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会的实施效果及其反思
来源:微智科技网
2010年10月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Oct.2010 第31卷第4期 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1.31 NO.4 G20峰会的实施效果及其反思 口彭立强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G20峰会已经过去了一年多时间,但其实际效果却远远没有预期的那么显著,国际金融危机 的阴影.fi-在逐渐散去,但峰会对此产生的作用却十分有限。除此之外,在国际经济中对金融的监管依然有名 无实、避税天堂仍然猖獗、贸易保护更是层出不穷,这些峰会原本希望遏制的现象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其 中蕴含的道理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G20峰会;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Fl1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227(2010)04—0123—04 2009年4月,为了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 行采取注资、降息等多种措施试图恢复金融市场, 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英国伦敦召了二十国集团 但收效甚微,大批房贷公司、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 (G20)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尽管与会各国在 纷纷破产。至2008年9月,美国银行收购美林公 会议上提出的有着较大分歧,但各方仍在加 司以及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申 强监管、注资金融机构、打击避税天堂、反对贸易 请破产,标志着危机开始全面升级,金融机构加速 保护主义等议题上取得了一些共识。如今距离峰 倒闭,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包括新兴经济体在 会召开已经过去了一年多时间,虽然国际金融危 内的全球主要国家普遍出现经济增长率下降、失 机的阴影正在逐渐散去,但这并不能表明峰会的 业率上升、投资下降、股市动荡、出口受挫、需求萎 召开对于解决危机产生了重要作用。相反,峰会 靡等现象,世界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的预期目标还远没有实现,例如在国际经济中对 金融的监管依然有名无实、避税天堂仍然猖獗、贸 二、G20峰会成员间主张的分歧 易保护更是层出不穷,这些峰会原本希望遏制的 现象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 (一)当时峰会各成员的主张 峰会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召开,但由于参与 一、去年G20峰会召开 国众多、不同国家受到的损害不同等原因,各国在 的全球经济背景 会上提出的主张也不尽一致,这不仅造成了 峰会召开时的矛盾冲突尖锐,而且为目前峰会的 去年的金融危机最早发端于2007年初美国 实际效果不明显埋下了伏笔。 市场上出现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2007年4月2 当时与会各国的主张总体上可以归纳为六个 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申请 方面:1.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金融市场秩序;2.推 破产保护,拉开了次贷危机的序幕。在随后的一 行经济刺激计划;3.反对贸易保护主义;4.改革国 年多时间里,美国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并迅速蔓延 际金融组织及其贷款原则,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 至欧洲、日本等国。期间虽然美联储以及多国央 系;5.增加本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6.增加对 [收稿日期]2010—04—20 [作者简介]彭立强(1983一 ),山东临沂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08级博士生, ̄g:A-向:世界 经济新格局。 124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 发展中国家的援助。 表1与会各发达国家的基本立场 美 欧 英 加 德 法 日 韩 意 澳 主张 国 盟 国 拿 国 国 本 国 大 大 大 利 亚 1.范金融市场秩序。加强金融监管, 规 、J 、J √ 2.经济刺激计划 、J J 3.反对贸易保护 主义 、J 、J 4.改革国际金融 组织及贷款原则, 建立新的国际金 融体系 5.增加本国在国 际事务中的话语 权 6.增加对发展中 国家的援助 J 资料来源:根据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on/ GB/89881/9075762.html资料整理 表2与会各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立场 由 俄 墨 印 Ef] 巴 阿 南 沙 土 主张 国 罗 西 度 尼 西 根 非 特 Ⅱ 斯 哥 廷 其 1.加强国内金融 监管,规范国内金 融市场。 2.经济刺激计划 、J 3.反对贸易保护 、J √ \J 主义 4.改革国际金融 组织及贷款原则, 、J 建立新的国际金 融体系 5.增加本国在国 际事务中的话语 、J 权 6.增加对发展中 国家的援助 资料来源:I司上。 (二)峰会成员主张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纷繁芜杂的峰会背后反映出各国之间的 主张存在以下差异: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主张分 歧较大。发达国家的基本立场是:(1)加大金融监 管力度,其中美国、欧盟、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 等六方都提出了这个问题;(2)考虑采取何种措施 以恢复经济。