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 一、重视文本价值取向
。。。
二、注重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累积成了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就是对语文文字的及运用,我们的教学内容及目标都是建立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将语言文字的运用作为重点,深入把握语言文字的构成特点,探究语言文字运用的特有规律,构建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新内容。
三、加强能力培养
知识的运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只有多加练习,才能真正地掌握一项技能。。首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会倾听,准确表达,培养随机应变能力。教师应当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培养辩论能力。。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当积极改进语文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打好基础,让学生拥有快乐学习的时光,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节奏和谐;有效处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是一门艺术,有速度快慢,讲究抑扬顿挫,有其特有的节奏。教学节奏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中组成教学活动的各个因素,在时间上的合理安排和充分展示所体现的变化规律。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才能使教学节奏和谐。教师通过张弛有度的策略来教学环节,能够使教学产生一种动态之美,学生的思维在张弛起伏的氛围中遨游,能够快速准确地掌握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消除疲劳,化枯燥无味的学习为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巧妙的开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先导。做好导入新课,课堂之初,就好比戏剧开场的锣鼓声,说书人的惟妙惟肖的开场语,教师要在极短的时间内,用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简练的语言,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课堂的开头是讲好课的重要一环,是教师应掌握的基本功。例如,在讲授《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教师采用激情导入的方式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去过哪些名山大川?如果没有去过,但听说过的也行。那滚滚黄河、长江,冲破险阻,艰难曲折而又一往无前地一泻千里,那宏伟壮丽、气势雄伟的群山俊岭,它们都孕育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这一导入,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们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想象空间,从而达到了教学的一个小高峰。
二、传神的结尾
课堂教学的结尾,就像是高考时的最后一秒,教师不仅要用精练的语言总结全课的内容,使之深深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之中,还要讲求艺术技巧,使学生对课堂内容回味无穷。例如,在讲诗歌《》这一课时,快要结束了,教师可以总结性地说,“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终的,让我们在《》的乐曲声中,齐声背诵这首诗。”乐曲声起,全体起立,背诵全诗,结束全课。这样愉快教学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充满快乐,不感到乏味、单调、压抑、枯燥,还能使学生进行一次美的体验,形成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三、此起彼伏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节奏的安排中,除开头的先语制人与结束时惟妙惟肖传神话语技巧外,教学过程中师生情绪的合理调节、短暂的休息也是十分必要,这样才能安排好教学重点及难点。在30多分钟内,教师要集中精力,全身心地完成好教学任务,并自然而然地把课堂教学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阶段一般都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教学阶段,也是他们思想感情最强烈的时刻。这时教师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手段,想方设法给他们的大脑以强烈刺激,让他们的智慧之花不断地喷射出来,使情感的浪潮此起彼伏,在教学之后,要用几分钟的时间来调节学生的思绪,缓解一下学生课堂情绪,把教学节奏稍微放慢,从而放松他们高度紧张的大脑神经。
例如《桂林山水》这一课,我们首先激起学生的兴趣,接下来,我改用游者的心态,放慢语速,说:“桂林山水比你们刚才说过的名山大川更有一番独特的美,所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这么美,你们想去游览一番吗?那现在就让我们作一次假想旅行,我们坐上飞机,很快就到了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水光山色,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你们看――漓江的水怎么这样的美?用什么词形容的,怎样形容的?”学生静静地思索,又用极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从而找出了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形成了第一个波峰。在此之后学生们纷纷举起自己的小手,用精巧的话语描绘出第一场情景,就形成了第二个波峰。在学生对漓江的水作了简要介绍后,教师要立即巧妙过渡一下:“我们被漓江的水深深地吸引了,让我们顺流而下,看一看漓江的山吧,沿途还会有哪些奇景仙境呢?”这两个环节自然而然地衔接在一起,从而学生们都被美景深深吸引住了。教师再利用简笔画创设情境,用语言及时地、恰当地引导理解词语,加快了教学课堂节奏。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等等。因此,在普遍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背景下,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教育,对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一步推进语文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教育的可行性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教育,我们必须先要找出这两者的共通之处。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曾经提出建议:把文学叫做“人学”。人文性正是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美动人的诗歌、情节曲折的小说、哲理深刻的寓言和荡气回肠的散文,它们用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歌颂了人类真、善、美的本性。