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l卷第1期 V01.21.No.1 许昌师专学报 JOURNAL OF XUCHANG TEACHERS COLLEGE 2OO2年第1期 No.1.2o02 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述论 崔 剑 (扬州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摘要】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是国际史坛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发轫于第二次世界 大战前后,兴盛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80年代以来渐趋衰弱。在理论上,谊学派坚持以马克思 主义为指导,倡导新社会史和自下而上看的历史学;在历史研究实践中。谈学派不囿陈说,在广泛 的研究领域推出了一大批富有创见、颇具影响的学术成果。 [美奠词】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新社会史;自下而上看的历史学 [中圈分类号】K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949(2002)Ol一0073—05 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敌视态度。正是在这种情 况下,英国出现了最早的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的历史学家,他们中以阿,莫尔顿为代表。1938 年,莫尔顿出版了英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 在当代西方史学中,存在着诸多异彩纷呈的马 克思主义史学流派,其中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 因拥有一大批杰出的历史学家、提出了独到的理论 见解、获取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并对国际史坛产生重 大影响而独占鳌头,被公认是与法国年鉴学派、美 国社会科学历史学派鼎足而立的三大学派之一。 本文拟对这一学派的发展轨迹、主要成就和理论特 征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的历史研究提供借鉴。 总体而论,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经历了酝 酿(二战前)、形成与初步发展(二战后至50年代中 《人民的英国史》。至此,我们可以说英国马克 思主义史学开始起步。 ——逮至第二次世界太战后。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 学派进人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1946年在伦敦成 立的英国党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小组和1952 年创刊的《过去与现在》(past&present)杂志发挥了 重要作用。这时一大批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专业 基本功扎实的史学家聚集于上述小蛆和杂志的周 围,他们经常举行研讨会。开展学术交流,并探讨国 际主义运动的发展途径。这里需要指出。迄今 我国学术界在论及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时.往往 只提莫里斯・多布、罗德尼・希尔顿、克里斯托弗・希 期)、转折(50年代中后期)、繁荣(6o至70年代)和 渐趋衰弱(8o年代以来)几个发展阶段。 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长期在英国从事理 论研究与活动,但由于马克思主义在英国传播 得十分缓慢,因而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姗姗来迟。 典型的例证是,英国史学家乔治,古奇在1913年出 版的名著《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中未提及 马克思的名字…;当代英国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 拉夫指出:“直到1918年——而且事实上在那以后 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在英国的大学历史研究 和教学中依然被完全忽视。”[23( -s2)只是到了加 ——尔、埃里克・霍布斯鲍姆、爱德华・汤普森和雷蒙德・ 威廉斯。诚然,上述诸位是如今在国际史坛享有盛 誉的创学派的代表人物。但作为一个群体,英国马 克思主义历史学派还应包括其他一些取得非凡成 就的史学家,如老一代的唐娜・托尔、奠尔顿,年轻 代的多萝茜・汤普森、乔治・鲁德、约翰・奠里斯、 布赖恩・哈里森、维克多・基尔南、约翰・萨维尔、拉 一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由于英国党自1920年 成立后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加之苏联社会主义建 设取得长足进步而资本主义世界则陷人空前的经 济和社会大危机,这使得越来越多的英国学者改变 斐尔・萨缪尔、拉尔夫・密里本德、佩里・安德森、加 雷兹・琼斯、罗宾・布莱克本等。