这一点得到了所有与会发达国家的 支持,虽然在具体的行动方案上存在分歧,但发达 国家的主张都集中在如何克服危机以及解决危机 产生的原因上。发达国家并不关注危机对其他国 家的影响,他们需要的只是新兴国家在购买国债、 扩大进口、共同打击避税问题上对其提供帮助。 发展中国家的关注点在于:(1)反对贸易保护 主义。除了受危机影响较轻的土耳其和以石油等 战略性资源为出口重点的俄罗斯之外,其余的发 展中国家都明确提出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这一要 求;(2)建立新的金融体系。提出的国家包括中 国、俄罗斯、墨西哥、印度、巴西等五国;(3)增加自 己在金融组织中的话语权。提出的国家包括中 国、印度、印尼、巴西、沙特等五国。这表明,发展 中国家关注更多的是危机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以及 自身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地位的改善。 两者之间立场差别如此明显的原因在于:(1) 从历次危机的实践过程看,发达国家在应付危机 时往往只顾自身利益,采取与邻为壑的贸易保护 主义,而发展中国家则饱受其害,因此他们此 次吸取了以往的教训,要求峰会首先对这一问题 进行解决;(2)新兴经济体对目前经济金融体系的 运作方式以及自己在这一体系中的地位不满,认 为自己的话语权不足,普遍希望能够以此次危机 为契机提升自己的地位;(3)从危机的产生过程来 看,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未对金融监管和经济刺激 计划提出要求,一方面是因为此次金融危机是由 发达国家首先引发,后来才波及到发展中国家的, 因此发展中国家对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没有切身 感受;另一方面,发展中各国所受的冲击程度也不 尽相同,像中国这种受冲击较重的国家就提出了 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而一些小国或者因为受 冲击较轻,或者由于本国财政困难而无法获得用 于扩大支出的巨额资金,因而未提出大规模经济 刺激计划。部分发展中国家领导人认为此次危机 是发达国家带给发展中国家的灾难,如印度总理 辛格就指出,新兴经济体不是危机的制造者,但却 是最大的受害者之一,因此发达国家理应对发展 中国家予以援助。 2.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分歧。以美国、 日本为代表的部分国家要求采取大规模扩张性财 政以拯救经济,虽然他们也提出要加强对金 融市场的监管,但在更深层次上,他们认为监管应 该建立在自由主义的基础之上,是一种有限的监 管;而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一些欧洲国家认为危 机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市场上无的自由主 第4期 彭立强:G20峰会的实施效果及其反思 125 义,因此他们强烈要求对金融市场进行强力监管, 取代这种导致危机发生的“盎格鲁——撒克逊式” 模式。正如法国总统萨科奇所说的那样,他不希 望再采取更多的经济刺激方案,而是以更理性的 资本化取代。 3.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立场也不尽相同,表现 在:(1)那些以外向型战略为导向的新兴经济体, 如中国、俄罗斯、巴西等发展中大国,在此次金融 动还是采取集体行动。正如布坎南和图洛克曾经 指出的:“一个由自由的、理性的和追求效用最大 化的个人组成的社会,会在什么时候选择从事集 体行动而不是私人行动?或者把问题提得更精确 些,群体中的一个个体成员,会在什么时候发现, 与他的同伴结成一种‘政治的’关系是有利 的?-[3]45集体行动和个人行动之间存在很大差 异。由于公共物品自身的特殊性质,个人在面临 危机中由于发达国家进口需求锐减而遭受到较大 影响,国内实体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切肤之痛及 大国情结都促使他们提出加强金融监管的要求; 但有些国家,虽然也受到了危机的影响,但或者由 于本国金融系统未出现较大问题,或者由于感到 自己国小力微而并未予以太大关注;(2)中国已经 开始实行扩张性的财政以刺激经济,但对于 另外一些经济体来说,或者由于对出口的依赖程 度较低而受危机的影响较小,或者由于缺乏实行 经济刺激计划所需的资金,因此并未对经济刺激 计划提出更多要求。对于他们来说首先要解决的 是如何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得到更多的资金援助。 三、对G20峰会效果不明显的反思 (一)G20峰会有意回避一些棘手问题导致峰 会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各国在金融危机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 何解决金融系统中存在的巨额有毒资产。如果不 能有效减少这些有毒资产的数量,那么它们将烂 在资产负债表上,导致银行不敢把从和央行 那里获得的资金投向信贷市场,由此势必带来金 融市场上的信贷缺失并最终影响到实体经济。但 峰会在这个问题上有意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公报 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恢复经济增长的措施,直到 我们恢复国内贷款和国际资本流动才会生效。”[2] 这表明,与会各国清楚地知道现在的困难在于如 何处理总额高达数万亿美元的银行有毒资产,但 是公报对于这一问题却没有进行解答,这也是导 致峰会无力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二)峰会所达成的协议在执行中遇到了很大 困难 尽管峰会达成了一些鼓舞人心的协议,但由 于集体行动逻辑的存在,对于这些协议所产生的 实际效果非常有效。 在一项社会活动开始之前,人们首先面临的 问题是以何种方式进行这项活动,即:采取私人行 公共物品的需求时往往倾向于隐藏自己的偏好, 从而造成了个人在使用公共物品时所付出的成本 和所得到的收益不对等,于是单纯依靠市场机制 无法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也就是说,集体 行动会出现无效的情况。具体来说: (1)加强金融监管的目标并未实现。被纳入 监管范围的大银行和零售型机构与那些自由度较 高且尚未纳入监管的所谓的影子银行(包括经纪 商、对冲基金和结构性投资工具等)已经紧密结合 在一起,要对两者实行相同的管制面临着以下问 题:首先,能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的监管 标准。