而在心理学的诸多流派中,以卡尔·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和精神分析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等其他学派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即人的自我实现。奥地利儿童心理学家彪勒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一种积极的人的模式,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科学家。很显然,人本主义心理学把心理学看作是一门重要的“人学”,它是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的人和人性。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从现代人类学和心理学的视角论证了“人性平等”和“尊重个性”的观点。所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两方面来看,“人学”就是初中语文教学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教育的共通点。有了共通点,就有了渗透的可能。
2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教育的具体方法
(1)关于生命价值: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教育强调要将生命感、价值感等人格心灵“唤醒”,让人学会珍惜生命,善待生命。2009年,国家教育部的《全国中小学安全形势分析报告》显示,在各类安全事故中,学生之间的斗殴占10.71%,自杀占5.36%。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表现出了初中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漠视。只有尽早教导学生珍惜生命、善待生命,才能促使他们去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生命,从而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关于生命感、价值感的心理教育资源。比如:《蝉》的主旨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伟大的悲剧》表现了探险家斯科特等人顽强走向困难并战胜困难的意志和勇气、接受失败的科学精神、热爱祖国亲人的人生态度、为集体荣誉而甘于献身的探索精神,给后人以极大的鼓舞;《真正的英雄》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斑羚飞渡》讴歌了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让人感叹原来生命有时是可以如此伟大。另外还有《热爱生命》、《谈生命》等文章,都可以唤醒学生心中的“生命感”和“价值感”。
(2)关于挫折磨难: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教育认为,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挫折总是难以避免的,应正确认识与对待挫折。要承认挫折,正视挫折,然后认真、冷静、客观地分析各种受挫的因素,找出关键因素,把挫折所造成的不幸,对个人的打击,当成磨练自己意志的机会。处于青春的初中学生大多敏感脆弱,缺乏坚韧的意志和自强的精神。初中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挫折教育的资源,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让学生明白: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的困难分解为小的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的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丑小鸭》中的丑小鸭面对人生受讥讽、受嘲笑的逆境,仍然不懈追求,努力进取,终于实现自己的天鹅之梦;《音乐巨人贝多芬》中贝多芬那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扼住命运咽喉”的顽强精神,正是抵抗挫折,超越自我的极好体现;《荒岛余生》中的鲁滨逊面对的流落荒岛的困境,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地下森林随想》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面对暗无天日的深谷所展示出的顽强生命力,地下森林创造了生命史上的奇迹,它深沉、坚毅的品格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
(3)关于感恩: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对自身幸福的熟视无睹是人类罪恶、痛苦以及悲剧的最重要的非的起因之一。这种说法虽然有偏颇,但它却告诉我们,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更容易体验到幸福,关爱自然,理解社会;而对于自然和社会来说,懂得感恩的人越多,其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感恩父母、老师和朋友,感恩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这是中学生最应该具备的道德情感,初中教材中就有许多关于感恩的文章,比如《背影》、《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我的母亲》等等。
(4)关于乐观的人生态度:乐观是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教育的基调。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要努力做到因满足于个人生活而保持乐观态度。他坚信人性本善,坚信每个人都有无穷的潜能,他的研究过程始终保持着乐观主义精神。而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时期,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会正确看待得失,有利于身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塞翁失马》告诉我们“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人生有得就有失,所以应当正确对待。《紫藤萝瀑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谈生命》都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要相信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品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和《水调歌头》,我们更是能体会到古人身处逆境的乐观心态。
(5)关于人际关系:罗杰斯的幼年生活很孤独,成年后的他对人际关系有自己的见解,在他的著作《我的人际关系哲学及其形成》中提出关于人类相互关系的一种新理论,可以简要地叙述为“在任何亲密、持续的关系中,如果我想创造出一种真诚、关怀、理解的气氛,我就必须相信人们,信任他们反省自我以及认识他们自身问题的能力,信任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涉及人际关系的文章,学生可以学习如何通过彼此信任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信客》里的老信客留给年轻信客的人际交往秘诀便是“信任”;《猫》一文虽写的是人冤枉了猫的故事,但这又何尝不是在写人与人的信任?
