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智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环境学科评估范例

环境学科评估范例

来源:微智科技网

环境学科评估范文1

关键词:网络;本科教学;质量;综合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066-02

在网络信息化的当下,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和特点,开展网上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已成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的重要形式,在完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体系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黑龙江大学自1998年开展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工作以来,逐步加强评估与监控网络信息化建设,在2003年研发并使用“学生网上评教系统”后,分别于2005年和2009年研发并使用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重要数据达标状况测评系统”和“大三学生学习状态与效果的综合评价系统”。这些系统的研发与使用,对提高评估与监控结果的有效性与可信度、改进与完善评估与监控手段与方法、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始,黑龙江大学依托校园数字化平台对以上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并增设一些新系统,努力构建校内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综合信息系统并使之逐步完善。

一、综合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与开发理论

。。。

该综合系统的开发理论是基于B/S开发模式,采用三层架构模型。第一层是浏览器,浏览者通过界面向Web提交服务请求。第二层的Web服务器专门用来进行请求中的事务处理,根据请求与第三层的数据库服务器进行数据交易,然后返回浏览者所需要的结果,显示在第一层的浏览器界面上,从而达到远程操作的目的。采用这样的架构,降低了客户端程序逻辑的复杂度,减轻了后端数据库存取的负载。

二、综合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路径

该系统开发的工具选择为JAVA、JSP、JavaScript、Html语言,采用Tomcat服务器技术,后台数据库选用SQL Server 2008。数据库连接采用的是JDBC,连接语句写在JavaBean中,它是可重用组件,以后在页面中就可以引用这个JavaBean来连接数据库,而不用重复写连接语句,从而提高了代码效率。

(一)前台界面

该系统用户分三种角色,即学生、教师(督导员)、管理员。用户在使用本系统时均需要登录,登录时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所以设计成三个模块:学生模块、教师(督导员)模块与管理员模块。

由于该系统主要面对的是大量评估与监控信息的提交、用户高并发的请求,这对系统性能提出了较高要求。。

1.处理信息的及时性。由于涉及大量用户访问,参与评估与监控的人员较多,尽量控制提交速度在用户可承受的范围内,因此,该系统要具有较好的并发响应能力。

2.功能提升的开放性。该系统运行在主流的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上,这样既便于以后系统的升级,又利于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交换信息,

3.系统内涵的可扩充性。要求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可扩充性。例如:在系统使用过程中,用户可能提出各种新的需求,这就要求系统拥有良好的可扩充性。

4.操作界面的友好性。此系统应提供统一的操作界面和方式。要求操作界面美观大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用户容易上手。

(二)后台数据库

数据库的设计是综合系统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综合系统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数据库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具有较强的伸缩性,是否易于维护和扩充。数据库是否有很好的并发访问控制、完整性和可用性也非常重要。因此,采用Microsoft公司的SQL Server 2008数据库,同时,为了更好地在 Microsoft Windows 操作系统上运行本系统,特选择 ASP(Active Server Pages)作为网络开发语言。

后台数据库连接采用的是ODBC模式:

保证了数据的性、安全性、完整性和并发控制,可实现多个用户共享数据,解决可能在同一时间有大量用户要存取数据的问题。

数据流程图:

数据库(以学生评教数据库为例)

三、综合信息系统的框架设计

。;整个系统的子系统通过权限分配赋予不同的人员使用,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根据不同子系统的特点分为四种授权模式,即全校授权模式、院(部)授权模式、教师授权模式和学生授权模块。将各模块的权限分配给用户组,用户根据属于不同的用户组继承用户组所拥有的权限。

(二)学生网上评教系统

学生网上评教系统主要面向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等三个用户群,可分别以管理员、教师、学生三种身份登录。学生评教内容包括教师教学效果和师德师风评价。系统分为学生功能模块、管理员功能模块、教师功能模块、用户群共享模块四个模块,具有校级管理员权限、院(部)级管理员权限、普通管理员权限三种权限。系统的优势是直观、快捷、自主性强和操作方便,使课堂教学效果和师德师风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1.系统首页增设教师通道,每位教师具有一个账

号。教师可查看个人评教所得分数、排名及学生评价意见与建议;验证所授课班级的学生人数;查看个人历史评教数据。

2.增设师德师风评价内容――师德师风包括学生

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对教师的工作态度、答疑解惑、对学生学习纪律的管理、课堂以外对学生成长的指导帮助、师生关系、德行与品格六个方面进行评价。

3.延长系统运行时间,分为评教时间和数据验证时间。

4.评教结束后系统根据公式自动计算评教结果。

5.学生利用“校园一卡通”密码进行评教,防止代评现象发生。

(三)督导员网上评教系统

督导员网上评教系统解决了以往纸质反馈和口头反馈的陈旧方式。督导员听课后登录该系统对该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为两年一周期的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以及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奖、示范奖、标兵奖的评选提供方便、快捷的听课评价结果。

黑龙江大学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评估采取督导组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自评与院(部)系领导班子认证三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督导组评价重在考察教师教学能力,包括基本素质、学术水平、教学效率等。。

1.督导员每学期在网上对每个被听课教师的教学

质量进行打分评价。

2.评估中心每学期将督导员听课评价结果和意见

与建议反馈至教师本人。

3.评估中心每两年将督导员打分评价综合结果反

馈至院(部),为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提供院(部)督导组的评价结果。

4.系统自动统计、合分并从高到低进行排序。

(四)教师本科教学业绩评估系统

教师自评与院(部)系领导班子认证重在考察教师教学业绩,包括教师从事教学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教研教改成果等。

1.教师个人进行自评,系统自动进行合分。

2.院(部)系领导班子对教师自评进行认证,合计认证分数。

3.系统对认证后的所有教师按照得分从高到低自

动进行统计、排序。

(五)学生学习状态与效果评估系统

学生学习状态与效果评估系统的用户分为四种,即学生、学业导师、学院、评估中心。按照用户类别进行划分系统功能。四种用户共同的权限是都拥有自己的用户口令,并且可以修改密码。

