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智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于家乡美景的心得体会范例

对于家乡美景的心得体会范例

来源:微智科技网

对于家乡美景的心得体会范文1

我们的祖国有大好河山,许多美丽的景色,我恨不得一天把祖国游遍。在这个暑假我就准备去不知有多少诗人赞咏过得庐山。。

庐山游心得体会1早就听说庐山风景优美,我很想去玩玩。今年暑假,爸妈带我去了庐山。

八月一日一大早,我们就从家里出发了,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来到了庐山脚下。导游说:“我们马上就要进入盘山公路了,请大家坐好。”进入盘山公路,旅游车像蛇一样绕来绕去,我们的身体就像不倒翁一样,一会儿倒向这边,一会儿倒向那边,难受极了。晃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了目的地——庐山老别墅。我们参观了六座别墅,其中,我最喜欢赛珍珠的别墅。赛珍珠是着名的作家,她是第一个将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水浒传》翻译成英文的人。她给这部书取的英文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我觉得这个名字非常贴近《水浒传》的内容。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像她一样的大作家。看守别墅,我们便去吃午饭了。

吃过饭,我们便来到了锦绣谷,映入眼帘的是满山郁郁葱葱的树木,遮蔽着山路上透不进一丝太阳。一路上,我们看到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的像兔子,有的像马,还有的像蛇……。顺着台阶往下走,我们来到了一个别断崖边,导游对我们说:“这个断崖还有一个故事呢!相传明朝初期,陈友谅追杀朱元璋,朱元璋逃到这里,眼看无路可逃了,心想:“我命休矣。”谁知,他的白龙马突然纵身一跃,就从这边飞到悬崖的那边去了,陈友谅的追兵只好在悬崖这边干瞪眼。如今,这石头上还留有四个马蹄印呢。”听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朱元璋的马太了不起了,在危急时刻,它冒着生命危险救了主人。

出了锦绣谷,我们坐缆车来到了石门涧。顺阒台阶往下走,我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石头,很像一个人伸出食指指向东南方,导游告诉我,那块石头就是有名的“仙人指路”。接着往下走,我们来到了“天然壁画”。导游讲画里面有四种动物,我们就好奇地仔细寻找起来。我先找到了一只老虎和一条龙,然后看见在龙的尾巴上有一只兔子,可是我们怎么也找不到最后那种动物。导游提醒我们:“你们看看这整幅画像什么?”我们认真观察起来,过了一会,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乌龟。”看着壁画,我想“大自然真奇妙,能塑造出这么惟妙惟肖的画。”

走出石门涧就到了庐山脚下的停车场,我们乘上了返回南昌的汽车,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秀丽文明的庐山。

庐山游心得体会2俗话说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的家乡江西的庐山西海,没有的洞庭湖的浩瀚迂回,没有滇池的绮丽迷人,却有种“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的独特风韵……

经过一路颠簸,我们终于来到了庐山西海。只见青山环绕,湖水浩淼,涟漪潋滟。犹如皇冠上的明珠,镶嵌在满园春色中。随着阵阵山风吹来,水面泛起涟漪,犹如跳动的音符,恰似波动的琴弦,飞舞着,跳动着,咏唱着。是梵高的油画吗?还是贝多芬的交响曲?远远望去,庐山西海望不到边,真可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谁能想到,这平静的湖面下有一座迷失的古城?谁又能想到,这湖面下还有多少风尘的传说?我们来到湖边,租了一艘小船,准备去湖心感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韵味。湖面上水波不兴,船像在一面玻璃上滑行。粼粼水波,像丝绸上的细纹,光滑湛蓝。往远处望,颜色一点深似一点,渐渐地变成了深碧。仰望天空,云片悠然地在移动,低视湖心,另有一个天,云影在徘徊。两岸的峰峦倒立在湖里,一色青青,情意谴络的伴送着游人。细细的看着水中的倒影,只见映出芳草白云,也映出古道长亭。这不仅让我联想到许多传说中的场景。两旁的青山,勾勒出庐山西海的轮廓,使人浮想翩翩……

