼吸就会憋死,3天不喝水会渴死,7天不吃饭会饿死,对于人的生存来讲,空气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水和食物,没有钻石照样能好好活着。那么现在假如让你选择,你回要哪个?勿容置疑,当然会是钻石了,是不是你的价值体系出现了错误?
如果你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而不要付出任何代价,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所有资源十分充裕,丝毫不存在“稀缺”那么你还有偏好吗?你还能够作出选择吗?当然事实并非如此,没有资源的稀缺就不会有经济学,因此经济学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满足欲望所需的资源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无论社会还是个人,稀缺性都是普遍存在的。任何社会和个人都无时不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稀缺性问题,经济学正产生于稀缺性的存在,正因为存在稀缺性,满足不了人
2
们所有的欲望,才会产生研究它分析它的意愿以便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经济学的研究目标也正是由这种稀缺性决定的。
问题2:如果给你一个小时时间你将用来做什么?
时间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如果给你一个小时时间,你可以用来学习,或睡眠、娱乐,或打工赚钱。俗话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在此时间是宝贵的,你必须将你的时间作最合理的安排。
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和劳务的成本,由于成本提高,结果企业赚到的利润减少了,支付给工人的工资降低了,出售产品的价格提高了,最终尽管污染管制给予我们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以及由此引起的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工人和消费者的收入减少了。
因此,这就面临一个抉择的问题,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稀缺性所引起的选择问题。
1. 资源稀缺与资源稀缺规律
资源稀缺:指任何社会在获得人们所需要的物品上所存在着的自然的。稀缺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
相对性:资源是否稀缺并不取决于资源物品本身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人们无限增长的需要而言。
绝对性:资源稀缺的在任何时期、任何国家都是存在的,
由于稀缺的存在,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产生了客观要求,就有了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规律,即稀缺规律。
资源稀缺规律是指:资源和物品相对于人类无限欲望的有限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合理使用资源和物品(有所选择)的客观要求。
2. 自由物品和经济物品
物品与劳务根据资源稀缺与否和满足需要的程度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自由物品,另一类是经济物品,
这些稀缺的生产资源就是通常所说的生产要素,它们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经济资源的价值在于它们可以组合起来,生产出人们希望消费的最终物品和服务。
三、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中间配置的问题。它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寻求满足物质需求与欲望的方法的社会科学,其原因是人与社会所支配的资源不可能满足一切欲望。
正因为如此,我们倾向选择这样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以使人类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资源稀缺性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任何社会所面临的基本经济问题,确定了经济学要研究的对象。
第三节
资源配置和经济
资源的配置都是在一定的经济下进行。 经济是指在一定生产关系下生产、
3
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具体形式。经济学家按资源配置和利用方式的不同,把他们划分为计划经济、自由市场经济、混合经济这样三种经济。
1.自由市场经济是一个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 2.计划经济是由作出有关生产和分配所有重大决策的经济。
3. 混合经济混合经济是指既有市场调节,又有干预的经济。对经济的简单考察使我们认识到;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欲望形成资源的稀缺性矛盾,只有在良好的经济下进行最合理的配置,才能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才能为人类造福。
三种经济比较简表 优缺点 分类 计划经济 自由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表1—1
优点 缺点 1、高度集中缺乏效率2、经济缺乏活力 能在短时间内动员全部资源 1、能迅速、自发地配置资源 1、不能解决社会公平问题 2、比较有效率 结合了计划和自由市场经济两种优点。避免了缺点 第四节 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在理解微观经济学这一定义时,我们要注意四点;
(1)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是微观经济学学的研究对象。 (2)资源配置是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
(3)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价格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实现了最优化。微观经济学正是要说明价格如何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因此,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其他内容是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展开的。
(4)个量分析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二、微观经济学的二个基本假设
1.微观经济学有这样二个基本假设;
(1)理性人假设。理性人又称为‘ 经济人’。
1)消费者:花费一定的收入进行消费,使自己获得最大的满足。即效用最大化。
4
2)生产者;在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时,为使自己获取利润最大化。
例如:某位华侨捐资兴建一所学校,是否符合“经济人”假设?这种行为也是合乎理性的。因为每个人追求的个人利益,不仅包括物质利益,同样也有精神利益,他捐资兴建学校,虽然未获经济利益,但精神上得到了满足,也是合乎理性的。理性行为的含义可以延伸为:人在经济生活中不会做与己无利(更准确地说是无益)的事。
(2)完全信息。消费者和厂商可以无偿、迅速、全面地获得各种市场信息。 2.微观经济学的内容
(1)均衡价格理论,也称价格理论。研究商品如何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供求关系和价格的相互作用下决定其价格。这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
(2)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到各种物品的消费上,以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3)生产理论,即生产者行为理论。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4)厂商均衡理论,或称市场结构理论。研究企业在不同市场结构下的行为与市场均衡。