1.建立大一学生的“引导性评学系统”和大二学生的“改进性评学系统”。

2.实现学业导师与指导学生之间的绑定关系,使双方在网上能查阅到对方信息,学业导师在网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与帮助。

3.检查学业导师的工作情况,为有关部门对学业导师工作进行考核提供现实依据。

4.增加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实施办法的部分内容填

写、统计、合分与反馈。

(六)院(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专项评估数据系统

系统展示院(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试卷评估、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估、实验室评估的初评、复评、评估结果等相关信息。。

1.形成自评信息数据化,减轻院(部)初评工作量。

2.形成学校复评信息数据化,方便专家提取数据。

3.存储初评、复评历史数据等。

收稿日期:2013-10-02

环境学科评估范文2

关键词:环境经济学;教学实践;思路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227-02

“环境经济学”本科教学科目是普通高等学校在经济学与环境科学与工程、资源科学与工程等交叉学科培养方案中,所设置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以及如何运用经济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因此,它具有环境学和经济学交叉性和融合性的特点。环境经济学被引入我国学科体系的时间较晚,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环境经济学家泰坦伯格、皮尔斯的外文影印教材将该科目介绍到中国,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问题和资源节约问题的重视,以及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和的提出,将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带来对环境经济学理论知识和人才的大量需求,国内早起的一批环境经济学专家和教师,将环境经济学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已在舒适性资源价值核算、环境污染损失计量、环境经济制定与创新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1]。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体系和教材都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特别是对于专业基础知识较为欠缺的本科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和挑战。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本科层次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经济学基础较为欠缺的现实,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构建适宜的教学改革思路势在必行。

一、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1.本科层次学生的知识储备偏少,基础知识缺乏。环境经济学属交叉学科,教学内容中包含环境学基础、经济学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对于本科层次学生来讲,缺少对环境学、经济学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于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流动关系、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的规模效应等规律缺乏深入地思考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授课教师在讲解课程核心问题时,缺乏先期知识铺垫,造成讲解不够深入,学生领会困难,影响教学效果。

2.学习过程中互动交流较少。目前,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环境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是典型的理论学习课程,教案设计与安排缺少实践环节。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交流无法顺利开展,缺乏对环境经济问题的讨论和思考,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

二、基于“教―学”互动视角的教学思路构建

1.选择合适的教材,优化教学内容。环境经济学从环境―经济大系统的视角,研究资源可持续利用,效率提升与福利最大化,解决环境资源在系统内外的高效配置问题。笔者认为,教材质量是保证教学和质量的首要前提,教材内容应该是本学科领域内最为成熟且不存在过多争议的东西,因此,任课教师在进行教材选择时,应注意:一是教材的难度不宜过高。环境专业本科学生缺乏经济学基础知识,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又缺乏环境学基础知识,因此,教材的选择必须兼顾环境学和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基础,教材内容、练习题方面注意深浅程度,为学生透彻的理解知识点创造条件。二是针对新的环境问题所形成的新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作为专栏或者选读的形式在教材中体现。尽量不要作为大纲中重点考试内容,原因是这些新观点在某些方面可能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三是优先选用精品教材和推荐教材。如“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等。这些教材内容较为严谨,更加准确地把握环境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并且能够借鉴科学家们的思维方式并为己所用。

2.参与式教学的实施。参与式教学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紧密结合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中的要求,在教学中要以环境经济学经典概念、环境学基本理论、环境经济学基本方法、环境经济策略分别设定主题,以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参与式教法主要步骤包括:首先,合理设定主题。专题可以是一个概念,也可以是新近的一则相关新闻,也可以是一种法律法规的颁布等,也可以是资源环境的难点、热点问题。教师将讨论专题分角度设计若干个研究题目,并对讨论的方向和内容做出简要的说明。由4~6名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在充分查阅资料和总结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进展,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其次,打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互动式教学中,充分注意任课教师与讨论组之间的交流,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学习氛围,打破只有老师说得对的学习模式,发挥学生对知识的探寻和思考,发挥学生将知识与现实相结合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前准备工作要做到全面细致,提前制定讨论时间和内容安排,制定引导学生的分析思路及逻辑体系框架。客观要求发言的学生所做的研究问题切入和问题评述,有理有据,系统全面,制定课堂讨论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和老师共同打分的形式,给出学生讨论成绩,给分标准包括观点鲜明程度、逻辑清晰程度、内容完整程度、汇报人讲解水平以及进一步研究方向是否合理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考能力。

3.典型教学案例的引入。在面对具体的环境问题时,学生无法利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自如的分析进而予以解决。在参照国内外相关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发现,提高《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大量的教学案例,即开展案例教学。。例如在“环境影响的费用效益分析”章节中,其中有关环境影响的费用和效益评价技术――“机会成本法”的教学,就可以利用案例分析法来讲授。因此,开展案例教学是《环境经济学》课程性质的根本要求。

4.课堂学习与实验教学的结合。我国的《环境经济学》课程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环境经济学》课程的高校大多只注重理论内容的讲授,而较少涉及《环境经济学》课程的实验教学。《环境经济学》实验教学应在结合生态经济学、能源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上,开展环境经济分析测算、环境模拟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等理论应用性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主要模块:①环境经济建模与动态分析研究;②环境统计、计量与核算研究;③生态环境规划与资源环境管理研究;④项目可行性研究与环境影响评估研究。这一系列实验教学主要是针对协调我国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与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之间关系所需的应用技能而展开的,旨在培养出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复合型的经济管理和研究型人才。实验教学是现代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学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教育体系。加大实践教学资金投入,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加强课堂学习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设计对于《环境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金南,逯元堂,曹东.环境经济学:中国的进展与展望[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7-10.