到了晚上,夕阳西下,被霞光笼罩着的太阳与水中的太阳相映成趣。虽然太阳已经落山了,但它的光却从云层下反射过来,红光反照到湖面上,湖面像燃烧起来似的,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原来的颜色,都被淹没在红光里了。我置身其中,仿佛是被感染了,心中充斥激动,也许由于这里景色太美,我都不想离去,只到傍晚,我仍感受得到,我的心灵,仍在某个角落里,飘荡,翱翔……

庐山游心得体会3去年暑假,妈妈带我去了庐山。

我们乘着旅游车,沿着银蛇般的盘山公路向上奔驰。到山顶了,哇,好美呀!朝着对面望去,一座座山峰像一个个亭亭玉立的绿衣仙女,盘绕在半山腰的迷雾就好像是他们的纱巾。导游向我们介绍:对面的那座山就是五老峰。为什么给它命名为五老峰呢?因为从远处看山顶的样子就像是---侧躺过来脸的样。我仔细一瞧,嘿,还真不假,凸出的额头,凹下的眉心骨,高挑的鼻子,上片薄下片厚的嘴巴,真是惟妙惟肖!

欣赏完美丽的五老峰,我们又去了被诗仙李白赞颂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三叠泉瀑布。在去看瀑布的路上虽然要经过一千多阶石阶,但是有美丽的景色相伴,就不觉得那么累了。石路旁的小溪清澈见底,五颜六色的鹅卵石浸在水里,为小溪增添了活力。快到谷底了,“哗哗”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周围弥漫着丝丝凉意。再走近一百个石阶,终于能见到瀑布啦!只见那瀑布从几百米高的高山顶上泄下来,共分三叠,怪不得叫三叠泉瀑布呢!这三叠瀑布就像是三头狮子,他们怒吼着,奔驰着,冲刺着,一头比一头疯,一头比一头狂,一头比一头野。从下往上看,瀑布就是在一匹巨大的纺织机上纺出的薄纱;又好像是大山姑娘的绸带。从高处泄下来的水打在潭水面上,激起了一朵朵美丽的水花。走到潭边,就像在淅沥沥的小雨里。我轻轻用手捧了一点水洗洗脸。啊,真凉爽呀!顿时,酷夏的炎热被潭水“攻击”得烟消云散,一股清凉的气息迎面而来,清新的空气里掺杂着自然的芳香,令人心旷神怡。

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庐山瀑布,我们又来到被---赞为“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险峰和仙人洞,还欣赏了景色宜人的花径……

啊!庐山,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我爱它。

庐山游心得体会4下了火车,我们乘上汽车进入了环山公路,这里的路可真是山路十八弯啊。

眼看着汽车里地面越来越高,渐渐地已经看不清山脚了,偷偷瞥一眼,哇!好高啊。但马上便收回了余光(实在高得吓人,不敢看了),终于,到了目的地,大家放好行李,开始了第一个景点之旅。

导游小陈着喇叭喊到“好了,大家听我说,接下来我们首先要去三叠泉,这可是庐山的著名景点哦!但是要到三叠泉可是很辛苦的啊,要走几千节阶梯,你们愿意走吗?”“走”大家毫不犹豫,当然这是意料中的事。

大家开始了“长途跋涉”,一开始,每个人都是如此得精神奕奕,兴致勃勃,但是还未走完三分之一的路程,个个都哭爹喊娘的,“脆弱”地感觉风一吹就倒,我见到路边有卖拐杖的,立马喊道“有救星啦”,马上二话不说,买下了一根拐杖,可真有效,在它的帮助下,我顺利地走完了所有阶梯。

据小陈说:叠泉位于五老峰下部,飞瀑流经的峭壁有三级,溪水分三叠泉飞泻而下,落差共155米,极为壮观,撼人魂魄。三叠泉每叠各具特色。一叠直垂,水从20多米的巅萁背上一倾而下;二叠弯曲,直入潭中。“上级如飘雪拖练,中级如碎玉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站在第三叠抬头仰望,三叠泉抛珠溅玉,宛如白鹭千片,上下争飞;又如百副冰绡,抖腾长空,万斛明珠,九天飞洒。如果是暮春初夏多雨季节,飞瀑如发怒的玉龙,冲破青天,凌空飞下,雷声轰鸣,令人叹为观之。