3 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去探索和研究。语文教学应当也必将责无旁贷地分担心理教育学科渗透这一重任,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渗透,以充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培养建设祖国的合格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性理论;教育;滞后;消解
一、合理认识教育执行主体的价值
教育执行主体具有其自身的价值实现需求,教育推进时必须考虑到教育执行主体自身价值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满足教育执行主体的需求,这种需求既包括物质的,更包括精神的。。这种需求不是靠物质能够满足的,必须在制度设计上,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而对于组织层面的教育执行主体来说,教育设计必须能够满足作为群体利益的组织的需求,在上区分对待不同区域和不同层次的教育执行主体,使之能够在整体上获得尊重和满足感,从而达到其对于教育内容认可,与教育制定主体在教育目标上达成一致。
二、提升教育执行主体的执行力以及明确权责范围
。教育执行主体的上级机关应当积极为教育执行主体创设舒心的工作环境,使其能够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第二,提升教育执行主体的自身修养。教育执行主体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其对教育的认知度,而教育执行主体对于教育的认知度又是优质高效的执行力的前提和基础。教育执行主体在教育执行过程中被赋予一定的权威,代表教育制定主体推进教育的执行,由于教育内容的普遍性和教育执行环境的特殊性,教育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之间的矛盾,使得教育执行主体在“规则”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被赋予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权是教育执行主体作为行政机关而被赋予的在教育执行过程中,在制度框架下,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育执行模式的权力。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执行主体必须保持价值取向的客观性,保证价值中立才能保证教育的有效执行,否则,当教育执行主体与教育制定主体之间价值取向发生异化时,就会发生教育执行滞后问题。保证公共的公共性,是有效执行的所有问题的前提。在教育执行主体自由裁量权的基础上,必须强调权责一致,使教育执行主体在负有权力的同时也必须清楚自身肩负的责任,以防止权利使用的泛滥。
三、促进教育制定主体与执行主体的有效互动
第一,教育制定主体需要积极主动地对教育内容、要求、目标等进行解读和阐释,包括教育制定的过程和教育制定主体对于教育问题的认定和解读等等。而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教育执行主体应当积极主动地向教育制定主体索取教育的相关信息,以使自身行为更具可操作性,这样更能丰富其对教育内容的理解,使解读更有针对性。第二,教育制定主体和教育执行主体在执行过程中还应当就教育执行情况进行交流,教育制定主体需要了解设计出来的教育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运行状况,教育制定主体应根据教育执行主体反馈的信息决定对于教育是继续、调整还是停止,或者对于教育执行主体的执行方式提出修订意见。教育执行主体也应当针对教育执行过程中执行的具体情况主动向教育制定主体进行信息的反馈,并根据教育制定主体的新的指令,调整自身行动。教育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教育执行滞后问题由于人性,每个教育执行主体与教育制定主体在利益和价值上会有一种博弈。正是由于教育执行主体自身具有这种复杂性,所以教育执行主体在教育执行过程中会由于这种博弈而产生行动的滞后,影响教育的常态执行。。
参考文献
[1]刘复兴.教育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76~181,34~35
[2]章建石,张康华.教育的时间延滞效应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6(6):59~62
[3]李江源.教育失真的因素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1):16~23
[4]杨润勇.教育调整的必要性与实施途径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4):90~94
[论文摘要] 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每一种语言都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不可分割。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也就必须了解语言,所以,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彼此不能孤立存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在任何一种语言教学中必然涉及其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大学英语教学中始终研究的一个课题就是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困难,多年来的英语教学的一个误区就是只注重了应试方法和技巧的研究,却很少重视文化背景资料的理解,致使三四年级的学生还不知“john bull”为何物。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语言并不是唯一的困难,缺乏背景知识倒是一大障碍。学习外语的学生应该了解所学语言的国家地理,历史,政治,文化,社会习俗及该国人民的思想,态度和生活方式。于是,探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理解,借助文化理解为教学提供新的途径,是教学的急需,是教学深层次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英语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含义是很广的,不同人给文化下的定义不同。布朗说:"文化是信念、习惯、生活模式和行为的总和......"。科尔兹下的定义是:"文化指的是某些集团的人们整个的生活方式,包括人们所想的,所说的,所做的,所创造的一切"。康顿说:"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模式体系。虽然这些模式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但他们全然控制着人的行为......"