如此强大的阵容是 其他西方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所无法比 [收稿Et期】2001一们一l6 [ ̄tN4t]崔剑(1962一),耳,江苏南通人,扬州大学人文学院盂l教授,南京大学所吏系博士生,从事世界现代吏研竞 7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拟的。 1956年办共二十大尤其是赫鲁晓夫批判斯大 林的秘密报告以及匈牙利事件,使国际共 产主义运动出现了重大转折。各国党内部掀 起了一股思想的潮流。在这个背景下,英国马 克思主义史学家的思想也发生重大转变,即与苏联 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决裂。他们开始批判国际共 产主义运动中存在的教条主义、、家长制 作风和大国沙文主义等现象;开始批判历史研究中 简单化、公式化和机械唯物论的种种做法。1956 年,汤普森夫妇和萨维尔创办了一份供党内讨论与 争鸣的杂志《理性者》(The Reasoner),他们想借 1956年发生的事件及其在英员中引起的巨大 反响展开讨论,从而加速党内的民主进程和扩大对 社会主义思想与纲领的讨论,但遭到继续奉行苏联 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的英共领导的压制。于是,汤 普森夫妇、希尔、希尔顿、萨维尔和萨缪尔等人愤然 声明,多布和霍布斯鲍姆虽没有,但其思 想也同样发生了巨变,他们只是想以党员的身 份对党的和实践施加必要的影响。后,汤 普森等人于1957年5月将《理性者》改为《新理性 者》(The New Reasoner),同年10月,萨缪尔等人也 创办了《大学与左派评论》(Universities and Left Re— view)杂志,两刊集中反映了剑桥、牛津等地左翼青 年知识分子的心声。1960年1月,两刊合并而成 迄今仍畅销学术界的《新左派评论》(New Left lie. view),一场旨在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即斯大林式 的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分道扬镰的新左派运动由此 拉开序幕。由国际共运的转折引发的英国马克思 主义史学家思想上的转变,使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的发展出现转折。不可否认,由于不少知名史学家 的.英共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小组的力量大为 削弱。但我们更应看到,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 在1956年以后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他 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对英国历史进行了新的研究,他们的优秀成果几乎 都产生于1956年之后,就是这种反思与刨新的结 果。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上社会科学中韵其 他学科得到长足发展,在。范式”(Paradigm)上与传 统史学完全不同的新史学业已在西方史坛占据主 导地位。在此条件下,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运 用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解,吸收其他社会科 学和新史学的新成果,发掘前人未曾发掘的具体历 史资料,写出了一大批卓有刨见、富有影响的史学 论著,使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达到鼎盛。 进人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虽 然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仍继续有论著发表,如霍 布斯鲍姆出版的(17so年以来的民族与民族主义 ・74・ ——纲领、神话与现实》(1990年)、《极端的年代》 (1994)和《论历史》(1997)以及萨缪尔出版的《记忆 的戏台》(1994)都深得好评,但英国马克思主义历 史学派已趋衰弱。究其缘由,一方面,从外部因素 来说,苏联东欧剧变后,国际共运处于低潮;在西 方,政治思潮纷纷右转,新保守主义出现,马克思主 义在包括历史学在内的各个领域都遭到冷漠;西方 新史学也陷人困境,处于不断的论争当中,这对与 新史学关系非常密切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必然 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就英国本身而言,在老 一代史学家中,多布、威廉斯、汤普森、密里本德、萨 缪尔已相继辞世,其余虽然健在但大都年逾古稀, 渐渐退出史坛。而新一代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虽 然人数不少,但他们不论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 上,抑或在对国际局势的认识上,还是在所取得的 学术成就上,与其老一代相比都要逊色得多。英国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今后如何发展,能否再度辉 煌,这不但受制于客观因素,更取决于英国马克思 主义史学家自身的努力程度。 