环境学科评估范文3

关键词 实验设计;交叉学科;创新模式培养;环境科学;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 G2.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2-02

Abstract Based on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rdiscipline about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subjects,a total of 48 hours of experiments including basic,comprehensive and independent inquiry projects were designed,and some suggestion for carrying out these experiments effectively were discussed under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ey words design of experiments;interdiscipline;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model;environmental science;ecology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科学研究的增长点和推动力,而高端的创新成果最易在交叉学科的前沿领域形成,在本科阶段进行创新模式训练对培养未来高质量科研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强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也在向创新模式倾斜。。

1 环境生态交叉学科背景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环境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交叉学科逐步发展成长为一批新兴学科,目前环境生态类实验主要是环境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课程内附设的实验,个别院校[1-2]开设有相关的实验,也有些院校如云南大学根据自身学科和专业的优势,将该类内容合并到生态学综合实习中。就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而言,也开设有环境生态学课程,且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3],但尚未设置过实验。随着环境学和生态学学科的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学科间交叉渗透越来越多;加上我校生态学作为较早的硕士点以及林学博士点一级学科的重要支撑学科,在申博到获批几年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优势逐渐凸显,综合多学科交叉内容、设计环境生态交叉实验课已成为可能。故针对环境科学专业进行交叉学科内容整合、提炼优化相似信息,设计交叉渗透实验,让学生掌握环境学、生态学、生物学交叉实验课程的实验技能,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素养。

2 交叉实验的设计原则

基于环境科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对环境类和生态类课程进行梳理,对已有实验和实习环节的具体实验操作和实习内容进行详细了解,避免重复。以专业课程和特色课程为前提,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学生自主探索为核心,以实作可行、内容优化、知识融合为原则,有针对性地制订环境生态类交叉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内容。

3 交叉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3.1 实验内容设置

对环境科学专业而言,实验课是认知和提升的重要部分,所获得的实验技能和科研素质,对未来开展创新性课题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校的生态学和环境学实验教学中,也存在验证性实验较多,自主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相对欠缺的问题[4]。结合教学实践和院系实验条件,基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了基础性、综合性和自主探究性实验三大模块共计48学时的实验,详见表1、表2和表3。在实际实验教学中可根据模块的总学时数单独分列2个学时的小实验。

设置基础实验模块主要目的是了解实验室的相关规章制度和配置的常用仪器设备、熟悉基本实验操作、掌握基本的内业外业实验技能,该模块占总学时的21%。

综合性实验主要是从不同的组织层次,围绕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响应等内容进行设置,该模块约占总学时的54%。实验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实验技术的同时,学会科学地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自主探索性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也可结合导师的纵向横向课题来任意选择,小组成员自行查阅文献,撰写实验方案,并列出实验所需仪器设备清单,汇总后,每组需采用ppt进行实验过程演讲,学生参与讨论,修改后形成最终实验方案,同时指导教师对实验方案开展危险性评估,不通过的方案需进行替代性调整;最后形成研究报告或小论文。学生需任选至少2个实验,按上述要求完成共计12个学时的实验,该模块占总学时的25%。

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角度来讲,该部分需抓好2个环节:一是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鼓励自主设计实验(或调查)方案;二是撰写实验报告,完成实验后,每组学生须尽快整理相关数据,撰写实验报告,格式可参考科技论文的一般格式,该过程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和学术交流能力非常重要。

3.2 实验评价体系构建

根据所设的环境生态类交叉实验的3个模块,采用多角度和多项目的原则来综合考核实验成绩,避免单纯依靠实验报告来评价的片面性。实验考核内容包括实验态度、实验基础理论常识、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等。基础性实验以操作考核为主,权重占15%;综合性实验以技能考核为主,评价权重为55%;自主探索性实验以方案编写和论文撰写为主,评价权重为30%。最终成绩由各项实验分数乘权重累加评定。

4 创新模式培养的交叉型实验运作措施

4.1 改变传统观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基于学生创新模式的培养,实验教学体系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应随时代的变化予以调整,由“教―学”向“导―学”过渡,树立现代教育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生要学会自我学习,这样教师“授之以渔”的价值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积极性也易于激发,亦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4.2 以科研为引擎,推动交叉创新实验运作

纵向横向科研项目不仅为交叉创新实验提供了更广阔的探索领域,也为解决科学问题提供了充足的经费支持,是推动创新型实验教学的主动力。本研究中,自主探究性实验模块学生可以根据学院公布的科研项目,自己查阅文献,自己选择,并完成相关的考核指标,形成研究论文或申请专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明确的目标,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利于科研素质的培养和科学思维的训练。

4.3 整合相关学科资源,构建共享实验平台

环境生态交叉实验是基于多学科的知识渗透所设计的,所用到的实验仪器设备涉及多个学科、分属于不同系部或实验室,使用过程会出现难以协调的情况。因此,整合环境类和生态类相关学科的资源,完善实验室管理,构建交叉综合实验教学平台,提高实验教学的整体水平与质量。

4.4

国内许多院校在生态学、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实验改革与建设方面,已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加强这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可为交叉实验的设计提供借鉴。

5 结语

结合《西南林业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关于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通过汇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资源,搭建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学科交流有效途径,设置基于创新模式的交叉型实验,强化本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条件的基础上,编写林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交叉实验指导教材,满足技术集成的人才培养需求,以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

6 参考文献

[1] 闫小红,周兵,曹裕松,等.《环境生态学实验》模块式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河北农业科学,2012,16(8):96-99.

[2] 秦伟超,丁蕴铮,袁星.环境科学、生态学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思考[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14-16.