从以上几种定义可以看出,文化的辐射范围包罗万象,凡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经验、感知、知识、科学、技术、理论以及财产制度、教育、语言等都属于文化现象,大则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则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等级观念、道德规范等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关于教学中英语文化的理解,张奎武著《英美概况》中介绍:“在编写过程中,参照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概况教学大纲》,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分五篇: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生活,政治制度和政党”。借鉴其对英语文化的划分与归类,主要根据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与教学任务,将英语各种教材内容所涉及的领域归纳与划分后,可将英语教学中文化分为生态文化(生态学,地理学),社会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教育文化(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国内外高等院校概况等),民俗文化(人文学,哲学,民俗学)。内容紧密相连的相关内容,作为主体内容的铺垫与衬托,建立一种教学的文化背景与环境,将这些与教学主体内容匹配的背景文化称为英语教学的文化理解。
二、文化和英语教学的关系
一般说来,英语教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要帮助英语学习者获得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使他们不仅能够阅读英文报刊、学术书籍,而且能够用英语写文章、论文和学术报告;二是要帮助英语学习者去除他们的语言障碍,逐渐了解另一种文化,提高交际能力,增加英语知识,并且使他们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母语和英语之间的相似和差异之处。也就是说,培养他们有效的用英语进行实际交流的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重要。国际交流的主要目的不仅是要传播本国的文化,而且要引进和学习国外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因为如果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语言。哪怕是你造出来的句子,说出来的话意思正确,没有语法错误,外国人还是听不明白。过去几十年里大学外语教学一直比较侧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强调说出的话和句子在语法上讲得通,而往往忽视运用得体,语言地道。这或许是造成许多英语学习者在学了近十年的外语之后仍然一开口就出错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在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
三、文化教学的内容和原则
文化教学的内容通常可分为文化知识和文化交际。不了解其中的任何一项内容都会导致学习者对英语语言产生误解,从而导致语用失误。一般说来,文化知识能够直接通过正式的交际方法而获得,而文化交际则要逐渐通过非正式的交际方法而获得。对那些出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自然而然地继承了他们自己的文化的人来说,理解他们自己的行为方式,避免产生误解是很容易的事。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英语国家的人,尽管对他们国家的历史、文学、艺术、语法等等知道得很少,却不影响他们的日常交际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母语环境中长大,知道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恰当地表达自己。但是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尽管已经了解了一些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文学知识,运用他们的英语知识来进行交流仍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是因为英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时,即使学习者已经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他们还是很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和。
从长远来看,文化知识和文化交际会大大有益于英语学习者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但是在提高交际能力方面,学习者应该更注重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迫切需要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而不是过多地重视文化知识的获得。
。教师和学生都要认识到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实用的语言材料和创造真实的文化语境,使学生理解英语和英语国家的文化。(2)指导原则。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和文化知识的增加,英语学习者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和英语的价值观、信仰和宗教有关的知识。因此,首先要要求他们正确地理解英语国家文化中的政治和社会。英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持合理健康的看法和观点。(3)实用可行。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文化教学的内容要与学生学习语言的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总之,文化教学要以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为目标。文化教学的内容应该以文化交际为主。文化教学要循序渐进,根据学生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来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的尝试
究竟怎样实现借助文化理解提高英语教学方法的成效,充分发挥促进教学的功能,目前,尚未见到可以参考与借鉴的模式,能够见到的是关于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的功能与作用的论述,所以,作为本篇的重点内容是究竟怎样借助文化理解来提高英语教学,力求以文化理解为教学改革提供新的途径。
1.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词汇教学相结合。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一个民族文化概念的指代方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把握英语词汇(包括单词和习语、成语等)的含义和用法,需要对英语国家文化深入了解。