英国马克恩主义历史学派之所以称雄国际史 坛,是因为他具有非凡的成就,突出表征是,其一, 在理论上,倡导研究总体的“社会的历史 ,主张“自 下而上看到的历史学”;其二,在历史研究实践中, 推出了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 希尔顿致力于研究封建社会与农民问题,他著 述甚丰,主要有《一个中世纪社会:13世纪末年的 西米德兰》(1966年)、《中世纪英格兰农奴制的衰 落)(1969年)、《被奴役者争得自由:中世纪农 动和1381年的英国》(1973年)、《中世纪晚期 的英国农民》(1975年)、《从封建向资本主义过渡’ (1976年)、《阶级冲突与封建制度危机》(1984年) 等。传统观点认为,封建主义是领主与其附庸之间 存在的一种政治——军事或法律关系。希尔顿通 过深人分析社会关系特别是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经 济政治关系,驳斥了这种观点,揭示了封建制度的 本质是土地所有者同受压迫的农民之间的一种剥 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怎样看待封建社会的农民? 马克思认为农民是封建制度的基础和落后生 产方式的代表,具有保守、自私、狭隘、落后诸多缺 点,因而他们不能像资产阶级那样成为反封建的一 支力量。希尔顿不同意这种观点。他充分肯 定农民在促进整个英国社会从封建结构向资本主 义结构过渡过程中所起的历史作用。他不仅强调 1381年农民那样大规模斗争的巨大作用,而 且认为“在农村公社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由持有地 和自由身份的扩展过程中,在促使农民和工匠经济 获得自由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以致最后促进资 本主义经营的兴起等方面,农民的抵抗都具有重大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意义”_3 ;他既论证了农民的斗争在推动地方行政 管理和司法制度的变革方面所起的作用,还第一次 指出了英国农民在促进近代自由平等观念的形成 方面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他指出:“反对封建隶属 关系的自由权利的确立并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是 资产阶级的一项特殊贡献,……而是封建时代的农 民阶层的贡献。竹【 “中世纪农民留给近代世界重要 的、虽然难以捉摸的一项遗产就是不向老爷承担义 务甚至不表示遵从的自由人观念 。¨ 希尔顿提出 的一系列创新观点为国际史坛所公认,使他早已成 为与前苏联的科斯敏斯基、法国年鉴学派的第三代 核心勒・鲁瓦・拉杜里等齐名的中世纪史研究专家。 多布和霍布斯鲍姆都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人 研究。多布在其代表作《资本主义发展研究》(1946 年)中,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广泛研究了英国资本 主义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史,批驳了资产阶级学者对 资本主义所作的种种界定.坚持资本主义是一种特 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剖析了封建 制度的性质和瓦解原因,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的时 间、途径及早期发展的几个阶段。多布的观点引发 了一场历时半个多世纪的关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 义过渡问题的大讨论。卷入这场讨论的除英国马 克思主义史学家外,还有一大批国际学术权威,如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斯戚齐、“依附理论”的创立者 安德烈・弗兰克、美国社会学家、“世界体系理论”的 创立者伊曼纽尔・扶勒斯坦、美国史学家尤金・吉诺 维斯、罗伯特・布伦纳和日本史学家高桥幸八郎等 等,这极大地促进了对中世纪后期和近代初期的世 界史研究。这场讨论实际上是两种理论的较量,一 种着眼于社会生产关系之外,强调商业市场关系, 人口变动等经济因素的作用;另一种则立足于生产 关系之内,强调阶级结构与阶级斗争的作用。多布 倡导后一种理论并影响了许多学者。霍布斯鲍姆 说:“给予我们决定性影响的主要著作是莫里斯・多 布的‘资本主义发展研究》,该书系统阐述了我们的 中心问题。”而霍布斯鲍姆本人在资本主义发展问 题上的独特贡献是,他从世界史的宏观角度,探讨 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过程。在《的年 代》(1962年)、(7-业与帝国》(1969年)、《资本的年 代>(1975年)、‘帝国的年代》(1987年)等著作中. 霍布斯鲍姆阐述了资本主义从欧洲向世界各地扩 展的各个不同阶段。他贯彻总体史观,全面考察社 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学艺术、宗教等各方 面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构建了涵盖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诸层面的总体史。 在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惟有希尔顿长期 专门研究英国17世纪史。他撰写了几十部有 关论著。围绕英国发生的史学争论的焦点是: 这次的性质以及这次中反封建力量的阶 级构成。