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卷2019年10月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angchu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32Oct.2019新中国成立以来“人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及现实启示
张
潇,朱文雪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人的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不断推进人的现
代化理论与实践探寻。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归纳概括了中国党人不同阶段“人的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历程,重点分析了新时代**人的现代化的新探索,以此总结出中国“人的现代化”发展经验及其现实启示,以期未来人的现代化建设更具科学性和时代性。[关键词]
人的现代化;发展历程;现实启示
D26
[文献标志码]
A
[中图分类号][作者简介]
张潇(1995-),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党人始终将人的现代化发展注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长河,嵌入实现的宏伟蓝图,列入实现国家伟大事业的长远目标,勾勒出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多彩画卷。
民建立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使广大人民拥有同等;提出“三育并重”的教育机制,为人的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从保障、尊重人的主体地位、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系统诠释了人的现代化的基本内涵,阐释了具有中国气派的人的现代化思想。
以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坚持依靠人民群众,主张通过群众运动、文艺宣传、教育变革等路径,团结、动员、教育人民群众,对人的现代化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以满足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
(二)“人的现代化”理论及其实践创新改革开放为人的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将人的现代化内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强调思想、实事求是,注重社会安定、政治清明,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为人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协调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体现社会主义人的现代化的优越性;南方讲话中提出“三个有
一、中国国情下“人的现代化”的内涵
针对中国国情,人的现代化是指为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力推进国民整体素质和主体意识的现代化,是人的心理、素质、文化等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国党依据马克思主义人的现代化理论,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紧扣我国基本国情,客观审视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把人的现代化始终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
二、中国党人对“人的现代化”的探索历程
(一)“人的现代化”理论及其实践探索把人、发展人、为了人作为中国和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奋斗目标。他领导人
--138--
利于”,为人的现代化扫清了障碍;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现代化方针和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指向,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提供可靠路径。
(三)“人的现代化”理论及其实践发展这一时期国家领导集体推动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进入新世纪。此阶段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身之基、执政之本,是不断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这表明中国党人在现代化过程中以先行者和引路人的姿态,将人的现代化理论推向新高度。
在这一时期,针对人的现代化发展国家领导人进行了丰富探索。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积极探索,为人的现代化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利益奠定基础;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人的现代化阐明前进路径;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人的现代化均衡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建设精神文明,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开启了人的现代化的新征程。
(四)“人的现代化”理论及其实践拓展及领导集体立足于新世纪,提出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立场的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阐明:“要做到发展为
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这
表明党和国家坚持社会价值与人的价值的有机统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推进人的现代化。
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推动人的现代化。协调“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人民性”,健全医疗、教育等各方面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进教育质量,普及义务教育以提升国民素质。这一系列有效实践,谱写了人的现代化的新篇章。
三、新时代**对人的现代化的新探索
(一)“两个一百年”和是新时代人的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新时代,我国就如何实现人的现代化进行了科学谋划和战略部署。**提出“”的美好愿景,党的十九大又进一步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
--139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2]
规划了“两个一百年”的任务书,其根本旨
归同人的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具有内在契合性。人作为社会建设的主体,发展方向必须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个一百年”和“”的科学部署,昭示着人的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和基本内涵,给予人的现代化发展以无限憧憬。
(二)“四梁八柱”是新时代人的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构架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部署,构建起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四梁八柱”。“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社会各领域构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遵循,推动了人的综合发展;“四个全面”布局明确了党治国理政的目标指向,从四个方面为人的现代化发展确立了任务规划、法治依靠、领导主体以及动力来源;五大新发展理念,为人的现代化发展厘清了脉络——“创新”是其动力之源,“协调”是其和谐之道,“绿色”是其生态之基,“开放”是其未来向导,“共享”是其价值旨归。
(三)“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人的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指引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人的现代化的具体体现,为人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基本遵循。从秉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到强调人民的“获得感”到注重“共享”发展、再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刻表达,凸显了“为人民”是我们党根本的思想指南,为人的现代化主体力量的凝聚找到了着力点。党和国家应人的现代化发展诉求,在教育、医疗、就业、脱贫、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具体部署为人的现代化塑造条件的同时,也在历次教育会议上强调教育对人的现代化的特殊意义,主张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人的现代化建设的方向领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国家治理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对新时代“现代化”
“新发展理念”--
的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就是一整套“涵盖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以
及政党等各方面”[3]紧密结合的国家制度,这为人
的现代化所涉猎的各个领域提供基础保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在全力推进我国各领域国家机制的构建更具现代性时也提高对国家制度体系的执行力,使其发挥效能以不断推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更加制度化、标准化和现代化,从制度和执行两个方面为人的现代化提供前进指南和方向领航。
四、“人的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经验总结及现
实启示
(一)从地位来看:人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
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主体力量。从群众路线、“三个有利于”、“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到**“以人民为中心”,各代领导人高度重视“人”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性,认为人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然是当前我国最大的国情,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依然是当下最大的瓶颈,这就迫切需要发挥“人”这一社会历史主体的无限潜能,将人自身的现代化予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之中。
(二)从本质上看:人、自然、社会的不断平衡是人的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人的现代化就是沿着人、社会、自然界和谐相处、协同共进的轨迹不断发展的过程。在马克思(1857-1858年手稿)》所描述的人类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中,人逐渐从“片面异化”转为“全面自由”,而到了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阶段,人、社会、自然的关系也将实现终极平衡。中国党人充分认识到这一发展规律,将其纳入人的现代化实践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社会、自然之间良性循环;**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更体现了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统
-一,彰显了人的现代化在本质上的飞跃与升华。
(三)从保障来看:生产力发展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物质保障
马克思在论述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因素时指出,生产力是迈向人自由全面发展第三阶段的根本物质条件。从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到**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生产力一直是历代领导人关注的关键问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在新时代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创新是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性,以促进生产力水平均衡稳步提升,为人的现代化提供根本物质保障。
(四)从路径来看: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前提,而人的现代化必备素质的塑造需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从“三育并重”教育机制到的“教育现代化”、培育“四有新人”到新世纪“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再到**,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一直是中国模式下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可靠路径。这意味着现代化的人所必备的素质与能力必须通过教育途径来实现的同时,教育也应回归生活和社会,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物质生产过程,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现代化。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文
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30.
3]张智.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研究[D].兰州大
学,201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I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5]赵永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人现代化的人学路径
[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4):28-31.
--
“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政治经济学批判-140