匡庐瀑布,首推三叠,故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但三叠泉却长期隐藏荒山深壑,隐居在它上源屏风叠的李白,讲学在它下流白鹿洞的朱熹都没发现它,直到南宋时期才被人发现。

“果真名不虚传啊,百闻不如一见,真壮观啊!”望着眼前这如诗如画的,我不禁感叹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这句诗虽然不是形容三叠泉的,但是借用它来形容三叠泉,也毫不逊色。泉水飞溅下来,水滴溅到我的身上,如此清凉,它洗去了我全身的疲惫,又恢复了精神焕发的面貌。现在,我可是真正算是“庐山客”了

庐山游5呜——”,从未乘过火车的我来说,这次陌生的火车之旅如此亲切,火车的车鸣声又是如此的悦耳。

我站立不安的在候车室痴痴地望着“属于”我们的那辆火车的大驾光临。看着分针慢慢的走着,似乎有些不耐烦了。

“请上海到海口K516的乘客快到入口处,准备上车”一听到这个消息,我便拖起所有的行李,边喊边跑“火车来了,火车来了”

终于上了火车,首先找到属于我的“个人空间”,放下手中的行李,开始观察起我所在的火车:橙色是火车外观的颜色,我们所在的是卧式硬座火车,我在3号车厢的中铺(这个位置我很满意),我坐在窗口,望着窗外的美景。

“妹妹,妹妹,快来看啊,有牛哎,你的属相哎!”我笑着朝妹妹喊(脸上的笑略带着嘲讽之意),可是,马上被反驳了“姐,你说羊笨不笨啊,那么好的环境也不过来生活,嘿嘿,真笨”“恩”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应声已经脱嘴而出,后悔地又朝窗外看去。

暮色已经将临,太阳将西边染红,慢慢地离开了,留下了美丽的晚霞。

渐渐地,月亮悄悄地来到了人间,为我们洒下了一片幽静的月光。

静静地卧在床头,火车开动着,像摇篮似的,将我们这些乘客安放入摇篮中,而火车的车鸣声作为摇篮曲,大家甜甜地进入了梦乡……

清晨,一缕温暖的阳光射入我的眼睛,我迷迷糊糊地从睡梦中醒来“哇,好漂亮啊!”

看见都面还未露出脸的太阳早已把朝霞染得红彤彤的,天空露出鱼肚白的半片天,五彩千变万化着,朝霞有红渐渐地变成橙色,与火车同色,时间慢慢地过去,橙色缓缓褪去,换来的是紫色,紧接着便是天空的颜色:天蓝色

“多美的染色程序啊!”心中不禁感慨……

对于家乡美景的心得体会范文2

《到民间采风去》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活动,与本单元“民俗”的主题一脉相承。。

南京是一个民俗丰富的城市,其中,围绕雨花石开展的赏石文化,是独具南京特色的民俗之一。雨花石有雅行,石形圆润、石质刚硬;雨花石有雅趣,聚天地之灵气、孕万物之风采;雨花石有雅量,观之超然物外、读之体悟人生。生活在雨花石文化氛围浓郁的雨花学子,研究雨花石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我们此次到民间去采风,采的即是雨花石之风情、雨花石文化之风韵。希望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在雨花石文化中受到濡染,做一个文明尚雅的南京人。

【活动目标】

了解雨花石的历史传说、形成过程,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会整理、归纳和提炼信息,并能够生动讲述、流畅表达。