关于前一个问题,希尔除了承认英国 是一场像法国1789年资产阶级那样伟大的社 会运动外,还进一步指出它是一场社会,即它 不只是政治的、经济的或宗教的.它还涉及社会生 活的所有领域。希尔的另一个著名观点是,英国革 作为一场资产阶级.并不是说它是一场 由 资产阶级进行的或自觉促成的”,而是指“这场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使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 的国家开辟了道路 。【 ][Pl 马克思主义经典 作家投有对资产阶级作出明确的释义,希尔对 英国资产阶级性质的释义使我们感到,他已认 识到在某些资产阶级中.性质、阶级内涵 与成果三者往往不会那么齐整地符合经典的 定义,常常在这一点或那一点上出现差异或错位现 象。至于后一个问题,希尔认为,正是中产阶级(由 多数商人、富裕工匠、自由农民和富有的佃农组成) 才是英国的领导力量与主力军,而英国是 “普通人”(由中产阶级和底层群众组成)的。 很多历史学家认识不到这一点。总之,希尔的学术 成果反映了当代西方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研究英 国17世纪史的最高水平.毋庸置疑.今天只要 研究17世纪英国史,那么就必须重视希尔的著述。 在英国,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费边社的韦 伯夫妇、自由党的哈孟德夫妇和社会主义者柯尔曾 先后研究工人运动史,并把工运史从一般政治史中 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的科学。 比较而言,汤普森对工人运动史研究的贡献最 大,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1963年)堪称剖 学派的开山之作,自问世以来,一版再版,风靡各 国,赢得很高评价。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布鲁 尔认为:“这本书影响之大,乃至一切历史学家若要 写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史,无一可以避开该 书的观点而不谈”。“写法国到第一次会议改 革这段时期的一切著述,无一不受到汤普森鄢本划 时代历史巨著的影响,它站在战后第一代英国马克 思主义历史学的最高峰”。 汤普森的阶级理论尤 其引人注目。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总是根据对 列宁阶级定义的片面理解,把阶级看作一个单纯的 经济范畴。汤普森不圊陈说,他通过研究1790年 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过程,提出 了对“阶级”的崭新见解:“我说的阶级是一种历史 现象,它把一批各各相异、看来完全不相干的事结 合在一起,它既包括在原始的经历史,又包括在思 想觉悟里。我强调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而不把它 看成一种‘结构’.更不是一个‘范畴’,我把它看成 是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确实发生(而且可以证明 已经发生)的某种东西。……当一批人从共同的经 历中得出结论(不管这种经历是从前辈那里得来还 是亲身体验的),感到并明确说出他们之间有共同 ・7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利益,他们的利益与其他人不同(而且常常对立) 时,阶级就产生了。阶级经历主要由生产关系所决 定,人们在出生时就进入某种生产关系,或在以后 被迫进人。阶级意识是把阶级经历用文化的方式 理论性著作《理论的贫困及其他》(1978年)中所 说:“英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搌是指这样一批历 史学家,他们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按照 威廉・莫里斯所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 和方法从事历史研究o,qa](m3)英国马克思主义史 学家反对斯大林式的教条的马克思主义,主张把马 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去 研究历史,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是拘泥于马 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 况作出的某些结论。他们重视阶级关系和阶级斗 争的历史作用,但反对庸俗的阶级斗争归结论。他 们坚持唯物史观,但反对庸俗的经济决定论,同时 强调上层建筑和文化及思想因素的重要作用。在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前提下,英国马克思主义史 学家注重同非马克思主义者进行对话与台作。典 加以处理,它体现在传统习惯、价值体系、思想观念 和组织形式中。如果说阶级经历是可以预先确定 的,阶级意识却不然。”_6J(Pl0 JI‘阶级是人们在亲身 经历自己的历史时确定其含义的” 6II “J,“阶级 既形成在经济中,也形成在文化中 6l㈣)。可见, 汤普森的阶级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生产关 系、人的能动性、阶级意识、阶级斗争同物质经济条 件之间的一种辩证的双向作用。