(5)生产要素价格理论。研究产品按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各集团与个人,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如何决定。
(6)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研究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实现,以及社会经济福利的实现等问题。
(7)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
二、宏观经济学
1.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在理解宏观经济学这一定义时,我们要注意四点; (1)整个国民经济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2)资源利用是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
(3)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 (4)总量分析是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
(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市场失灵。” (2)有能力通过各种经济来调节经济,纠正市场机制先天不足的缺陷。 3.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1)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长期与短期中宏观经济的决定。在长期中说明潜在GDP、物价水平和自然失业率的变动。在短期中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即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角度出发,分析GDP和物价水平的决定及变动的规律。这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 (2)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各国经济中最主要的问题,也是最普遍的问题。以及如何制定良策。
(3)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指国民收入的短期波动,经济增长指国民收入的长期增长趋势。
(4)开放经济理论。分析一国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如何影响别国,以及如何如何受到别国的影响,同时也要分析在开放经济下一国经济的调节问题。
5
(5)宏观经济。目标,工具,效应。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比较简表 特点 分类 微观经济学 研究范围 中心理论 目标 资源配置最大化 资源的充分利用 两者关系 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是微观经济学的发展。二者互相联系,补充。 1、单个经济单位2、单个经济变量价格理论 3、单个经济活动 1、是整个国民经济2、是整个经济3、是总体经济变量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宏观经济学 表1—2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并不是两种不同的经济体系。而是同一个经济学体系的两个有联系、有区别的组成部分。从产生的时间和条件来说,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基础和前提。宏观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顺理成章的发展。这二方面的结合才能使经济学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第五节 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
除了采用经济模型之外,经济学家们在研究社会经济问题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边际分析法
1. 边际分析法的含义
边际分析法就是运用导数和微分方法研究经济运行中微增量的变化,用以分析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过程的一种方法。
这种分析方法广泛运用于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的分析过程,如对效用、成本、产量、收益、利润、消费、储蓄、投资、要素效率等的分析都有边际概念。
边际分析法之所以成为西方经济学研究中的非常重要的方法,是由西方经济学的对象决定的。
2. 边际分析法的特点
比较分析法在西方经济学中受到特别重视,被称为“边际”。这种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边际分析是一种数量分析,尤其是变量分析,就是说,它对经济变量相互关系的定量分析更严密。
其二、边际分析是最优分析。 其三、边际分析是现状分析。
3. 边际分析法的意义
6
具体说它的意义表现为:
第一、边际分析的运用使西方经济学研究重心发生了转变。 第二、边际分析开创了经济学“数量化”的时代。 第三、边际分析导致了微观经济学的形成。 第四、边际分析奠定了最优化理论的基础。 二、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1.实证分析 指排除任何价值判断,首先对研究的变量的含义作出明确规定,然后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提出假说,并依此预测未来,最后用经验和事实来验证预测。
实证分析既涉及定性问题,也涉及定量问题。 经济学家通常用实证的方式对起作用。
2. 规范分析 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的经济分析法, 规范分析往往是制定的基础。
经济学既是一门实证科学,又是一门规范科学。 三、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就是假定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时所出现的情况以及实现均衡的条件。均衡分析包括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1. 局部均衡分析。在假定其它条件不变,即假定某一变量只取决于本身的各相关变量的作用,而不受其它变量和因素影响的前提下,该种变量如何实现均衡。例如: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只取决于该种商品本身的供求状况,而不受其他商品供求状况的影响。这种分析方法把研究局限在一个局部范围,所以称为局部均衡。
2. 一般均衡分析。研究某一变量在各种条件和因素作用下,如何实现均衡。如,实现最大福利的最适度资源配置,社会生产各部门间的投入——产出平衡分析等等,都是以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为基础。
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分析法都是均衡分析,是从量的方面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只是分析时所考虑的影响均衡的因素在范围上是不同的。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经济学研究分析方之外,随着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新觉度、新方法层出不穷。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与专业结合灵活运用,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经济学水平。
本章思考题
1.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定义是什么?
2.如何理解‘资源的稀缺性’与‘欲望的无限性’的关系? 3.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教学参考书
1.( 经济学 基础 ) 吴汉洪 2.( 西方经济学 ) 梁小民 3. ( 经济学 ) 萨缪尔逊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