感受雨花石的“六美”,初步具备鉴赏雨花石的能力,探究雨花石的命名艺术,能够用优美的语言作赏析。

收集吟咏雨花石的诗词歌曲,积累雅言雅词,用文学的形式表达对雨花石的热爱和赞美。

【活动准备】

1.人员安排

根据“说石”、“赏石”、“咏石”三个板块,全班同学自愿组合成若干个“采风小组”,每组六人左右。

2.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各小组制定计划,分配任务。

第二阶段:通过书籍、网络等渠道收集资料,到“雨花石展览馆”“雨花石博物馆”等处实地考察、采访雨花石收藏爱好者。

第三阶段:整理资料、撰写文字稿、制作相关课件。

第四阶段:全班汇报展演。

【活动设计】

1.说石

――了解雨花石的历史传说、形成过程、分类等,整理归纳,能够向他人准确流畅地介绍。

这一活动,一是要让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培养学生处理、利用资料的能力以及在实地考察中的动手能力;二是要把有价值的资料用口语表达出来,培养学生语言复述能力和描述能力;三是在了解雨花石的形成过程中,感受雨花石坚忍不拔、坦诚无私的品格。

活动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进行,讲述“云光法师讲经天为花雨”、讲述《红楼梦》中主人公贾宝玉“衔玉而生”(很多红学家考证此玉就是雨花石)、以“我是一颗雨花石”为题讲述雨花石的形成过程。“讲故事”结束后,还可以让听众说说体会、感想以及受到的启迪等。

2.赏石

――了解雨花石的“六美”,探究雨花石的命名艺术,能够用优美的语言作赏析。

这项活动是有难度的。表现在:不仅要收集以上资料,还要学习、理解并运用。但是,这也是一项很有意思的活动,学生在观赏雨花石的过程中,能够感受雨花石的美,得到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思想的升华。同时,还可以培养发散思维、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外,笔者学校雨花台中学于2010年建立了“雨花石文化馆”,与众多石友如张志川先生、刘水先生等有良好的友谊,因此,还可以向他们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活动可以通过“访谈”的形式展示,比如围绕雨花石的命名艺术、围绕雨花石的审美标准等,几个同学在一起畅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3.咏石

――收集、创作古今吟咏雨花石的诗词歌曲,表达对雨花石的热爱与赞美。

这项活动的前提是收集关于雨花石的诗词歌曲,感受其中的雨花石形象和精神品质。在此基础上,尝试创作吟咏雨花石的小诗、散文等,用文字表达情感。在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激情,也提高了语言鉴赏能力。

【活动实录】

现将第二板块“赏石”部分某小组的展示实录如下:

玉兰:雨花石聚天地之灵气、孕万物之风采,它是一种有灵气的宝石。

业扬:雨花石里有大千世界。接下来,我们不妨做个“小小鉴赏家”,一起领略雨花石的风采。大家看,这枚雨花石像什么?

众:猫!(小猫!白猫!喵……)

业扬:像吧!请大家用一个成语来评价它。

姝娴:栩栩如生。

雅婷:惟妙惟肖。

思源:巧夺天工。

业扬:大家说得很好!

姝娴:不对不对,“巧夺天工”是形容人的技艺精湛,而我们的雨花石则是――

众:天然的呀!

思源(挠挠头):哦,我知道了。

(评价:雨花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呈象美”。观赏雨花石,可以看到我们熟悉的事物,神奇而有趣。在这个环节,孩子们没有仅仅停留在雨花石像什么的层面上,而是用成语来表述它像的程度。这就涉及到他们的语文词语的积累和运用能力。后面的小插曲并非预设,而是孩子们的临时发挥,真可谓“神来之笔”:一个孩子说“巧夺天工”,另一个孩子指出这个词是形容人工技艺高超,而雨花石是天然的,用在这里不合适。在碰撞中既澄清了词语的意思,又揭示了雨花石的特点,可谓一举多得,妙哉妙哉!)

思宇:有什么好想的,就叫“一只鸭”呗。(唱:我是一只小鸭子,咿呀咿呀哟……)

众:切!

雅婷:非也非也!中国人讲究意境,讲究雅致。“一只鸭”未免太俗了。我看――

众:叫什么?