例如汉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几年中国养狗人数在增加,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植于汉语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则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受其他语言影响含有贬义外,大部分没有贬义: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相反,中国人喜爱猫,常用"馋猫"形容一个人贪嘴,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语中几乎没有与汉语完全对等的词,即使有一些英文词汇概念意义和中文一致,也可能是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这方面词汇时应特别注意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充分理解这类词汇在英汉意义上的区别,避免日后实际应用时出错。
2.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翻译教学相结合。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英文句子或文章段落的翻译。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化,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翻译,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例如汉语中人们常用"挥金如土"比喻花钱大手大脚,但是在翻译成英语时,"土"变成了"水"(water)。因为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十分发达;而中国位于亚洲,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正确的翻译应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3.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课文讲解相结合。讲解课文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文章蕴涵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第二单元a课文为例,文章从事业和情感两方面简述charlie chaplin的生平。单纯从语言角度看,文章没有太难的语法知识,但要充分理解文章中一些句子的内涵,学生就必须了解charlie chaplin的一些生活经历和英国作家dickens的相关著作。比如课文第一段提到"dickens might have created charlie chaplin’s childhood"[3](狄更斯或许会创作出查理?卓别林的童年故事)。这句话的翻译不难,但是学生理解时可能会出现偏差,狄更斯在卓别林出生时早已去世,怎么可能"创作出查理·卓别林的童年故事"?此时教师在讲解时应加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卓别林一岁时父母分居,六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发疯,很小就和同母异父的兄弟流落街头,生活凄惨,这些卓别林早年的生活经历与狄更斯小说《雾都孤儿》中的oliver twist很相似,因此才有了文章中的那句话。
4.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本国文化对比相结合。教学中,如果遇到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文化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异同,进一步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三单元b课文为例,课文主要讲述一个中国女孩带美国男朋友回家吃晚饭的故事。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as is the chinese cook’s custom, my mother always made negative remarks about her own cooking. that night she chose to direct it toward her famous steamed pork and preserved vegetable dish, which she always served with special pride.
"ai! this dish is not salty enough, no flavor," she complained, after tasting a small bite. "it is too bad to eat."
this was our family’s cue to eat some and proclaim it the best she had ever made. but before we could be so diplomatic, rich said, "you know, all it needs is a little soy sauceand he proceeded a riverful of the salty black stuff on the china plate, right before my mother’s shocked eyes.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母亲批评自己的拿手好菜味道偏淡不好吃,"我"的美国男友信以为真,在菜里添加了不少酱油提升味道,结果却令母亲异常吃惊。这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文化冲突(culture shock),是教师用来进行文化对比教学的优秀素材。众所周知,中国人视谦虚为美德,对于自己拿手的事情习惯采用"抑"的态度,给予否定评价,其真实含义往往是希望得到他人的称赞或认同;而西方人则比较直接,不会刻意贬低自己认为值得称赞的东西。
在讲解类似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选取文化冲突比较明显的部分做特别说明,对比两者异同,从而引出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比较与对比中让学生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
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更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 张奎武.英美概况[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
[2] 布鲁纳 教育过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12.