根据阿罗不可能定理,我们无法把所有消 费者的个人偏好总结到一个社会偏好上。同样, 我们也无法把各国不同的监管标准偏好归结到一 个全球统一的标准上。如果建立不了这样的全球 统一标准,那么当一些国家单方面加强了对境内 的金融活动的监管时,必然会出现影子银行活动 异地化的情况——即由监管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 区转移到监管成度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其次,即 使建立了这样一个全球标准,但集体的行动仍然 缺乏严格的实施激励机制。各国深知,在全球监 管标准统一后,只要有一个国家私下里稍微降低 哪怕很小的监管要求,就会获得这些影子银行大 量的资本流入,从而获得发展所急需的资金,因此 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各国会很容易放弃自己的原 则。最后,监管的加强还会出现其他问题。自由 主义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导致了风险的出现和 危机的爆发,但另一方面也是使经济充满活力实 现经济繁荣的关键。监管的加强固然可以一定程 度上遏制风险,但容易造成经济活力的丧失。这 对资本追求增殖的天性来说是无法接受的,此时 资本会转而寻找其他实现增殖的途径。与现在的 途径相比,这种途径的风险更大。 (2)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打击避税天堂没有 实质性进展。这两个方面体现了更多集体行动的 特点,各国在具体谈判的过程中,往往不是各执一 词难以实现决策成本和外部成本的协调,就是采 126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 取搭便车的行为,从而导致行动的无效率[3J67 。 资本的逐利性及其产生的资本的活力是资本主义 这种现象在历次世贸回合谈判中屡见不鲜。 的典型特征之一,如果监管真的扼杀了资本的天 (3)在对国际性金融组织注资、实行经济刺激 性,那么也就扼杀了资本主义的活力,从而也就否 计划以及进行金融机构改革的问题上峰会取得了 定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因此,资本主义国家自 一些成效。这些目标的实现虽然也带有一些集体 身元法实行这种彻底消除危机的变革,只能诉诸 行动的色彩,但更多的是一种私人行动,各方对这 于加强监管等表面措施,这种单纯的“头痛医头、 些问题都有了切身之痛,他们认为这些问题一旦 脚痛医脚”,最多只能起到延缓危机的作用,却无 解决,那么“这个成员可以获得总收益中很大的一 法从根本上消灭危机。 部分,即使他承担全部的成本,比起没有这一问题 时他仍然获得更多的好处”-4J。 [参考文献] (4)在从根本上解决危机这一问题上,峰会毫 [1]许传华,徐慧玲.美国新金融危机的历史、演进及探 无效果可言。峰会一直认为,监管缺失是导致危 源[J].国外社会科学,2009(2):71—77. 机的根源。例如公告中明确指出:“金融部门和金 [2]20国集团伦敦峰会公报全文第来源:网易财经 融管理监督的主要失败是危机的根源” J。但是 http://rroney.163.ecrdOg[O403/13[55VR8 ̄lLEQ. 我们必须看到,金融监管的缺失只是导致危机产 htm1. 生的直接原因之一,其根源还在于资本主义制度 [3]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 宪民主的逻辑基础[M].陈光金,译.北京:中国社会 本身存在弱点。资本具有天生的逐利性,正如马 科学出版社,2000. 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的英国经济学家托・约・登 [4] 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郭宇 宁所说的那样:“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保证 峰,李崇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36. 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活跃起来;有 [5]2o国集团伦敦峰会公报全文,第13条来源:网易财经 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 http:llmmey.163.。。 09/O403/l3/55VR8B58。0251U3Q. 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 hma1. 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6]托・约・登宁.工联与- ̄_r-[M].伦敦:1860:35—36. The Results of the G20 Summit and It’S Reflection PENG Li—qiang (College of Econom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China 100875) Abstract:It has been more than a year since the last G20 summit held in London,but its effect is far less obvious than expected.Although the shadow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is gradually disap— peared,the effect produced by this summit is very limited.In addition,financial supervision in the interna— tional economy exists only in name;tax havens rae still rampant,and trade protection happens frequently. Curbing these phenomenon is the summit’S ultimate target,but now they have not been substantially im— proved,which is worth considering. Key Words:G20 Summit;Effect;Evaluation [责任编辑谢其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