环境学科评估范文4

北京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可使城乡居民享有安全、适宜、方便、有效、质优、价廉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可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健康服务需求和养老需求。有利于首都老年人享受晚年幸福与健康,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期望健康寿命与生活质量,有利于职能的转型,有利于推进首都老年健康服务的社会化进程。建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建立老年医疗服务体系,能够适应我国老龄化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迎合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要求,顺应国家医疗卫生改革的潮流,是解决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和看病乱的一种最有效的途径。

构建以家庭照料和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以综合医院老年病科为衔接,以专业老年病医院为核心,专业化管理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使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重心下移,重点前移,逐步平衡城、乡老年的健康服务需求和质量,使城乡社区老人都能够获得就近、便捷、周到的健康服务,不断满足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而不病、病而不残、残而不废。

建立和完善北京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区县老年病专科医院包括: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和社区中心等,共同组成北京市老年医疗专业服务体系。形成急症救治、疾病康复、长期照料、临终关怀、慢病防控、居家照料等医疗保健一条龙服务。形成老年病科、老年病专业医院、社区中心和家庭照料的良性互动健康服务模式。

1.北京老年医院向综合化发展,起到老年病科研教学的排头兵作用 负责老年人的急重症救治、老年综合征、多病共存、多脏器功能损害、需要长期通气支持和急重症后期康复病人的全面治疗和护理;负责老年病临床治疗和康复研究;并负责老年医护人员临床培训和继续教育。

2.综合医院的老年病科 主要负责老年人的急症救治。

3.区、县级老年病医院 专业特色定位在老年病急性后期恢复、神经和精神康复、长期照料、老年精神病、舒缓治疗和临终关怀等专业方面发展。。

4.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是体系建设的基础,负责老年病的健康促进、预防保健、慢病康复和家庭照料。社区全科医生加强老年病教育,开展家庭出诊、老年健康档案建立、老年评估和家庭照料等服务。

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

开展老年病培训,加强对老年病学科重视

老年病专科医生不同于全科医生和普通内科医生。老年病医生要具有内科医生以外的老年学、精神心理学、社会行为学、伦理学、环境学和道德法律等方面知识。。要认可老年病学科的地位,成立和发展老年病专业。在教学上分步骤开展全科医生和内科医生的老年病继续教育,老年病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科研上要整合各级科研机构,加强协作。

整合机构,规范就医流程,提高老年医疗水平

要研究和制定家庭、社区、护理院、康复院、临终关怀院、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等各级老年医疗服务机构的软硬件标准,包括生活起居条件、无障碍设施、家庭和社区康复标准、人员设备配备、诊疗规范、服务模式、就诊流程和统一出入院的标准,使老年医疗服务进入一种规范化管理状态。提高老年医疗水平,开展多学科诊疗模式、社会心理干预、长期照料、照料标准化(Benchmarks)、个案管理、老年急重症监护(ACEU)、老年神经和心肺康复、疼痛管理、睡眠管理、舒缓治疗和防止跌倒的研究和探索。

据美国医疗保险公司调查显示,在社区进行初诊评估,规范转诊到相应的急性医院、急性后期医院、老年康复医院、护理院或者临终关怀院,从而病情好转的患者比随意选择医院就诊的患者感到满意,费用低且残疾率或死亡率明显低于后者。以此规范双向转诊,形成老年病专科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间的一体化合作模式。使综合医院腾出床位,集中精力致力于疑难杂症的治疗;专科医院发挥费用低廉、专业化操作水平的优势;而社区卫生机构在预防保健,健康档案建立与评估,急性后期康复和家庭照料中发挥作用。这种方式适合老人,而且医疗资源的整合会使群众得到更加经济、便捷、连续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

建立老年健康评估标准

老年健康综合评估是一个多学科的诊断过程,通过确定老年病人在心理、社会、环境、医学和功能等方面状况以达到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制定综合计划的目的。由于老年人患病具有衰老、脏器功能降低、免疫功能低下、代谢平衡被破坏、智能障碍和肢体活动障碍等病理生理特点,造成临床症状不典型、没有特异性表现、隐伏性发作、易漏诊。同时,老年人常出现的抑郁症、营养不良、慢性肝肾功能障碍、骨质疏松、肢体活动受限、大小便失禁和褥疮等合并症也导致治疗难度加大。所以老年病的治疗不仅是痊愈的概念,而应是尽可能地保护和恢复机体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要开展老年人全面的综合评估,如:现病史和既往疾病史;体格检查;营养状况;精神健康方面:智能、行为、情感的评估;功能状态方面:日常生活能力、行为和社会活动功能状态,有无行走困难和跌倒等;社会和经济状况:家庭和收入状况;居住环境:可得到的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服务项目等。老年医学综合评估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结果;提高功能和生活质量;选择最佳的生活场所和最佳的保健环境;减少不需要的服务使用;安排长期照料管理。

建立老年数据管理中心

建立老年健康档案与诊疗信息动态管理系统,使老年健康卡实现一卡通服务,开展预约挂号和网上咨询。对北京各个老年病医院和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的健康档案或诊疗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对老年人就诊过程和检查治疗状况全程监控,掌握各种数据资料,从而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环境学科评估范文5

关键词:生态环境规划教学方法;教材;探讨

生态规划主要是优化整体生态系统的基本内容,是指生态环境区域内的储备能量物质之间的信息传递的过程,对周围生态环境进行有效开发和循环利用,促进生态和谐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和平共处是环境规划的主要目标,如果单从内容上讲,环境规划实质上就是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如果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入手,不但要考虑到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还要将生态环境不稳定因素考度其中。人与自然共同发展,自然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是环境规划的重要内容,需要全世界人类对环境保护提高重视。在本科课程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成为现代课堂的重要话题,保证一定的时间内,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生态环境规划的基础知识,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精选教材

在现代教学中,还未装订生态环境规划的专属教材,只有环境规划或者是生态规划的教材内容,例如郭怀成老师在2001年编写的《环境规划学》课本,尚金城老师2008年主編的《城市环境规划》,还有2004年发行的《生态环境评价、规划与管理》等等,生态环境规划包括环境规划和生态规划两部分,由于各地院校有各自的教学风格,所以在学科侧重点上也各有不同,有的注重环境规划,有的则注重生态规划。没有十全十美的教材,每本教材各有各自的优势,还需要学校与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则合适的教材,提高教学质量。

二、精选案例

生态环境规划学是现代教学中比较热门的学科,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课堂效果。通过案例可以将课本所有的理论知识穿插在案例中,包含教材的所有知识、原理、方法等,让学生学习更加透彻。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循序渐进的进行案例教学,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特别是案例中可以体现城市生态规划的全过程,促使学生对所在城市生态规划更加了解,有利于学习生态环境规划。

三、补充相关学科基础理论授课内容

生态环境规划涉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多种学科知识,例如:生态学、、地理学、环境学经济学等等。其中生态学是生态环境规划课程最主要课程,也是理论知识相关性最大的学科。因此,生态环境规划的课堂教学中学习生态学基础,是每位生态环境规划学生的必修课。