而汤普森把“阶 级 的概念与阶级觉悟及其意识形态表现形式紧密 地联系起来,则反映了他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倾 向。汤普森的阶级理论尽管并不完善,但它有助于 人们正确认识工人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的关系、前 工业化社会中“没有阶级的阶级斗争”、工人阶级形 成和工业或工厂制度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 问题。 型的例证是,《过去与现在》杂志在创办伊始就有意 识地办成一个基础广泛的合作性刊物,不仅其编委 会吸收了像历史学家劳伦斯・斯通、社会学家菲利 浦・阿布拉姆斯和人类学家杰克・古迪这样的非马 此外,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其他领域也取 得了非凡的成就。如.密里本德对英国工党史和英 克思主义学者台作共事,而且数十年来刊载了大量 非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优秀论文,使得该刊成为公认 的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学术刊物。此外,英国马克思 主义史学家还就一些重大历史问题与国际上的非 马克思主义学者进行交流,如前述关于资本主义发 展问题的讨论。通过交流与对话,各学派之间互相 影响,吸取对方有价值的理论、概念和方法,用以丰 富和发展自己,正如霍布斯鲍姆在《英国史与年鉴 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史的研究,就填补了英国政治 史研究领域缺乏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空白,他的《议 会社会主义》(1961年)、《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国家》 (1972年)、《马克思主义与政治学》(1977年)和《英 国资本主义民主制》(1982年)等著述是这方面的 佳作。又如,威廉斯是文化史研究的杰出代表,他 的文化理论专著《文化与社会(1780—1950)(1958 年)和《漫长的》(1961年),改变了文化理论的 传统范式,开辟了从社会大视角和多语境条件来诠 释文化的新领域——文化研究的先河,同时也奠定 了他作为文化研究先行者的地位。在当代世界如 火如荼的文化研究中,人们常常把威廉斯与法国的 巴尔特、德国的啥尔马斯和前苏联的金等著名 思想家相提并论,足见其影响之大。 总之,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取得了举世公认 的成就,并对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正如美 国学者所承认的那样:“除了特纳的边疆理论,也许 投有任何其他历史著述能像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 搌》一文中所说,他们从法国年鉴学派那里获益 匪浅。 第二,主张。自下而上看的历史学”。作为一种 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史学传统,历史是领袖的或英雄 的或帝王将相的历史,而一般生活于基层社会的人 民大众则永远是可有可无的历史陪衬。第二次世 界大战结束后.鉴于世界历史进程出现的重大变化 及传统史学存在的明显缺陷,愈来愈多的史学家摒 弃以“精英人物”为中心的史学,转而研究下层民众 的历史或民众的日常生活史。这在法国年鉴学派 级的形成)以及与汤普森并驾齐驱的霍布斯鲍姆、 鲁德、啥里森和英国社会史学家中的其他明星那样 受到美国学术界的如此热切欢迎,并给予美国学术 活动如此强大的推动。”[ _{ ’ 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但他们只是把劳动大众及其 “精神状态”视为长时段静态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 件.当作一种消极、沉默与潜在的力量而非推动历 史发展的积极力量加以描述。这种史学充其量是 “下层的史学”(history of the bottom)。而英国马克 思主义史学家的独到之处是,他们倡导。自下而上 看的历史学”(history from the bottom up)。这种史学 不仅把历史上被压迫、被剥削、受歧视、受排斥的普 通劳动者作为历史研究对象,而且还从他们的立场 和观点来考察与解释历史,换言之,即以社会下层 人民为历史研究的出发点,着重探讨人民大众的生 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具有鲜明的理论特 征,主要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注重 同非马克思主义学者进行对话。正如汤普森在其 ・7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活经历与斗争及其对整个上层社会的影响和对历 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在希尔顿看来,“如果从下往 上看而不是从上往下看社会,我们就有可能获得整 个社会和国家的较为确切的图景”。_4 于是, 希尔顿研究农民社会,希尔研究英国前后人民 大众的清教运动和文化活动,汤普森研究英国工人 的大众文化,汤普森夫人多萝茜・汤普森研究宪章 运动的普通成员,萨缪尔研究伦敦东区的下层社 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的解释相联系的现 象”。