雅婷:就叫“春江水暖”。

众:“春江水暖鸭先知”,妙!(大家不约而同竖起了大拇指。)

思宇:我知道了,给雨花石命名,不仅要切合内容,而且要给人以美的感受、美的联想。

(评价:雨花石的命名,与文学作品、绘画、雕塑一样,也是一项艺术。正如思宇所说,不仅要切合内容,而且要雅致、有情趣,要有文化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对于像一只小鸭子的雨花石,称其“一只鸭”未免太俗了,而“春江水暖”则化用了诗句,让人想到一幅春天到来、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象。这不仅体现了雨花石的雅趣,而且将我们的生活积累与古诗文结合起来,别有一番文化风韵。)

玉兰:大家瞧瞧这枚(出示雨花石人物图),看,里面是谁?

嵘榕:我看,像花木兰呢!她穿着铠甲,凝视着硝烟弥漫的战场。又打赢了一仗,她应该高兴的,可是,她的脑海里分明浮现出霜鬓斑白的父母,活泼可爱的小弟,还有家门前那条潺潺流淌的小河。十年了,真想回去啊!她握紧了拳头,对自己说:“明年凯旋,必回家乡!”

崇昊:我看,是孙权吧!公元229年,他在南京建立第一座都城――建业。此时,他正站在石头城上,双手背在身后,眺望着远方,三足鼎立何时休,一统天下乃己任。从他的眼里我们看到了什么?是霸气!

玉兰:你们说的都有道理。所谓“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石与读书是一样的,一个人有什么样的阅历、心境和胸怀,就会看出什么样的景象。嵘榕是个特别孝顺的女孩子,崇昊说不定将来能成为像孙权那样的大人物呢!

(评价:同样的雨花石,两个孩子看到的是不同的人物,人物有不同的遭遇和心境,这和孩子本身的情感倾向、生活阅历是有关系的。这一环节不仅体现出孩子们对画面的理解,而且表现出他们对文学、对历史的了解和熟悉程度。)

雅婷:我还想给大家重点推荐这枚雨花石(出示雨花石风物图),我觉得,它展示了桂林山水美丽的风光,你们看,碧绿的湖水、郁郁葱葱的树林,多美!

姝娴:我觉得它与我们刚学过的课文《与朱元思书》所描绘的景物有异曲同工之妙。你们看,石的下半部分似江水,“水皆漂碧,千丈见底”,石的上半部分仿佛“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我觉得自己乘着一叶扁舟,悠悠然然,从流漂荡,欣赏着四周的美景,真是“船在水中行,人在画里游”啊!

业扬:其实啊,这景色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不就是咱们南京的“十里秦淮”吗?你们看,中间一道玉白色的横线似水光,上面一片翠绿,如清风拂过,杨柳依依,最妙的是石上部的中间显露一轮明月,月下还有道道白云,勾勒出一幅“明月绣影图”。

玉兰:好美的意境!在你们的描述中,我好像也到这些美丽的地方游览了一番呢!谢谢你们为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看来,鉴赏雨花石,有想象力才更美呢!

(评价:想象力,是创作的源泉;想象力,让我们诗意地栖居。雨花石的意境美,需要我们用想象去丰富。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展示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他们流畅的表达、优美的描述也展现了良好的语文素养。)

【活动反思】

1.有效开发和利用了本土资源。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新)》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雨花石、雨花台、雨花台中学,三者皆因“雨花”而得名,有着不解的渊源。笔者学校附近有出产雨花石的砾岩层,为实地考察提供了可能;2010年建立了“雨花石文化馆”,为参观鉴赏提供了条件;。因此,本次“到民间采风去”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以“雨花石韵”为主题,探寻和感受雨花石文化,充分发挥了地域优势,有效开发和利用了本土资源。

2.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在前期的准备中,学生通过网络、书籍、实地参观、考察等渠道,多方面地收集资料,创造性地整合、利用资料,提升了实践研究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在展示的过程中,孩子们生动流畅的讲述、富有文学韵味创作、精致优雅的课件等,无不体现了他们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另外,在小组分工合作的过程中,他们也增进了友谊,学会了团结协作、友好相处……这些都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3.充满了浓郁的“语文味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