四、优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师传授知识是其职责,通过丰富的课堂教学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潜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根据课本内容、课程性质及教学对象,采取启发式、互动式、探讨式等多方面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教师根据实际课堂内容,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效结合,做到教学方式科学合理,有效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现代教学课堂中,多媒体被广泛应用,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就是利用多媒体屏幕播放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专业知识演示教学,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眼球,提高学生学习乐趣,加强学习积极性,让现代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轻松掌握复杂的专业知识。

五、加强实践教学

在进行专业教学中,实践性教学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锻炼细致观察能力等等都有帮助,有效实现学生自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实践教学比较复杂,相对单一的传统教学丰富,尤其是进行科学实验或是为实验设计准备过程,还是到最后的实验报告评估,都需要学生具备强大的创新实践能力。野外实习就是最好的实践教学,相对于生态环境规划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野外实习教学其实就是一堂生动的课堂,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由此可见,野外实习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竞争力,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六、提高授课教师的业务水平

生态环境规划由生态规划学、环境规划学、生态学等多种学科组成,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对教师也是高标准、高素质要求。任课教师不但需要熟悉本学科的课本知识,还需要掌握与学科相关科目的专业知识,只要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进行有效教学,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对我国培养应用型人才作出贡献。

环境学科评估范文6

[关键词]旅游者认知地图;认知映射;综合表象;空间定位;环境学习

1 引言

旅游者认知地图是编码和存储于游客大脑中的动态、立体的旅游环境综合表象,它在旅游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帮助游客有效组织空间离散的旅游信息,确定场所的空间位置和他们本人的当前位置,引导旅游者在有限时间内领略旅游地精华。了解旅游者认知地图不仅有助于研究者描述、分析和推测旅游者环境学习过程、景观知觉评价和旅游者行为规律,而且能帮助旅游地规划、管理人员合理评估旅游地空间结构、导引系统设计、景观和设施的区位条件与服务管理质量。先前研究虽记录了大量旅游者行为观测资料,但由于忽视了旅游环境和旅游者行为的中间变量(旅游者认知地图),所以不能合理预测旅游者行为。。近30年来,研究者在零星的研究文献中对之进行了探讨,但究竟旅游者认知地图是什么,旅游者认知地图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如何测量旅游者认知地图这3个方面的基本问题仍缺乏系统的研究。这种研究现状不仅影响到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和合作研究,甚至使认知地图对实践工作的指导意义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鉴于此,本文试图对研究渊源、旅游领域中的认知地图进行探索,进一步提出了研究的未来选题和实际意义,以期为多学科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2 旅游者认知地图研究渊源

由于心理学和地理学是旅游者认知地图的研究渊源,因此,有必要梳理认知地图的概念体系和地理学和心理学中的认知地图研究。

2.1 认知地图概念体系

认知地图概念体系经历了由静态向动态转变的过程。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托尔曼(1948)在老鼠走迷宫实验中最早提出认知地图概念。托尔曼认为,认知地图是关于某一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①,它不仅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还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而位置学习就是根据对情景的认知,在当前情景与达到目的手段、途径间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彭聃龄,2004)。20世纪70年代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角度审视了认知地图本质,提出认知地图实质是认知映射(cognitive mapping),即一个包括获取、编码、存储、内部操作、解码和使用外部环境信息的动态过程,导航(navigation)和探路(wayiinding)是其中两种体验环境的方式。以上静态和动态概念包含了认知地图4大内涵:①类似地图的空间定位功能:托尔曼以地图形式隐喻个体在位置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内部表征是基于其类似地图的空间定位功能。②个性化空间符号系统:认知地图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个性化的空间符号系统。认知地图与实际地图存在很大差异,其中差异最大应是个性化符号系统。③综合空间表象:认知地图不仅包括视觉表象,也包括其他感官表象,如听觉表象、味觉表象、嗅觉表象、听觉表象和触觉表象。④认知地图动态性:个体形成的认知地图时时在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认知地图研究都只是对动态认知地图某一阶段的研究。在认知地图概念体系逐步确立过程中,许多学者在研究中经常使用心理地图(mental map)、意象(image)、主观地图(subjectivemap)、概念图、模糊认知地图(fuzzy cognitivemap)和图式(schemata)等概念。这些概念互有重复,有些则含义略有不同。本文根据信息加工的方式不同和托尔曼的定义,尝试以图1界定认知地图概念为具有空间定位属性的、动态的、三维的、综合环境表象,它是意象研究的组成部分。

2.2 地理学和心理学中的认知地图研究

自心理学首次提出认知地图概念以来,地理学、心理学跨学科合作,极大推动了认知地图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

2.2.1 地理学中的认知地图研究内容

地理学者主要从认知地图整体结构、类型、构成要素以及认知地图与实际地图关系回答了认知地图是什么。研究者先后提出网络结构理论(kaplan,1973)、等级理论(stevens,coupe,1978)和局部等级理论假设(mcnamara,1986)解释认知地图整体结构,阿普兰德(appleyard,1970)通过研究发现存在顺序型(以道路为主)和空间型(以标志物和区域为主)两种认知地图类型,林奇(lynch,1960)在城市意象理论中提出构成认知地图的5要素(标志物、节点、区域、边界、道路),而戈兰德(golledge,1993)提出了认知对应理论(cognitive counterparts theory,假设物质世界的组成要素在认知中存在对应物),并详细论述了7类复杂程度和空间结构各异的要素(现象、连接、密度、离散、等级、形态和分布)。

。。因此认知地图不存在固定的比例尺,也不存在集成;其组织不是二维的,更不是连续的,既具有片断性,也具有层次性;此外,认知地图不完全以二维图形的形式进行呈现,在一些情况下,是以概念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组织(薛露露,2007)。②有些研究者提出认知地图中距离表现为符号的、拓扑的、影射的空间关系而非几何关系(cadwallader,1979;tversky,1981)。