l9l【 特别是霍布斯鲍姆在《从社会史到社会 的历史》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整体社会史 观。10_( ‘。 。 综上所述,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正确对待 马克思主义理论,注重与非马克思主义者对话,注 意吸取其他社会科学和流派的长处,坚持把社会作 会,霍布斯鲍姆则研究近代初期农民反抗资本主义 扩展的各种原始斗争,诸如社会盗匪、农村秘密协 会、千年王国运动等,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自 下而上看的历史学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 自下而 上看的历史学”并不排斥对统治阶级或上层社会的 研究,如希尔研究时对上层的关注以及安德森 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历史来研究,肯定人民大众对 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不同陈说,勇于创新。 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参务印书馆,l989. 考文献1 [1]乔洁・古奇.十九世界历史学与历史学謇[M].意京:商 [2]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上海:上 海译文出版社,l987 在其《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1974年)和《绝 对主义国家的系谱》(1974年)中对国家所进行的 宏观历史考察,都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倡导“新社会史”,强调研究总体的“社会 的历史”。在英国,以乔治-屈维廉的《英国社会史》 (1942年)为代表的传统社会史是所谓“把政治排 除在外的人民的历史”,其实这是以社会生活为内 容的历史学,主要研究家庭、工厂(或农场)及社区 的日常生活状况、道德和习俗的历史。而1964年 建立的剑桥人口与社会结构史研究小组则倡导“人 口与社会结构史”,主张运用包括数理统计在内的 历史人口学的新方法,从各地教会簿册中挖掘新资 料,试图通过结构分析,探索在人口变动的数量关 系背后的社会关系。这两种社会史都存在着一个 共同缺陷,即缺乏总体史观,因而无法揭示社会历 史发展的内在联系,更不能反映整个社会的性质与 变化。有鉴于此,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倡导“新 社会史”,强调研究总体的“社会的历史”,即研究全 社会的历史。“希尔和汤普森两人都批评了那种不 把对社会结构的研究与对过去的更加综合的解释、 [3]鹿卓恒.让马克思主义史学宏扬于国际史坛——诗英 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謇希尔檀[J].史学理论, 1987,(3) [4]H・J.[aye.The British Marxist Hisl ̄rlans[M]cambrid罢e: Polity l 嘲B.1984 [5]的赣-布}尔 英目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两种流派[盯 世 界历史 1983.(6) [6]E-P・溺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彤成:前言(上)[M].南 京:译林出版社,2001 [7]Michael Kammen The Past B re Us[M].New York:him. ca,19帅. 【8 J E。P’Thompson.The Poverty ofTheory and Other Essays 【M]. ndOn:Merlin.1978. [9]棒奥尔格-伊格乖斯.豉洲史学新方向[M】.北京:华夏 出版社.1989. [10】E・J-霍布斯鲍姆.从社套史到社套的历史[A】 摹步 卿.再现过去:社奢史的理论视野[C].札,叶f浙江人民 女版社.1988. [责任缩校:孟秉] On British historical school of Marxism CUI Jian (College ofthe Humanities,Yangzhou Universiy,tYongzhou 225002,China) Abstract:British historical school ofMarxismis oneofthe rnestimportantschoolsinthe{nternational historyworld.It began during World War II,prospered fmm the 1960 s to the 1970 s and gradually declined sine athe 1980 g In theo— ryt thisschool persistsinthe guidance 0fMarxism.initiates new social history and historyfromthe boHom up In prac- Lice,this school is not tied down by old views and produces a batch of creative scholastic attainl'l ̄nts wih otomiderable influence Key words:Britain;historyof Marxism;new social hlstory;history from the bottom up ,・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