[3] 关世杰译.世界文化报告[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 韩红《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主办2002.1
【关键词】中职英语 听力教学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176-02
中职学校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差,这一现实一直困扰着大多数的中职英语教师。在听力教学中,这一问题尤为突出。笔者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思考研究发现,造成听力教学困难的原因是多样化的,只有全面认识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改善这一现状。
一 影响中职英语教学的因素
影响中职英语教学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主观和客观。
1.主观
主观是指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知识性和心理性的障碍。具体来说,知识是指学生语音、词汇、语法、听力技巧、文化背景等方面知识的欠缺。心理是指中职学生由于自身基础差,而听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更加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形成抵触心理,对英语听力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断降低。
2.客观
客观是指由当下客观存在的中职英语教学现状所造成的问题:如英语课程教材实用性不高,与学生的职业发展关联度较低,不能学以致用;部分地区或学校不重视甚至忽视英语教学或听力教学;缺乏针对中职教育特性的教师进修与培训活动,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陈旧死板;大多数学校缺乏良好的听力教学设备等。
总之,由于以上方方面面的原因,使英语听力的教与学都显得举步维艰。唯有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 提高学生听力水平和优化听力教学方式的途径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出,中职英语听力问题要一分为二来对待,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另一方面要着力优化听力课堂教学。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1.夯实基础,走出困境
第一,语音知识的薄弱,导致学生的识音、辨音能力差。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语音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标准的发音,避免出现知道单词却听不懂的情况。其次,应重视基本的语音知识学习,如英语单词和句子的重读、连读、不完全爆破、语气、语调的变化等。以现行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材《英语1基础模块》Unit 4中关于谈论天气的听力录音为例:“It’s quite warm,and the wind is soft.”单词“wind”与be动词“is”发生了连读,[wind]中结尾的辅音[d]与[is]开头的元音[i]连读后,学生很难分辨,普遍第一反应想到的是windy[windi]这个词。因此,当课堂听力练习遇到类似情况时,需要结合学生的亲身感受,具体、形象地讲解基本语音知识,提高学生的辨音能力。
第二,加强词汇学习,为听力打下坚实基础。由于语音知识基础薄弱,中职学生习惯性地用普通话或方言的谐音来记忆英文单词的发音,而不是运用音标拼读和记忆单词。长此以往,单词只能靠死记硬背,无法形成良好的语感和语言的理解能力,大大降低了听力水平。因此,教师在教授单词时,需结合语音知识,将每个单词的音标逐个教学生拼读,不但要让学生知道单词的读音,还要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读,从而掌握单词的标准发音,逐步形成“见其形读其音,听其音写其形”的能力。
2.强化技能,提升水平
中职学生英语听力技能和学习策略也是影响听力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英语听力技能主要包括预测技能、捕捉主要信息、锁定关键词、速记、整体理解和突破心理障碍等方面。
在培养预测能力时,教师可以适时暂停正在播放的听力材料,让学生猜测接下来将要出现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在做题前预览题目。如同样以现行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材《英语1基础模块》Unit 3中关于购物的听力练习为例,题目要求学生听出购物清单上的物品,当听力录音中出现“What’s on your shopping list?”(你的购物清单上有什么?)这句话时,教师可以暂停播放,让学生猜测接下来将会出现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听力材料中锁定关键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听力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捕捉主要信息、寻找关键词的能力,排除其他无关信息,尤其是错误信息的干扰,将注意力更好地放在解决问题上。
在听力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记录关键词和重要内容的习惯,如数据、人物、地点、时间等。另外,中职学生普遍对英语听力存在畏难情绪,缺乏信心和毅力。而听力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必须全神贯注、集中精力,教师要从心理上引导学生,多鼓励学生,同时尽力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设法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帮助其集中心智、排除杂念,将思维调整到最佳状态。
3.促进,共同提高
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技能必须开展专项学习和操练,同时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听力教学与其他技能的教学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才能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一,听说是一体。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地用英文教学,循序渐进,逐步增加。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用英语交流和答问,多肯定和赞赏学生的表现,听说结合,创设良好英语语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听说结合,达到以说促听、听说并进的目的。
第二,听读相结合。在学生完成听力题目后,教师仍需再次播放听力材料,带领学生跟读和复述听力录音中的内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的内容,增强语感,识别语流。另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优秀英文文章或书籍给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扩展阅读,训练和提高整体的语言理解力和感知力。
第三,听写齐头进。听写练习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可定期开展单词、句子和短文的听写练习,循序渐进、难易结合、训练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三 结束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