2.2.2 心理学中的认知地图研究内容

心理学主要从认知过程、认知地图影响因素和情感因素研究了认知地图形成过程,例如邦恩费姆和乌鲁提亚(bomfim,urrutia,2005)分析了巴塞罗那和圣保罗认知地图中的情感维度。其中认知过程主要研究了信息编码和空间学习过程,研究者分别以表象(kosslyn,pomerantz,1977)、命题(anderson,bower,1973)和双编码(paivio,1979)提出认知地图知识既包括表象也包括命题,遗传编码理论(fishbein,1976)解释存储于人脑中的认知地图编码形式。按照信息处理阶段可将解释认知地图变形的认知机制分为编码学派和解码学派。编码学派将认知地图变形归因为空间信息编码和存储错误。解码学派则认为,认知地图可能已经存储了与环境一致的空间信息,不一致的空间信息可能由提取或推理过程形成的那些空间表征所致(moat,bower,1983)。该学派提出模拟(即人们通过提取存储于记忆中的外部环境中位置间空间关系的心理表象或心理影像,以判断认知距离,然后他们用“心理的眼睛”扫描了间隔于被估计位置间的心理距离)和内隐比例尺模式(即被试通过使用心理量尺比较外部环境位置记忆表征,做出认知距离判断,这种比较被定义为内隐比例尺)以解释认知地图变形内在心理机制。从空间学习过程视角出发,阿普兰德(appleyard,1970)认为随着居民越来越熟悉城市,认知地图从顺序型发展为空间型;戈兰德(gollcdge,1985)在空间认知三段论(即人们在陌生环境中空间学习是从标志物一道路一区域过程)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锚点理论(顾朝林,2006),认为我们不仅以等级方式存储信息而且用它来获取新的信息,并将这些锚点分为4个等级。蒙特罗(montcuo,1998)质疑上述空间学习过程理论,认为成年人有量测知识能力,并从刚开始学习新环境时运用了测量知识,因此皮亚杰发展阶段论对成年人探索陌生领域并不是必需的。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如coucdgc,2003)从探路策略的参照架构研究了空间学习过程,结果表明:这些参照架构可能是地球参照架构(如地图经纬坐标体系),局部参照架构(如街道系统),关系参照架构(如以一个或多个标志物为参照);探路者根据不同参照架构,采取路径整合(不同路径与路径相关信息整合进附着有环境布局信息的网络结构)、基于标志物和导航探路策略。

认知地图影响因素主要探讨了环境因素(表1)和人类因素,例如人口因素:性别(spencer,1981)、年龄(mebane,1973)、社会阶层(francescato,1973)、种族(orleans,1976)、智力障(gouedge,1987);政治经济因素:收入(spector,1982)、边界(portugali,1992);文化因素(张捷,1999)。

2.2.3 地理学和心理学的认知地图研究方法

由于编码和存储于人脑中的环境内部表征——认知地图具有无形性特点,因此地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者必须借助不同学科方法技术提取和分析这些表征。作为空间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地理学主要运用了草图、gis、gps、移动计算机(掌上引航palmpilot)、虚拟环境及问卷量表等方法技术(gollcdge,2003)提取了人类大脑中的空间表征布局和空间要素数据,并通过公共认知地图(林奇1960年提出叠合个体认知地图方法)、认知地图分类(阿普兰德1970年根据空间要素分布和发展趋势分类方法)、空间偏好面(1963年古德在合意性量表基础上,通过类似于等高线的偏好面描述人们有差异的偏好环境方法)、标度法mds(戈兰德最先提出,让被试估计一组地理对象之间的距离,以估计距离的矩阵作为输入,利用迭代算法还原出这些点对象在二维空间中的布局)(柴彦威,2004;薛露露,2007)、二元回归bdr(toner,19)提出旋转mds表征拟合实际二维空间布局的统计方法、底图定位(buttenfield,1986)等方法分析并在计算机屏幕上还原了二维和三维认知地图外部表征(fabrikant,buttenileld,1997)。

。;kitehin,1995;ungar等,1995)、搭建简单的3d模型(jacobson等,2001;blades,2002)等方法。

近60年的多学科研究实现了以平面和立体形式再现人脑中的认知地图,而1995年库恩的c-map(用来分析认知表征软件)设计成功更标志着认知地图研究走向成熟(golledge,2003)。随着认知地图研究的成熟,其研究成果也被广泛应用于导航、探路、建筑、规划、环境设计、营销领域。

3 认知地图研究向旅游领域的渗透与研究方法

与人类日常空间活动不同,旅游活动在时空维度上具有暂时性和异地性的特点(魏向东,2000)。20世纪70年代,研究者开始感兴趣于旅游活动中形成的旅游者认知地图,尝试提出和解答了旅游领域的概念体系和研究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索了短期环境学习、旅游者空间认知、旅游景观视觉评价和旅游地服务设施空间认知规律。

3.1 旅游者认知地图概念

相关研究中,研究者先后提出旅游者心理地图(jenkins,1993)、旅游地意象(蒋志杰,2004)和旅游者认知地图概念(young,1999)。根据上文认知地图概念界定,本文将旅游者认知地图定义为具有空间定位属性的、动态的、三维的、综合旅游环境表象,它是旅游者意象研究的组成部分。

3.2 旅游者认知地图研究进展

根据旅游活动特点,研究者运用城市认知地图理论方法和技术探讨了旅游者认知地图是什么、怎样形成等基本问题(见表2);并提出前者应具体研究旅游者认知地图的类型和空间结构(walmsley,jenkins,1992),后者应具体研究:1)旅游者最初知道哪些道路、标志物和其他环境特征;2)旅游者探路方式;3)旅游者空间认知的参照点或参照构架是什 么,游览过程中这些参照点或参照构架如何变化(walmsley,jenkins,1992);4)旅游环境变化导致的旅游者认知地图变化有多快(jenkins,1993)。

3.2.1 旅游者认知地图的空间结构研究

一些案例研究发现:旅游者认知地图空间结构可以用林奇的城市意象空间结构5要素解释,同时发现受旅游活动特点及旅游地类型影响旅游者形成了独特的认知地图类型及空间结构。①类型:杨恩(young,1999)根据草图风格将旅游者认知地图分为3类:场所符号表征(场所的符号印象,包括树、瀑布、动物及其他景观图画)、比例尺变形的认知地图(相对于实际旅游地图,绘制的认知地图比例尺过大或过小)、比例尺恰当的认知地图(根据拟合度将其分为优、良、差3个等级)。②空间结构:通过不同旅游地实证研究发现,旅游者形成的不同类型旅游地认知地图空间结构存在差异。如19年林玉莲发现山水型旅游者认知地图以山体和水体为参照构架形成空间型认知地图,道路模糊位于次要地位;而2004年蒋志杰的研究发现:在缺乏类似于山体至高点的水乡传统村落旅游环境中,旅游者形成“环状”道路型认知地图;其中,干道和桥梁构建了“环状”认知地图的空间框架。杨恩(young,1999)研究表明存在4个独特的认知地图空间结构要素:自然分数(nature score)、社会分数(socim score)、评价分数(evmuative score)、定位分数(orientation score)。

3.2.2 旅游者认知地图的形成过程研究

研究者主要从环境学习过程、影响因素和探路过程角度推测了旅游者认知地图形成过程。研究表明,旅游者在环境习得速度和过程方面都与一般环境学习存在显著差异。皮尔斯(pearce,1977)提出短暂逗留于目的地的旅游者环境习得迅速;旅游者认知地图形成过程是整体复杂过程,在此过程中并不存在某一要素占主导地位。沃姆斯雷和简肯(wmmsley,jenkins,1992)发现旅游者环境学习经历两阶段:第一阶段是环境学习评价,一些开始学到的标志物由于无助于探路而被遗忘。第二阶段是区域知识积累,此阶段道路和区域要素占主体,旅游者通过了解不同区域的观赏特征和设施服务类型,形成了旅游地区域知识。他提出旅游者认知地图存在由空间型(标志物和区域特征突出)向道路型(道路特征突出)发展的趋势。

旅游者认知地图形成过程受复杂环境和人类因素影响,其中探讨最多的是人类因素。一些研究者分别从客源地空间结构复杂性和目的地旅游设施位置分析了旅游者认知地图形成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因素。沃姆斯雷和詹金斯(wmmsley,jenkins,1992)发现,居住于省会城市的旅游者比居住于城镇和乡村的旅游者能画出更多的标志物、道路和区域。他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大城市复杂空间结构迫使居民迅速形成认知映射能力,进而使其迅速适应旅游地新环境。詹金斯(jenkins,1993)发现,住宿于caravan公园、汽车旅馆、亲朋好友家里和高档旅游区游客画的草图在要素数量和构成方面存在差异显著。

旅游者认知地图形成过程中的人类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游客类型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除教育程度、旅游者在社会人口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客源国、教育程度)和心理行为变量(逗留时间、旅行方式、旅行状态、旅游经历和动机)不同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换言之,基于人类因素分类的不同游客类型形成的认知地图存在显著差异。①年龄:皮尔斯发现年老游客比年青游客表现出更多标记错误,他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后者拥有较高的空间记忆能力。②性别:皮尔斯在两次研究中都未发现性别在旅游认知地图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他认为:女性认知映射更多表现为直觉风格,而男性的认知映射则更多表现为科学和功能风格;杨恩则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回忆出更多的自然和社会要素。③客源国:杨恩研究发现国内游客使用了更多评价注解,而国际游客回忆出更多自然要素。。④旅行方式:杨恩研究发现自由行旅游者比团队旅游者画出更多评价分数和标志物。⑤旅行状态:杨恩研究表明,认知地图内容最显著人类影响因素是旅行状态,他发现司机比旅客回忆出更多路径和标志物,且比旅客标注了更多评价分数。他认为可以用阿普兰德理论将此差异归因为司机视域范围局限,只注视道路本身,而许多评价要素涉及道路状况。⑥旅游经历:杨恩研究发现重游旅游者比初次旅游者回忆出更多标志物和路径,他认为此差异反映了旅游者的环境学习始于标志物和路径。

随着认知映射概念确立,近期旅游研究领域也开始探索旅游探路过程中的路径确认、道路偏好、个体差异(性别、年龄、教育、职业或文化和环境熟悉水平差异)、标志物效用和决策制定问题;其中成果最为突出的是探路个体差异研究。爱罗史密斯(arrowsmith et al.,2005)比较了探路过程中不同年龄、性别和教育路径选择差异;舒密兹(schmitz,1999)研究了性别在探路和环境知识获取方面的角色,研究发现,与男性不同,女性偏爱使用标志物,而非道路方向;罗腾和卡莱(lawton,kallm,2002)进一步探路策略研究证明,男性可能更准确定位标志物,并参照基本方位,而女性更依赖记忆确认标志物。夏建宏(xia,2008)等根据旅游者对环境熟悉水平、是否事先制定游程和游程的时空尺度,将探路过程分为4类,并总结和分析了探路决策制定和标志物角色之间关系及各类探路过程形成的认知地图差异。

3.2.3 旅游者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旅游活动异地性和暂时性特点使研究者难以按照严格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被试,而且许多旅游者也不愿在游览中被打扰,因此研究偏重于游览后旅游者回忆起的认知地图。鉴于此原因旅游领域运用了更适用于现场情境的认知地图研究方法,这主要表现在被试抽取、认知地图外部表征提取和分析方法。。有些研究者在旅游者公共认知地图基础上,运用统计方法检验了认知地图编码信度(如1999年杨恩用克朗巴哈α系数检验了认知地图编码信度),分析了认知地图形成的社会人口变量影响因素(如1981年皮尔斯用卡方检验,1992年沃姆斯雷用非参数检验一柯斯二氏检验,而1999年杨恩在大样本基础上,运用了多变量方差分析)。近年来有些研究人员运用gps接收器(arrowsmith,zanon,chhetri,2005;xia等,2008)、定时系统(o'connor,zerger,itami。2005)、照相系统(haritaoglu,harwood,davis, 1998)、掌上电脑跟踪(hadley,grenfell,arrowsmith,2003;loiteaon,bishop,2005)、踪(verilocation,2004)等方法研究了探路过程中的旅游者认知映射。

3.2.4 旅游者认知地图研究评述

综上所述,旅游领域的认知地图研究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缺乏多学科合作,特别是心理学的参与,因此与认知地图整体研究比较仍处于不成熟阶段,这主要表现为理论存在缺陷、内容不够深入、情境设计单一(缺少生态实验和严格实验室情境设计)、方法和技术单调(很少使用gis和心理学实验方法技术)且信度和效度低、结果未得到多种证据佐证等问题。;②虽然研究已表明城市居民认知地图与旅游者认知地图差异显著(jenkins,1993),但当前研究大多照搬城市认知地图理论;③许多实验已证明林奇是按照直觉将城市意象归类为五要素,因此缺乏经典实验基础(pinder,1996;sadler,1998)。同时,研究内容存在下述几方面局限:①研究区域主要局限在小尺度的各类风景区内和中尺度的城市旅游目的地,未包括大尺度的区域旅游目的地、旅游目的地国、全球旅游目的地;②研究以自然旅游目的地为主,缺少人文旅游目的地案例;③旅游者认知地图形成过程的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很少考虑地形地貌因素;④忽视研究儿童和残疾人旅游者的认知地图;⑤未整体逼近旅游者认知地图(立体的、动态的、多感官旅游者认知地图)。而研究方法和技术则存在如下几方面不足:①未考虑季节更替和气象变化引起的旅游者认知地图差异;②未平衡实证研究中的练习效应,如由于言语描述和画草图任务相互提示,因此研究结果可能受练习效应影响;③草图和公共认知地图方法信度和效度低。草图方法受绘图能力,且多数旅游者认知地图以空间句法形式表征,因此其信度和效度较低;而叠合动机差异显著旅游者认知地图成公共认知地图方法也存在信度和效度问题。

4 多学科领域研究的未来选题和实际意义

鉴于目前旅游者认知地图研究缺陷,本文尝试提出多学科领域的未来选题,以便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有效地指导实践工作。这些选题有些属于地理学范畴,有些属于心理学范畴,有些则属于旅游学范畴。

4.1 地理学范畴的未来选题

(1)基于旅游者认知地图视角的旅游目的地分类研究。根据资源属性的目的地归类是传统旅游规划重要依据之一,而这种归类方式与游客头脑中的目的地认知归类方式往往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旅游规划者试图营建和推广的目的地形象,常与旅游者的预期形象体验差异很大(甚至相反),这样既不利于目的地市场营销,又可能影响旅游者的满意度评价。所以从旅游者认知地图角度分析目的地认知归类,可以为旅游规划人员提供新的依据,使其能设计出契合旅游者认知的目的地形象。

(2)目的地环境容量的旅游者认知地图视角分析。旅游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平衡导致旅游地超载,而从旅游流视角研究目的地环境容量形成机制,由于忽视了中间变量一旅游者认知地图,所以它在理论层面上不能合理预测形成机制,在实践操作中也不能帮助规划管理者有效旅游流时空布局。鉴于此,分析旅游者认知地图可使规划管理人员及时了解旅游者认知的目的地景点和服务设施可达性,并可使其通过调整规划,扩大旅游者认知可达的地域范围,最终有效目的地环境容量。

(3)旅游者认知地图变形的地理环境因素研究。地理环境中的地形地貌因素是认知地图空间结构和形成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旅游领域研究却很少涉及。由于地形地貌因素可使认知地图产生形态、方向、距离和比例尺变形,因此对其研究有助于逼近旅游者头脑中真实的三维空间表征。

(4)旅游者的个性认知地图符号系统研究。个性认知地图符号系统主要表现在符号的颜色、大小、形状、位置的个体差异性,其中有些是公共符号系统,有些则只属于个人(或某一旅游群体)的独特符号系统。研究表明自由行已经是当今旅游发展的总体趋势,而自由行旅游者通常更依赖于目的地的导引系统(包括导游手册、旅游地图、景区地图)。因此,旅游地图编制者和旅游规划人员需要了解旅游者的个性化符号系统,以便有针对性规划和设计导引系统。

(5)旅游者认知地图如何旅游者空间行为。由于旅游者认知地图与旅游空间行为常存在不一致,研究两者何时高相关或低相关,能帮助目的地规划管理人员诊断阻碍旅游空间行为的内在原因。

4.2 心理学范畴的未来选题

(1)家庭旅行决策过程中的儿童认知地图影响因素研究。儿童在家庭旅行决策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了解儿童认知地图有助于预测家庭旅行决策中的实际目的地选择范围。但儿童认知地图有别于成人认知地图测量方法,研究中不能使用指示语,更不能使用问卷量表,需要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游戏方法(如搭建模型)(邓铸,2006)。

(2)特定旅游目的地认知负荷是多少,它对旅游者认知地图有何影响。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是在认知过程中(包括知觉、记忆、语言、思维等)付出努力的水平。而它会潜在地影响其他认知过程。当需要加工的旅游信息量超过了旅游者认知负荷,就会产生认知超载,使旅游者感觉疲劳并决定终止游程。有鉴于此,研究特定目的地认知负荷和它对旅游者认知地图的影响,有助于旅游营销管理者根据旅游者认知负荷设计和推荐旅游产品,以使游程张弛有道。

(3)旅游者认知地图的认知风格影响因素研究。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1940年威特金等发现存在两种认知风格,即场性和场依存性(彭聃龄,2004)。旅游者认知地图形成过程也可被视为信息加工过程,因此认知风格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旅游者认知地图空间结构和形成过程。研究认知风格有助于揭示旅游者认知地图形成的人格机制。

(4)旅游者认知地图动机机制研究。多数旅游者认知地图是在旅游决策过程或游览过程中形成的,因此研究隐藏于这些过程中的旅游者动机机制,能帮助规划和管理者了解不同动机下的特定旅游目的地认知负荷,以便他们能针对不同动机旅游市场设计旅游形象和产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